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四步教学法”之心得体会(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四步教学法”之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一、前言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新一轮的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随之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新课标》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理念具有跨越式的意义,对于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正确理解《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与改进,是其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对学生充分尊重并及时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予以积极评价,进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要予以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2、新课改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摆正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动口、动脑和动手的机会,通过启发或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得出结论,最终达到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目标。
新课改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主动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和应用对规律予以发现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能够更贴近生活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能够更贴近生活,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其实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非遥不可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与发现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善于利用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效导人课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感活动会影响其认知活动,愉悦的情感会使小学生的感知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记性也会更好。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开场白、新奇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案例、精彩的结尾,都会让小学生处于兴奋的情绪状态,学习激情爆棚。
小学生正是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在课堂伊始如果能用一个新奇有趣的案例导人教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那么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听完整节课,进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比开篇就直接进人教学内容的效果来得高。
2、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传统的因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以及教师缺乏教学技巧而采取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论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淘汰传统的教育方法,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革新。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小学生们就像一张张纯洁的白纸,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呵护,帮助学生培养和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深人研究教材,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促使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得教材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更要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进而通过合作或者其他方法对其教学加以改进。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从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论
发现新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以后的教学更是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进而指导今后的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其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致力于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教师的讲解成为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和引导,恰如其分地进行精讲提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内容,参阅名师教案,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深入体会精讲提升对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深入文本,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我不停地进行思考,在面对课堂生成的时候,怎样能有效地将精讲提升切入。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展示,现以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我对我的课题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聚焦文本,吃透课文
文本是我们课堂的依托和媒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来达到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只有教师吃透文本,掌握课文的精华,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授课,学生们才会产生多样的课堂生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关键点来进行重点点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校的。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我通过多次阅读思考,结合网络搜集资料和教师用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感叹句,让学生根据文本质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方式多样,调动思维
在新课程引导下,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相较于单一的教学方式确实更吸引学生的眼光,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精讲提升主要集中在老师的“精讲”,目的是带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答疑解惑,那么如何把精讲完美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如何让学生听我们讲,我觉得这也是作为我的课题研究需要关注的一点。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和兴趣抓住,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重点点拨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讲授中, 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通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注意点拨,开启智慧
精讲提升的关键点在于“精”,抓住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使理解更深化。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说到:“你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了一个词: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虽然舍弃了看自己的花,但走在路上的时候却看到了更多的花,而且当你从自己门前走过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的花。”接着我又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班级轮流值日、班级图书角,大家感触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真实的感受。
有效的精讲提升,关键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素养,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们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的课堂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努力,才能使精讲提升达到真正的效果,成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贫穷与富有,高雅与庸俗,每个人都在尽情表演着。不断地上场,下场,再上场,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表演内容,直至生命的终结。
通过听课和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要成才更要成人。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师通过对数学教学中的科学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数学和生活的关联性,以便学生能够达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并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具体生活和兴趣点为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事例,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学生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同时在学生掌握两者的联系之后,加以实践性的知识练习,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引入具体的学生现实生活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体会数学的逻辑思维模式,了解数学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的领域很多,生活中很多问题也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不断实践,经验会增加,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确定学习方向,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领悟到数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途径运用
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把数学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价值,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数学,以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培养用数学方法观察生活的习惯
利用数学角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探索现实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本身有深入的理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2.了解掌握学生的现实生活
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重视学生的校园生活。
(2)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
(3)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教师要通过家访、谈话等途径来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从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如家中某件电器的价格。
3.多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学生活化就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检验、理解和创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让学生以生活中的经验来体验数学知识带来的价值,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兴趣和创新的最佳途径。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实生活带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本身的长远发展有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早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手,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必定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会增强,进而达到新课改对于数学生活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
数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学习数学实际是为了用数学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现实化,就要从备课抓起,备任何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想到新知识与实际例子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生活中哪个地方哪个时刻可以使用它。作为教师,我们坚决不能照本宣科,应当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对于例题的呈现,特别是有些枯燥的例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进行灌输式教学;对于备练习,发现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练习,就可以放入课件,与书本上的练习题配合使用。
实现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末,王老师乘公交去亭林公园,一上车,包括我一共有15个乘客,到下一站上来10个乘客,下去2个乘客,现在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我把原本枯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就很自然地在情境中进行思考,从而学生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解法1:可以用原有的人数15,加上10,再减去2,就是先加再减。
解法2:也可以想想先下去2个乘客,再上来10个乘客,就可以用15,先减去2,再加上10,也就是先减再加。解法3:还可以想想上来10个乘客,下去2个乘客,就是上来8个乘客,先用10减去2,再用15加上8,也是先减再加。学生先自己列式,试着解释,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表扬课堂练习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学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感受和体验数学
在学习数学时,小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带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那么怎样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从而主动地用数学,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数学世界。
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化成具体现实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操作,将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数学,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应用数学。在实际教学时,要关注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实际入手,从而使学生自己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切土豆,来认识“面”“棱”和“顶点”,先切第一刀,让学生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从而得出切出的是一个面。
再切第二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重点说明: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最后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重点说明: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三、用实、用好情境图
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情境图,绚烂夺目的图画、活灵活现的故事,学生深爱的卡通画,这些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灵动起来,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赋予了生命。教材例题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求教师局限于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更有效,从而就会有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用实、用好情境图,我会利用书上的图片来寻找生活中对应的实物和图片。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使数学学习变得灵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树叶中的比”时,利用课前大家收集的很多种树的树叶,仔细观察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采集的树叶,并说出最喜欢的是哪种树的树叶。出示一些常见的树叶图(教师采集的以及教材第66页上的树叶图),引导: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这些树叶,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相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大家分享。指出: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树叶的形状相似,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什么特点呢?指出:长与宽的比的比值接近。不同树叶的形状一般不同,在数学上又反映了什么特点呢?指出:长与宽的比的比值不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自己采集的树叶,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由此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对学生有新的认识,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势与不足,不能一刀切。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斥责,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给学生留有自尊,不能让学生在全班面前抬不起头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和学生交流时,可以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目光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如“真默契,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一模一样。”“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对于回答不到位的学生,我寻找他答案的亮点,比如“你能解释一下吗?”“你说得有点道理。”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推荐专题: 新课改“四步教学法”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