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发表 “压强”教学案例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发表 “压强”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质的作用,教师应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配合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对求知表现出极大的欲望,能够自主的学习。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寻找学生身边事物,保证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让学生描述他们都有哪些特征,让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
(二)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而言,心理、性格尚未成熟,个体的发展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暗示性语言。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负面情绪,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更加易于操作。例如:学生在日常练习当中,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合理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老师也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更重要的财富,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甚至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新答案。此种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来决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同一班级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应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当把握教学难度,侧重基础知识讲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技巧,鼓励、引导小部分学习超前的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进一步思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每章都划定同样的作业,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把掌握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掌握较差的知识点则着重一些基础题目的讲解,并让学生多练习。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同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软肋进行辅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强化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模式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其对抽象知识的接触有限,老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自己才能为学生形象生动的传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让学生自己讲出三角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再逐渐延伸到如何画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点中。
四、结束语
长久以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本文主要从老师和学生入手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老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凸显。小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
1.1问}情境特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的引人,往往能够在课堂期间牵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感情的涟.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以实物展示的方法,创设“水和盐水如何鉴别?”、“糖水和盐水如何区分?”以及“水和酒精如何鉴别?”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了解问题的答案,进而引人本节课程的教学,物质的密度.
1.2实验探究特色
实验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精糖.探究式实验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得到验证或者是获得反对假设存在的科学依据,是以课程实验研究为载体探索科学论断的方法,应当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借助实验课程来亲自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疑惑.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侧重地展开探究式学习,低年级学生寓探究式学习于游戏之中,中年级学生寓探究式学习中半扶半放之中,{年级学生寓探究式学习于自主学习之中.
1.3学生主体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要敢于、并善于将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学习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单纯的被认为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最终获得学生发展为内涵的教育.
二、初中物理课堂创造探究式教学的途径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老师与学生间双方相互沟通、相互探讨、相互弥补,进而达到知识共享、理论完费、问?解惑,实现课堂教学相长与共同成长进步.在转变学生学习模式的困难困惑面前,要求教师们主动去挖掘与发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长时间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对课本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和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个支柱,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妨碍和约束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在“发现、观察、探究、实验、创新、总结”的探索未知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创造师生间交流互动、探究动手等环节,为栽培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1激发兴趣,构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怎么样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怎么样才不至于进人从刚开始的渴望学习物理知识到即将毕业却畏惧物理的怪圈,促使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乐趣,主要依赖于老师们改变以前课堂教学中的刻板方式,应当从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角度着眼,根据初中物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必按部就班,不再框框条条将一些验证性知识拓宽为探究性内容.初中物理教科书不再完全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编写,侧重从学生喜爱的生活场景,日常情境着眼,每一个单元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情境、新的场景或者新的主题.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做重点进行学习,从而建立一个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知识水平内,通过自觉探究式的学习,主动探究课本内容,养成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意识与能力.
2.2引导为主,掌捱学生探究式求知的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是问题,学习过程是根据问题开展的.最新颁布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根本特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把科学探究分为以下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讨戈ij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老师们讲解完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方法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量的积累才能够堆积质的变化.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绝对主体,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由地探究、自觉地发现,但是这里所说的放手绝不意味着放羊放羊式教学极容易导致大批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茫,进而自信心受挫.老师们应当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做好弓丨导者和纠正者的角色,及时调整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向,并在适当的时候给迷茫和受挫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控制技巧,点到即可.
2.3半富手段,激励学生探索式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老师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统统传授给学生,因此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显得极为重要.在充分利用学生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现代{科技新成果以及周边随处可见的的典型事例,采用文字穿插图片、视频影像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将观察记录、调朔梦省⒆柿搜⒖瓮庠亩恋鹊弊隹魏笞饕档囊桓龉丶糠,让学生自己去增长见识和拓展课外知识.
