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学
院
年 日
月
长春市公交及出租车普遍问题
摘 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状况,作为市民普遍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公交汽车和出租车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类交通工具并没有扮演人们所满意的角色,相反,它们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烦扰,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针对长春市公交车及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它们的服务质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关键词:公交车 出租车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长春市公交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公交车站重名不重地
城市公交是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对于许多熟悉公交线路的人,站名是什么可能都习以为常了。不过同是一个名称的公交站点却并不在一起,这可能会让很多外地人或者不熟悉该线路的人找不到头绪。
以人民大街为例:近20公里的长街上,叫“人民大街”站名的有25路、161路、238路、253路、270路、271路、277路、282路、286路、292路,其中最近两个线路的站点在277路和282路之间,大概有200米左右;而最远的,在161路和253路的“人民大街”站点之间,有7.6公里。
可以说,只要是稍微长一点儿的街道,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是本地人,要去某个地方,可能比较了解如何坐车、如何倒车,但是如果外地人来长春办事或者旅游,到“人民大街”倒车,就有可能在“人民大街”下车后,须要走上几公里才能找到应该乘坐的另一路经过“人民大街”的公交车。
在给公交站点命名时,应该按照几个原则进行,第一就是以街路命名。对于一条新开通的公交线路,管理部门在给线路命名时,如果该车的走向是纵向的,那么在给其对应站点命名时就应该以交叉的横向街路命名。比如6路车沿着人民大街行驶,所设置的站点“解放大路”“自由大路”等都是遵循的这个原则,让市民一目了然。命名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以标志性建筑命名,如长春站、胜利公园等。这些名称都是人们熟悉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是科学、合理的。
(二)公交车上不报站名播广告
目前,长春市安装带有广告内容的报站器的公交车大约有200余辆。公交公司通过在车内播放广告所得来支付报站器的安装维护费用。报站器的主要功能是播报站名,为了播发广告而忘了播报站名的做法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按照规定每次到站前必须播报站名,报站名的前后则可以用来播发广告,但是一些公交司机只记住了播放广告这项工作内容,忘记了更重要的报站工作。乘客作为消费者买票乘车,具有对“到站情况”的知情权,如果司机在打开报站器时偷懒,是对乘客“知情权”的一种侵害,同时还会给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带来不小的麻烦。
(三)公交车拒载且车次少
对于一些交通并不拥堵的时段,部分公交线路车次依旧很少,这使许多乘客在公交站点等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空车却没有在站点停靠的意思,都是疾驰而过,而在马路对面的去程或返程车却有许多辆,并且可以载客。尽管具有这种状况的公交车不是很多,但针对现在长春市内多处道路施工的情况,这种现象也极有可能扩大化,乘客的出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障碍。
二、长春市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出租车揽客和拒载
在许多大学的校门前,停着许多打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这些司机拉客有这样几个“原则”:近道不拉,打表不拉,多人合乘也不拉;打车必须拼车。尽管执法人员对这些违规出租车司机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暗访调查、突击检查,这些出租车司机违规的情况还是有,虽然停靠在路边的出租车数量明显地减少了,但违规现象仍然存在。而在长春站站前广场周围,虽然一直都会停靠着大量的出租车,但是绝大多数也会要求拼车,对于许多外地人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对于一些道路状况不好的地点或路段,出租车司机也大多选择拒载,这也使许多乘客难以出行以致时间被耽误。一般对于许多出租车来说,都喜欢让乘客拼车,不顺路就拒载,使出租车俨然成为了为司机服务的交通工具。
(二)出租车司机素质不高
对于许多乘坐过出租车的乘客来说,都会对出租车司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素质不高。一方面,对于那些超车,岔路口拐出的车或者是中途减速挡住出租车的那些机动车,司机一般会爆粗口以表示对其驾驶路径的影响,并且通常态度恶劣;另一方面,司机自身的驾驶方式也十分危险,不肯让车,行驶速度过快等行为都对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公交及出租车问题产生的原因
客运经营的个体性和营运路线的垄断性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出租车和公交车主要的经营模式是挂靠,车辆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的,它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因此,经营者在追求投资最快回报和利益最大化时,有关的文明经营制度在营运过程中就很难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授予出租车、公交车经营者的经营权又是长期不变的,实际上是变相的垄断,以致于驾驶人员不法、违规、不文明等行为在经营过程中长期无法纠正。
国家对出租车、公交车的政策导向不明确是问题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出租车、公交车是在改革开放中疾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先天不足的特性。同为客运行业,大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公益型,享受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而小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经营型,是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一个行业,两种政策,导致公交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致使客运经营者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客运市场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于文明创建的混乱现象。
从业者队伍的不稳定是产生问题的另一原因。绝大多数客运产权所有者并不是实际上的从业者,而真正的从业人员一般处在动态中。同时,营运客车又经常更换业主,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者都处在不停地变化中,使在岗人员难以进行专业培训,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业水准、文明素质过低。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改善、优化客运发展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客运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应该制定各个线路公交同行业、同标准、同政策的客运一体化发展方针,对一些客流量较小的路线,政府应该酌情给予财政补贴。
加大、增强行业管理要素。有关主管部门和文明创建部门要针对客运市场存在的那些不文明问题,结合有关规定制定公路客运文明经营管理方针,把好客运市场准入关,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制造客运秩序混乱,只顾赚钱,不讲社会公德,不讲行业文明道德的不法、违规经营者,取消其经营资格,坚决清除出出租车、公交车行业队伍。同时对客运路线进行定期招标经营。
调整、改变客运经营模式。自改革开发以来,个体业主挂靠企业经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客运市场的成熟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原来的经营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城市文明创建的需要,从而逐渐地暴露出很多不利于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开展的难题。城市客运总体应该坚持公司化经营方向,为了不重蹈过去公有制公司经营的覆辙,按照管理公司化、产权租赁化、经营合同化的要求,明确各营运过程中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和各职能部门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企业文明创建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文明经营合同的业者,即时给予处罚。
加大从业人员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专业培训。公路客运业是社会文明窗口行业,行业风气好坏对社会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因此,对于选择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是思想行为、道德品质要端正,其次需要有较高的文明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同时,上岗之前要进行文明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要严格实行考试上岗制度。对发现有不良文明行为者而又拒绝改正的人员即时辞退,决不姑息迁就。
城市开展文明驾驶员活动。动员每一位乘客都来参加评选文明驾驶员,让广大乘客都有权利来监督和管理出租车、公交车的文明创建活动。对于那些优秀驾驶员要给于奖励,而对于多数乘客反映极不文明的驾驶员要取消其经营资格。
