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柏拉图 理想国论文(范文六篇)

2024-01-07 23:56:4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柏拉图 理想国论文(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柏拉图 理想国论文(范文六篇)》。

第一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第二篇:柏拉图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___________

从柏拉图谈西方哲学

刘俊超 信计1202 摘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作等身,是哲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人,在哲学中开创了不少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们不断的思考人生,他主创了理念论,扩展了辩证法,将认识论引入人们的思想。通过对前人的思想的总结和自己的思考,将哲学带入新的纪元。

关键词:西方哲学 柏拉图 历史

思想 理念

辩证 柏拉图的生事,和相识,著作:

柏拉图生于古希腊后期,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相当于我国的东周战国时期。大约孔子去世后52年出生。也就是墨子、孟子、老子等同时的轴心时代。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和孔孟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影响十分巨大的、伟大的思想家。在柏拉图的青年时期,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乱世中相逢,正如同中国的春 秋战国时代。两人生活的时代,烽烟四起,他们共同经历了被誉为“古代世界大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如马克思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1]正是这种和战国时期一样的动荡的社会环境,激起了这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但是其成就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一生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有《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等。这些书籍展示了柏拉图以对自然科学批判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他不仅继承了老师形而上学,合乎逻辑的哲学思想,还在老师之上建立了认识论,理念论等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黑格尔说过:“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的各个年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2] 其最重要的贡献就表现在认识论和理念论上。

认识论:

柏拉图把一切伦理道德行为归结为认识问题,认为认识的对象和目的是达到和个别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本质,而不能停留在个别的可感性范围。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认识真善美后,才能逐渐升华,提高自我。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认识只能认识可感世界,而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它得到的只是相对的、主观的感性意见,不能认识理念世界。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对真理的对象、理念的追求,只能依赖于理性认识才能达到。他说:“知识不在于对事物的感受中,却在于对所感受而起的思维中;显然,由思维才能达到事物之存在与事物之理,由感受则不能。”[3]直观点说,一朵花,你定义它是花可以,定义它是树也行,这便是感官,感性的认识,你看到它知道它是什么,但你真的知道吗?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认识花。哲学也是这样,要由理性思维去认识。

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即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位,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是最高的智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4] 他把理念看作是脱离和先于可感个体事物的客观实在,理念和可感个体事物是分离的,理念成了本体,因此可感世界处在运动变化中,不是实在。理念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5]是真正的实在,是理性认识的对象,知识由此产生。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位,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是最高的智者。它以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真理就是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对世界最正确的认识。通过对辩证法和哲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后,才能把握理念,并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善这一理念,借此指出了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关系。理念是事物的本原、模型,具体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发展: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辩证法。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证法就是借谈话进行讨论和论证的一种理智的方法。“真理必须通过对话或争论来获得,这种对话或争论可以是在两个探索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单个探索者的心里进行,此时他的‘心灵’是自问自答。”这种说法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较之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式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它要求撇开感性事物,从理念出发,完全依据理念,揭露理念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无矛盾的善的理念。同时他也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要为事物寻求目的的思想。也就是将理念融入了辩证法之中,加入理念的辩证法并非机械的将思想组建在一起,而是要求从现实出发,从认知开始,将事物的本质,模型等抽象出来辩证思考,他的论证过程以及关于思想、谈话、判断、陈述的真假等等事实上也就是逻辑学,而不是简单的辩证。

柏拉图哲学的特征: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哲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批判以前的自然哲学思想,开始以人或者说以心灵为物体的本源,强调心灵的重要性。并将心灵定义为理念来阐述,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从更高的世界,即理念界投生到现实中的,灵魂在取得他的形体前就已经存在。并具有知识,只是在获得形体时玷污忘却理念,现实的学习是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虽然他的理论现在广为接受,但是其理论具有唯心主义局限性也是事实,他的哲学对唯物主义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列如,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是主张万物沐变的,但是柏拉图对这种以“变”为中心的相对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承认万物流变、一切相对,无异于说关于任何一物所作的一切结论都同等正确。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恍惚性,否定了绝对的存在。对与不对到底是怎样定义也不存在了,这和柏拉图的思想是不一致的。不过柏拉图也没有完全否定这种看法,对相对主义的批判尽管措词激烈,却并不彻底,他仅仅在理念世界中排斥了赫拉克利特的“变”的思想,在现实世界中,却默认和“接受”了这一思想。因此,变与不变就成了推动柏拉图哲学发展、演变的基本矛盾线索之一。另一个特点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正如黑格尔认为,“思辨的辩证法”(即概念的辩证法)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之点”,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诸如美、知识、美德等许多问题的讨论,都是循着从个别到一般的途径进行的,体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 年版,第 2 卷第 82 页.[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3] 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 [M].陈 康,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4] 熊明辉,吕有云.论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毕生追求[J].广西大 学学报,2000(5).[5] 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42 页.