1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
科学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过程。教育重演论认为,“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来源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感到深奥莫测,就很容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僵化的绝对化的理解。只有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才能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所以物理学史应该成为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个物理学科的发展来看,物理学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物理学知识,另一块是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论。如果说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骨架的话,那么物理学史就是附着在骨架上的血肉。对于物理学中各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学生只有了解它们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化的过程,才能深刻掌握它们的意义。在物理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物理知识,还应该讲清知识的由来和发展,讲述它的成功,讲它解决了哪些问题,当然也要讲清它的缺陷和局限性,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亲身经历”一下各部分物理知识的“系统发育过程”。这样,不仅会消除学生对这些知识来源的神秘感,而且还会让学生从知识的更替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局限性,认识科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如果学生只是生硬地记住一些物理概念、数据、定律和公式,并不表示他们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知识的实质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内容,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探索微观粒子的教学中,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无法亲自看到或接触到微观粒子,使学生感觉很抽象,很难在头脑里构建相应的物理情境,因此在认识上较为模糊。如果在教学中能呈现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微观粒子的认识。1896年到1945年,这是令物理学家激动,同时也是科学史上最令人迷惑的50年。原子这一经历2300年之久的概念,在此期间经历了重大变化。当物理学家发现还有更小的组成部分时,原子这一以前曾经被看成是终极不可再分的粒子,在人们的头脑里不再是原先的概念。鉴于在原子内部还有带负电的电子,于是人们起初把电子想象成围绕着密集的原子核旋转的微观行星。而原子核同样让人吃惊,竟由具有质量与正电荷的质子与只有质量没有电荷的中子紧密结合而成。随之又有更小的微粒被发现。
2物理学史的内容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的需要,它是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心中充满了好奇感和神秘感。一方面,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的奇闻趣事,在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时可以充分地应用,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牛顿在太阳光下吹肥皂泡研究白光色彩的故事可以用于光学一章的引入。在电学一章的引入时,可以介绍富兰克林的传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兴趣的养成又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欲望。杜威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后续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物理学史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与常人的区别是自我实现者能更经常地产生“高峰体验”。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物理学家自我实现的事例,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创设使学生分享科学家“高峰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观愿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加强。
3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探究精神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要有条件地有怀疑地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往的物理教学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节节的物理课上下来,学生面前所呈现的物理知识是一个整体,这牢不可破的形式足以吓退学生探索物理的尝试,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更没有勇气去怀疑、去探究。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学生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通过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入,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养成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不局限于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批判的头脑,质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卢瑟福在做了大量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否定了他的老师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入相对论的门坎。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察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科学家们决不容许科学的停滞与思考的停止,即使面对世俗的诸多重压也毫不妥协,而科学过程就是这一思考与再思考的经典过程,这也正是科学推进的方式。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这些理论被后人反复纠正、扩展或者简化,不断完善。这种勇于创新的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最宝贵的精神所在。
4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描述了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人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他没有放过这一个细小的现象。正是他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1800年哥尔茨坦曾发现过这种现象;1887年克鲁克斯曾发现过未知射线使他的底片变黑,他却以为是底片质量问题……。再如法拉第“电可以生磁,磁也一定可以生电”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称”的思想……。又如“建模”的方法,物理学史中物理学家合理的“建模”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简单的理想化模型能够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把物理学史的内容融入物理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需要广大物理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一、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1.生成性教学具有生动性特点。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教学中由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因素引起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同认知,从而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该思路充分结合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思想,找到教师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契合点,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用这种充满创意性质的教学思想,这样一来就会让严谨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融入教师及学生的新想法,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及探讨物理知识。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充分带动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是因为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并不是教师事先备案的,没有经过精心安排与设计,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与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产生时较为自然真实。教师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思路传达给学生,更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该思路是由教师与学生思想延伸的产物,与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密切相关。
3.生成性教学具有随机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物理教学知识及情景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语言表现、行为表现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由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表现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变化,而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及思想。由此可见,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它受教师及学生的相互影响。由于生成性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以此要求必须教师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以便快速理清生成性教学中的全新思路。
二、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生成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促进物理教学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针对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的深刻分析与探讨。
