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范文五篇)》。
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昆明心桥 钱锡安
问“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有点可笑?谁不知道呀!可是真的请你冷静、严肃地回答,你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一)也谈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方针:
1、教育体制——
建国后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基本上是由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那个历史时期,它能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文化大革命”革了“教育”的命。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二十世纪80年代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98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指出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普及初等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法说:学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法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法说: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论:教育体制本身就有待完善,地方或基层遵守教育法更有偏轨越道的对策。
2、教育方针——
即教育宗旨,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建国后,毛主席于1957提出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2 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3年,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思想的体现,可作为教育方针。
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江总书记指示要“进行教育创新”。说教育创新要大力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知识创新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扩展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离经叛道现象,却令人担忧!⑴笔者调查、问卷发现——
①教育体制和方针导向。
a.教育体制导向和方针的贯彻,简单说就是教育性质和目的的倾向性。文化大革命前曾是“素质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是“政治教育”;现在虽然上面在喊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很大比重是“升学教育”。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升学——那份高考的卷子。
b.在落实“升学教育”过程中,集中一点就是一个高考“指挥棒”。通过这一“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过这一“独木桥”。过了桥的彼岸,对国家是输送了人才,对个人则是成了“人上人”、“劳心者”。高考似乎成了人生命运、前程的“分水岭”。
②教学环境中的一些存在。
a.前些年分“重点”、“一般”中学,近年分一类、二类完中。b.评各级的优秀教师或班主任。
c.课程设置前些年分重点、一般科目,轻视音体美;近年以中考、高考的科目为上课内容,不考的科目不被重视。
d.按考试分数或成绩排队,即使制止了,实际上也在暗排。e.主要偏重于学科的考试,综合能力的测试少。
f.前些年分“尖子生”与“差生”,后来又有什么“议价生”,近年有“条子生”、“选校(自费)生”,还有什么“后门班”。
——“差生”的提法很伤人的自尊,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很不利于孩子的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撇开器质性的原因,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其实是“潜能生”。
g.“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老师能力和责任心大小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准,是老师评职称、发奖金乃至分房的重要“硬条件”。
h.老师有时对学生有人身体罚和人格上不尊重的地方,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不公平的时候,有“恨铁不成钢”锻打操之过急、过重的现象。
i.近年重视了“特长生”,这体现了“不拘一格”和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阴影尚未消除。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有个“毕业考”,但还不行。还要“升学考”,有的学校还有“择校考”和新生入学“编班考”。
j.“偏题、怪题”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搞得教与学关系紧张。
k.给有来头、有权和钱的家长的孩子“吃小灶”。
l.认为严师能出高徒。“高”是考试分数高,“严”是严厉。m.“三仙过海”各显神通——“尖子”学生考高分,到哪儿都走“正门”;分数差点,家长交钱,学生可以走“侧门”;家长有权,学生能走“后门”。
③教学方法。近年多采取“多媒体”(如投影)手段和采用试验、讨论的方式上课,有的如政治课还实行开卷、讨论式考试;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揠苗助长、催化速成吃“夹生饭”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④教师动机。
a.恪守职业道德和职责,扮演好教师角色。b.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大学。
c.为自己评职称、长工资、拿奖金、分房子等,创造硬条件。d.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⑤教育在取得正面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a.“马拉松”超负荷地做功课,造成许多学生心身疲惫。b.许多学生恐惧考试。
c.培育出一些高分低能、擅长考试不善做事的“偏才”。d.有的学生因恨某门功课而恨其任课老师,或因恨某一位老师就恨他所担任的那门功课,进而恨读书。
e.客观地生产出一些家长出钱、施权为孩子读书的“副产品”。f.形成了一种考分过线为“胜者”、不及格为“败者”的世俗;把学生分成等级,以分数高低“排座次”、“论英雄”。
g.一些“金榜题名”者对学校、老师千恩万谢,而有的“名落孙山”学生则在心理对学校、老师千恨万怨。⑵2005年的教师节,有有识之士撰文慷慨陈词—— 学生累,教师苦。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他说,面对教育界所发生的“反思思潮”,我国教育领域中的负面问题多有暴露,让人对教育包括体制、管理部门乃至教师,都不能不有一种愤慨的心情。
