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5篇范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我们一起看看吧!
1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模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师生角色的变换。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
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模板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与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观点,顺应了信息科学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采取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校拥有一个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都有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先进的硬件建设为实验得以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本课题将针对这些现状来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实验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信息科技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致力于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构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结构,以新型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协同合作与实践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并促成动力支持下的良性循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学校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学科资源教育网,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经验材料。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利用信息模拟技术描述学科内容;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同条件、不同过程控制下的多样性结果;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现实条件下不可控项的可控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实现内容的现实化(虚拟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化。
2、探究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更加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借助网络达到对各科学的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四、研究过程和实施步骤: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有关知识。课题组定期分发教育科研信息摘编。利用请信息技术人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再培训和辅导,提高技术水平。
2、继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的教师已经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我校将继续进行有关信息技术的专业基本功的培训,力争普及与提高。
3、创设情境,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网页制作培训、课件制作评比等。青年教师现场制作课件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拓展教师网上搜集信息、运用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空间,推动青年教师上网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师“网上论坛”评比活动。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全体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以应用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素材。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我们将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整合方案,夯实整合的基础。
针对整合的跨学科特点,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选定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知识,所以要求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们分工合作:老师确定整合的学科内容,信息技术老师负责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基本技能与习惯养成。
我们将把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年级三个年级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各课题组成员对本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慎重筛选,确定能够整合的教学内容。内容细化到某一单元的某一特定内容的某一片段。课题组将整合内容系统整理,列出目录,制定整合方案。
(2)研讨方案,形成整合设计。
在网页制作和教案设计方案初定后,我们将请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整合的教学结构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拿出集大家智慧于一体的、较成熟的整合方案。
(3)实践设计,完善整合方案。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课的实验。全体人员根据现场的教学反映,进行剖析与评价后,再进行改进后的实验验证,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方式
实验评价实施的过程是:确定对象与目标,设计和发布量表,然后处理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及时反馈。
实验过程的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设计都有很大优势,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记录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帮助学生实现过程性评价。
(三)开展实施“整合”的学科教学平台与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开发专题教学资源网站是实施整合、开展信息学习最有效、可操作性的一种模式。我们将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教师们努力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已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必要时由教师自己开发研制。形成电子素材库、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网络课件等形成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相关网站或子页的链接、导航,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形成:
1、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1)实验发现模式
实验发现模式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地参与实验和发现过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其中“实验”可以有测量、计算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加强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的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两重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可以一人一机,两人一机,也可以利用计算器网络分合结合地教学。它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开放探索模式
开放探索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决以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变化条件、变化结论、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发现共同的规律或新的结论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把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3)应用探究模式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静窥动,以动驭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之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验的条件,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参加数学实验和跨时空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数学对象的多种表示形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游刃有余,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在建构知识和探索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教师更加灵活和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应用技能。所有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主动参与区教育局的网上互动教研;所有的教师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办公软件、媒体处理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选取素材,处理素材和应用素材的能力,为教师更加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校级资源库,包括课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多方面内容。利用校园网络,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各种素材归类上传到网站,共享教学成果和经验。利用校园网站,教师非常方便的查询和调用各种素材,达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形成了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展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计的更加醒目,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他们积极思维,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3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模板引言:20__年x月x日、四月间,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在课题负责人陆正启、李苗老师的率领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成5个小组,重点调查了我县x所小学、x所初中、x所高中的艺术师资配备情况;艺术教室、教学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开展的艺术类教学教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情况。
本调查报告研究,旨在对县域内中小学美术、音乐教育和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状况进行摸底,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课题组将依据调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理论,提出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操作规程,并针对性地施以各项干预措施,进而论证课题研究的前期预设,实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内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并进。同时,本调查报告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借鉴,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这里专指美术、音乐教育;协同发展:协调多所学校相互协作完成共同发展目标,它可以是以强带弱,也可以是强强联合;信息技术环境:指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图像、声音信息的方法和设备环境;县域:指__县辖区范围。中小学:以研究小学、初中两个学段为主,高中为辅。
