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2022-09-27 21:22:1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市四小

温宏伟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导入自然流畅,引出知识出发点。导入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又联系实际生活自然过渡到新的知识。

2.注重细节处理,关注知识生长点。例如,在直尺上指出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的长度,既能从 0 刻度看起,又能从任意一个刻度看起,使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3.深挖教材内容,体现知识延伸点。例如,课的结尾,利用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以及介绍微米、纳米等知识,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延伸点。

有几个建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在让学生画线段时,不要呈现“定点、连线、标长度”的步骤。没有必要限定学生画线段的步骤,画线段其实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线,再画另一个端点或可以先画线,再画两个端点。二是当教师抛出“ 0 刻度看不清怎样画”的问题时,教师的课件上其实并没有完全遮盖住,学生完全可以从 0 刻度线画起,建议可以用“直尺 0 刻度线位置断掉”或者直接擦去 0 刻度线附近的刻度线,使之模糊。三是在学生提出“ 15 厘米等于几分米”时,教师应当抓住生成资源,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肯定有学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篇:《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之前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初看这节课我就在思考怎样能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那么多内容呢?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我就得到了答案,那就是――高效。

哪里体现了高效,怎样是高效呢?

1、环节整合体现了高效

曾经看到一些教案中设计两次分类操作,第一次按角分,第二次按边分。这样不仅所花时间较长,两次操作也使学生产生探索疲倦感,最终导致学生慢悠悠,老师急匆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胡老师的这堂课将“六个不同三角形的分类”贯穿始终。首先从三角形的分类引出按角分和按边分,接着使学生从按角分的探索中感知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又从按边分的探究中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不仅使各环节更加紧凑,整堂课更具整体性,而且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指令明确体现了高效

首先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前的指令,教师给出:“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学习单上的提示,完成表格,把三角形进行分类,最后填写分类结果。你可以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也可以借助书本。”这样的指令和提示使学生的操作任务更加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中的指令,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同时避免学生在分类中的盲目性,教师在表格的设计中提示学生可以从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和钝角的个数进行按角分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三角形中有几条边相等进行按边分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操作目的更加明确。同时通过表格的观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所有的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为之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而这张操作表格的设计就为学生探究这一难点搭建了踏脚石,成功突破了难点。

3、一材巧用体现了高效

练习是数学课堂中最重要、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这堂课在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设计了针对性巩固练  传统的教授,教师总是在滔滔不觉地讲授,而学生又能感悟多少,记忆多少呢?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深入地感知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四人小组对三角形的分类中,组织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在等腰三角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的体验中,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时,组织学生看书自学,并指一指。通过这些形式各异地活动,会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感悟更深,使各部分名称记得更牢,同时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胡老师这节课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如果老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是不是整堂课会更出彩呢?比方说,课中教师提问“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生回答:“他是对称的”。教师直接补上:“它的边相等”、我想这里教师如果能把“对称”引到“边相等”是否更自然。

推荐专题: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