城市客运业是个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行业,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文明创建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
目前长春市部分公交车辆确实比较破旧,不准班准点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城市公交状况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落实公交发展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我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事业的实施意见。二是尽快修订、完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包括站点建设专项规划。三是加快车辆更新步伐,每年计划更新一定的公交车辆,包括空调大巴。四是出台政府扶持公交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政策性亏损、公益性亏损补贴,加快车辆更新的补助,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与城市道路、开发小区、大型购物中心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五是积极推行IC卡。在方便市民乘车的同时,进一步让利于民。
六是进一步优化线路质量,提高公交路网的科学性和覆盖率。对公交线路进行较大范围和幅度的调整、完善,并且对现有线路进行调研,并结合市民的意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七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公交服务质量作为对公交行业监督的重点,通过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公交车准班准点率进行明查暗访,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等方式,强化对公交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查处。通过文明线路、文明车辆、文明驾驶员的评比,进一步促进公交行业文明服务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公交行业的市民满意度。
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城市出租车的状况也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加快出租汽车行业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规体系,提高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治化水平。
二是调整出租汽车运价结构。研究制定出租汽车时距并计的运价调整方案和建立油价与运价联动机制。三是大力规范出租汽车市场营运行为。完善出租汽车服务规范,教育引导从业人员依法运营、安全驾驶、文明服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拒载、索要高价等严重违法行为,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数额上限罚款外,所在企业要责令停车学习;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吊销准驾证,两年内不得从事出租汽车运营。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报告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本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原理,为其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论及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观念。在整个哲学史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到底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还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人归为火、水等等,更有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质是性”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
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845年的春天,旅居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马克思在深刻剖析和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后,全面剖析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方法,在思想上实现了由“青年黑格尔派”向科学批判黑格尔哲学世界观的重大转变,写下自己理论研究中不朽的一个提纲式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提纲》突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卢梭—康德—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面,孕育着一个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重点阐述了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人性论和哲学观三大部分哲学观点。《提纲》用第四、六、七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性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1)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
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2)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上述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3)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4)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主体价值的真实实现,而历史的意义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出来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这些精辟阐述,揭示了人的本质问题的内容所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人,之所以作为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结合,离开的人的自然性去谈人的本质是不客观的,离开人的社会性去谈人的本质是不现实的。人,之所以作为人,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具有社会历史继承性。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从社会实践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了个人,剖析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本质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纠正了费称马哈之前资产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家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剖离的错误认识,使18世纪的哲学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可以说,这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带有当时的社会关系的特征。同时,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身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源于它本身,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这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人,作为社会性的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事物的发展,社会的人总会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的思考和探索,得到自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预知,从而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潜在的超越性。
三、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人的本质性基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与社会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没有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其人的性质具有相对恒定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这也决定人的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质变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发展层次。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上,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列宁认为,黑格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是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要理论表现。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 ‟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正是这个基本原则,表现出费尔巴哈向唯物史观的某些“跳跃”。如,他不仅认为人的本质必须通过它的属性来表现,必须依赖于人的生活条件而存在,而且这些属性和生命条件的真实性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了一种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豁然不同的人的本质哲学观,它一方面针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人性论进行批判和继承;另一方面提出自己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新的世界观,形成了与之不同的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