2、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我工作三十余年,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区、从初中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生涯。三十余年来,我的工作地始终不出生我养我的__这片热土,目睹了__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部过程。我既是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1990年10月,__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牌意义。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是一名研究会成员,在研究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快三十年了,社会在转型、在发展,城乡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做好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新挑战。经过周密计划与部署,我们决定再出发、再研究、再提升。
二、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思动脑,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美术、音乐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以在线课堂、网络教育模式为主实施远程教育,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
(2)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通过云盘、局域网、公共账户等方式建立共享资源库,收集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课例以及来自网络的音频、视频、微电影等信息资源,供大家整合利用,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并以报告、讲座等培训形式对组内、组外校内、校外县内艺术师资进行相关培训,促进艺术教师县域流动与协同发展。
(3)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培养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师生均能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网络教育资源,进而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县域内中小学艺术学科发展。改善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促成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2、研究内容
(1)抽样调查县域内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拥有使用状况;艺术教育师资配备情况(含人数、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等);艺术教室及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各种美术、音乐类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教研成果等。
(2)采集样本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泊湖中心学校、雷阳中心学校、华阳中心学校、沈冲中心学校、赛口中心学校、凉泉初中、高士初中、赛口初中、雷池初中)以上四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形成本调查报告结论,供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参考使用。
4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模板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__年到20__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发布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5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模板依据局党组制定的主题教育调研方案,x月__-__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员赵×宇同志带队,对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会同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人员座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__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__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__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2、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__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20__年以来,__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课堂“、“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2500人次。全县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共有5所学校276名教师和652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__县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年来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仍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权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各项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2、基本保障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县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或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故障较多。一些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更新,导致当初高价买来的设备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较大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因学科专业技术性强,很多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今后的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先进科技的了解和认识,让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更紧密,更有实效。
2、推进“两平台”建设
加快__县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解决全县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班班通”等多媒体设备售后维护工作
建立健全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发展的相关机制,及时维修、更新硬件设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进入到21世纪,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大潮,正扑面而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正处在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技术状况不容乐观,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差,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明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2.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探索符合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归纳出乡镇教育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
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折射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的基本状况,分析与城市小学教师之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观定位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制定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其学习态度与动机。
3.提高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
6.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根据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
2.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揭示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规律等。
4.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2―2015.3)
1.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上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其他地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了解熟悉本研究课题相关知识。
2.制作各种相关调查表格、调查问卷。
3.对参研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确定走访与调查对象和样本。
(二)实施阶段(2015.4-2015.10)
1.在客观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对全体教师展开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水平,总结得出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2.鼓励教师将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利用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运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滥用。
5.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6.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总结阶段(2015.11―2016.1)
1.完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论文、成功案例、教育资源汇总。
2.完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6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2岁,都是青年教师,具备的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级教师3名,二级教师3名,主要人员有学校校长、总务主任,各教研组长。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县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县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承担研究课题的条件
1.研究资料
课题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相关的专业刊物,学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更有着丰富的专业书籍和几十种专业期刊。每位教师近年来都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及相关的学习笔记,可以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充足、完备。
2.实验仪器设备
我校是关口镇中心学校,学校建有学生机房1个(48台电脑),9个教学班都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验室配备了电子白板,会议室、音乐舞蹈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学校建有局域网,能实行班班通,班班资源共享;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用于课程开发的软硬件设施齐全。
