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

2024-02-28 22:46: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推荐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1.需求弹性①弧弹性计算

②弹性的中点计算公式

edA

③点弹性 dQAPAdPAQA

Q%Q2.需求收入弹性:EM %M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 固定成本(TFC)+ 可变成本(TVC)

②平均成本(AC)=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Q

④平均可变成本(AVC)= TVC/Q

⑤边际成本(MC)=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条件Qd = Qs

Y X

MU1MU2MUn8总效用最大化== …… == λ P2P1Pn7边际替代率MRS =

预算线:I = P1Q1 + P2Q2消费者均衡时MUx/Px=MUy/Py

9.边际产量:MP = d TP/d L平均产量:AP = TPL

三阶段生产函数 第一阶段 【0,MP=AP】【MP=AP.MP=0】【MP=0,无穷大)

10.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 ;给定产量,求成本最小

MPL/wL= MPK/r,wL+ rK=C捷径 L=K=Q

11.平均收益AR = TRPQTR = P边际收益MR ==d TR /d Q QQQ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满足一阶导数为0,即MR=0

14厂商的停产点:P =AVC的最低点求出AVC,再一阶导等于0 二阶小于0即可

15.垄断厂商 边际成本定价,即MC=P=AR

政府限定的价格为收支相抵的价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1和2,厂断厂商在两个市场上的最大利润原则为:

MC=MR1=MR2(Q=Q1+Q2)

列出方程组,解Q1 Q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1 P2两个市场的收入分别为:TR1 = P1Q1TR2 = P2Q2总利润=TR1+TR2-TCTC是关于Q1 Q2的函数

第二篇: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一、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

假设量 :氨基酸总数(m);肽链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总数(c);核

苷酸平均分子量(d)。

1. 蛋白质(和多肽):

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

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出来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⑴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

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

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

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

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⑵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

n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n个;

⑶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m—n;

⑷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

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n 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 ≥ 肽键总数+n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n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 ≥ 肽键总数+2 n个羧基数(端);

⑸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分子总数—水的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 ma—18(m—n);.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 DNA(基因)、mRNA 碱基数的计算:

⑴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⑵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⑶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⑷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⑸真核细胞基因:

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有关双链 DNA(1、2 链)与 mRNA(3 链)的碱基计算:

⑴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

A 1 =T 2,T 1 =A 2 ;

A=T=A 1 +A 2 =T 1 +T 2,C=G=C 1 +C 2 =G 1 +G 2。

A+C=G+T=A+G=C+T=1/2(A+G+C+T);

(A+G)%=(C+T)%=(A+C)%=(G+T)%=50%;

(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⑵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

(A+T)%+(C+G)%=1;

(C+G)%=1―(A+T)%=2C%=2G%=1―2A%=1―2T%;

(A 1 +T 1)%=1―(C 1 +G 1)%;

(A 2 +T 2)%=1―(C 2 +G 2)%。

⑶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

A 1 +T 1 +C 1 +G 1 =T 2 +A 2 +G 2 +C 2 =1/2(A+G+C+T);

A 1 +T 1 =A 2 +T 2 =A 3 +U 3 =1/2(A+T);

C 1 +G 1 =C 2 +G 2 =C 3 +G 3 =1/2(G+C);

⑶① 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若(A 1 +T 1)/(C 1 +G 1)=M,则(A 2 +T 2)/(C 2 +G 2)=M,(A+T)/(C+G)=M

② 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 1 +G 1)/(C 1 +T 1)=N,则(A 2 +G 2)/(C 2 +T 2)=1/N;

(A+G)/(C+T)=1;

若(A 1 +C 1)/(G 1 +T 1)=N,则(A 2 +C 2)/(G 2 +T 2)=1/N;

(A+C)/(G+T)=1。

⑷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 =2T%=(A+T)%=(A 1 +T 1)%

=(A 2 +T 2)%=(A 3 +U 3)%=T 1 %+T 2 %=A 1 %+A 2 %;

2C% =2G%=(G+C)%=(C 1 +G 1)%=(C 2 +G 2)%

=(C 3 +G 3)%=C 1 %+C 2 %=G 1 %+G 2 %。.有关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与 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计算:⑴ DNA贮存遗传信息种类:n 种(n为DNA的n对碱基对)。

⑵ 细胞分裂:

① 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

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N)=体细胞染色

体数(2N)=减Ⅰ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减Ⅱ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精子或卵细胞或极核染色体数(N)=1/2体细胞染色体数(2N)=1/2受精卵染色体数

