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教师培训讲稿(范文6篇)

2022-10-18 17:18:1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培训讲稿(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培训讲稿(范文6篇)》。

第一篇:新学期教师培训讲话稿

新学期教师培训讲话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时间飞逝,转眼间新的学年又要开始了,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商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师集训工作。为了提升会议的规格,减少会议的成本,提高会议的质量,增强会议的效益,今年参加暑期教师集训动员会的是学校管理层次的干部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参加这个会是一种待遇,是一种荣誉,当然也是一种责任。前面,肖镇长肯定了过去一年城关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今后教育工作的努力的方向,成绩的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和决心;问题的指出给了我们方向和导向;要求的提出给了我们引力和动力。莫主任的讲话高屋建瓴、情真意切、耐人寻味,使我们从中悟出了人要怎么做、校长该怎么当,教师如何为,学校如何办的方法和策略,总之,领导的使所有的与会人员,思想上受到了启迪,心灵上受到了洗涤,行为上受到了教育。

今天是暑期教师集训动员会,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今年的暑期教师要集训,这么多年来,教育局要求,每年暑期都做了这么一项工作,很多同志把它叫做常规工作,常规工作要常态化,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常规工作绝不能平平常常、平平淡淡,或者是“就那样”,“走过场儿”等。为此,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就暑期教师集训要做哪些事,这些事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谈谈自己的想法,有不对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务本求实抓集训,全力做好育人的人。

暑期教师集训是办好教育之所需。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完成好这一伟业,人是基础,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暑期教师集训无疑是对教师队伍是一个大整顿。它将把我们的思想整纯、业务整硬、言行整正、能力整强。

暑期教师集训是全体教师之所盼。百业俱兴,教育要先行。教育行业应该是走在时代前沿的行业。虽然平时要求大家多学习、多走出去,引进来、但,忙碌的工作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心不静、气不平,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走出去的机会又不是都有,或者说不是常有。暑期教师集训无疑是教师学习的一个大舞台,它将带给教师新要求、新信息、新观点、新思考。

根据教育局统一的要求,今年暑期教师集训必须要完成的内容有以下几个:一是对教职工的各种培训;二是对教职工考核考评;三是党风政纪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四是教职工竞聘上岗;五是访万家工作;等等。有选择完成的内容有这么几个:一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二是一年一度的教代会;三是学校招生工作;四是校舍维修及校园环境整治、五是开学准备工作等等;教育局的指意是通过培训补给教职工的新观点、新信息、新理念;通过考核考评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党风政纪、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职工的言行;通过教职工竞争上岗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访万家工作作为暑期集训的一个内容是使访万家工作常态化的重要标志。可选择完成的内容会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集训作用,我想强调一下几点:

一、集训的计划要详实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为保证完成暑期的教师集训工作,镇内所有中小学校必须提前拟定好学校暑期教师集训计划。针对暑期教师集训必须完成的内容和可选择性完成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召开学校班子会和职工代表会,讨论确定学校教师集训的内容,而后将确立的内容安排到天,安排到某一个时间,一个内容,一至二人主要负责,参与人有哪些,集训的始终怎么安排,需要的资料有哪些,提前要做好的工作有哪些,完成这个内容达到的要求有哪些,一并提前计划好。详实的暑期教师集训安排表拟定好后,在集训前三天左右发给全体教职工,让教职工做好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备。各个学校暑期教师集训计划拟定好后上交一份到中心学校,在各校集训期间,中心学校将请相关领导组成工作专班对学校集训工作进行必要的视导

二、集训的效果要明显

诚然,暑期教师集训是办好教育之所需,是全体教职工之所望。所以各个学校一定要借势造势,拿真心、下真功、出真招,动真格抓好这项所需、所望工作。

暑期教师集训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教师培训中,可以通过专家引领,达到“甚读十年书”之效果;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领悟高效课堂之新奇;可以通过同台竞技,提升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通过党纪政纪、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工作准则。

暑期教师集训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一年一度的教职工工作考核评比中,给每个教职工一个年度工作反思的时间,通过反思,查找自己工作中之不足,理清自己工作思路,确立自己以后工作目标。通过评比,用优秀教师带到人;用典型事例激励人。