他说,曾几何时,我国教育刮起了“产业化”之风,使多年形成的教育规律和社会准则被颠覆了,凡是与教育有关的词,都被“铜臭”严重污染了。
他说,当我们冷静下来后,觉得还是不能把更多的权力和职责给予基层管理部门和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事情,关键还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然。我们的教育,现在最高的目标就是“高分”,只要高分了,就是成就,管他是如何得来!至于思想品德、生存能力、劳动技能等都已经靠边站了。特别是在“产业化”口号下,教育的各个环节,无不打上“铜臭”的烙印,成了买卖行为。
他说,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是人才的生产。但教育实行“产业化”,这违背教育规律和社会准则。
归根到底,教育经费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拨款来解决。他说,也许这是消除“铜臭”的要害。
⑶但国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于是有人请“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杨振宁说: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他说,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对天资高的人,美国教育会好一些,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讲,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他说,我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完全改变的必要。对于体制存在的缺点需要修正。对于上了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要允许他、鼓励他跳跃式地发展。我想,让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也许是最合适的选择。
杨振宁说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而不是“应试教育”—“魔鬼训练”。
⑷杨振宁很会整合、折中;就是国人的贯彻执行者不愿认可。可见:是正经被和尚念歪。把“素质教育”念成“应试教育”。和尚为什么要念歪?因为是“铜臭”中毒。
(二)几种教育模式:
1、教育模式—— 正经念歪,执行走样。
⑴“义务教育”。⑵“基础教育”。⑶“素质教育”。⑷“兴趣教育”。⑸“特长教育”。
以上5种模式,既符合“正经”,也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利于“青春期”人格的正常、健康、顺利发展。⑹“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时)。
⑺“升学教育”。
⑻“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应赛教育”。“魔鬼训练”是为了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
⑼“择业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2、教育、教学方法——
从心理卫生角度说,一些教育和教学方法采用不当,才产生了那么多问题特别是包括心理问题。
3、谁、什么时候能真正读懂先师的“因材施教”?
„„
(三)“应试教育”特别是“魔鬼训练”下的“副产品”:
1、避免“应试教育”产生重大的“副产品”——“应试教育并发症”。
我们的教育,除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带来“副产品”——有一位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积20年在校考试的经验教训,说:不得不承认,一方面我们培养出一批死背硬记或考试的能手,一方面我们也造就出一些“强迫症”、“抑郁症”和“考试紧张综合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
笔者整合了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20多种,发现“儿童强迫症”、“儿童多动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焦虑障碍”、“学习能力障碍”、“考试焦虑症”、“神经性紊乱综合症”、“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和“抑郁症”等9种病症或问题与“应试教育”—“魔鬼训练”直接有或基本有关系,并且往往不是单病独行,而是多症并发;因此总称为“应试教育并发症”,轻者为“应试教育适应不良”。
——换言之,如果没有“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应赛教育”和“考试预后”的话,则学生不会或不能患此病。这是做 家长和 老师的“两难”,却孩子受过、受害。
2、“魔鬼训练”下的“出走”。一个初中生的自白——
⑴我们学校搞的是“魔鬼训练”。⑵我非常反对。
⑶但要适应它。
⑷目前仍不适应。
⑸如何适应?
⑹找不到适应的方法。⑺心理困惑、烦恼。⑻逃避现实——“出走”。
(四)赛达斯“神童”的悲剧: 有这样一个“人造天才”的故事——
美国“神童”赛达斯曾经扬名一时。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但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则成为商店的一名普通职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极普通的店员呢? 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世,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卡片,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以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甚至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而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悄然消逝。
点评: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如果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重视早期教育,无疑是应该的;但不是“越早越好”、“越深越好”、“越多越好”。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要跟上。智力上的早聪也有点像身体上的早熟,如个别的孩子七八岁就有七八十斤重,身高就长到一米四五,这样的孩子饭量自然比同龄的孩子、晚熟的孩子要大,倘若按照一般孩子的食量去限制他,孩子自然吃不饱,发育不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早,可以适当地比同龄孩子多 学一些文化课,倘若学习的知识量不适应他智力发展的需要,他的智力,或者过剩而去学无用的东西,或者受到压抑引起逆反,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怎么说,智力和身体明显早熟的孩子都属于特殊现象,凤毛麟角。硬要通过外界的努力、大人的教育,催促孩子早熟,这恰如揠苗助长。
可是当今有的“智力开发者”(倒不如称“智力开发商”恰当些)宣称:不需要任何的筛选,只要交钱,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既然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那还有什么可“神”的呢?连小学生都会觉得这话没有道理,可是一些大人却偏偏相信!
