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锅炉给水泵的点检与维修标准(范文二篇)

2024-03-10 21:46:0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锅炉给水泵的点检与维修标准(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锅炉给水泵的点检与维修标准(范文二篇)》。

第一篇:锅炉给水泵检修技术要求

锅炉给水泵检修的技术要求

发电厂所有水泵的检修中,锅炉给水泵因其级数多、压力高、转速高,所以给水泵检修的技术含量较高。在给水泵的检修中,在保证水泵动静部分无缺陷的情况下,水泵检修的质量完全靠间隙的正确测量与调整来保证。在水泵众多的间隙及检修数据中,每种间隙及检修数据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每种间隙的数值都是由水泵的制造与运行要求确定的。

目前,高压力、大扬程的给水泵使用中,双壳体泵以其运行稳定、检修方便,应用比较广泛。下面结合双壳体给水泵检修过程对水泵各部间隙的作用、测量及调整进行简单阐述。

1、给水泵的解体

水泵检修解体阶段的测量目的在于:

a)与上次检修时的数据进行对比,从数据的变化分析原因制定检修方案;

b)与回装时的数据进行对比,避免回装错误。1.1轴瓦的间隙紧力及瓦口间隙

轴瓦顶部间隙一般取轴径的0.15%~0.2%,瓦口间隙为顶部间隙的一半。瓦盖紧力一般取0.00mm~0.03mm。间隙旨在保证轴瓦的润滑与冷却,以及避免轴振动对轴瓦的影响。如果在解体过程中发现与标准有出入,应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并处理。1.2水泵工作窜量

水泵工作窜量取0.8mm~1.2mm。工作窜量的数值主要是保证机械密封在水泵启停工况及事故工况下不发生机械碰撞和挤压。也是水泵运行中防止动静摩擦的一个重要措施。1.3水泵高低压侧大小端盖与进出口端的间隙

测量水泵高低压侧大小端盖与进出口端的间隙目的在于检查紧固螺栓是否有松动现象,同时为水泵组装时留下螺栓紧固的施力依据。1.4水泵半窜量的测量

在未拆除平衡盘的状态下测量水泵的半窜量,水泵的半窜量应该是水泵总窜量的一半,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为4mm左右。检查水泵半窜量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可找出平衡盘磨损量及水泵效率降低的原因。

1.5水泵总窜量的复查

拆除平衡盘后即可测量水泵总窜量,水泵总窜量是水泵的制造及安装后固有的数值,一般水泵总窜量在8mm~l0mm。水泵总窜量如果发生变化,则说明水泵各中段紧固螺栓有松动或水泵动静部分轴向发生磨损。1.6水泵各级窜量

水泵在抽出芯包后就要对各级中段及叶轮进行解体,在解体过程中应对水泵逐级进行窜量测量,在测量各级窜量的过程中还应对各级中段止口轴向间隙进行测量。各级中段的窜量应在总窜量数值的附近,一般不超过0.50mm,如数值偏差较大或与原始数据出入较大,应认真分析原因,并进行消除。各级中段止口间隙的测量是为了检验水泵总装的误差。解体过程各数据的测量,目的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水泵故障的原因,制定本次检修的方案及针对性处理措施。同时,在回装过程中进行参考,检验回装过程的误差。

2、水泵静止部件检修中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2.1各中段止口径向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测量相邻两泵段的止口间隙,方法如图1。将相邻两泵段迭起,再往复推动上面的泵段,百分表读数差就是止口间隙。然后按上法对90°方位再测量一次取其平均数。

其间隙值一般为0.04mm~0.08mm。当大于0.1mm时,就要进行修理。简单的修理方法,可在间隙较大的中段凸止口周围均匀地堆焊6~8处,每处长度25mm~40mm,然后将止口车削到需要尺寸。各中段止口间隙数据在水泵检修中非常重要。止口间隙过大,则增加了水泵转子的相对晃度,造成水泵通流间隙的偏移;单侧间隙减小,运行中则有可能发生动静摩擦,引起水泵抱死。止口间隙过小,则有可能发生中段安装不到位,人为减小水泵总窜量,轻则降低水泵效率,重则引起动静摩擦,损坏设备。2.2导叶与泵壳的径向间隙测量与调整