暑期教师集训是一个解读珍惜的过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推行这一年一度的竞聘上岗,今年也是如此,但是就我的感觉,我们也有很多的同志对这个词有所麻木,不就是那么回事吗?搞不成领导,搞教师,搞不成教师搞教辅,搞不成教辅,搞勤杂,搞不成勤杂,搞信访,这是我在九集时一个年轻教师对我说的话,后面他还加了一句话“无所谓”,一首歌的名字,我回答他的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你的未来不是梦,原来粮食、财政那么红火的单位现在是啥样子呀,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时代发展还没有到,各自要对自己的明天负责。当前教育的形式是:生源在减少,待遇在提高,教师在增加,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可能长此下去呢?国家又不是傻子,只不过当前是特殊的时刻,必须把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但是这么的保稳定,肯定不会太久。所以我说暑期教师集训也是一个解读珍惜的过程,要珍惜现在的岗位,要珍惜现在的政策,多个方面,多种渠道的充电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长久之计。

暑期教师集训是一个规范学校管理的过程。平时多的是按节奏做事,少的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暑期也可以说是对学校这个大机器的检修时间,各个学校要抽这个检修的时间,对学校的长、中、短发展规划进行思考和修订,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等进行补充与完善,对平时没有触及到的管理淤泥进行堵住和梳理。对学校没有关心和关注到的地方进行关心和关注。

三、集训的余音要绕梁

暑期教师集训是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的一个常规措施,也是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各个学校要借助集训的东风,将集训的气氛营造好,集训的程序安排好,集训的任务完成好,集训的成果收集好,充分利用暑期集训这一资源,让其发挥最大效益。用浓郁的集训的气氛鼓舞教师积极参与,和-谐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用严密的集训程序,硬的集训任务提高教职工参与意识,自愿主动参与,提高社会效益。用良好的集训成果奠基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人气,增加学校办学内涵,增强学校的办学品味。

四、集训的纪律要严明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刚才我们肖镇长、莫主任也对我们的集训提了要求,要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做保证,为更好完成集训任务,各个学校在拟定计划之时要集体讨论出暑期教师集训纪律,形成书面的东西,提前让教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要将教师集训工作与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结合起来,要把暑期教师集训与评选表模结合起来,要让教师集训和职称评定结合起来,要使教师集训与绩效挂起钩来。我认为暑期教师集训的意义重大,是我们教职工自己的主业,倘若我们不爱我们的主业,就叫不务正业。我们作为教育人的人不能做到让别人教育。

老师们,新的学年即将开始,为新学年有个起点,新举措、新变化我们搞暑期教师集训。训的是我们的认识,大国家要办大教育,教育部门必有大智慧、大手笔。训的`是我们的意志,新时代要有新要求,教育者要有新认识,新姿态。训的是我们的能力,新课程必有新理念,教育者要有新才气、新底气。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共同携起手来,去迎接教育美好的明天。

新学期教师代表讲话稿2016-03-08 14:25 | #2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荡漾着秋韵的日子里,我们告别了快乐的暑假,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同时迎来了一年级的新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

迎他们的加入。

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开始, 就意味着同学们首先应该树立起一个远大的理想, 就像一只鹰, 正是有了对蓝天的向往, 它才可能遨游天际。所以, 只有有理想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 才能飞得更高, 更远。新的学期又开始了, 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迎着新学期第一缕阳光,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上,我真诚地希望全体同学,从现在做起,集聚爱心;培养孝心;学会关心;铸就忠心。讲团结、讲诚信、讲文明、讲尊敬、讲热爱、讲奉献;人人做聪明好学、文明守礼,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作为教师, 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我们愿倾我们所有, 全力以赴地助你们一臂之力。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注定我们的梦想和荣誉都与你们连在了一起, 你们是幸福的, 我们就是快乐的, 你们是进步的, 我们就是欣慰的, 你们是成功的, 我们才是优秀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甚至终生学习, 不断地完善自己, 正如孔子所说的“学不厌, 教不倦” 。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师的天职, 我们时刻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对待学生和工作。教育是爱的教育, 是幸福的教育, 在工作中发现乐趣,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才是正确的心态, 享受教育才是最高境界。

同学们,老师们,收获的季节不只在自然界,她蕴藏在我们每一位的心中。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策马扬鞭,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让快乐永远与咱们相伴,让我们的学校温馨四溢,和-谐永驻。“谁持

彩练当空舞,且看今朝向阳人”

最后,祝全体老师在新的学期中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家庭幸福!祝同学们

快乐成长,学习进步!谢谢大家。

第二篇:教师培训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所谓欣赏学生就是班主任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老师在这其中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不失时机的夸奖学生。