为此,敬告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赛达斯“神童”的悲剧就是最好的启示!
但是,笔者还是承认这样的温馨启示,每每抵挡不住“智力开发商”的承诺的诱惑!
赛达斯“神童”是外国人,“赛达斯悲剧”是国外的启示。可是,咱中国人、国内的启示也有哇!
揠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些家长还是要揠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可见,教育应注意年龄特征和长效性、未来性,否则在今天看来有效,明天可能就导致青少年的异常。——这是“智力开发”或“应试教育”的“副产品”、“牺牲品”或“恶果”、“畸形儿”。
为此,有识之士撰文说—— 孩子早聪、早熟,不能及时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
孩子不早熟,本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可家长却希望他“不正常”,想方设法对他进行超负荷的知识填充,希望他早熟,对孩子同样是个损失。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兴趣,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识之士说,在我国,对95%的孩子来说,提前上学,随便跳级,都弊大于利。因为中国学生负担本来就重,用原教育部长何东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高中一年级教材的难度就抵得上美国高三年级的教材了”!
这样比人家难两年的代价,就是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因为违反教学规律,能有多大的收获?正常入学,孩子已经够苦的了,再要提前入学,再要跳级,挤在比自己身高一截的哥哥、姐姐的行列里,再一块去挤升学的“独木桥”,孩子怎么能不苦呢?心身怎能不受到摧残呢?
有识之士说,每当我看到父母陪着两三岁的孩子识一大堆字,每当看到提前入学的五六岁的孩子瘦弱的肩上背着硕大的书包,每当看到父母在夜阑时还监督、催逼孩子做作业,每当看到孩子拿着分数不高的考试卷接受父母的责骂甚至罚打,每当听到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的时候;我都感到深深的悲哀!
我真诚地奉劝这些家长别再人为地去制造什么“神童”了。
他最后告诉孩子的父母,正常的孩子按正常的程序去学习、成长,会比跳级、“智力开发”学得更快乐,更有效,德智体美各方面都会发展得更好!在我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例子证明“人造神童”是失败的!
(五)“心灵虐待”的种类及悲哀:
1、心灵不可遭受虐待——
案例: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多次不及格,一次因英语考试不及格被英语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正确答案10遍。该生本来性格就内向,平日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沉默寡言,这次事件之后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英语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他恐惧英语课程—英语老师—教室,后来发展到一背上书包就心里发憷,一迈进学校的大门便浑身发抖。先是上英语课,后来几乎上所有的课,经常觉得头晕眼花,耳边总是回响着英语老师那尖刻的斥责声,竟听不进老师讲的什么内容,看不清课本上是什么字。最后,家长不得不叫他休学。
分析与点评:这是“心理虐待”的一个典型案例,也用不着去表明是极其个别的还是非常普遍的。即使就是极其个别的,也是极其不应该的!何况,在现实当中,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或一怒之下,或“迁怒”,开口便训斥、责骂,且言语刻薄,什么“偷懒”、“不努力”、“笨蛋”、“蠢货”、“没出息”、“扫大街的料”等等,顺嘴劈向孩子,这并非少见。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就是“心理虐待”,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大人们也不愿看到的。因为“心理虐待”虽不伤及皮肉,却戕害心灵,扼杀个性,个别受害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变态。岂不知躯体的伤害时间短、愈合快,但心灵的创伤治疗难、愈合慢。“心理虐待”是“无形的刀子”、“慢性的灾难”!