②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数目: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③配子(精子或卵细胞)DNA数为M,则:

体细胞中DNA数=2M;

性原细胞DNA数=2M(DNA复制前)或4M(DNA复制后);

初级性母细胞DNA数=4M;

次级性母细胞DNA数2M。

④ 1个染色体=1个DNA分子=0个染色单体(无染色单体);

1个染色体=2个DNA分子=2个染色单体(有染色单体)。

⑤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联会和减Ⅰ中期),四分体数=0(减Ⅰ后期及以后)。

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

胚细胞染色体数(2N)=1/3受精极核(3N)=1/3胚乳细胞染色体数(3N)(同种杂交);

胚细胞染色体数=受精卵染色体数=精子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远缘杂交);胚乳细胞染色体数=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精子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极核染色体数;

1个胚珠(双受精)=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精子=1粒种子;

1个子房=1个果实。

⑷DNA复制:2 n 个DNA分子;

标记的DNA分子每一代都只有2个;

标记的DNA分子占:2/2 n =1/2 n—1 ;

标记的DNA链:占1/2 n。

DNA复制n次需要原料:(2 n —1)X;

第n次DNA复制需要原料:(2 n -2 n—1)X。[注:X代表原料碱基在DNA中个数]。

二、有关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双层膜=2层细胞膜;

1层单层膜=1层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三、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实际(真正)光合速率 = 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⑴ 实际光合作用CO 2 吸收量=实侧CO 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 2 释放量;⑵ 光合作用实际O 2 释放量=实侧(表观光合作用)O 2 释放量+呼吸作用O 2 吸收量;⑶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⑷ 净有机物(积累)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 2 和释放CO 2 量是相等。

在绝对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 2 和释放CO 2 就不一定相等。

解题时:

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平反应式;

其次,要分清CO 2 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 2)。

四、遗传定律概率计算:

遗传题分为因果题和系谱题两大类。

因果题分为以因求果和由果推因两种类型。

⑴以因求果题解题思路:

亲代基因型→双亲配子型及其概率→子代基因型及其概率→子代表现型及其概率。⑵由果推因题解题思路:

子代表现型比例→双亲交配方式→双亲基因型。

系谱题要明确:系谱符号的含义,根据系谱判断显隐性遗传病主要依据和推知亲代基因型与预测未来后代表现型及其概率方法。.基因待定法: 由子代表现型推导亲代基因型。

解题四步曲:

⑴ 判定显隐性或显隐遗传病和基因位置;

⑵ 写出表型根:aa、A_、X b X b、X B X_、X b Y、X B Y;I A _、I B _、ii、I A I B。⑶ 视不同情形选择待定法:

① 性状突破法;

② 性别突破法;

③ 显隐比例法;

④ 配子比例法。

⑷ 综合写出:完整的基因型。.单独相乘法(集合交并法):

求:① 亲代产生配子种类及概率;

② 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

③ 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在后代出现概率。

解法:① 先判定:必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② 再分解:逐对单独用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研究。

③ 再相乘:按需采集进行组合相乘。

注意:多组亲本杂交(无论何种遗传病),务必抢先找出能产生aa和X b X b +X b Y的亲本杂交组

来计算aa和X b X b +X b Y概率,再求出全部A_,X B X_+X B Y概率。

注意辨别(两组概念):求患病男孩概率与求患病男孩概率的子代孩子(男孩、女孩和全部)范围界定;求基因型概率与求表现型概率的子代显隐(正常、患病和和全部)范围界定。3 .有关遗传定律计算:

Aa连续逐代自交育种纯化:

杂合子(1/2)n ;

纯合子各1―(1/2)n。

每对均为杂合的F 1 配子种类:2 n ;

配子结合方式:4 n ;

F 2 基因型:3 n ;

F 2 表现型2 n ;

F 2 纯合子:(1/2)n ;

F 2 杂合子 1—(1/2)n。

4.基因频率计算 :

⑴ 定义法(基因型)计算:

① 常染色体遗传:

A基因频率%=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AA个体数×2+Aa个体数)÷总人数×2。

a基因频率%=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aa个体数×2+Aa个体数)÷总人数×2。

② 伴性遗传:

X B 基因频率=X B X B 基因型频率+X B Y基因型频率+1/2×X B X b 基因型频率=(X B X B 个体数×2+X B Y个体数+X B X b 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个体数)。

