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大全)》。
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药为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是中医医院的基本办院方向。近年来,这一办院方向有逐渐偏离之势。一般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药诊疗率达到 50%~60%,住院中医药诊疗率达到40%~50%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据江西省2008年对95所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统计分析,业务收入18亿元,其中药品收入8.9亿元,占49.5%,药品收入中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收入3.2亿元,占36%左右。
中医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的原因
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看法。其产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临床阵地日渐缩小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但是随着现代西医技术迅速发展,中医药学术相形见绌。现代西医学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每一项高新技术问世,许多中医药学原有的治疗优势往往被取代,优势变成相对劣势。如清热利水通淋排石被碎石技术取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创技术取代等等。
另外,中医治疗手段比较单一,而基层中医医院需要健全的综合功能。当前各县级中医医院的就诊病人80%以上是农民,农民应用中医药防治多发病和常见病绝大多数都在乡村解决了。而到县级医院来就诊的大多数是较重的、需要抢救和手术的病,或者是拖延日久需要明确诊断的病。面对此种病人,单纯应用中医药技术就无法适应了。内服中药是中医最常见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在给药途径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适应不了危急重症的临床需求。
2.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压倒特色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医医院也是如此。
中医医院员工工资奖金、房屋建设、设备添置、就医条件改善等都要靠业务收入来支撑。加之中医医院建院历史较短,投入不足,占地偏小,房屋拥挤,设备简陋的现状,要在剧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其压力更显沉重。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反成了中医医院生存发展的弱势,若单纯靠中医药创收,医院难以生存发展,当然会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广泛使用。
3.中医队伍思维转向,临床选择重西轻中
若一概指责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乏术,未免有失公允,但当今中医队伍缺乏高明的中医临床家,临床思维上西化却是事实。目前中医临床队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床以中医药为主的,以老中医、师承出身的中医和少部分中医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临证时多以中医药为主要手段。但他们只是坐门诊,不适合直接主管住院病床。另外一种是中医医院校毕业的中青年中医,他们因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理论,在第一线主管病房,面对危急重症需要明确诊断,临
证选择时多半重西轻中。这部分中医占多数。
目前中医队伍的构成导致中医临床几乎不用中医思维看病,临证之际,往往陷入西医的思维模式,直接动摇了中医学术的根基。
4.中药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制约临床疗效
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的主要渠道,用量却逐年下降,2008年全国中成药用量近1700亿元,而中药饮片仅有395亿元,不到1/4。关键是因为中药材本身质量良莠不齐、中药饮片伪劣现象严重。同时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对院内中药制剂管理不当,许多中医医院只好关闭制剂室,不加工中药制剂,严重制约着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
5.管理层面弱化,许多政策落实不力
目前中医中药分业管理,而且有些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国家下达的文件和布置的工作较多,无法兼顾,有时是被动应付。
中医人员评职称时不是重点依据临床能力,主要条件是论文和科研课题,特别是县、市基层中医临床人员发表论文已属不易,要立项科研课题更是难上加难。此类政策导致许多中医不去埋头研究看病,而是如何拼凑能晋升职称的业绩。
中医医院虽然理论上强调要坚持中医特色优势和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西医院管理模式影响,按西医医院管理模式来规范中医医院。如医院建筑布局、科室设置、诊疗规范、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检查评比等等均一定程度上受西医院影响较深。
另外,中医医院所有病人必须有西医诊断,这些都无形中淡化了中医药特色。比如一个较复杂骨折患者,手法复位收费低不算,复位上也只能功能复位,不能完全达到解剖上的完全复位。由于不能完全解剖复位,一旦患者不满产生纠纷,就有可能鉴定为事故,医院和医生从自我保护出发,往往采取手术治疗。
坚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对策
如何引导中医医院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坚守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界尤其是管理层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不能囿于传统的“一个老头加一个枕头和一个汤头就是中医药”的局限模式。在事业上要立足大中医,促进大发展;在学术上要立足大开放,促进大繁荣。
从宏观上看,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值8000余亿元,其中中药2000余亿元,占20.5%。若除去一次耗材等,中药约占30%左右。可见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地位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在学术上,不能把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都看做是西医的。现代诊断设备是现代物理学、光学和化学的科技成果,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把现代诊断技术都看作是西医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不能简单地把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都看作是西医的治疗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用葱管导尿,种牛痘免疫等等。只是近几百年来西医学借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而中医药学困于传统模式,相形见绌了。因此,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现代疑难病有所作为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现代医学疑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用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例如祝谌予先生将糖尿病进行辨证分型,中医界均称道和采用。中医界若能将现代医学各科的常见病、疑难病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治疗,中医学术也许能前进一大步。
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更要创新新的疗法,尤其是中医临证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了中医临床阵地。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研制开发一大批中医药学的诊疗设备。促进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特色优势的发挥。
3.选择优势病种,建设好专科专病
中医药对现代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一定优势,体现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上,要重视发扬发挥。针对有优势的疾病建设专科专病,中医管理部门要重视组织协调和攻关,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在经费上给予补助扶持,在管理上制定相应专科专病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在学术和难点上还要组织全国力量和各个学科进行联合攻关、分工合作,真正拿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药成果来,在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中确实形成一批很有影响和颇具优势的专科专病,使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疑难病有更大的作为。