2、“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⑴强迫型。根本不考虑孩子或学生的需要,而是强迫他们按 家长或 老师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的权利都被剥夺。久之,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以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
⑵冷漠型。对孩子的需要漠不关心,缺乏亲近和同情,成为“冰箱母亲”。对孩子的过失,不是诚心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这使孩子苦闷、孤独、困惑、无奈。
⑶贬低型。对孩子的进步,不要说是细小的,哪怕是明显的,也毫不重视,不给予表扬和鼓励,认为,出现成绩和进步那是应分的,甚至为了“严要求”,经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贬低学习成绩,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卑,缺乏自信心,无主见,不知所措。
⑷抹煞型。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首先从整体上肯定他们,然后帮助其找出失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以偏概全,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往往会使孩子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和前景。
⑸严厉型。有的家长坚信“严师出高徒”,认为“严”就是“严格”,“严格”就是“严厉”,“严厉”就是“打”;理由是,“三天不打,(孩子)上房揭瓦”。这容易使孩子产生仇恨、心理扭曲,下一步的人格发展有可能产生社会攻击性,以至违法犯罪。
3、“心罚”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却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遭受“心罚”的孩子,欢乐被践踏,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碎,智慧被扼杀,人格被扭曲。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气儿呵出来是暖的,吹出来是凉的。”家教成功的父母深悟“良言”、“呵气儿”的妙用和效能。他们善于观察、揣摩孩子的心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帮助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解围、下台阶的话;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鼓励的话;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儿;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同情、同感、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呵点气儿给他„„这样,孩子打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扯起。“良言”、“呵气儿”是家教的清风和春光,会迎来孩子心境和家庭氛围的青山绿水!
(六)经常挨责打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父母责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注意。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
1、说谎。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瞒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全身紧张、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显得比较压抑,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认为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不起自己,因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行为可能自我封闭。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 抗。你要东,他偏要西,你有一句,孩子有十句在那儿等着你,存心让家长生气或表示自己的存在并胜利。有的孩子越挨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逃夜来与家长对抗,不考虑是非对错,变得越来越偏执,也不考虑后果,破罐子破摔。
5、粗暴。孩子模仿力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无缘无故打别的孩子或破坏公物等行为,心理学叫“社会攻击性”,如果“社会攻击性”得不到矫正,成人后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之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虚心认错、接受教育了,其实是给家长自己顺梯子下台阶。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反抗和排他性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埋下心理隐患。孩子被打之后,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之,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随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方面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反倒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8、焦虑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焦虑不安。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不是细心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简单地责打一顿。这使孩子总担心 19 自己不能令父母满意而又要挨打受骂,异常紧张,焦虑不安,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结果,学习成绩离父母的要求反而更远。
9、紧张。
10、自卑。“自卑感”从何而来?一是来自童年的负面经历,比如父母的指责、贬低、否定。二是来自老师和父母过高期望值的要求,如果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或标准,就会被界定为一个“无用的人”。他们不断地要求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使孩子不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用。三是来自父母过分的保护,使孩子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来对付、适应这个世界。他们常常逼着孩子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成绩、学历、成功之上,使孩子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不喜欢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11、逃学。
12、“逃夜”。
13、离家出走。当儿童在家庭里受到太多的压力的时候,就会试图和家庭分离,这就是“情绪割除”,孩子会在情绪上同父母分离。一个“情绪隔离”或“情绪割除”的孩子会跑回自己的房间,他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躲避家庭矛盾包括父母的责打。如果他在自己的房间都不能得到安全,那就有可能“离家出走”。
孩子离家出走,去干什么?去寻找“亲生”的父母,去寻找他自己设计的理想的“世外桃源”,„„ 离家出走也有是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他想过自己的理想、浪漫生活。但是很多的时候他们又会选择或依附另外一个伙伴的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不好的,并且里面往往有一个核心人物起到了像父母一样的作用,有很强的操纵性。这样,孩子就从一个被父母等监护人控制的环境又进入了另一个被其他人操纵的环境。
14、自杀自伤。有些青少年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事后说:我割手腕的时候一点都不感到痛!看着自己的血一滴滴流下来的时候,觉得心理压力减轻了,自己的感觉回来了。
15、违法犯罪等。
“问题儿童”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笔者主张,如果家长长期习惯地运用一种教育方法如体罚或心罚而一直不见效果,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越来越糟,孩子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破罐子破摔”,以至“离家出走”;那末,就一定要终止这种方法,即使目前没有找到新的有效的方法,对待错误,当然不能表扬、鼓励,但可以改变过去的打骂的方法,而采取中性的态度、缄默的方法。
(七)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孤独、抑郁以至自闭? 孤独—抑郁—自闭,有递进的关系。
1、“否定型”、“干涉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孤独。
2、所有的“问题父母”和“病态家庭”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抑郁以至自闭。
3、批评多于鼓励者。每个人,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喜欢听“好听的”。我们成年人如果每天面对的总是批评,那就不仅会感到孤独、失落、失掉自信心,而且工作起来也没有劲头,对生活的体验都会与受表扬时截然不同。成人对自我的评价比起孩子来应该说是成熟的,尚且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未成年人呢?