1.生成性教学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与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物理教学内容中一些物理理论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发现。因此,可以说物理教学内容切合生活实际,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物理教学内容的这一特性与生成性教学特点存在一定的共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成性教学,能够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比如在“帕斯卡定律”知识讲解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气球进行讲解,在气球中灌入水然后绑紧当用力压一边时另一半会鼓起。这很好地说明了帕斯卡定律,学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会联系到“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力学原理,结合实验现象加以说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对旧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与想象,在与老师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并且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可以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筷子在水中会出现弯折现象,这一现象就是物理教学中的折射现象。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的交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物理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培养了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分析探讨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教学思路。面对生成性教学的这一多变性,需要物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展开新的教学思路之前,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将教学课堂内外的信息知识快速整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充满创新力且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能够培养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比如在生成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模块的讲解可以将其总结为“物渐近,像渐远渐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以这种精短的语句将物理原理表达出来,能够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
3.生成性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生成性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的,相反的,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两者具有互为连带的作用。学生是物理教学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教学模式就有这样的作用,因为生成性教学下产生的教学思路是前所未有的,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提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平常所穿的鞋,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涵一定的物理原理,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摩擦力,利用该生活实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适度的摩擦力是有益的。在这里还可以提出“拔河比赛时为什么把地面的沙粒扫干净”“为什么走山路时空手的人比挑担子的人更容易滑倒”两个问题它们所涉及滑动摩擦力小和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课堂更加新颖,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探究兴趣,是提高初中教师物理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小结
总而言之,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多重作用。要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与交流,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大胆质疑,说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看法与见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改变与物理课堂不相符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时刻充满兴趣,从而提升教师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课堂讨论法不仅适应了现代教育的主张和理念,而且对于拓展多样化物理教学方式和进一步推动物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堂讨论法贯彻了物理课程的问题意识和实验探究法,以问题和实验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以交流、认知矛盾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入,其适应了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理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自由课堂氛围,诱发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赋予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的心态,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欲望。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被看作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表情和手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创设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课堂讨论的基础。情境、课堂小游戏、实验等趣味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促进轻松和谐课堂氛围的生成。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为了创造出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笔者要求学生各显神通,提出了“使得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课堂游戏主题,希望通过小游戏焕发学生学习《浮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划分讨论小组,把握讨论进程
讨论小组的划分需遵循自愿原则,一般以5-6人为宜,考虑到课堂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如在“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在自主分组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课堂需要进行调整,如尽可能确保组与组之间实力的相当以及组内成员间的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以毛遂自荐的方法确定每一讨论组的组长,其主要承担主持讨论、代表发言的责任。把握讨论节奏、调控讨论进程,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教师在讨论之前,根据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明确讨论时间。如在“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的讨论中,教师可以提供5-8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实际情况(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问题的解决情况),有针对性地延长或缩短讨论时间,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参与意识
问题是物理课堂的核心,科学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强化知识应用,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一般问题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设置悬念;
2.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旧知引新知;
3.具有讨论的空间。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验一]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实验二]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仅成为学生探究、讨论的动力,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对于诱发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讨的目的。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以“筷子提米”的新奇实验进行引入: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教师趁机抛出问题:为什么加入水后仅凭筷子就能够将玻璃杯提起?学生被实验所激发的好奇心鼓舞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
四、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强化总结反思
这里所指的评价反馈,不仅仅是对学生讨论结果正确性的评定,还包括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态度、合作情况等情感领域的评价。仍以“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问题为例,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维持”两字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手没再碰到物体,也就不存在‘用力维持’这一说法”,但有的同学则认为“虽然手没有碰物体,但之前手对物体所施的力仍对物体起作用,所以说物体运动仍是在用力去维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组内成员间的分歧,而不能仅从“谁对”、“谁错”两个方面来下定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怀疑的合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存在,以此来评价学生整体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五、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三者很好地进行融合,一方面其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并在认知冲突的分享、分析过程中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总之,课堂讨论法在还课堂于学生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在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都作出了改变。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