4.分类指导,重点建好一批骨干中医医院
全国现有县以上中医医院3000余所,这无疑是中医药坚持发挥优势、防治疾病的主要基地。骨干中医医院除了基本规模、房屋设备、辐射范围要具备较好的条件外,最主要的是要集中一批名中医,以中医药为主诊治,具有显著的疗效,在行业中得到公认,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
对一些中医药在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有优势的疾病,可以中西医有机结合,制订治疗方案时可整体设计、环节参与,一切以有利于患者康复,有利于疗效提高为准。骨干中医医院临证治疗以中医药为主,同时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发展提高中医学术,培训提高中医药人员,指导基层中医医院。在体制上应政府举办、非营利性质,经费上要补助支持,政策上要倾斜优惠,办院模式、管理评价上要允许、引导和鼓励其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对于多数的基层中医医院,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基层中医医院根据当地疾病谱变化和市场需求,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决定自己的业务范围。要鼓励他们发挥中医药优势,适应医疗市场,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之路。许多基层中医医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设备简陋、人才缺乏中西医结合急救外科手术功能不健全,光靠门诊看慢性病开中药,其收入十分有限,生存都有点危机,发展更无动力。现行许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是长期学术碰撞,市场选择的结果,不能过多指责和苛求。
5.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名中医群体
中医药学要发展振兴,迫切需要形成一大批名中医群体。这个群体精通中医药理论,能熟练运用中医药得心应手地解决临床疑难病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要成为名中医,必须具备7个条件:一是要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二是要熟练掌握中药药性和方剂;三是对中医药要有坚定的信念;四是要进行大量的临证实践;五是要参医悟道,融会贯通;六是要有名师指点;七是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要精要专。
6.面向民间基层,挖掘绝招绝技
中医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长期的服务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疑难病证的丰富经验,有些绝招绝技对一些急重症有立竿见影之效,尤其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组织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宝库,把散见于民间基层治疗某些病证的一技之长、单方验方、绝招绝技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广东省中医医院已采取得力措施,争取在挖掘民间绝招绝技成为全国的集散地,值得推广学习。
因为大多数中医个体诊所完全靠市场选择,如果没有疗效没有优势就不能立足生存,这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造成一批基层中医临床家。对发展提高中医药学术,巩固扩大中医药临床阵地都大有好处,所以应提倡开设中医个体诊所。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和扩大药店坐堂医诊所开业。
要编写适合乡医和基层医务人员学习的中医药书籍,使他们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药诊疗方药,在临证中为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扩大中医药的临床阵地。
7.强化中药质量管理,促进协调发展
中药是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切实提高中药质量。
切实提高中药材源头质量 中药材要实行单品种的大规模规范化种植,产地要地道,生长期要充足,采收要按季节,质量要加强,严格禁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确保中药材源头的质量。
努力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逐步改变目前加工厂品种小而全、质控不力的现状,要加强监督,实行饮片质量的等级管理,优质优价。要指导基层医院改善储存保管条件,保证患者用药质量。努力使中药饮片完全达到GMP标准。
提倡鼓励应用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 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通过严格检测、质量控制、注明厂家的特殊包装,一般难以掺假使劣,有利于质量监控。加之调剂、服用方便卫生,颇受医院和患者欢迎,是提高饮片质量的有效途径。
应科学合理监管中药 中药制剂的审批不能脱离国情和行业实际,要考虑基层医院的实际条件。对具备条件的中医个体诊所,应允许加工简单的膏、丹、丸、散,自制自用。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应允许鼓励其自种、自采和自制中草药。
8.实施“治未病”战略,适应时代需求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论方法,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充分认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加上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人们呼唤自然疗法、绿色医药。中医药因具有绿色、显效、副作用小等特点而深受欢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时提出治未病理念,这是紧扣时代脉搏,扩大中医药阵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在国民健康中贡献率的重要战略举措。
广泛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知识、方法和技术,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解中医药并积极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自觉遵循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即使患病,也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带病延年。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网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预防慢性病,调理亚健康,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机构“治未病”功能有条件的中医医院都要建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积极参与进行干预,指导人们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养生。还可以通过药疗、食疗、体疗、心理平衡等途径参与预防保健。总之,中医保健养生及程度越广,运用越多,民众健康水平将越高,中医药在国民预防保健中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
9.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医药学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技术方法和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和特殊的物质形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要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等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最广
泛地告知广大群众,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防治疾病知识等,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从而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行业自觉树立鲜明的文化特征在办院宗旨和方向上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把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医疗保健和行政管理工作中,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信心。主动修德敬业,积极推进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使中医药天地人和、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精髓得到更好运用,服务范围得到拓展,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环境形象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机构在建筑布局、医院绿化、室内装修、诊室布置、展示内容、医院标识、院徽院训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内容和特点,营造一个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在享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学习体会到更多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机构的社会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