4、训斥多于交流者。交流是双向的。采取“否定型”和“干涉型”教育方式的家庭,多是家长单向批评、训斥孩子,孩子只有听的份儿。这样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表达权利,进而孩子根本就没有了表达的欲望了。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会感到没有人可以分担自己的问题和恐惧,没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感受,就会感到孤独。
5、限制多于信任者。孩子是不断地成长的,今天不能做的事,明天就能做了。成年人对孩子成长过程所做的,应该是“帮助”而不是“代替”。家长的责任在于不断地发现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否定型”和“限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限制,把孩子的行为决定权控制在父母的手中,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离开父母就不知所措,就会越来越感到茫然、孤独。
6、遭受“心灵虐待”的孩子。
7、经常挨责打的孩子。
(八)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成功的健康人。
成功,指健康、安全、快乐、心安理得的成功。健康,是身心的健康。
2、不成功的健康人。
3、成功的有病人。
4、不成功的有病人。
各位家长,假定让你在2、3条中选一条,那你选哪一条呢? 简言之,教育体制和方针体现出的教育导向,过去是“素质教育”;现在实际落实成“应试教育”,这是功利主义,是权宜之计,从长远和战略上说,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现在叫“科学素养”并不可取;现在和下一步应该回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轨道上来。
所以学校 和 老师方面应当努力促成“素质教育”事实的形成。即使目前还得落实“应试教育”指令,但也不要推波助澜。不要把教育仅仅理解是为了“升学”和“就业”。
这些年形成的“应试教育”很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育成长。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说“教书”、“授业”、“解惑”是为了“成才”,那末“传道”、“育人”则是为了“成人”。从心理健康角度说,“育人”就是让青少年在学校健 23 康地发展人格,培养“情商”,使其成为健全的人——“成人”,而“成人”,是做一切的基础。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情感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使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教育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来塑造人,也要以人的心灵自由和未来需要来发展人。使受教育者除了有谋生的外在目的,更要指向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从而真正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就是笔者主张或赞同的教育宗旨。如果实施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和本来意义的“升学教育”,则会实现这样的教育宗旨。
(2009-7-31-3)
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王峪
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哪些品质亟需要培养?我想用几个小情节来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与答案。
小情节一:谑而不虐
我带班里学生去参加体检。检查眼睛色觉时,医生翻开色谱问一名男生里面是什么,学生看了一眼,然后故意认真地回答说是一只公蝴蝶,医生笑着说你的色觉够好的,还能分出公母。检查听力时,医生让学生站在几米外,然后用手护着嘴轻轻地说“北京”,问学生自己说了什么,学生也模仿医生用手护着嘴轻轻地说“北京”,医生笑着问学生:“究竟是你考我还是我考你?”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学生太调皮,但这倒正是我希望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积极乐观,给别人带来快乐。学生的答案谑而不虐,这一点从医生笑着回答就能看出来。
小情节二:自律能力
有一次我要去华东师大学习一周,正赶上这一周学校开秋运会,因此我很不放心。学生们很明白我的感受,几位班干部私下找我说让我放心,班级一定没问题。果然,在华东师大学习期间,捷报频传,军体委员和班长分别给我发短信,一个说运动会总分拿了第二名(这对一个没有体育特长生的班级是很难得的),一个说这周班里量化评分拿了第一名。跟我同去学习的同事都羡慕我说你看你有个多好的班级。我知道,这是学生们对我关心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学习结束回到班级,学生们都用激动和想念的眼神看着我,我首先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同时开玩笑说,“看来以后我要多出去学习”,全班同学都开心地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
学生的自律能力,这也是我很看重的。一个人走向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没有一定的自律能力,会走很多弯路。
小情节三:懂得感恩
班里召开高三毕业主题班会。这个班会我让班干部们设计,事先我也对内容一无所知。班会当天,班里铺上了红地毯,还像模像样地摆了个领奖台及花束。班长主持,首先对班里各方面做出贡献的同学颁奖,而最后一个奖项竟然是给我的,当我站到颁奖台上,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整齐地向我鞠躬,说“谢谢老师”,瞬间我的眼睛模糊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幸福呢!