现代高压给水泵的导叶一般采用不锈钢制造,当导叶冲刷损坏严重时,应更换新导叶。新导叶在使用前应将流道打磨光滑,这样可提高水泵效率。

导叶与泵壳径向间隙一般为0.04mm~0.06mm。固定导叶的定位销与泵壳为过盈配合,其紧力为0.02mm~0.04mm,与导叶为间隙配合。导叶在泵壳内应被压紧,以防导叶与泵壳隔板平面磨损。为此可在导叶背面沿圆周方向,并尽量靠近外缘均匀地钻3~4孔,加上紫铜钉,利用紫铜钉的过盈量使两平面压紧,如图2a所示。

在装紫铜钉之前,先测量出导叶与泵壳之间的轴向间隙,其方法是在泵段的密封面及导叶下面放上3~4根铅丝,再将导叶与另一泵段放上,如图2b所示,垫上软金属用大锤轻轻敲打几下,取出铅丝测其厚度,两个地方铅丝平均厚度之差,即为间隙值。紫铜钉的高度应比测出的间隙值多0.5mm,这样泵壳压紧后,导叶便有一定的预紧力。

2.3水泵密封环、导叶套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密封环与导叶衬套分别装在泵壳及导叶上,如图3所示。它们的材料多采用黄铜制造,其硬度远远低于叶轮。当与叶轮发生摩擦时,首先损坏的是密封环和导叶衬套。若发现其磨损量超过规定值或有裂纹时,必须进行更换。

密封环同叶轮的径向(直径)间隙,随密封环的直径大小而异。一般为密封环内径的1.5‰~3‰;磨损后的允许最大间隙不得超过密封环内径的4‰~8‰(密封直径小,取大比值;直径大,取小比值)。

密封环同泵壳的配合,如有紧固螺钉可采用间隙配合,其值为0.03mm~0.05mm;若无紧固螺钉,其配合应有一定紧力,紧力值为0~0.03mm。导叶衬套同叶轮的间隙应略小于密封环同叶轮的间隙(小1/10)。导叶与导叶衬套为过盈配合(过盈量约为0.015mm~0.02mm),还需用止动螺钉紧固。

3、水泵转子部件检修中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3.1水泵轴的弯曲

高压锅炉水泵结构精密,动、静部分间间隙小,转子的转速高,轴的负荷重,因此对轴的要求比较严格。轴的弯曲度一般不允许超过0.02mm,超过0.04mm时应进行直轴工作。泵轴弯曲过大,将增加水泵转子的晃度;水泵转子晃度增大,势必要增加密封环及导叶衬套间隙,以防动静磨损,而增大其间隙就会降低水泵效率。且间隙增加到一定量,还会形成涡流,引起水泵振动。3.2 叶轮与泵轴装配间隙

多级给水泵的叶轮与泵轴装配一般是间隙配合,其间隙值在0.00mm~0.04mm。这是由水泵轴及叶轮加工公差决定的。间隙过小或过盈,一方面增加组装难度,另外影响转子部件热膨胀,增加水泵转子后天性晃度的产生,引起转子质量不平衡。间隙过大,增加水泵转子晃度,造成水泵转子动平衡不稳定。叶轮内孔与轴的配合部位,由于长期使用和多次拆装,其配合间隙将增大。此时,可将配合的轴段或叶轮内孔用喷涂法修复。3.3泵轴键及键槽间隙的调整