10.强化科学管理,重视政策调控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门学科、一个行业要振兴、创新和发展科学,加强管理和政策调控都十分重要,中医药行业也是如此。
中医中药要统一管理 中医中药是一家,学术上一脉相承,临床上医药不分,管理上有共性特点,无论是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都必须中医中药统一管理,应改变目前分而治之的格局。
强化中医药管理职能 适当增加管理人员,实施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班子中都应配备中医药人员,各中医机构中要有相应的中医药人员参与领导管理。
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 在建设项目、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公费劳保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定点和报销比例上,给中医机构更多的重视与支持。要研究探讨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程度与政府经费补助高低挂钩的办法。
按中医药学特点管理中医医院 要积极探讨和总结中医医院办院经验和模式,对中医医院的管理评估、医疗质量监测、综合效益评价、医疗纠纷的处理鉴定等都应充分考虑中医医院的特点,不能完全用西医院的模式生搬硬套。
要加强行业管理调控 注意协调调动社会各行业的力量来兴办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繁荣创新中医药学术。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眼睛向外,增加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产品出口,努力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中医药学科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发展学术,提高疗效,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才能有利于坚持特色,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学术繁荣创新。
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药为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是中医医院的基本办院方向。近年来,这一办院方向有逐渐偏离之势。一般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药诊疗率达到 50%~60%,住院中医药诊疗率达到40%~50%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据江西省2008年对95所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统计分析,业务收入18亿元,其中药品收入8.9亿元,占49.5%,药品收入中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收入3.2亿元,占36%左右。
中医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的原因
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看法。其产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临床阵地日渐缩小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但是随着现代西医技术迅速发展,中医药学术相形见绌。现代西医学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每一项高新技术问世,许多中医药学原有的治疗优势往往被取代,优势变成相对劣势。如清热利水通淋排石被碎石技术取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创技术取代等等。
另外,中医治疗手段比较单一,而基层中医医院需要健全的综合功能。当前各县级中医医院的就诊病人80%以上是农民,农民应用中医药防治多发病和常见病绝大多数都在乡村解决了。而到县级医院来就诊的大多数是较重的、需要抢救和手术的病,或者是拖延日久需要明确诊断的病。面对此种病人,单纯应用中医药技术就无法适应了。内服中药是中医最常见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在给药途径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适应不了危急重症的临床需求。
2.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压倒特色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医医院也是如此。
中医医院员工工资奖金、房屋建设、设备添置、就医条件改善等都要靠业务收入来支撑。加之中医医院建院历史较短,投入不足,占地偏小,房屋拥挤,设备简陋的现状,要在剧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其压力更显沉重。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反成了中医医院生存发展的弱势,若单纯靠中医药创收,医院难以生存发展,当然会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广泛使用。
3.中医队伍思维转向,临床选择重西轻中
若一概指责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乏术,未免有失公允,但当今中医队伍缺乏高明的中医临床家,临床思维上西化却是事实。目前中医临床队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床以中医药为主的,以老中医、师承出身的中医和少部分中医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临证时多以中医药为主要手段。但他们只是坐门诊,不适合直接主管住院病床。另外一种是中医医院校毕业的中青年中医,他们因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理论,在第一线主管病房,面对危急重症需要明确诊断,临
证选择时多半重西轻中。这部分中医占多数。
目前中医队伍的构成导致中医临床几乎不用中医思维看病,临证之际,往往陷入西医的思维模式,直接动摇了中医学术的根基。
4.中药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制约临床疗效
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的主要渠道,用量却逐年下降,2008年全国中成药用量近1700亿元,而中药饮片仅有395亿元,不到1/4。关键是因为中药材本身质量良莠不齐、中药饮片伪劣现象严重。同时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对院内中药制剂管理不当,许多中医医院只好关闭制剂室,不加工中药制剂,严重制约着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
5.管理层面弱化,许多政策落实不力
目前中医中药分业管理,而且有些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国家下达的文件和布置的工作较多,无法兼顾,有时是被动应付。
中医人员评职称时不是重点依据临床能力,主要条件是论文和科研课题,特别是县、市基层中医临床人员发表论文已属不易,要立项科研课题更是难上加难。此类政策导致许多中医不去埋头研究看病,而是如何拼凑能晋升职称的业绩。
中医医院虽然理论上强调要坚持中医特色优势和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西医院管理模式影响,按西医医院管理模式来规范中医医院。如医院建筑布局、科室设置、诊疗规范、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检查评比等等均一定程度上受西医院影响较深。
另外,中医医院所有病人必须有西医诊断,这些都无形中淡化了中医药特色。比如一个较复杂骨折患者,手法复位收费低不算,复位上也只能功能复位,不能完全达到解剖上的完全复位。由于不能完全解剖复位,一旦患者不满产生纠纷,就有可能鉴定为事故,医院和医生从自我保护出发,往往采取手术治疗。
坚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对策
如何引导中医医院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坚守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界尤其是管理层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不能囿于传统的“一个老头加一个枕头和一个汤头就是中医药”的局限模式。在事业上要立足大中医,促进大发展;在学术上要立足大开放,促进大繁荣。
