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以下是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韩国受到中国文化很深远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上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异,本文列举了中韩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隐含的民族心理因素。
关键词:亲属称谓 外来词 黏着语 敬语
中韩是近邻,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无论在文字、思想、伦理道德,还是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古文化的印迹。近代以来,韩国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中韩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两方面加以分析。
中韩词汇的差异
韩语虽然从外形看像方块字,但实质却是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笔画代表不同音符。其词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汉字词、韩语固有词和其他外来词。其中汉字词所占比例最大,大概有70%,韩语固有词约占20%,其他外来词(主要从英语中借用)约占10%。
韩语对外来词的借用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比如餐厅(restaurant)、桌子(table)、钢琴(piano)、互联网(internet)等在韩语中读起来就是英语的发音,或者说是韩国式的英语发音。比较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但在浩瀚的汉语词汇中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而且,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要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只有很少的词采取完全音译的方式,比如比基尼(bikini)、克隆(clone)等。汉语对外来词的翻译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半音半意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water ballet),音意兼顾如google被翻译成谷歌,借译如超人(superman)、绿卡(green card)等。
对汉字词的大量借用是韩语的一大特色。由于汉字词占了韩语词汇的绝大部分,而且很多词汇从发音到意义都与汉字一样。韩语的这个特点无形中降低了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所以很多韩国人都将汉语作为学习外语的首选。当然对于学习韩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也有很多方便。在学了一定数量的韩语后,往往能够根据相近的发音按照汉语或英语推测出很多自己还没有学过的单词,比如故乡、同窗、迷信、fighting、icecream等。
中韩有些词,意思虽然一样,但却有不同的使用习惯,比如“哥哥”、“姐姐”、“我们”等词的使用。
“哥哥”、“姐姐”在中国和韩国都有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这两种语义。但在中国,同学之间很少用哥哥、姐姐互相称呼,这样显得太亲近而感觉别扭。而在韩国,几乎所有同学都经常并喜欢用哥哥、姐姐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学,韩国女生在班上对比自己大的每个男同学都会以“哥哥”称呼,开口必称“*”。
中韩在另外一个常用词“我们”的使用上也很不同。韩语中个人与他人界限相对模糊,以“我们”代替“我”是很常见的现象。韩国学生对别人介绍“我的家”时会说“我们家”,去同学家做客称呼对方的父母时随同学的称呼“我们爸爸”、“我们妈妈”,妇女介绍自己的丈夫时也说“我们丈夫”。
以上列举的这些词汇,可以看出韩国称呼中亲属称谓的社会化程度很高,这反映出韩语从言语交际一开始就将交际双方划入较亲密的概念范围内,有意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这反映出韩国人极强的同类意识、集体意识,把整个国家当做一个大家庭,在自己的团体内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助友爱。称呼的亲近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映到行为上,一般情况下,韩国学生都是结伴而行。尤其是女生,一起吃饭、一起去超市、一起逛街、一起结伴旅游等。在韩国食堂,学生都是扎堆儿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就餐,极少见到一个人吃饭,独行侠行为不被社会认可。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在称呼语的使用上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个体独立意识较强。
韩国人强烈的抱团意识、民族意识慢慢演变为极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韩国人特别喜欢“大”,这从一些名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韩民国”、“大韩航空”、“大学校”(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大长今(名字前加“大”以示尊重)等。韩国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自己的国家从建立到振兴是多么不容易,现在又是多么强大和文明;韩国是大国,不是在小岛上的小国家;没有什么是韩国人做不到的。与之相应的是,他们认为,大韩民国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韩国有个成语“身土不二”,意思是说,韩国人只有享用韩国土地生产的东西,才适合自己的身体,才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韩国,大街上川流不息的都是韩国自产的汽车,学生用的都是韩国自产的手机,路两边几乎都是韩国本地饭店,店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标语是:本店牛肉全是国产的。在韩国人的意识里,韩国的东西是最好的。韩国就是通过这些来潜移默化国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的。
另外,“教授”和“老师”这两个词在中韩语言词汇系统中,虽然语义内涵是完全相同的,但使用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大学里,不管老师的职称有多高,都可以统称为老师,老师也不会不高兴。而在韩国,对于有职称的大学老师,学生要用教授来称呼。在韩国,如果你不小心称呼“教授”为“老师”,对方会很不高兴。在韩国,等级尊卑观念很严重,年龄、辈分、地位和性别等都是敏感因素。不能称呼教授为“老师”与地位相关。这是划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准。