(二)成员简介
肖文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教10多年来都担任学校的电教管理工作,负责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两次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潘怀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担任校长职务,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王学安: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有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的应用各种软件辅助教学。
马治芬: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县级数学教学能手,数学教研组组长,曾主持市级课题研究,现已结题。
张先静: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县级教学语文能手,语文教研组长,曾主持县级课题研究,正在研究。
冯明喜: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担任总务主任,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
(三)具体人员分工
肖文军: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定研究目标,研究过程,教师培训)
潘怀军: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教师调研,学生调研)
王学安: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马治芬: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数学教师调研,学生数学学习调研)
张先静: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语文教师调研,学生语文学习调研)
冯明喜: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综合教师调研,各种后勤保障)
七、预期成果
1.完成“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调查报告。
2.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库,丰富教学改革实验资源。
3.触摸式一体机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观摩课5节以上。
4.有关课题开展的活动图片或资料。
5.编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校本教材一本。
6.课例
7.《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策略》论文
一、背景与意义
1、近几年,我校迅速发展,年轻教师急剧增加。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信息技术较为熟练,但对教学课件及网页的制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学技能尚需亟待培养和提高。学校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2、我校经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教研氛围十分浓厚,绝大多数教师渴望专业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早日成为骨干教师。
3、合肥市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07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专家引领、课题组交流、定期督导检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
据此,我校积极参加市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并承担教师“有效技能”之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在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1、团队学习
2、自我积累提升
3、课堂教学实践
4、信息共享
5、鼓励创新
五、技术路线:
课题组将遵循“优化――应用――再优化――再运用,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实验研究相结合,采用调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学科进行个案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和手段。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07年11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葛守稳为负责人、教导主任张道玉为联系人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使课题小组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网和教研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1月)
1、全面总结教师自身工作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把学习、讨论、反思、改进融为一体。
2、研究小组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练兵、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3、组织考察外地先进经验、校内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教学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
4、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课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5、聘请本校外校等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充分发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
6、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三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十本书,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
7、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座谈、定期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体会。
8、认真学习有效技能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搜集相关信息,对参与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并进行初步地尝试。
9、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完成学科教学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撰写实践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0、开展“有效技能与实践”为主题的一日教研研讨活动。
11、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大练兵活动,采取“先训后赛,以赛代评”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开展“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信息基础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2、定期召开研讨座谈会。
第三阶段:中期反思交流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1、收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积极探索有效技能与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式(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3、召开研究汇报会,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方向纵深推进。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月――3月)
1、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育博客或优秀科研成果等评选活动。
2、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专业发展情况。
4、定期召开家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5、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有效技能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与实践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集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综合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等。
6、与教研员共同学习、探讨,并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培训活动。
7、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举行全区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09年4月――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七、具体分工
聘请合肥学院张福全教授为课题专家顾问。
组长:葛守稳,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道玉,负责课题的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对课题的研究进行组织和落实,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我校教师全员参与该课题研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研究人员分为三组:
第一组(应用创新组)组员:汤长航、刘莹、孙自玲、丁净、胡朝群、骆念春、王贵红、王一鸣、汤敏、郑昌琴、陈琳、何丽、贺秀娟、孙维林、张靖方、周丽红、胡萍萍、董虎娟、周腊梅,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一线工作;
第二组(积极推进组)组员:韦章萍、刘晓娟、李华敏、陈振华、李根华、陈自付、马永健、徐路、孙海慧、周盼盼,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统计、归纳工作。
第三组(循序渐进)组员:徐尚平、王明仓、孙明江、张友贵、胡年志、刘小敏。
八、具体措施
1、课题组每人每月写一篇有关本课题的读书笔记;
2、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写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二篇以上论文;
4、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学期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头和书面信息反馈。
5、课题组每学期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不少于二次。
九、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关注有效教学技能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意义。首先,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学技能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的路途上,也会成就自己。
十、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围绕的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通过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完善。以用为本,以有效为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优势,致力于各学科实践运用的研究。
(1)激发广大教师渴望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关注不同教师在专业上有特点的、有各自风格的、有区别的成长,绝不整齐划一。
(2)切实解决学校教育现存的问题、困难、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主动参与教改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通过教学反思架起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4)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课题组组长葛守稳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中和九年一贯
推荐专题: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