从宏观上看,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值8000余亿元,其中中药2000余亿元,占20.5%。若除去一次耗材等,中药约占30%左右。可见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地位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在学术上,不能把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都看做是西医的。现代诊断设备是现代物理学、光学和化学的科技成果,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把现代诊断技术都看作是西医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不能简单地把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都看作是西医的治疗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用葱管导尿,种牛痘免疫等等。只是近几百年来西医学借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而中医药学困于传统模式,相形见绌了。因此,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现代疑难病有所作为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现代医学疑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用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例如祝谌予先生将糖尿病进行辨证分型,中医界均称道和采用。中医界若能将现代医学各科的常见病、疑难病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治疗,中医学术也许能前进一大步。
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更要创新新的疗法,尤其是中医临证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了中医临床阵地。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研制开发一大批中医药学的诊疗设备。促进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特色优势的发挥。
3.选择优势病种,建设好专科专病
中医药对现代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一定优势,体现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上,要重视发扬发挥。针对有优势的疾病建设专科专病,中医管理部门要重视组织协调和攻关,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在经费上给予补助扶持,在管理上制定相应专科专病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在学术和难点上还要组织全国力量和各个学科进行联合攻关、分工合作,真正拿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药成果来,在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中确实形成一批很有影响和颇具优势的专科专病,使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疑难病有更大的作为。
4.分类指导,重点建好一批骨干中医医院
全国现有县以上中医医院3000余所,这无疑是中医药坚持发挥优势、防治疾病的主要基地。骨干中医医院除了基本规模、房屋设备、辐射范围要具备较好的条件外,最主要的是要集中一批名中医,以中医药为主诊治,具有显著的疗效,在行业中得到公认,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
对一些中医药在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有优势的疾病,可以中西医有机结合,制订治疗方案时可整体设计、环节参与,一切以有利于患者康复,有利于疗效提高为准。骨干中医医院临证治疗以中医药为主,同时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发展提高中医学术,培训提高中医药人员,指导基层中医医院。在体制上应政府举办、非营利性质,经费上要补助支持,政策上要倾斜优惠,办院模式、管理评价上要允许、引导和鼓励其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对于多数的基层中医医院,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基层中医医院根据当地疾病谱变化和市场需求,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决定自己的业务范围。要鼓励他们发挥中医药优势,适应医疗市场,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之路。许多基层中医医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设备简陋、人才缺乏中西医结合急救外科手术功能不健全,光靠门诊看慢性病开中药,其收入十分有限,生存都有点危机,发展更无动力。现行许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是长期学术碰撞,市场选择的结果,不能过多指责和苛求。
5.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名中医群体
中医药学要发展振兴,迫切需要形成一大批名中医群体。这个群体精通中医药理论,能熟练运用中医药得心应手地解决临床疑难病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要成为名中医,必须具备7个条件:一是要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二是要熟练掌握中药药性和方剂;三是对中医药要有坚定的信念;四是要进行大量的临证实践;五是要参医悟道,融会贯通;六是要有名师指点;七是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要精要专。
6.面向民间基层,挖掘绝招绝技
中医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长期的服务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疑难病证的丰富经验,有些绝招绝技对一些急重症有立竿见影之效,尤其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组织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宝库,把散见于民间基层治疗某些病证的一技之长、单方验方、绝招绝技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广东省中医医院已采取得力措施,争取在挖掘民间绝招绝技成为全国的集散地,值得推广学习。
因为大多数中医个体诊所完全靠市场选择,如果没有疗效没有优势就不能立足生存,这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造成一批基层中医临床家。对发展提高中医药学术,巩固扩大中医药临床阵地都大有好处,所以应提倡开设中医个体诊所。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和扩大药店坐堂医诊所开业。
要编写适合乡医和基层医务人员学习的中医药书籍,使他们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药诊疗方药,在临证中为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扩大中医药的临床阵地。
7.强化中药质量管理,促进协调发展
中药是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切实提高中药质量。
切实提高中药材源头质量 中药材要实行单品种的大规模规范化种植,产地要地道,生长期要充足,采收要按季节,质量要加强,严格禁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确保中药材源头的质量。
努力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逐步改变目前加工厂品种小而全、质控不力的现状,要加强监督,实行饮片质量的等级管理,优质优价。要指导基层医院改善储存保管条件,保证患者用药质量。努力使中药饮片完全达到GMP标准。
提倡鼓励应用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 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通过严格检测、质量控制、注明厂家的特殊包装,一般难以掺假使劣,有利于质量监控。加之调剂、服用方便卫生,颇受医院和患者欢迎,是提高饮片质量的有效途径。
应科学合理监管中药 中药制剂的审批不能脱离国情和行业实际,要考虑基层医院的实际条件。对具备条件的中医个体诊所,应允许加工简单的膏、丹、丸、散,自制自用。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应允许鼓励其自种、自采和自制中草药。
8.实施“治未病”战略,适应时代需求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论方法,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充分认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加上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人们呼唤自然疗法、绿色医药。中医药因具有绿色、显效、副作用小等特点而深受欢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时提出治未病理念,这是紧扣时代脉搏,扩大中医药阵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在国民健康中贡献率的重要战略举措。
