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合集)》。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各方面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特别是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内心孤独寂寞,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谓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种异常消极的情绪体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经常看到同龄小朋友对爸妈撒娇,而自己却没有依靠,他们就会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处处不如人的念头,自卑心理就会悄然生出并逐渐增强。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停滞不前,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这种心理无形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不该存在的障碍,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
2、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一种随所处境遇自然产生的对环境的心理防御机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声的对象,但是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就外出长期分开,孩子缺少亲情的滋润,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寂寞成为他们的心声。他们没有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一个人独处,不和他人来往封闭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寡言、焦虑和紧张,使儿童在人际沟通时会显得不知所措,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3、逆反心理
祖辈过度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一系列不良习性,把家长话语当耳旁风,滋生逆反心理。他们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会抵制蔑视对抗。他们攻击性很强,顶撞老师和家长,与人交流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敌意。长时间下来,他们会结交一些不良人群,慢慢地走上弯路,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4、认知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但是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思想认识及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帮助,导致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自信心不足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同时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能很好的分辨真假、美丑与善恶,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目标,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情感冷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常年离家所引起的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1、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的缺乏,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父母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给与孩子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个别父母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职责认识不清。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而存在“补偿心理”,通过金钱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作为补偿,使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他们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心灵上的而非物质。
2)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祖辈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自身健康有限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儿童采用溺爱的方式,过分的宽容放任孩子。而亲朋好友以及老师等对不是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顾虑,不会过分的管教,慢慢地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生活的不完善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关心来弥补。由于农村经济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及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使学校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1)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校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学校也无大型图书馆,让学生不能从书中认识世界。最后,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老师有时会对学生进行微弱的辅导,但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资金、人员配备限制不能组织一些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农村学校老师学历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低下、甚至缺少职业道德。老师只会关心学习好听话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关心差生。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比同龄儿童差很多,老师也就不能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所以他们会逐渐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问题。很多老师缺乏个人素养,认为孩子是别人的自己没必要特别关心他们,只要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故就行,由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3、社会的不良环境
1)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信息腐蚀留守儿童心灵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青年整天坑蒙拐骗、打架斗殴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无人管教引导,同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最终误入歧途;其次,各种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现众多不良场所比如网吧;祖辈过分溺爱导致其经常逃学去上网。
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监管不力,没有对色情暴力文化市场进行整治。并且农村个人对留守儿童发展认识淡薄,意识不到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制定一些措施。社会各界也无专门的机构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使其心理出现偏差。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就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加强家庭教育。
1)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外出父母应尽自身最大努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打电话、写信、甚至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经常性的与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达对其关爱思念之情;多了解一下现代的流行趋势,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父母还应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向监护人了解其生活状况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2)留守监护人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动态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在家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轻松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监护人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反馈其情况,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有针对性地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创建留守儿童与其外出务工父母档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系重大,学校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学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清楚了解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适时登记建立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详细调查当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其情况,及时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监护人。如留守儿童发生异常情况,学校也可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协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2)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的对老师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老师专门讲授或班主任偶尔辅导;定期请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来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中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使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同龄儿童同等的待遇。教师本身就是行胜于言,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进而成为孩子心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环境层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事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及老师的相互合作,同时还应该有社会的参与。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教育近些年新闻侧重于宣传“问题儿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反映问题的同时大力宣扬其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净化网络及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充斥,为儿童创设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墙绘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画,进行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请知名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电视上增添心理方面的节目。
参考文献:
[1]胡美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2]吴威雄.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究,2012年04期