1、创造机会。

没有掌声的人生是灰暗的。为了学生亮丽的未来,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创造机会,给他们掌声。而且每个孩子都要获得自己的精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不同的展示舞台。在实际工作中,我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心态特点,针对班级工作的重点,设置不同的奖励,开展不同的活动,给予不同的班干部职位。如本期为搞好生地会考的同时不落下其它科目,我班进行了“背书大比拼活动”。具体做法是把一期要背默的语文、英语、生物、地理的课文和知识点分散到每一周,在全班分组进行背默过关。在背诵活动中只要单科次进入班级前10名,或者在默写活动中单科次能全对,或者学习态度效果上能有所进步,就可以保送上家校表扬。尤其是对基础稍弱的同学还有意识的降低一些标准,如语文默写课文错2字以内也能得到表扬等等。对于这种上家校表扬,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够得着,所以积极性特高,有同学甚至在家校上画漫画,展示自己的兴奋与自豪。家长更高兴,自己的子女乖了,学习主动了,比发了奖金更幸福。最终家、校形成合力,步入良性循环,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来,班风好了,学习效果也出来了。当然这其中最让我感到的还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如我们班英语老师彭佳子老师,所有课文的背诵都是他亲自把关的,这种做事的态度也极大的鞭策我要把班级很多事情处理好,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这几次的英语单元检测,彭老师都非常高兴的和我说,效果是超好。真的是很了不起,让我很佩服。语文、生物、地理也一样,都在在不断进步。另外在班上还设立一些单项奖励。如设立“雷锋奖”,奖励风格高尚、乐于助人的学生:“蜜蜂奖”奖给热爱劳动、刻苦学习的学生;“百花奖”,奖给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巧手奖”,奖给小发明、小制作有成绩的学生等。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去刻意寻求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爱。

2、夸奖的艺术。

仅仅给了掌声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夸奖让学生的激情更旺。进入我们学校一年多,在这点上我是学得最多的,我们老师做得特别好,很会夸学生,很有启发。说实在的,我个人认为:好的学生、好的班风是夸出来的。不仅要自己夸,而且要把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哪怕一丁点、不经意的肯定与表扬,在班上大肆渲染;不仅横着夸还竖着比,而且往高处比。这样在班上就形成一种舆论导向――我们班就是学校最优秀的班集体;每个学生都坚定一个信念――我就是老师眼中优秀班集体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所有夸奖方式里,我尤其钟情于往高出比,举一个例子:我班有个叫张一帆的学生,很聪明,数学就靠课堂上张开嘴接几个知识,数学奥赛能在省内拿银奖,在国家级获优秀奖。可人的惰性很强,做作业只要能不写绝不多写一个字,所以虽然思维活跃,但动手能力不够。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表扬他的成绩,然后特意把关于钱学森在学术探究中的两件实例说给他听。一是钱学森能同时解两道超难的纯数学问题,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一是钱老解决科学难题的草稿都可以作为艺术品珍藏,让他学习钱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生面对这种对比心服口服,而且还心情舒畅,认为老师重视他,把他和最伟大的科学家比,这是一种怎样的荣耀,最终有所改变。翻开这个学生现在的作业,虽不是艺术品,但针对他的从前已经是天壤之别。在这种夸奖对比中,学生站对了自己的位置,对他就是最大的约束与鞭策。

当班主任用敏锐的眼力,发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并不吝啬我们的表扬,我们收获的是学生自信的个性,主动进取的品质和师生的互信情感氛围。

第三篇:新教师培训讲座材料

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平定县实验小学 齐俊波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贺大家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成功地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即将走上神圣的讲台。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十八年前我带着几许青涩、忐忑、热情和憧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曾遇到许多的问题。可是今天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那些曾阻挡我的困难和问题,因为它们,我才会不断地成长逐渐地成熟。今天,我受县教研室和进修校的委托,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其实今天的讲座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借这个机会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大家谈一谈,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使你们能尽快的走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感受教育包含在辛勤付出中的喜悦和幸福。

人们常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我觉得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接下来我就从课前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和作业布置批改几方面来介绍一些常规知识。

