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 改革开放后韶关的变化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后韶关的变化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二篇)》。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趋向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29年高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79—2007年经济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3%高出6.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排位从1978年的第10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4位。同期,韶关经济也实现了年均增长9.4%,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从29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与韶关经济发展轨迹看(见后附统计图),韶关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阶段性。
一、改革开放之后的前十年(1979—1988年):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韶关开始改革开放,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高,这一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
二、治理整顿三年(1989—1991年):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为了抑制1988年出现的投资、消费需求过旺以及物价大幅上涨(1988年比1987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2%),1988年底起国家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经济实行治理整顿,控制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增长,韶关经济出现硬着落。这一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回落到4.9%(其中1989年只有0.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6.3%、建筑业年均下降1.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5%,投资年均实际增长1.6%、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实际下降2.9%。投资率19.9%,比1979—1988年回落5.4个百分点。
三、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谈话后两年(1992—1993年):经济出现高涨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谈话,针对治理整顿使经济发展趋向缓慢,提出衡量姓资还是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经济发展要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结束了治理整顿期,韶关与全国一样掀起了经济发展高潮。1992年经济增长10.6%,1993年增长14%,创改革开放以来年经济增长率新高。两年平均经济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5%、第二产业增长14.1%(工业增长13.4%、建筑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4.9%。两年累计投资率26.1%,比治理整顿时期高出6.2个百分点。
四、实行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期(1994—1998年):经济增长缓慢
国家为治理和防止经济发展过热,抑制物价上涨,实行了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市场需求疲软,投资类产品价格明显下跌(1998年比1995年,冶金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1.5%、机械产品出厂价格下降3.3%、化工产品出厂价格下降8.3%),国有企业亏损严重。这一时期,以投资类产品为主和国有企业占主体的韶关工业,发展面临困境,1998年国有工业实现利税7.53亿元,比1993年减少43%,5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5.7%。这一时期,韶关在公路、农房改造等投资拉动下,累计完成投资221亿元,投资率达31.3%,高于改革开放后的前三个时期。
五、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时期(1999—2005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加国债投资项目,降低存贷款利率,扩大消费贷款,提高出口兑税率,鼓励出口,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种粮直补,在广东还实行减免农村义务教育书杂费,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克服非典的影响,韶关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05年比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3.6%、第二产业13.5%(其中工业14.9%)、第三产业11.9%,7年间生产总值分别上200亿、300亿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上万元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6亿元,投资率上升到40%。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出口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4%、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5.3%、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
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年(2006—2007年):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前两年,韶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的目标,积极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克服了超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和关闭煤炭开采业等不利因素(估算影响2006—2007年GDP年均增长率低1.2个百分点,2007年GDP少15亿元),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6和2007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14.7%、14.9%,连续两年创改革开放以来年经济增长率新高,连续两年超过广东省经济增长率,两年经济平均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当年价格计增长9.9%,农业明显增效)、第二产业增长19.3%(其中工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4.1%,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态势。
两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投资率上升到44.6%,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7.8%、出口年均增长24.7%,三驾马车强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8%、年均增收5.1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收额的5倍),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5%、年均增加2417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收额的3.1倍),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年均增收1319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收额的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3%、年均增收284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收入额的2倍),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可以说2006—2007年是韶关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多的一年。
改革开放前,韶关是华南的新兴重工业基地,经济在广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978年,韶关人均GDP 410元,高于同期全国的381元、广东的370元,经济总量在广东居第五位。改革开放后,由于区位优势的弱化,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强和步伐偏慢等原因,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广东,也稍慢于全国。1979—2007年经济年均增长率,广东13.8%、全国9.8%、韶关只有9.4%。2007年,韶关经济总量退居15位,人均GDP只有16049元,仅为广东33151元的48.4%、全国18934元的84.8%。差距的出现主要在哪一阶段?
从改革开放29年经济走势对比分析看,韶关经济发展水平要在4至5年内超越全国,在2020年跟上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建是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顺应和采取反周期对策,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入,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加快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推荐专题: 关于改革开放后韶关的变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