第三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第四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国家组成: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1、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

2、保卫者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3、劳动者

“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第五篇:柏拉图理想国论文

西方文论原著选读

论城邦的信仰、诗人与神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应该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质量结合起来。但对于城邦教育的养成,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让儿童听不相干的人说不相干的事。凡是有违背苏格拉底理想中的见解,皆不允许进入他的城邦,散播不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对现今认为伟大史诗的作者:荷马,表示反感。表示他的史诗是:假故事、必须痛加谴责的、丑恶的。因为在埃利奥特中,苏格拉底认为荷马并没有写出英雄真正的本色。像是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角色。把神描写的丑恶不堪。这些皆不应出现在城邦守护者的思想中。诸如此类的思想会导致城邦守护者的价值观混淆。

我认为,苏格拉底对于城邦心理,他并不希望城邦中出现仿效此类的事情。诸如克罗诺斯食子、天神好色天后善妒的故事,皆不应该出现在理想国中。我的看法是,神话或神话史诗的形成,是一位或一群富有想象力的知识分子,将受信仰人民的精神寄托在故事上。或是让他们想象人死后的世界,让在世上的信徒心灵得以平静。苏格拉底也了解信仰对人民的重要性,但希腊神话的神与其他信仰不同。中国的传统神话有玉皇大帝、欧洲的天主教信仰。但希腊神话是将神祇绝对拟人化,在拥有人的一切爱恨憎欲的基础上,神又更加有无边的法力,让神更加像是人类欲望的具体化身。希腊神话与其他神话不同,并不以经典的形式保存。是以传唱的方式,让吟游诗人走遍城邦各处,将流传下来天神间的纠葛散播在民众中。这种方式相较于以经典方式记载的信仰,更容易贴近一般民众的生活。苏格拉底的考虑并不单纯止于使理想国的城邦保卫者一心向善、避免过多错误的信息;也不仅是因为荷马毁坏他心目中理想的天神的价值观。更多的考虑应该是阻止城邦人民过度轻易的获取天马行空的知识。苏格拉底也提过:如果非讲不可的话,也只能允许极少数人听。并须秘密宣誓,然后听讲。而且献的牲还不只是一只猪,而是一种难以弄到的庞然大物。为的是让听到故事的人尽可能的少。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考虑是出于以下三点:1.尊重对于信仰的重要性。这些诗歌史诗若是失传了,对于希腊神话信仰而言是难以估计的损失。苏格拉底的作法像是将所有非官方的诗歌统一收集,接着将官方认可的诗歌,交于城邦中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延续希腊人民的信仰。2.设下财力证明,确保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少数菁英。毕竟能拥有难以获得的庞然大物,光是此条件就足以证明苏格拉底并不是全面禁止诗人传播,而是将接收范围局限在少数人手中。3.确保不实或煽动性的言论不会在理想国中传播。吟游诗人周游列国,所见所闻当然比城邦中得居民要多许多,诗人的言论又必须吸引人才能获得关注。若诗人过份夸大其他国家的优势,将造成理想国中人心浮动。对统治者希望的稳定国家不一致。

苏格拉底这项措施我并不同意,这无疑是将知识授予极少数份子。因为惧怕人民得知过多信息而思变、因为巩固政权而禁止诗人进入城邦。最合宜的做法并不是愚民政策,在古代或许还可以靠着一堵城墙禁止信息进入。我认为,最适合统治城邦的方式,应该是先教育城邦中的人民:何谓良善?何谓价值观?一旦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无论神话中出现了多么骇人听闻的故事,人民会清楚了解这是不对的、是恶的、是不恰当的。赋予人民判断的能力,在给人民在生活中适当的信仰与娱乐,这才是城邦统治者应该做的。诗人的角色只是扮演一个传播的媒介,如果人民失去长久以来听诗的信仰,也会心生不满。

真正的理想国,应该是所有人民都具有善的特质,能够独立了解公众利益及群体利益的城邦。因为这个理想实在太过难以实现,所以苏格拉底采用了使城邦居民不随便接收外界消息的方法。其实跟古代中国老子的思想: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认为是差不多的。人皆有比较之心,老死不相往来可以避免不同城邦间的居民不互相比较。而且老子强调了人民皆满足于自身生活环境优渥,食衣住行皆富足,完全去掉了比较心态的先决条件。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可能是因为生活在信息时代,我认为没有什么比接收信息更为重要。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单方面的接收外界的消息。因为不是我亲眼所见,所以我对一切消息保持怀疑、并尽力求实。我认为这才是苏格拉底需要带给理想国的精神。

第六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3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4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1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1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1个目标,1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柏拉图理想国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