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下,简单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论与费尔巴哈为代表资产阶级人性论所存在主要区别点:
区别项目: 马克思哲学主义人性论费尔巴哈人性论
思想基础: 实践观哲学人文主义
分析角度:认识论和历史论结合二元论
人的本质认识: 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爱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爱是性的体现……
正因为以上三个主要区别,马克思既否定费尔巴哈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分离的观点,也否定弗洛依德的人的本质是性的决定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段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思想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人道主义思维原则与感性直观的认识原则、理论与实践三大矛盾,从而建立了一个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人性论豁然不同的、全新的无产阶级人性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一、导言
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出现了歇业和倒闭的结果,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面临近更大的挑战,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农民工转移难,就业难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困扰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难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本校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采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对其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本校来自农村的学生
调查地点:
调查经过:我们通过询问方式对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对一谈话,询问有关问题
二、正文
经过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从农民工的返乡情况看,一是农民工群体庞大。二是农民工返乡后大量滞留。三是返乡时间提前。
2、从返乡农民工的结构看,一是返乡农民工男性多于女性。二是高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成主体,29岁以下占总数的27.6%,30到40岁占31.2%,40岁以上占总数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乡农民工明显较多,返乡农民工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3%,初中40.9%,高中文秘杂烩网及以上占21.8%。
3、从返乡农民工的影响看,一是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其次,影响
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第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这本身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少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工人的身份,返回家乡后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而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从事加工制造的劳动力供给中以农民工为主。中国大多数企业是加工制造业,因此,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的原因。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工地等需要体力活的工作,然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现代企业对当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大潮中,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那种只靠力气吃饭的“旧式农民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理念。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第四,受自身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工的工资较为低下,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五,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还有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第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少参加招聘会或者上网搜索有关招工信息。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大量用人单位要么在网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要么在大中型城市组织专场招聘会。这种招聘途径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很不对称,以至出现了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而大量待业农民工却无法获知相关的招聘信息。
第七,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第八,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达到就业供求平衡机制。城镇人员失业以后可以在社会保险机构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登记,也可以找工会等组织寻求再就业;大学生群体就业中也有相关的学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进行就业促进;而农民工失业以后不但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即使再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
2、政府做好“红娘”,促进农民工就业。政府以其特殊地位组织有关用人单位直接到劳务输出大的地区进行面对面的招聘,直接挑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劳动力;另外,各级政府或民政部门可以带领农民工参与到县、市乃至区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
3、健全人才中介服务平台 。进一步健全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企业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的强制报送,将岗位需求信息统一梳理至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并及时发布,供择业农民工参考。
4、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流出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发放相关资料,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劳动力流入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收集岗位信息,开发针对农民工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工会组织,使农民工可以通过集体谈判以及组织化的渠道表达意愿、维护合法权益;要建立
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并严格执行《劳动法》;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幌子骗取农民工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结语
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的原则,把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共同谋划,纳入各级政府保增长、促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经济上同报酬,政治上同权同责,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清理整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既定方针不动摇,既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短期内应依靠国家和地方经济刺激计划,长远主要通过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城,让大量的农民彻底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治本之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小组成员:
郜培森
史晨路
汪林青
康世朋
刘立柏
易念慈
2011年10月******1053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一、结果分析
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结果显示,想去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占参加调查人数的26%和22%。并没有争相到国企、外企工作,有近40%的天津高校大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并不十分在意。虽然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复苏,但是一些有实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仍然不是太高,理智的大学生为了先就业,不再拘泥于工作单位的性质。这正好反映了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们的择业态度趋于稳重和理智。
学生要求的薪资标准下降
如今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为1000至2000元。自身价值的评价,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其次才是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势力。要正确的评定自己的自身价值,同时也要经得起公司乃至市场的检验,过分拔高或者过分贬低自己都是错误的。接受调查的一位学长说,他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要求很低,无所谓多少,只是去学习工作经验,适应这个社会,他还说,毕竟学校跟社会是有很大不同的,要把第一个工作当作是自己进去社会的进修学校,当然,他表示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是必须的。
学生注重的公司特点
近六成高校大学生仍把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薪资和公司的名气注重度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这样的选择更加的理性。另外,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中国的就业市场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出口,而出口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开始关注就业动态。超五成学生通过网上投简历、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寻找就业机会,这样的求职方式更加的主动,机会也更多。接受调查的以为学姐告诉我们,她今年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中,几乎全是自己在网上找到的,当然,学校的招聘会更是一个没拉,如今,她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只等着明年毕业就参加工作,为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
本次调查哦现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都有较明确的计划。不管是大四,大三大二还是大一,他们都有明确的打算,不排除有人会在以后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对未来几年有个目标,是好事,值得鼓励。接近半数的学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计算机,增强自己的能力,并且有的学长学姐,甚至是学弟学妹告诉我们,他们会经常上一些招聘网站,看看用人单位对自己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有意识的像那个方面发展和努力,这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通过这种方式,有些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他们已经在像用人单位的要求发展,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感觉未来就业前景一般,只有少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估计自己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如果就业不够理想,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做这两种打算的毕业生占多数。
学生想要的就业区域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的出发点是发展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对该校毕业生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地域是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等地区,近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三类地区就业,其中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有50%以上的毕业生对之充满期待,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并没有我们在调查之前想象的那么火爆,与选择中西部、苏北和东北地区的比例都只在10%左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显示出我国对学生的吃苦教育还不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热爱吃苦的精神。
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
选择有效的求职渠道,能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从被调查的学长学姐获取信息的渠道看,本校就业网站、辅导员和年级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三条主渠道,口头调查现实,成功签约的就业信息来之于这些渠道的人数。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学生通过参加专场校园招聘会、参加校内大型招聘会、自己直接与单位联系、通过实习寻找机会等方式进行求职。但也有半数已经签约的同学是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由此可见,而各类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求职信息,而学生自己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学生存在的就业误区
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开始于大学
一、二年级,大约有一成的学生根本没有就业意识,这也让我们有不小的震惊。
经查阅资料,得知,就业意识是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个体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是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是为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
目前很多大四学生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比如以为接受调查的学长就告诉我们,他的目标很模糊,有时候自己也表达不清楚,只是在头脑里大概有个印象而已。然而另一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就可以用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来形容了。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普通工作岗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这次调查表明,接近九城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就业心理准备不充足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还显示,近半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比如,很多人都表示上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选修课程,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通过对就业市场工作人员的聊天得知,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应该系统化,不应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总结
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一个被调查的学长跟我们说,他已经找了二三十次工作了,简历投出去都跟石沉大海一样,再也没有了音信,、但是他依然面带笑容,并不悲观,让我们很感动。他说他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
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参加兼职工作,比如做一个促销员,这样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还有亲和力,可以说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深入了解自身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对自己充满足够自信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大学生能否正确充分的准备就业,决定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未来有个一美好的期望,并且不断的努力。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推荐专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