广泛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知识、方法和技术,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解中医药并积极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自觉遵循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即使患病,也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带病延年。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网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预防慢性病,调理亚健康,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机构“治未病”功能有条件的中医医院都要建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积极参与进行干预,指导人们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养生。还可以通过药疗、食疗、体疗、心理平衡等途径参与预防保健。总之,中医保健养生及程度越广,运用越多,民众健康水平将越高,中医药在国民预防保健中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
9.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医药学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技术方法和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和特殊的物质形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要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等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最广
泛地告知广大群众,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防治疾病知识等,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从而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行业自觉树立鲜明的文化特征在办院宗旨和方向上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把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医疗保健和行政管理工作中,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信心。主动修德敬业,积极推进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使中医药天地人和、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精髓得到更好运用,服务范围得到拓展,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环境形象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机构在建筑布局、医院绿化、室内装修、诊室布置、展示内容、医院标识、院徽院训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内容和特点,营造一个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在享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学习体会到更多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机构的社会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
10.强化科学管理,重视政策调控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门学科、一个行业要振兴、创新和发展科学,加强管理和政策调控都十分重要,中医药行业也是如此。
中医中药要统一管理 中医中药是一家,学术上一脉相承,临床上医药不分,管理上有共性特点,无论是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都必须中医中药统一管理,应改变目前分而治之的格局。
强化中医药管理职能 适当增加管理人员,实施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班子中都应配备中医药人员,各中医机构中要有相应的中医药人员参与领导管理。
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 在建设项目、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公费劳保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定点和报销比例上,给中医机构更多的重视与支持。要研究探讨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程度与政府经费补助高低挂钩的办法。
按中医药学特点管理中医医院 要积极探讨和总结中医医院办院经验和模式,对中医医院的管理评估、医疗质量监测、综合效益评价、医疗纠纷的处理鉴定等都应充分考虑中医医院的特点,不能完全用西医院的模式生搬硬套。
要加强行业管理调控 注意协调调动社会各行业的力量来兴办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繁荣创新中医药学术。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眼睛向外,增加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产品出口,努力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中医药学科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发展学术,提高疗效,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才能有利于坚持特色,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学术繁荣创新。
金塔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
措施
一、目的进一步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两年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内容
1.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医院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2.人员配备
(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不低于70%。原则上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管理人员中中医药人员比例应占60%以上。
(3)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
3.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
(2)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
(5)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
(7)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4.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
(2)制定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3)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
5.中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3)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6.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7.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社区中医药工作
8.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
9.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
关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名医兴院效应
目前,我院庞振华、李清峰、李超玉、张秀明等几位老同志,这些中医人才经验丰富,是我院中医的支柱。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已退休和将要退休的名老中医请回来,留下去,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提供方便,待遇上满足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安心、甘心、热心做好师带徒工作,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一代又一代“弟子”的成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2、大力推广中医带徒,提高中医整体技术水平
用此办法使原来比较年轻、经验不足、技术一般的医师迅速成长,使老中医的医术经验得到发扬,并制定详细的选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计划。
3、调整评优分配方式,重点倾向中医临床科室