注:伴性遗传不算Y,Y上没有等位基因。

⑵ 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公式:

A%=AA%+1/2Aa%;a%=aa%+1/2Aa%;

⑶ 哈迪-温伯格定律:

A%=p,a%=q;

p+q=1;

(p+q)2 =p 2 +2pq+q 2 =1;

AA% = p 2,Aa% =2pq,aa%=q 2。

(复等位基因)可调整公式为:

(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例如:在一个大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为1/10000,则a基因的频率为1/100,Aa的频率约为1/50。.有关染色体变异计算:

⑴m倍体生物(2n=mX):体细胞染色体数(2n)=染色体组基数(X)×染色体组数(m);(正常细胞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每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

⑵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mX)÷2。6 .基因突变有关计算 :

一个种群基因突变数=该种群中一个个体的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该种群内的个体数。

五、种群数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种群数量的计算:

⑴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捕获数中的标志数

⑵ 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

设种群起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保持不变),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 t,则,种群数量N t =N 0 λ t。

⑶ S型曲线的最大增长率计算:

种群最大容量为K,则种群最大增长率为K/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⑴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⑵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

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⑶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X千焦,则,第n营养级生物体内能量≤(20%)n—1 X千焦,能被第n营养级生物利用的能量≤(20%)n—1(1161/2870)X千焦。

⑷欲使第n营养级生物增加Ykg,需第m营养级(m<n)生物≥Y(20%)n—m Kg。⑸若某生态系统被某中在生物体内有积累作用的有毒物质污染,设第m营养级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为Zppm,则,第n营养级(m<n)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Z/(20%)n—m ppm。

⑹食物网中一定要搞清营养分配关系和顺序,按顺序推进列式:

由前往后;由后往前。

第三篇:软件测试计算公式总结

软件测试计算公式总结

通用公式:

计算平均的并发用户数: C = nL/T

C是平均的并发用户数;n是login session的数量;L是login session的平均长度;T指考察的时间段长度。

并发用户数峰值: C’ ≈ C+3根号C

C’指并发用户数的峰值,C就是公式(1)中得到的平均的并发用户数。该公式的得出是假设用户的login session产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实例:

假设有一个OA系统,该系统有3000个用户,平均每天大约有400个用户要访问该系统,对一个典型用户来说,一天之内用户从登录到退出该系统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在一天的时间内,用户只在8小时内使用该系统。

则C = 400*4/8 = 200

C’≈200+3*根号200 = 2

42F=VU * R / T

其中F为吞吐量,VU表示虚拟用户个数,R表示每个虚拟用户发出的请求数,T表示性能测试所用的时间

R = T / TS

TS为用户思考时间

计算思考时间的一般步骤:

A、首先计算出系统的并发用户数

C=nL / T F=R×C

B、统计出系统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统计出平均每个用户发出的请求数量

R=u*C*T/VU

D、根据公式计算出思考时间

TS=T/R

缺陷检测有效性百分比DDE=TDFT/(TDFC+TDFT)×100%

其中: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即由测试组发现的),TDFC=客户发现的全部缺陷(在版本交付后一个标准点开始测量,如,半年以后)

缺陷排除有效性百分比DRE=(TDCT/TDFT)×100%

其中:TDCT=测试中改正的全部缺陷,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

测试用例设计效率百分比TDE=(TDFT/NTC)×100%

其中:TDFT=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全部缺陷,NTC=运行的测试用例数

以下公式较适用于白盒测试

功能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测试功能点数/ 测试功能点总数(功能点)

需求覆盖率= 被验证到的需求数量 /总的需求数量(需求)

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测试用例数/ 应执行的测试用例总数(测试用例)语句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语句数量/ 有效的程序代码行数

判定覆盖率= 判定结果被评价的次数 / 判定结果总数

条件覆盖率= 条件操作数值至少被评价一次的数量 / 条件操作数值的总数

判定条件覆盖率= 条件操作数值或判定结果至少被评价一次的数量/(条件操作数值总数+判定结果总数)

上下文判定覆盖率= 上下文内已执行的判定分支数和/(上下文数*上下文内的判定分支总数)

基于状态的上下文入口覆盖率= 累加每个状态内执行到的方法数/(状态数*类内方法总数)分支条件组合覆盖率= 被评测到的分支条件组合数/分支条件组合数

路径覆盖率= 至少被执行一次的路径数/程序总路径数

推荐专题: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