备课

积精思而开教径。课前要为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为了让课堂如金秋一样丰厚、深广,如青瓷一样温润、透彻,又如陈年的酒,清香而悠长。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的。她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于漪老师说:“坚持三年,必成名师。”是否成为名师不重要,如果真能这样做,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可见,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备好一节课要做到“五有”,即: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一、脑中有“标”(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源头、方向、方法。读课程标准,就象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因此,有效备课应先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明确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及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及情感考查要求。熟悉所教学科、学段、年级的要求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二、胸中有“本”(教材)备课时我们应潜心钻研教材,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想,通览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前后联系。

当我们拿到一本教学参考翻开封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教材说明。说明中就本册教材介绍了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只要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就会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安排的内容及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要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如六年级上册就是按照“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八个专题来组织单元的。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如第五单元“初识鲁迅”,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而后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认识鲁迅,感受鲁迅,还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以“初识鲁迅”这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指出要学习的读写方法。“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相关联。口语交际 “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的话题与课文内容是密切关联的,如《少年闰土》和《一面》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叙述的。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过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也可表现人。“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因此,在备课时要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

针对某一篇课文进行备课时首先要“走近文本”。教师自己要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走近文本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二要“走进文本”。在自己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清自己感悟文本的过程、方法、体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即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第三要“走出文本”。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书面材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和精神上所获得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发挥出来。因此老师授课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在明确感悟经历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条件、基础,设计出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方法。如《最后一头战象》记叙的是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的最后一头战象嘎唆,自知生命大限已到,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这样一篇深情悲壮的课文,仅仅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嘎羧的忠诚善良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一些文章的留白点,如“嘎唆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他在想什么?嘎唆震耳欲聋的吼叫,又在呼唤什么?还可以思考在学完课文后能不能让学生为这位可歌可泣的动物英雄写一段颁奖词。只有教师有走出文本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进行课时备课我们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历程,才能得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真经。

三、目中有“人”(学生)教师备课时,如果只考虑自己怎样传授教材内容,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那么,即使吃透教材,有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方案,也不过像教师拿一双精制的鞋子在学生中找脚。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衡量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掌握教学深度和相应难度,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来。了解和把握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摸清”。要摸清思想基础,摸清文化基础,摸清接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清楚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落实巩固情况,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达到“教学相长”。

四、心中有“数”(目标)目标就是方向,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教学,就谈不上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我们在备课时不能被“参考资料”所奴役,不盲目 “追风”,要做课案开发的主人,要恰当做到剪裁取舍,不但要备教什么,更要备怎么教,还要备学生怎么学。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1.把握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备课时,拿到一篇课文,在自己多遍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教什么”绝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指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老师们试想,连“教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一切奇妙思维、精美设计,是否也都是肤浅、空洞、华而不实的?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们拿到课文应考虑:凭借这篇课文要“教什么”,在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一种什么语文能力。当然这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功力。在短时间内,老师们是很难历炼出这样的能力的,但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有这种意识和想法,并且努力尝试去这样做。如果总也不去这样想、这样做,那么这种能力是永远不会具备的。如果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常常注重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我们学生学完一篇篇课文,仅仅知道了课文的内容,而他们得到的语文能力几乎是零,这是违背新课标宗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和发展。

2.取舍教材、确定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教材合理地裁剪,大胆地取舍,确定适度的重难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

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还可以根据“教参”来确定,但对教材的裁剪、取舍能力就比较弱,甚至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备课时一般是随课文的内容情节走,遇到知识点就掰开来细讲、细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只会“加”不会“减”,生怕有一点遗漏。这种看似细致、深刻,却给人以琐碎、繁杂、浮躁之感的做法,最后只能是什么也抓不住,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有几点想法和建议,提供给大家参考借鉴: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取舍教学内容。课标不要求教的内容不要教,即不要“越位”。如有些低年级的教师硬逼着孩子们去写生字表中“我会认”的生字,这就人为拔高了要求,是明显的“越位现象”。

其次具体到一篇课文,要根据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去取舍教学内容。就是整体把握了课文以后,对精读品悟内容的取舍。如《穷人》一课,它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桑拿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备课时只抓住能够体现穷人生活上的贫穷与精神上的富有的语段去对比体会感悟就可以了,其它部分都可以以读带讲。因为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经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的深刻印象,对一些过程情节段落,就不用面面俱到了。

3.每一段里的体会感悟有几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不只对整体教材的内容会裁剪、取舍、确定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对每一段里的体会感悟有几点,也应该学会选择,并做到心中有数。它同样也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之一,更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体现。在每一段里的感悟,底线应把握几个点,教师备课时就一定要备到这些内容,并且做到心中明确,这样就会因课前的充分预设,引出课中运行的自然流畅。

