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2022-09-23 08:30:4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也随之增长和变化。我校进行了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而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教案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要求。

2教法学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学法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注重培养其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对C层学生则要求要低,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也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教学过程的设计

4.1情境导向,分层定标。教师以实例演示、设问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平学习的内容。

4.2分层练习,探讨生疑。学生对照各自的目标分层自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3集体回授,异步释疑。“集体回授”主要是针对人数占优势的B层学生,为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而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为那些来不及解决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分先后在层内释疑即“异步释疑”。

5练习与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案

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 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 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20 = 4x-25(板书)

【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

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

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

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

(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只设列即可)

(变式训练2)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板书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师:为什么等式(方程)可以这样变形?依据什么?

(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 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设计理念:让各个小组凭着势力去抢答。这五个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

【归纳板书】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 移项;

(2) 合并同类项;

(3) 系数化为1。

(综合训练) 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

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

(中考试练)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

(四)我总结、我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

(五)当堂检测(50分)

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

(六)实践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 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 。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A.B.C.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6B.7C.8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人

A.11B.12C.13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A.x(x+1)=240B.x(x-1)=240

C.2x(x+1)=240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第四篇:初中数学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胡桥一中许锁林

初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

胡桥一中许锁林

对于选择题,关键是速度与正确率,所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后面的解题。提高速度与正确率,方法至关重要。方法用得恰当,事半功倍,希望大家灵活运用。做选择题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法、特值法、代入法(或者叫验证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极限法、估值法等。

(一)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型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叫直接法.这种解法最常用,解答中也要注意结合选项特点灵活做题,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争取少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命中率。9001500例:方程的解为()x300x

ABCD

解:直接计算,同时除以300,再算的x=750。

(二)特值法:

用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位置)代替题设普遍条件,得出特殊结论,对各个选项进行检验,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常用的特例有特殊数值、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位置等。特值法一般和排除法结合运用,达到少计算的目的,从而提高速度。

例: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

A.yx1B.yx1C.yx1 D.yx

1解:看图得,斜率k>0,排除CD,再在AB中选,取特值

x=0,则y=-1,结果选A。

(三)代人法:

通过对试题的观察、分析、确定,将各选择支逐个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或适当选取特殊值进行检验、或采取其他验证手段,以判断选择支正误的方法.

例3.(2007年安徽)若对任意x∈R,不等式围是()

(A)

化为化为,显然恒成立,由此排除答案A、D,也显然恒成立,故排除C,所以选B;

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

此解法也可以称之为特值法。

(四)排除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定理、性质、公式推演,根据“四选一”的指令,逐步剔除干扰项,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它与特例法(特值法)、图解法等结合使用是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例:直线ykxb经过A(0,2)和B(3,0)两点,那么这个一次函数关系式是()

2A.y2x3B.yx2C.y3x2D.yx1

3解:当x=0时,y=2,可以排除AD,当x=3时,y=0,直接选A。

(五)数形结合法:

据题设条件作出所研究问题的曲线或有关图形,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选择题可通过命题条件的函数关系或几何意义,作出函数的图象或几何图形,借助于图象或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象的特征,得出结论.

(2007年江西)若0<x<,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sin x< B.sin x> C.sin x< D.sin x>

与解:sin x

等三角函数会在九下学。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的图象,便可观察选D

(六)极限法:

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从量变到质变.应用极限思想解决某些问题,可以避开抽象、复杂的运算,降低解题难度,优化解题过程。它是在选择题中避免“小题大做”的有效途径.它根据题干及选择支的特征,考虑极端情形,有助于缩小选择面,计算简便,迅速找到答案. 例:对于任意的锐角

(A)

(C),下列不等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D),时

排除 解:(九年级下学期学)当当,时

排除选D.(七)估值法:

由于选择题提供了唯一正确的选择支,解答又无需过程.因此可以猜测、合情推理、估算而获得.这样往往可以减少运算量,当然自然加强了思维的层次.例: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面ABCD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EF∥AB,EF,EF与面AC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A)(B)5(C)6(D)

解:由已知条件可知,EF∥平面ABCD,则F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2,∴VF-ABCD

=*底面积*高

=·32·2=6,而该多面体的体积必大于6,故选(D).

第五篇: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推荐专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