还有一个情节与这个情节内涵一致,我必须要说一说。高考填报志愿,我们班里有两位同学有实力报考清华大学,但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郊区中学,要自己培养土生土长的清华北大生很难。这两个同学无疑在填报志愿上感到很大的压力,如果报考次一点儿的学校则很轻松,但他们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坚决地表示,就冲着学校三年的培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心血,不管考不考得上他们都要把清华大学放在第一志愿。高考结果出来,其中一位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而另一位因发挥失常被录到了中国石油大学。事后我一直很自责。但没考上的那位学生及家长反过来安慰我。好在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到美国深造,算是了了我一个心愿。
感恩,是我们这个民族很需要共同提升的一项品质。我的学生们高中毕业后很多年,总会发短信问候我甚至到学校来看我。我想,这是我当班主任的动力来源。
其实还有很多小情节,我无法在这里一一叙述。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让学生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呢?我还是想通过几个小情节与大家分享。
小情节四:付出真爱
有一个深夜,宿管办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班有一名女生肚子剧痛,家长住得远,一时半会儿来不了,怎么办?我赶到学校,打了个车把学生送到医院,医院电梯不好用,学生又走不动,我只好背着学生楼上楼下做各项检查,忙到凌晨三点,家长来了,我安顿好一切后回家短暂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回到班级。事后家长来对我千恩万谢,我只是说了几句客套话,淡淡一笑。
其实不必感谢,你带一个班,某种程度上你就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学生是敏感的,如果你对学生真的关爱,他们自然对你又亲又敬,那么你的教育主张就能顺利进行。
小情节五:以身作则
一次我到学校食堂排队买饭,快轮到我时我接了一个电话,接完电话又回到队尾排队,结果前面几个我不认识的学生非要我先买,我谢了之后仍然坚持回到了队尾,毕竟,学生的时间也非常宝贵。事后回到班里,班上的同学说看见我排队买饭的事,对我大大表扬了一番。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教育你的学生,你必须以身作则,随时随地。你的言行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学生在这个阶段为人处事还不够成熟,某些方面还处在模仿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肩负的使命不轻啊!
