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历史)(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历史)(大全)》。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08、09、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金沙高级中学是一所创办于2002年的民办性质的学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教师队伍实力不强,我们历史组的教师层次不一,严彪、邓伟英、孙东亮、孙建芳、王燕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盛毓俊、黄华、李兰芳、郑春萍都是刚从初中调入,对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种种不足,有经验的老教师只有王新儿老师一人。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3、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黄华、盛毓俊老师曾经参加过常州市重点课题《中学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开展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李兰芳老师参加了省级课题《历史课堂教学行为失误的探究及控制》,盛毓俊老师还参加了江苏省《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开展,为新一轮课改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历史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结束设计的研究
精心设计结语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结语好似一条绳子,能使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6、指导练习的研究
7、使用教材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历史组全体成员:王新儿、郑春萍、黄华、盛毓俊、李兰芳、孙建芳、邓伟英、严彪、孙东亮、王燕的教学策略;全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07年9月――2010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0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由郑春萍、王新儿、黄华、盛毓俊负责。阶段成果形式:完成实验设计、笔记、建档。
2、实施阶段(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及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弊端较多。如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缺乏历史思维的灵活性;师生普遍缺少深入思考和广泛阅读历史的时间和兴趣;也有少数学生因基础差而不愿配合“灌输式”的历史教学等。二是统编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或世界的大历史,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而往往在内容上重知识体系,空间距离远,缺少历史亲近感;在趣味上重结论、轻探究、没有地方特色;在范围上重全局,缺乏地方史和地域文化的联系等。这些都是课程改革要求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为了落实历史学科“传承人类理想和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探讨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能让学生自觉挖掘身边的历史,从而佐证并全面理解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养成历史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地讲有两点:一是通过地方史的挖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逐步将课题研究得出的教学方法和理论,通过典型示范,集中推广,带动更多的师生自觉参与历史新课程改革,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为完成总课题目标而奋斗。
三、课题研究依据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重温历史同样可以身同感受。因为历史学科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有着自身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材内容,探究身边史实,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本课题研究结合了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关于体验性学习的理论和情境教育原理,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柯尔保的“新情境体验概念”,以及成都五十中的“历史活动课中的体验与回味”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内容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课题,重点解决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如何使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与地方史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地方史的探究中去领会民族史或世界史;二是不断反思和总结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的实施效果,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地方史教学的一般原则,课堂教学操作规程,以及师生在历史探索课中的地位和使用界定等。
五、本课题研究的模式构建
㈠、课题研究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实施原则:一是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课题探究活动,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增长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主创新,合作探究;课题研究要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探究中实现教学创新;三是大胆实验,稳步前进。整个实验在总课题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冲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不断归纳总结,逐步提高研究水平,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修正理论的过程,形成既有特色又有实效的历史教学模式。
㈡课题研究步骤: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即课题研究准备和资料收集阶段、教材与地方史的联系比较交流阶段、地方史与教材衔接整合阶段和教学运用阶段,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既可以作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步骤,又可以作为某一专题的研究实施步骤。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细节,从小处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提炼能力。
⑴课题研究准备和资料收集阶段:指参与实验的师生以历史的、开放的心态进入课题研究的情景,从本乡本土的历史探究中获得新体验,产生新教法、新学法。师生能否以积极的心态,从教材中走出去,深入乡间地头,是整个课题研究能否进行的前提。为此,课题组要努力为实验师生创设合适的探索环境。具体实施步骤有三点:一是将理论的教材知识生活化、指导学生从地方史中去寻找教材知识的背景;二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现代的观点去苛求古人;三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途径、多角度地感性认识历史事件;四是将大量的第一手材
料集中起来,为分类研究积累素材。
⑵教材与地方史的联系比较交流阶段:指实验师生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受与他人分享探讨的过程。这是形成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步骤。在这一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大会交流和教师点拔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独立思考。至于能否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获得多少历史知识,并不需一律强求,要允许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存在差异性。
教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引导交流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利用课内课外活动,创设辩论的情境,促进交流的升华;还要组织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丰富交流形式,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善于交流的能力。
⑶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联系运用的经验整合阶段:通过回乡调查,收集材料,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大家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师生合作整理,归纳出课题实验的原则和精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的模式和成果,就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这是地方史与教材联系学习的关键过程,实验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探讨、交流、反思,在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在实验过程中,坚持以史导论,时时联系史实,事事探究原理,确保历史结论建立在具体史实的基础之上;同时,整合研究成果,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公正合理,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用二元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⑷成果应用阶段:这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验证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把课题研究中归纳出来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这一方法,自觉运用,获得体验。这样循环往复地学习,养成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历史教学的进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进步。