还有一些词,在汉语和韩语中字形虽然一样,但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前辈”、“后辈”。
在汉语中“前辈”指的是“某一领域的先驱者”。而在韩国校园里,“前辈”一词经常用到,例如韩国学生说“今天我要跟我的前辈去图书馆”,意思不是指他的长辈,而是指同专业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是师兄,也可以是师姐。“后辈”指的是同专业低年级的同学――师弟、师妹。称呼高年级同学为前辈,貌似大词小用,实际则是韩国等级制度的折射,如同上文所说,朋友之间年龄差别一岁以上,就不能平起平坐了,该叫“哥哥”、“姐姐”了。这些都反映了韩国集体主义的社会观念下,对长辈的高度尊重和权力等级制度。
中韩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韩语序的不同。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用来表达某一群体人的经验和感情。由于中韩两国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折射到语言上,语序结构有明显差异。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孤立语,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关系。汉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语言条理清楚,表意明白。语序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改变语序就意味着改变意义。比如:“我爱你”和“你爱我”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韩语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为黏着语。主要依靠附加成分(词尾)表示语法关系。韩语的句法结构是主语+宾语+谓语,因为谓语动词放在最后,所以往往句子不说完,就不知道它的真正意思。比如“我爱你”这个句子在韩语里表达的语序是“我+你+爱”。韩语语序相对比较自由,可以调换,只要词尾不变,意思不变。比如,我爱你。语序可以做如下的变换:
你我爱(O十S十V)
我爱你(S十V十O)
爱我你(V十S十O)
敬语的大量使用。中韩都认为谦虚谨慎是君子的美德,为了表示谦虚,自身用谦词,给对方用敬词。这在中国古代尤其明显。现代书面表达中使用敬语比较常见,口语中使用的敬语词汇不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用语平等而又自然。
韩语非常注重形式上的表达,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内外之别,敬语的大量使用是韩语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并且在口语中也大量使用敬词。同样一个词,在韩语中有无数的变式。韩语有很多表示尊敬的词语,使用时,终结词尾要与之相呼应。韩语的动词结尾所传达出的意思太多了:有在最正式场合用的最正式结尾;有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正式结尾;有在亲戚朋友中或是对晚辈用的非正式结尾。在韩国说话时,得根据对象来选用结尾动词的形态,用的结尾不正确,要不就闹笑话,要不就让人感到不愉快。
韩国的年轻人对长辈必须得使用敬语,跟陌生人交际的时候也要用敬语,这是相互之间表示尊敬。敬语的使用让尊老、孝顺这种传统在韩国得到很好的保存。反映到行为上,比如,当着父母、长辈或者老师的面抽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在跟长辈喝酒时,晚辈端起酒杯,头要稍稍侧转后再喝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在韩国,教师地位很高,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古代韩国栗谷先生的著作《学校模范》一书里面记载:看老师时,不能看脖子以上,笑的时候,不要露出牙齿,跟老师一起吃饭时,只能吃七分饱,不能吃得太饱。甚至有流传下来的谚语“连老师的影子也不能踩”等。现在韩国仍然保留着较好的尊重老师的美德。比如,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韩国学生远远看到老师都会飞奔过来,大声地热情洋溢地向老师问好。
风俗习惯的不同偏好。在风俗习惯上,中国与韩国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对颜色的认识上,韩国自称“白衣民族”,对白颜色有着特殊的喜爱。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高贵的象征。所以婚礼上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给孩子压岁钱要用白色信封。与之相反,中国在颜色上偏爱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光明、盛大、吉利等意蕴,中国过年的时候要挂红灯笼、贴红对联和红福字,有喜事时大多用红色,孩子们过年拿到的压岁钱要用红色信封。与红色相关的词语也是充满吉庆的,比如成语中日子过得好被称为“红红火火”,身体健康被称为“红光满面”,事业发达叫“红得发紫”,形容颜色绚丽用“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白色则一般用于丧事,所以自古就有红白事之说。与“白”相关的词语有“一穷二白”、“一片空白”等。
在对数字的偏好上。韩国人喜欢单数,比如喜庆时随礼的礼金一般都是单数,五万、七万、十五万、五十万等,就连以“时调”为中心的韩国古典诗歌都是由三章构成的。而中国人喜欢双数,双数通常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某些数字可能会因谐音而有所例外),如“好事成双”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祝福话语之一。在比较重要的日子,比如说结婚、庆典等,一般都会选择双数。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对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
结语
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是紧密相关的,任何语言都没有办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地域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现象。了解中韩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因素,对于学好语言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专题: 中韩语言表达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