如:五年级下册《怀念母亲》一文里第二段:“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这段的体会理解,底线应把握三个点:悔恨、歉疚;悲痛、难过;孤独、寂寞。第一个感悟点:从“六岁就离开母亲,只回过故乡两次,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母亲在世时,自己不曾好好的陪过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心里感到非常“歉疚、悔恨”;第二个感悟点:从“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些语句中体会到:母亲去世后,我万分“悲痛、难过”的心情;第三个感悟点:从“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这些语句中体会到,失去母亲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尤其从“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文句中,我对母亲的挚爱深情更是跃然纸上。

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明确教什么,为谁教,怎样教,只有这些都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五、手中有“法”(方法)要因课、因学生制宜,设计好教法和学法。要选择灵活适度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方法也一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使用的时间上,都应该是不同的。如:《荷花》一文,共有五段。二、三、四段都是重点的体会感悟段。二段具体写了荷花;三段概括写了荷花;四段写了想象中的荷花。二段的重点要精读细品,要用时间长一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品悟,真正感受到荷花的美;三段以读带讲,但要通过学生自读感受到一池荷花的整体美,时间自然要短一些;四段以指导朗读的方式代替体会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荷花使自己如痴如醉的美,时间又略长于二段。二、三、四段他们都是重点的体会理解段,但是所用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一样。可以说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有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明确安排。这样课中一定伸缩自如,方法用时科学合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准备好一节课,就会有一种急促的冲动:我想上课!

上课

课堂,阳光地带,我们心动的舞台,学生“热乎乎”的盛宴。让我们智慧的花朵在学生的灵魂里绽开,让我们人格的魅力在学生的生命里芬芳。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灵活导课,起点准确;讲授精准,探究有效;巧妙结课,锦上添花;训练扎实,注重应用。

一、灵活导课,起点准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章的起笔,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儿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导课方式:

1.“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在教学古诗《草》的的时候可以这样导入: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请一名学生背诵。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真了不起。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这个教学导入语的设计,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教授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

3.故事式导入语

教学《新型玻璃》时可以以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小偷给抓住了。你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种新型玻璃。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4.音乐式导入语

在教学《月光曲》时,上课铃声一落,师生问好之后,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教师深沉讲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他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民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他创作的其中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完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

《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5.图画式的导入语

在教学《惊弓之鸟》的时候,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学生马上回答:老师画的是一张弓。然后指着弓弦问学生:这叫什么呢。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叫弦。接着又画了支箭,学生作出了回答。然后就能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了: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悬念式导入语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在新课导入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推本溯源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先播放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影像,然后问:“金鱼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同学们见的金鱼都是在水里游的,谁见过游到纸上的金鱼?”这样的导入既点明了题意,造成悬念,又唤起了想象。由于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驱使,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探索热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7.激疑式导入语

我们一起来看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美国有一本世界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大家听说过吗?

(学生有的说听说过,有的说没有。)

师:这本杂志每年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新闻人物,这个人往往在这一年当中在全世界的影响最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2001年评选出来的新闻人物是美国纽约市的市长朱莉·安妮;1992新闻人物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98年《时代周刊》却评出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结果一公布,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大家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199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

(师课件演示地球。)

生:地球!

师:你们吃惊吗?

生:吃惊!

师:地球默默地为我们奉献,但它毕竟不会说话,怎么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呢?大家想知道答案吗?

生:想!

师:答案就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问一问自己的心情怎样。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发展的催化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利用“为什么地球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8年新闻人物”这一疑问,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了学生探究的方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于文本《只有一个地球》的阅读期待被高效激发。

优质的“导”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能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能掀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讲授精准,探究有效

讲授精准,要做到三讲三精。三讲,即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讲方法,如: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题目扩展、要素归纳、段意合并、取主舍次等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抓关键词等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等,这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坚持渗透于每节语文课的教学中。三精,即精确、精练、精彩。探究有效,就是指教师要善于设计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并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探究有效:

(一)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

1.要学会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学生接触《长城》这一课题后,教师以启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情境,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长城究竟有多长?建筑长城用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且在课题中寻找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突破口。这种针对课文内容明确的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认知欲望。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例如: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课堂显得“井然有序”,是那么的平静。于是我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说它不肯随遇而安呢?”“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找准了一个出口,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例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要预测一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