水泵叶轮与泵轴靠键传递转动。键和泵轴键槽应该是过盈配合,紧力在0.00mm~0.03mm。键和叶轮键槽应是间隙配合,其值也在0.00mm~0.03mm。3.4 转子小装 a)小装的目的 转子小装也称预装或试装,是决定组装质量的关键。其目的为:测量并消除转子静态晃动,以避免内部摩擦,减少振动和改善轴封工况;调整叶轮之间的轴向距离,以保证各级叶轮的出口中心对准;确定调节套的尺寸。

b)转子套装件轴向膨胀间隙的确定

因为转子套装件与泵轴材质不一样,另外泵轴两端均在泵体以外。在热态下泵轴与转子套装件膨胀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转子套装件膨胀量大于泵轴,所以在转子组装时要对转子套装件留有热膨胀间隙。转子的膨胀间隙的数值是根据转子的长短及水温确定的。一般在10个叶轮左右的转子的膨胀间隙在1mm左右。膨胀间隙过大,则不能很好紧固转子套装件;膨胀间隙过小,则可能造成转子热态下的弯曲,造成动静摩擦,损坏设备。c)小装前的检查

检查转子上各部件尺寸,消除明显超差。轴上套装件晃度一般不应超过0.02mm。对轴上所有的套装件,如叶轮、平衡盘、轴套等,应在专用工具上进行端面对轴中心线垂直度的检查。如图4a所示,假轴与套装件保持0.00mm~0.04mm间隙配合,用手转动套装件,转动一周后百分表的跳动值应在0.015mm以下。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端面的垂直度。

也可不用假轴,将装件放在平板上测量。如图4b所示,这样的测量法不能得出端面与轴中心线的垂直误差,得出的是上下端面的平行误差。d)水泵转子晃动度的测量

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将套装件清扫干净,并按从低压侧到高压侧的顺序依次装在轴上,而增大其间隙就会降低水泵效率,且间隙增加到一定量,还会形成涡流,引起水泵振动。

第二篇:锅炉车间点检管理标准

锅炉车间设备点检管理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设备点检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周期对设备的规定部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及时对设备加以维修调整,使设备保持其原有的功能。

1.2设备点检工作实行运行人员点检与检修人员点检相结合,日常点检与专业点检相结合,员工点检与专职技术人员点检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1.3本标准适用于锅炉车间的设备。

2主要依据

《中州分公司管理标准》、《热电厂设备点检管理标准》汇编。

3点检标准的编制

3.1 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设备本身的特点、设计和制造单位提供的说明书、使用维护检修规程,结合实践经验编制点检标准。编制点检标准必须做好“七定”,具体如下:

3.1.1定点检查设备及检查点(或部位):锅炉本体、引风机、送风机、排粉机、球磨机、给煤机、给粉机、拉渣机、输粉机、疏水泵、疏水箱。

3.1.2定点检项目:锅炉本体(三大安全附件、吹灰系统、人孔门、打焦孔、看火孔、锁气器、小筛子等)、引风机(轴承、接线头、地脚螺栓、润滑油、冷却水)、送风机(轴承、接线头、地脚螺栓、润滑油、冷却水)、排粉机(轴承、接线头、地脚螺栓、润滑油、冷却水)、球磨机(轴承、接线头、地脚螺栓、大瓦、冷却水、大小齿轮、稀油站)、给煤机(轴承、刮板、链条、减速机、润滑油)、给粉机(油质、减速机)、拉渣机(轴承、刮板、链条、减速机、润滑油)、输粉机(轴承、刮板、链条、减速机、润滑油)、疏水泵(对轮、地脚螺栓、润滑油)。

3.1.3定点检方法:所有点巡检通过身体五感并利用测振仪、测温仪、听针等简单工具。

3.1.4定点检标准:锅炉本体:是否有泄漏;电机:手摸能停10秒;接线头:眼看绝缘无轻微变色;地脚螺栓:手摸不松动;轴承:温度小于80℃;润滑油:进口温度低于50℃,出口温度低于85℃,油位正常。

3.1.5定点检周期:锅炉本体四个小时一次,其余设备两小时一次。

3.1.6定点检线路:给煤机→锅炉本体→输粉机→给粉机→送风机→拉渣机→球磨机→稀油站→排粉机→疏水泵→引风机。

3.1.7定点检的分类和分工(责任者):日常点检:各台炉运行人员;专业点检:专业点检员。

3.2 点检分类:按点检的周期和内容划分,点检分为日常点检、专业点检、精密点检(状态监测);