在分配制度上,向中医药科室重点倾斜,一改过去评选先进只有内、外、妇、西医的做法,重点名额倾向中医,给予中医人才应有的待遇和荣誉。
4、制定具体措施,逐步改变重西轻中的诊疗局面
为积极配合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普及推行合理用药,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鼓励临床
科室提高中药使用率,在诊治疾病中优先选用中药。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树立品牌地位,协定处方普遍应用于临床。
5、提高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
我院根据河南省关于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使我院新农合中草药、中药饮片及中医诊疗项目门诊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50%,住院报销比例比西药高出10%,充分体现了新农合的惠民好政策,进一步吸引广大患者到我院接受正规的中医药治疗,得到患者一致好评。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中医氛围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中医院特色专科,名老中医,大力宣传中医院中医药特色。
7、开展惠民服务,优惠方便患者
提供免费咨询、免费煎药、免费导医等惠民服务,提高全民对中医、中药的认识。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 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既是西医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 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现代疑难病有所作为 , 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更要创新新的疗法,尤其是中医临证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了中医临床阵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运用中医药学的诊疗设备,促进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特色优势的发挥。
3. 选择优势病种,建设好专科专病 ,中医药对现代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一定优势,体现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上,要重视发扬发挥。针对有优势的疾病建设专科专病,使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疑难病有更大的作为。
4 . 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名中医群体 ,中医药学要发展振兴,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名中医群体。这个群体精通中医药理论,能熟练运用中医药得心应手地解决临床疑难病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要成为名中医,必须具备7 个条件:一是要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二是要熟练掌握中药药性和方剂;三是对中医药要有坚定的信念;四是要进行大量的临证实践;五是要参医悟道,融会贯通;六是要有名师指点;七是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要精要专。
5. 面向民间基层,挖掘绝招绝技 ,中医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长期的服务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疑难病证的丰富经验,有些绝招绝技对一些急重症有立竿见影之效,尤其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组织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宝库,把散见于民间基层治疗某些病证的一技之长、单方验方、绝招绝技挖掘出来,发扬光大。
6. 强化中药质量管理,促进协调发展,中药是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切实提高中药质量。 努力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实施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
7. 实施“治未病”战略,适应时代需求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论方法,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广泛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知识、方法和技术,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解中医药并积极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自觉遵循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即使患病,也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带病延年。
8. 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医药学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技术方法和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和特殊的物质形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等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最广泛地告知广大群众,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防治疾病知识等,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从而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 环境形象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机构在建筑布局、医院绿化、室内装修、诊室布置、展示内容、医院标识、院徽院训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内容和特点,营造一个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在享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学习体会到更多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院的社会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
金塔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
措施
一、目的进一步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两年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内容
1.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医院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2.人员配备
(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不低于70%。原则上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管理人员中中医药人员比例应占60%以上。
(3)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
3.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
(2)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
(5)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
(7)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4.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
(2)制定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3)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
5.中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3)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6.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7.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社区中医药工作
8.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
9.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
推荐专题: 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