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6篇)》。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五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本课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分为朗读、诵读、赏读和综合性学习4个教学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等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学会3个生字、会认6个字,掌握8个参考注释;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品味课文意思,认识杨氏之子聪慧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义;积累运用课文的精美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感悟杨氏之子回答的妙处,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2、3。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聪明的您,知道古代哪此聪明的孩子?(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今天,我们来认识又一位古代聪慧的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看看他聪明表现在哪些地方,他(齐声朗读课题)哪些个性品质让我们心动。 二、阅读感受、整体把握 (一)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课堂巡视,相机点拨。重点指导“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的读音与写法。注意多音字“为(wéi、wèi)、应(yīng、yìng)”的读音与用法。 2 读出课文停顿之美。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怎样断句,在书上画出停顿符号。多媒体课件1出示原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必要时辅以肢体语言,感受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差别。(学生可能说: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懂意思;句子很短,像古诗。可引导反复多读几遍。) (4)读补充注释,加深理解课文意思。多媒体课件2出示: ①氏:姓,杨氏即“姓杨的”。②之:相当于“的”。③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河南商丘一带。④孔君平:孔坦,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⑤其父:他的父亲。其,他。⑥以:用来。⑦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⑧应声:紧随着声音。⑨闻:听说。⑩夫子:先生,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 读出课文韵白之美。 师生进行文白对话。教师读一句译文,学生读一句相应的古文。例: 师: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生: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多媒体课件3出示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呀。” 师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读一句古文,学生读相对应的一句译文。 4 读出课文情感之美。 第一句是课文总起句,可用叙述的语气读;第二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关系很好,与小孩子很熟,语气要平和亲切;第三句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待客,可用赞许的语气读,语调上扬;第四句可以感受到孔君平很幽默风趣、小孩子很聪明机智,要读得诙谐欢快,妙趣横生。 (二)诵读 全班齐诵;小组合诵;同桌互诵;个人独诵。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赏读 1 品味佳词妙句。 (1)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词是哪一个?(聪惠。)“聪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词最能表达课文主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点来理解:①小孩子回答问题的速度快,“应声答曰”,对方的声音刚落,他就马上回答上来了。说明他思维敏捷,反应快(机智)。②小孩子回答问题的巧妙,“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他随口仿拟、信手拈用客人“此是君家果”的语言表达技巧,可见他很聪明。妙就妙在他不正面生硬地回答“杨梅不是我们杨家的”,而是巧妙地采用否定方式从“夫子家”说起,婉转地把问题的答案又抛给了孔君平: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家禽,当然杨梅就不是我们杨家种的。小孩子很快地领会了孔君平说话的内容和技巧,足见他机智聪明、应对能力强。 (2)欣赏幽默语言。《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很有语言特色。杨梅是一种水果,与姓氏的“杨”没有任何意义关系,孔君平故意把一个“杨”字和两个没有意义关系的词“杨梅、杨家”联系起来说“此是君家果”(杨梅是杨家果),因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所以才显得风趣幽默。小孩子再把孔君平的幽默风趣推向新的高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听说孔雀是孔家禽),与“杨梅是杨家果”句式相同,意义相关,粘连璧合,遥相呼应,妙趣横生,陡然使人物对话气氛和谐,平添许多轻松愉快。 2 课堂即兴表演。 师生表演课本剧。表演前,想想当时的情境,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孔君平可能神态很随便,语言富有挑逗性;小孩子很机灵,神采飞扬,很自信,语气富有挑战性。)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一)综合性学习 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学生自由组合为多个活动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选择下列学习活动: 1 积累并学习运用歇后语。歇后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特殊语言形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在一定语言中,通常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你能说出下面歇后语的后半截吗?教师可适当举例以作引导,如: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水中捞月――白费工夫;矮子放风筝――节节高;乌龟的屁股――规定(龟腚);暗室里穿针――难过;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2 积累课文中学过的谚语。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教师可适当举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例如点击百度网“谚语大全・小学五年级”,可以获得许多谚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3 搜集一些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语、广告词。学习他们的写法,试着针对教室里的桌椅、门窗写一些提示语,如:“人有脸,桌有面,保持整洁才美观。”或者针对校园花草写一些有情趣、能打动人的广告词:“您护我花,我送您香。”“草儿青青,踩我好疼。” (二)作业 1 听写生字、新词。 2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3 积累运用课文的精美语言和表达技巧,仿拟“杨氏之子”,试把“李是李家果”“马是马家畜”写成一段诙谐风趣的短文。 4 背诵课文。 作者单位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创设情景法;感情颂读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
板书
10 杨氏之子
杨修 杨梅 透彻
聪惠? 未闻 委婉
应声 敏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那我再问,你们能把话说好吗?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语言才受人欢迎呢?自读第47页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学生说)
板题: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了解作者、出处
2、简介文言文。
3、理解“诣”、“聪惠”
3、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师范读
(3)指名读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同桌讨论。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7、表演背诵
三、理解语言的妙处
1、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具体表现能看出来?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再读课文,背。
3、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四、拓展阅读
鼓励阅读《世说新语》
五、作业
将短文变成小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
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课后,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推荐专题: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