3.2.1日常点检:在设备运转中或运转前后,点检人员靠五感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如振动、异音、发热、松动、损伤、腐蚀、异味、泄漏、电流等。

3.2.2专业点检:为预测设备内部的工作情况,点检人员靠五感简单工具、仪器仪表对设备内部的重点部位仔细地进行静态动态外观检查,并与日常点检情 况进行比较。

3.2.3精密点检(状态监测):用专业仪器对设备进行综合性测试检查,运用先进的诊断、监测设备实行定时监测,根据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定量地确定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劣化倾向,用以判断其修理和调整的必要性。3.3 点检分工:

3.3.1日常点检:由各台锅炉运行人员承担。

3.3.2专业点检:由车间点检组承担。

3.3.3精密点检:由专职技术人员(或相关技术人员)承担。

4点检的实施

4.1 岗位运行人员点检职责

4.1.1在当班时间内,必须按点检周期和点检表按时逐项进行点检,认真做好记录。

4.1.2当发现设备有异常时,要及时处理。不能处理时,操作人员须尽快通知检修人员进行处理。检修人员不能处理时,应及时报告车间进行处理。设备情况及处理经过要及时填写检修台帐。

4.1.3交接班时,应将当班点检情况交接清楚。4.1.4参加设备事故的分析。4.2专业点检人员职责

4.2.1制定点检标准,编制日常点检表和精密点检检查表,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4.2.2按精密点检检查表认真进行点检,指导运行人员的点检作业。

4.2.3每天查看日常点检表和缺陷记录本,出现问题,要查明情况,并及时处理或限期由检修人员处理。不需立即处理的问题,可列入月检修计划进行处理。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经过都要及时填写台帐。

4.2.4制止违章操作,对运行人员点检作业进行评价、考核。

5点检管理

5.1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点检工作的组织和检查,必须做到: 5.1.1为点检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5.1.2应安排对点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点检技能。5.1.3车间设备主任和专职技术人员(或点检管理人员),应每天检查点检表,对点检人员的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5.1.4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点检中取得的各种信息、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5.2点检人员必须按点检周期和点检路线进行点检并做好点检记录。

5.3主要设备的点检缺陷,对短期内无法处理的,车间应报厂主管科室,同时车间做好临时措施并填写缺陷与隐患台帐,以保证设备及人员安全,并填写缺陷与隐患台帐。

5.4车间设备管理者,应将设备点检信息,及时向各相关科室反映。5.5车间巡检、监检责任人需在岗位记录上签字。

6设备点巡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6.1建立设备缺陷登记处理记录。

6.1.1各种点检中查出的设备缺陷要在相应的缺陷记录本上登记。车间设备主任或专职点检人员,应及时将各种点检中检查到的设备缺陷进行梳理归类,建立车间设备缺陷与隐患台帐;并提醒岗位加强检查和维护,不论本车间是否能处理,都必须登记和注明处理意见。

6.1.2设备缺陷记录作为一个动态的记录,对记录中的问题要填写清楚,一时无法处理的要在计划检修或系统化检修时进行安排,已处理的要及时注销。

6.2对于重大设备隐患或可能影响生产流程中断的问题,车间建立设备缺陷与隐患台帐,并及时反馈到装备能源科。

7记录表

7.1岗位日常点检表 7.2专业点检记录 7.3精密点检记录 7.4设备点巡检台帐 7.5设备缺陷与隐患台帐

8考核

8.1实行点检监察和考核制度,车间对岗位进行监察与考核。

8.2坚决杜绝点巡检中的谎检、误检、漏检“三检”现象,对“三检”现象纳入绩效考核方案进行考核,车间主管领导要承担连带责任。

8.3对于因点巡检不到位而造成设备事故者,应按设备事故管理制度进行考核。

推荐专题: 锅炉给水泵的点检与维修标准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