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

2022-10-04 19:46:1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几个作业速度慢,成绩落后的孩子,理解、接受知识缓慢、艰难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所以,我们老师往往让孩子只专教科书,不鼓励去读其他的书,以免分心,而这些孩子却一直没有进步,一直落在后面,吃力地跟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明确提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他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确实是这样,没有其他书的阅读,就没有活水,就像在死水潭中一样,即便弄懂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也无法迎接新知识的挑战。像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老师讲过的会做了,但是稍微改变一下他们又不行了,只有通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强了,那这些孩子就会有进步,学习就会变轻松。

所以,虽然现在已进入复习阶段,但还是不放松孩子的课外阅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但愿有所进步。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推荐专题: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