小情节六:责任、坚持
一次我听到一位老师向我转述,说另一名班主任在办公室里说,全校在校时间最长的就是我,每天从早到晚都能在校园里尤其是我的班里看见我的身影。前半句话我不知道是不是属实,后半句话我倒毫不谦虚地自认为言不过实。(抱歉,我在这儿无意贬低其他老师)其实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时刻回忆我高中时的班主任,他比我做得更好。
责任,坚持,每一点都会给你的学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既然有老师能看见你的努力,那么天天跟你在一起的学生,更能从你的言行中学习借鉴,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品格。梁恕俭推荐: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梁恕俭:活着的意义
发现·感动·共勉
刘长铭:培养杰出公民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家长会。今天到校的家长首先是一个负责人的家长、是一个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家长。今天我想跟大家讲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说实在的,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把孩子培养成材也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共同的愿望。您把孩子交到了我们老师的手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给他知识与方法,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但工作中难免能面面俱到。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到家校合一。
一、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每一名家长都怀着美好的愿景与孩子一起努力。可是,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很多家长并不曾深入思考,或者说不曾真正自省。在此我讲一下四点与家长交流:
1、成为目标明确的人(认识自我的人)
目标是指引自己前行的灯塔。大目标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的时候,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感,增加了自信,从而有了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一个个小的成功,构成了最终目标的实现。那是多么值得人喜悦的事情啊。
个人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设立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希望,而不是家长、老师强加的,每个人最愿意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自己的目标,遇到困难挫折,加以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利度过。
2、成为自信乐观的人(相信自己的人)
自信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关键。自信,是来自内心的一种信念,自信不仅能带给你快乐,也是你建设人生的奠基石,你有多自信,就能走多远,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指望被别人信任呢。要教会孩子学会暗示和自我激励。调整精神状态。
自信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不断地给到孩子激励和鼓励,给孩子信任。我们作为师长要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对师长产生自信和爱戴。
3、具有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人)
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接下去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成功都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前进的路上如何面对挫折?有人说,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一直以来,我们关注最多的总是“智商”和“情商”,但是当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逆商”来打造自己的好心态。挫折是不能回避的,抱怨也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才能度过黑暗迎来黎明!
对现在的孩子要进行吃苦教育。学习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游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古人的这些至理名言已经告诉了我们。要想有成就,必须吃苦受累。无限风光在险峰。现在的孩子,从小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的锻炼,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所以,培养孩子们吃苦的精神,显得很重要。如果仅仅有美好的理想愿望,不能沉下心去踏实学习,一起都是空中楼阁,神马都是浮云。
4、懂得团队、懂得感恩(善于合作的人)人活在世,不是孤立的。每一个生命都有所关联。任何的成功,都与周边的人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甚至于哪些为难你的人。你都要感激。有了感恩之心的人,最容易成功。
二、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的孩子已经是“00后”了,他们身上必然带着不同于“80后”、“90后”的时代特征。我想,在我国社会度过了“小皇帝”、“非常6+1”的特殊阶段之后,“00后”的家长或许将是自省的一代。
每一个孩子,其实就是一座等待开发的矿藏。正确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然而我们的孩子仍然面临着严酷的现实和诸多体制因素造成的困难。面对他们越来越沉重的学习和精神负担,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地坐下来,思考一条对孩子、对社会有益的路。那么这条路是什么样的呢?面对我们为他设想的美好目标,该如何帮助他努力达成呢?我想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的孩子现在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因此,我们要以平和沉静、言行一致的做事方式,以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来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2、做孩子的榜样
美国学者黎科纳说过: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很可能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希望孩子善良宽容,那么自己就要和善待人;我们希望孩子富有责任感,那么现在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希望孩子善于合作,那么现在就要乐于与他们合作。
3、与老师、学校充分配合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后一切就由学校负责,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全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我想说,这是不懂教育规律形成的想法。归根到底,孩子是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虽负有教育责任,但孩子的成长环境并不单单包括学校,更多的时间是家庭,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认为正确的思路是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充分配合,共同来教育孩子。
4、教育孩子学会独立
现在的孩子,一切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心:衣服脏了有人替他洗,受到批评有人替他说话,受了欺负有人替他出头„„家庭内部没有及时建立一定的规则,对外部世界的规则更是知之甚少。结果孩子在家里骄横,在外面却非常畏缩、胆小,难以独立面对外部世界。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生活。
5、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而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交流与合作。孩子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与人相处和交流。他们将来还要学习与人相处和沟通、与人交流和合作,在群体中承担各自的责任。他们要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会他力所能及且应当掌握的技能,包括学习、生活等等。
6、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学习之余,我们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更加能够了解自己,让家长也能与孩子一起发现和了解他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好能够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中找到和培养出孩子的一技之长。
7、交朋友很重要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一直非常赞同这句饱受争议的俗语。在一个好的朋友圈子里,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共同保持上进心。反之,则可能互相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代具备了一切做人美德的“好人”,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希望他们成为“成功”的人。给他们一份自己的空间,给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天地,珍惜他们爽朗与自信的个性,像我们培植幼苗一样,他们不仅仅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别的很重要的东西.谢谢大家!
2013年9月
推荐专题: 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