[3]刑一.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成因[J].滚动快讯,2012年03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的不成熟,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随之出现阶段性特征,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之一“据相关专家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1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的心理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与该群体特殊的心理阶段即心理、情感、人格、心智等启蒙阶段,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直接原因的家庭、社会教育缺失或不当等原因,又有其个体成长过程中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深层矛盾。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即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
3、该群体正处于弗洛伊德认为的个体人格受其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的时期,即“个体在儿童期就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各种社会大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这种道德内化为他们全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些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4、可见,这一时期的儿童特别容易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影响,而积极关注和引导将有利于儿童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反观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却由于其家庭环境的隔代抚养、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足、农村社会关怀的不够,甚至各种环境的恶性行为的存在等因素,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培养的缺失。
据调查研宄,目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或者已经存在的各种问题,大致表现为:性格上的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虽然这些现象有儿童期的整体倾向,但还是能够轻易发现的是受当前经济时代的功利主义、留守状态的孤独心理、成长阶段的个体叛逆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交际方面。失落心理严重,性格抑郁,不乐于交往,既不与家长(多数为隔代抚养人,如爷爷奶奶、姥姥、亲戚等)交往,也不与师生交流,处于孤独、失落的状态,这时如果对人对事缺乏一定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则往往见什么学什么,即随波逐流状态。长期下去,将导致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把称兄道弟当成人生的目标,有些甚至沾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二是个人情感和情绪方面。容易自卑,内向孤僻,学习上遇到问题不与老师同学交流,课外也不愿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情感冷漠,集体感不强,对外界漠不关心;心理承受力差,对人对事敏感多疑等;逆反心理,对学校教育、家长或他人的劝解、引导等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等态度,对榜样及先进人物产生否定或嘲讽的心理;遇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不切实际地担心未知因素的发生,对一时不可预知的后果产生极端心理,如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绝望等;此外,对性别差异特别敏感,异性疏远,各项活动中男女界限分明,对自己、他人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不能正确处理甚至误解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早恋或青春期畸形的心理,造成精神上的苦恼。
三是学习方面。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根本对“目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而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没有学习的乐趣,对知识既没有内在的渴望也没有的功利的认识;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说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由于对事物缺乏感性的知觉和理性认识,导致意志的缺乏或者说未觉醒。
二、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恶化,有其家庭教育的隔代抚养、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足、农村社会关怀的不够等直接因素,更有其自身处于心智启蒙、自我主体性形成等深层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隔代抚养。儿童教育最直接的来源是家庭教育,在人际交流发方面,父母是儿童最亲密的人,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对话是儿童人际交往的第一阶段,也是人际交往之信任关系的最初体验,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其学习、个体社会化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以相对感性的一面呈现,如伦理关系的温情化处理、自然知识的经验性积累和引导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失,虽然父母外出带来些许现代化的经历和意识,但毕竟亲子团聚的时间不足,接触也不足,因此,父母在儿童的心目中没有形成良师益友般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更多的是纯粹亲情以及带来新鲜消息的人,也许还是引发儿童对外界好奇而厌学以追求不成熟的想法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儿童在与父母分开之后,萌生想要追随父母外出的念头或心理。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姥姥或其他亲属代为抚养,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是儿童教育的现代意识欠缺,当他们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时,抚养人无法解释和解决,只有传统观念或无知的方式强迫其驯服,导致儿童心理压抑,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和解决。
二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足。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它既有理性的认知传授,又有直接的经验积累,学习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理性途径,同时,学校教育又不完全是知识传授,还有主体性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学习目的、动机、渴求甚至乐趣等,均为学校教育根据留守儿童个体的不同而加以发掘和引导的对象。学校教育是相对社会化地引导儿童成长的途径,它也以相对理性和客观的面目呈现。例如,本来缺乏父母亲近的留守儿童要在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环境中建立信任、友情甚至朦胧的异性好感等关系,这既需要师长的理性引导,又需要同学的温情关注和支持,因此,如果学校教育出现不当或者不足,也是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留守儿童多在农村就学,农村教育设施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老化和不足以及得不到及时的补办,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产生严重影响。
三是个体主体处于心智启蒙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外因,它们对儿童的行为、心理等个人主体性的成型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处于成长这一过程的儿童的自身因素也在慢慢成长,这种成长便是个体主体性的雏形。留守儿童处于6-16岁的感性知觉和理性成形的时期,也是其主体性格和人格的成型时期,这个过程的内在所指即个体心智启蒙到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个体心理将会造成重要影响,如感性情绪、情感的知觉和处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理智处理与否,都将在个体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并内在制约主体以后的人生抉择和理性认知。
三、正视差异并良性引导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启人的心智并引导其正确发展,心智的开启是每个人情感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成长的必需,这种开启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和过程,一般没有正确与否的判断。然而,发展的正确性却是具有时代和地域的标准的。开启是一个纯粹的问题,发展同样也是。然而,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问题,正如话语霸权和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的那样,教育也是一个具有“权利”性的问题,话语权隐含在每一种教育或者说言说之中。因此,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权利的内涵实施过程。
教育者应正视差异,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经历、性格、主体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同,正确认识这些不同点,争取对其良性引导,即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解释和处理各种差异,引导其走上自我认知和理性判断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指出差异并强调弥合差异,走趋同的道路。虽然个体社会化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抹杀个性,而是在对社会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发现个体的独特性,以更好地认识其共性,因此,对差异的认识并良性引导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一,关注留守儿童个体成长背景,对其言行、情绪和心理密切关注并加以引导。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有其成长背景的不同,这正是其性格和心理的独特性所在,也是教育应该发掘和培养的对象,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是社会多样化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的需要。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体自身差异,其心理和个性都是不同的,但并不是错误的。比如,儿童对异性的敏感,也许一直是教育头疼的问题。然而,一味地强调趋同并加以制止,并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相反,将导致个性心理、情感等内心压抑,出现各种极端行为。
第二,关注城乡儿童教育差异,合理利用城乡不同的经济、文化、个体心理背景资源等。城镇的现代化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欠缺的,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这种差异的不能解决,将真正导致儿童教育的欠缺,如果换一种思维,即农村儿童的实贱经历并不能完全认识和接受现代性的东西,如果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理念去教育学生是否更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呢,这将真正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第三,差异化教育,构建健全人格。差异化是对个体心理、性格等自身因素的尊重,健全的人格不是每个人趋同,也不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共识,而是“和而不同”多样人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康发展”的所指。因此,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应本着认识差异,并良性引导的原则,去实现健全人格的构建。
综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外因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又由于该群体自身处于心智启蒙、个性形成的独特阶段有关。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需要在多关注其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既应看到其直接的现实原因,又应看到由现实因素加剧的深层原因,正视留守儿童的差异心理,并对其进行良性引导,而非一味地强调弥合差异。
推荐专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