值得提醒的是,成果的运用一要注意历史知识的新运用,不能僵化;二要注重历史调查,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简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为调查论证、课题规划、分段实施、成果形成和全面推广等五个阶段。
㈠、在调查论证阶段,课题组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解,结果98%的同学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
地方史内容,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贴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提高其人文素养。90%的同学愿意参加课题实验,他们认为,家乡的历史资源丰富,通过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
经过调查了解,课题组又聘请市教研室等部门专家进行论证。他们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准备充分,内容具体,形式多样,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可以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㈡、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历史课题组结合自身的课题特点,拟定了课题研究规划。一是选定了实验对象,即本校2007级高一学生为主体,向2008级高一同学延伸。到2009级高一学生入校时课题进入总结推广阶段。二是确定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学校总课题组领导下,历史课题组本着全校历史教师参与,重点依托核心成员的思路,成立了以李明海、张光富等专家为顾问,以徐家森、张裕仁、王晓风,文光松等同志为领导,以李主权为课题组长,童传荣、伍锦平、王怀彬、徐成志、张全、阳冬云等老师为核心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三是组建了实验兴趣小组,布暑了实验任务。即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实验活动,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实验小结,最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童传荣、王怀彬老师负责当阳革命史研究,阳冬云、徐成志老师负责当阳文化古迹的研究,张全、伍锦平老师负责当阳生态文化旅游史的研究,同时伍锦平老师负责图片资料的创作与收集整理工作。四是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
㈢、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分段研究。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针对实验对象,进行广泛动员,提高他们参与课题材实验的积极性,并分别成立了兴趣小组。然后进行培训,就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将地方小历史与教材大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撰写实验小论文等问题,通过集体讲座与个别辅导传授给实验师生。三是分阶段分类别选定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活动。如在讲述《人民解放战争》时,我们就开展了“回乡访英雄”和参拜“襄西烈士陵园”活动,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先烈们、前辈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零距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四是实验活动结束后,立即安排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并藉此开展历史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㈣、在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采取分组讨论、反思修正、集中归纳、形成成果的方法进行课题总结,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其中包括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体的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当阳革命史、当阳古遗址探
访,当阳名胜古迹与旅游等资料汇编。
㈤、课题成果推广阶段。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之后,2009年秋,本课题组经学校总课题组领导同意,在全校高
一、高二年级进行课题成果推广,全部历史课堂教学都要有机渗透地方史内容,安排一定实践活动,让历史课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一门开放性的历史课程改革正朝着预定目标逐步前进。
六、本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㈠、本课题研究提高了高中生学习和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兴趣。原来许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只重结论,比较空洞,所以很难进入历史情境;现在他们感觉到从联系地方史入手,由浅入深,历史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
㈡、本课题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地方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当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尤其以三国古战场长坂坡为中心的三国历史文化圈,素来闻名于世。本课题把这些历史资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既可以降低教材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已基本养成。
㈢、课题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即教师导学——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从地方史中寻求历史证据——集体辨论——教师释疑——总结提高的高效课堂模式。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演练,学生采用这种模式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能力大大增强,师生负担降低,教好、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㈣、课题组成员和师生共同努力,在不断实践、总结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运用价值的课题经验论文,以及《当阳革命史》、《当阳文物古迹资料汇编》、《当阳生态文化旅游史》等地方史资料,并有部分史料图片展示。
㈤、课题研究转变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点,培养了青年历史教师的主动精神,他们已迅速成为历史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为我校历史教学的骨干。
七、关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㈠问题:
1、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意在创设历史开放性课堂,要推广这一做法,目前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怎样大规模培训?怎样评价?
2、学生喜爱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历史的模式,可是由于时间和安全因素的限制,要推广这一教学模式,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和时间支持?
3、由于现行高考制度正在改革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应试效果究竟如何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本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的因素。
㈡、思考: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联系和运用地方史来辅助教学,并非要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依然要加以继承,特别不能搞“撒手式”的形式主义改革。
2、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所探讨出来的一的些经验成果也不是唯一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途径,历史教学依然要不断创新。
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入地方史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参与者、合作者、导学者,主要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对比分析,总结提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探究学习模式的方式方法,而不能成为传播者、灌输者。
八、本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李明海张光富
2、课题领导:徐家森张裕仁王晓风文光松
3、课题组长:李主权
4、课题组核心成员:童传荣王怀彬伍锦平张全徐成志阳冬云
参考资料:
1、《历史教育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荣法基:《剖析新课题新教材——高中历史》,人教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4、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
5、《中学心理学》,陈安福编
6、向成庚:《浅议地方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7、刘军:《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8、王建丽:《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推荐专题: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