1.一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我说的是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上面是白云。”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他们可以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一课题提出许多问题,如:“蟋蟀把住宅建筑在什么地方?”“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问题只要将课文通读一遍即可解决,只有最后一个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然而所有的问题又都可以在最后一个问题的探究学习中逐一解决。所以,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围绕最后一个问题去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只有选择孩子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学习,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二是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如《草船借箭》一文塑造了神机妙算、有胆有识的诸葛亮,智谋过人、妒贤嫉能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提出鲁肃并不忠厚守信,其一,他背叛了周瑜,没有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其二,他没有把周瑜故意刁难的话告诉诸葛亮。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争论。很多孩子由于博览群书,可以说知识非常渊博,他们已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蜀国、吴国在联手对付魏国,鲁肃之所以隐瞒事实上还是出于以大局为重,所以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点引发争论,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越来越精彩。

3.三是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如五年级下册课本《桥》一课中有这样几段话: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学生在自读时提出:为什么老汉一会儿把小伙子从逃亡的队伍里揪出来,一会儿又把小伙子推上桥让他先走?多数孩子在读过课文之后,已经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所以最后关头老汉要把小伙子推上独木桥让儿子逃生,这是一个父亲爱儿子的表现。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起初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于是课堂上就抓住这一“揪”一“推”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孩子们真正领悟父亲这一“揪”和一“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这位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这样的讨论,不仅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更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探索并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

课上教师的“点拨”应该是在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中,剖析题意云遮雾绕之时,激烈争论难分难解之际,教师及时出手,做出的必要提醒、强调与引导,帮助学生打通关节,较为顺利地完成研讨活动,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1.首先要注意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时,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这个句子进行提问点拨,“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给予是快乐的。2.其次要注意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推敲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抓住学生的汇报,抓住“孤帆”“碧空尽”“唯”这些字眼体会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深深地感情。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这种情感。诗人眼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看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把老朋友送到扬州。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让人体味到无限欣悦的美感。

3.还要注意适时点拨。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让学生顺利走下去。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再一次发出感叹,“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观察这句话中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并说一说为什么第一个带引号而第二个没有。(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听朋友说的,而不带引号的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作者在离开时也的确产生一丝留恋之情,他究竟会留恋什么呢?这个问题会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共鸣,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语文课上教师的点拨,是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形成基本技能而进行“搭桥、铺路和导航”。成功的前提在于,它更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能不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会觉得语文课非常有趣,学习语文很快乐。

三、巧妙结课,锦上添花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1.首先,可以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巧妙地创设结束语,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但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有这么一位聋哑青年,他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让金鱼游到了纸上了。”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为下一课时《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并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2.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水平。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桂林山水》时,在结课环节,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思维的愉悦和乐趣。

3.第三,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具有喜欢幻想、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而主动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最后结课时,可提示学生:“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在一些学生发言之后,进行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的小说《故乡》读一读就明白了。”又如在讲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之后,学生有很多的疑问:“花钟上的花会不会有变化?除了课文所介绍的花以外,花钟上还会有哪些花?”在结课时可以提示学生:“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外书上或网上找找答案吧,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堂好课,人们常用“风平浪静——风起云涌——风急浪高——波涛汹涌——狂风暴雨”来形容、评价其好。的确,语文课要想成功,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中间环环相扣、妙趣横生非常重要,但精心设计结课环节,也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训练扎实,关注语用

教学既要精讲更要精练。语文课堂要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要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说到训练,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例如,低、中年段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的基础。如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字倒插笔,以至于影响书法练习。再如,低年级写话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一般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如对文字作适当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通顺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等。再如默读训练。默读的年段特点是: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是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了反过来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再如高年级的习作,比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和“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给予习作方法的引导。我们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些都属于语文基本功训练,即重点训练目标,需要花时间、下力气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除了以上所讲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理想境界应该具备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要做到节奏美,舒缓有度抑扬顿挫;机智美,诙谐幽默,启人心智;情感美,声情并茂,耐人寻味;理性美,逻辑严密,准确凝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一幅画,教师就是一位画师,我们要努力让这幅画山水相间,天地分明,有色彩,有层次,有远近,让学生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课后

一、课后要认真反思教学得失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还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就要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

1.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目”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一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其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以教师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只要我们立足于平时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我们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实践理性层次,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什么?“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五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再教预设,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3.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据: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推荐专题: 爱国的演讲稿 三分钟演讲稿 教师培训讲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