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2022-09-20 18:50:4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生字“蹲”;书写“我”、“美”。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简笔画画出荷叶。说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出示“荷”字的卡片,谁有好办法记住咱们的这位“新朋友”?

2、简笔画画出: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

瞧,还有谁来了?

学习“珠”字。

3、喜欢它们吗?那咱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生字,再同桌互相抽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认得多。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如:表情朗读;配上动作读;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读等。

3、想读给大家听吗?你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哪段。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2、都有谁喜欢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

(以下步骤极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评选“最佳小水珠”、“最佳小蜻蜓”、“最佳小青蛙”、“最佳小鱼儿”、“最佳旁白”。

4、师述: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荷叶给它们都带来了快乐。

那荷叶还是谁的什么?(荷叶是荷花的好伙伴;荷叶是我的故事书……)同桌互相议一议,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想画的画下画面。指名展示。

齐读课文质疑。

说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说说荷叶是谁的什么。

二、指导背诵

1、学生看画面练习背诵。

2、教师引背。

3、小组挑战背。

三、学生自学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先自由识记生字,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评选出小组里的“识字能手”。

四、反馈识字成果,教师适当点拨

1、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新朋友,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点拨:

出示“摇”字,谁会读?再出示“捕”、“挤”、“推”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膀”、“肚”、“背”、“脑”;“蹲”、“跑”、“跳”、“路”;“坪”、“地”、“墙”、“坡”;“篮”、“笔”、“筷”你又发现了什么?

3、做游戏识字:

学生起立,教师分别出示“摇”、“蹲”的卡片,学生迅速做出这个字的动作;教师出示“停”的卡片,学生则停下站立不动。

五、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好写的字:

先观察,后学写。

2、说说你写的是什么字?

展示学生作业,自评,他评。

3、以下几个字的教学步骤相同。

六、作业设计

把这篇课文背给家长听,让自己的家长评一评你读得好不好。

【板书设计】

小水珠 摇篮

小蜻蜓 荷叶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 凉伞

第二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的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现象的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肉食现象。

四、材料的准备

图片资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问,思考与讨论,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

通过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观感受

(1)以书中的图片《树》照片为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概念,并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规律。

(2)再通过图片的比较让学生知道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视平线带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3)基本要素掌握之后,共同欣赏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同时让大家认识了消失线。

3、布置作业:

4、展评:作品自我介绍。

第三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的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现象的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肉食现象。

四、材料的准备

图片资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问,思考与讨论,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

通过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观感受

(1)以书中的图片《树》照片为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概念,并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规律。

(2)再通过图片的比较让学生知道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视平线带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3)基本要素掌握之后,共同欣赏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同时让大家认识了消失线。

3、布置作业:

4、展评:作品自我介绍。

第四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和近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把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美术课堂上,引到学生在乐曲中需找立体感,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近大远小表现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10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开了什么啊? 生:世博会。

师:这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件事情。你们知道上海的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海宝。

师:海报象征着吉祥,蕴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今天我们请海宝来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 师:仔细看,海宝从远处到近处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路.....房。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啊!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①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用线条或着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透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形体透视。二是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标识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的距离。

②用简笔画形式表达出来!问: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除了色彩方面)。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那么在仔细观察。观察在绘画上色时色彩有哪些变化?

生:近处亮一些,鲜艳一点,远处灰暗一些。

师:假如,老师让XXX站在路的一端向另一端跑我不说停,他就不准停,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由于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处逐渐缩小最终会缩到一点,这个点就叫做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通过消失点的垂直线。这些在画面上通常是不用画出来的。

③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这幅作品?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④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说老师今天要求你们在一张纸上临摹学生作品,你们想先从哪方面入手) 老师在黑板上做范画。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填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拓展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近清晰远模糊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一节美术课虽然只有40分钟,但透视对学生的影响却早已冲出了时间的界线。透视是实际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提升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的前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把透视原理分析透讲解明白,为孩子们以后的实际绘画奠定基础,引导他们咋爱思考中寻找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在创新中拥有美。相信,在充满梦幻的童心世界,会有对艺术的翅膀,在梦想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尺寸不是很明显。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的问题,理解的不到位,我们可以慢慢的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第五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能比较正确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体会他们在一起的快乐。

4、说话训练,尝试表达自己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5、正确、美观书写“叶、机”两个字,了解左右结构字的不同摆放(左窄右宽、左右相当)

教学重点: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体会他们在一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说话训练,尝试表达自己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2正确、美观书写“叶、机”两个字,了解左右结构字的不同摆放(左窄右宽、左右相当)感受字的形态美。

教学过程:

一、荷叶来啦!

1、随着优美的音乐,一位新朋友来到一(1)班。(音乐中欣赏荷叶图片)

2、是谁呀?(板书“荷叶”)

3、你看到怎样的荷叶?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指导朗读)

5、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出了你对他的喜爱,(齐读)

6、今天我们的课文中就有这样的荷叶,(补全课题:荷叶圆圆)快去课文中找找荷叶吧!

7、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二、看荷叶。

1、找到荷叶了吗?瞧!它来啦!荷叶上 还有什么呢?

2、(课件出示生字词)自己试一试能读准吗?(自由读)

3、谁能响亮而正确地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评价)

4、请和同桌互相读,对了表扬他,错了教教他。

5、读得这么认真啊!让老师也听听吧!(评价)

6、没有拼音行不行?(自己准备)

7、去拼音认读生字词。

8、请生字宝宝们乘乘我们一(1)班的小火车吧!

9、乘完火车该回家啦!谁来送字儿回家。(游戏:送回家)

10、带上新朋友和荷叶一起去课中文看看:有哪些小伙伴喜欢和荷叶在一起?

三、荷叶真好!

1、(再读课文)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2、这么多的小伙伴都喜欢荷叶,先跟着小水珠去看看!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小水珠喜欢和荷叶在一起 ?

4、预设:抓住“摇篮”、“躺”、“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感受喜欢与快乐。

“摇篮”“躺”

躺在荷叶上,感觉怎样?小水珠是个宝宝,荷叶是摇篮。

宝宝躺在摇篮中,多么的――――――――――――――。

“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和荷叶在一起心情怎样?为什么?)

走近一点仔细看看它,(图片)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想什么呢?

5、齐读第二自然段。

6、小水珠想着看着,谁来啦?(图片)

7、小蜻蜓像什么?怪不得小蜻蜓说――――――(停机坪)

8小飞机降落啦!瞧!(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9、你在停机坪上看到一只怎样的小蜻蜓?

10、尝试抓“立”“展开透明的翅膀。”

11、蜻蜓在哪儿呢?睁大眼睛瞧瞧!(图片,文字)齐读。

12、想不想成为一只立在荷叶上的蜻蜓?小蜻蜓们一起来吧!(动作体会)

13、听!蜻蜓和荷叶正聊天呢!(师生分角色对话)

14、说着,笑着,它们仿佛是――――。它们还会在一起――――――。

15、这小水珠,小蜻蜓和荷叶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齐读1,2,3段)

16、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朋友也很喜欢荷叶呢?

16、说话训练:

荷叶是小水珠的――――――――。

荷叶是小蜻蜓的――――――――。

荷叶是――――的―――――――。

四、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叶,机”认读。

2、用小眼睛仔细看看,发现什么小秘密?

3、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4、找一找压线的笔画,和你认为在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5、师小结并板演,提示重点笔画(横折弯钩)

6、生试写,描一个,写一个。

7、投影展示,学生评价,师针对不足再指导。并及时肯定优点。

推荐专题: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