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糖尿病足进修汇报(合集)

2022-09-18 22:22: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糖尿病足进修汇报(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糖尿病足进修汇报(合集)》。

第一篇:糖尿病论文

我们社区人口达2万人,糖尿病发病率为4%,患病率为6%。我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计划在20xx年12月前,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学习50次,在社区医院或居委会由社区医生讲课,以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讲解糖尿病知识,在社区内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预防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当的体力劳动,控制体质量、合理膳食、预防感染。教会居民识别糖尿病的症状和就医应当做的辅助检查项目。采取分年龄段的方法,由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转移并采取结合健康普查的方式,进行组织社区居民定期测血糖、尿糖、筛查高危个体,建立糖尿病人的社区档案,建档率达60%。实施动态管理,管理率达60%,控制率达40%。防治知识率65%,参与率70%,生活质量改变程度为50%。

1 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晚期常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1.1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减轻。

1.2 糖尿病分型及特点1型糖尿病:青少年起病者,起病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的倾向;起病者发病较缓,症状隐匿,一些患者仅有轻度的高血糖,在感染或其他的应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的高血糖,最终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起病缓慢、隐匿,常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于健康体检时发现,多数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其他还有非凡类型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损伤、药物或化学物质作用、激素作用、某些遗传病、胰岛素受体病变等导致的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

2 健康教育的目标

使血糖达到并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并在饮食、运动、用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进行主动的调控,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保健能力。

3 科学饮食

3.1控制总热量,使体质量达到并维持标准水平,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减少或禁忌单糖或双糖的食物;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谷类是基础,多吃粗粮、蔬菜等高纤维的食物;减少盐的摄入,烹调时使用植物油;坚持少量多餐,定食、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

3.2合理分配如为三餐可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配为1/2/2/2/7。

4 体育运动

4.1运动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有减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应鼓励病人积极的参与运动。体育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益处,向患者说明运动疗法的基础知识

4.2 运动的方式(1)首选的运动方式是步行,饭后1小时运动最合适。每次20~30分钟,以不疲劳为度,每周3~4次。(2)运动前多饮水。(3)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糖果、饮料等以预防低血糖反应,并佩戴糖尿病病人信息卡。(4)运动前应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活动。(5)穿柔软棉线袜、合脚的运动鞋。

4.3运动的注意事项(1)血糖大于15mmol/L患者不宜运动。(2)糖尿病肾病者不宜运动。(3)收缩压大于180mmHg者不宜运动。(4)晨起时动作宜缓,不可剧烈,防止血液集中头部发生脑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腹压增压而血压升高,运动时应由家人陪伴,防止跌倒。

5 科学用药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

5.1口服药物当常规剂量的单一药物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应及早采取联合用药,一般应用2种药物,最多可用3种药物。口服降糖药要遵循服药时间

5.2胰岛素的自我应用

5.2.1适合人群:一般情况下,Ⅰ型糖尿病人及Ⅱ型糖尿病人口服药物效果不佳者应注射胰岛素。

5.2.2注射部位及方法 上臂三角肌下缘、腹壁、后背、大腿前及外侧,皮下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免发生皮下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如果需要用混合胰岛素应先抽取速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或长效效胰岛素,为防止皮肤感染,取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前皮肤严格消毒等。

5.2.3注射胰岛素应严格保证餐前30分钟,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5.2.4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疲乏、饥饿感、头晕、出汗、心悸,重症患者可引起昏迷。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进食糖水100~200ml或甜点心,及时到医院就诊。

6 行为矫正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很多糖尿病病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因此要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7 病情监测

由于糖尿病易引起心、脑、肾、血管、四周神经及眼的慢性并发症,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同时注重皮肤的清洁卫生,每晚用温水泡脚,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肢体坏疽。

8 自我监测

8.1尿糖监测 指导病人用尿糖试纸监测尿糖的方法及结果的判定。

8.2血糖监测 为病人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指导结果的判定。

9 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预防病变,应做到

9.1经常保持个人卫生清洁,着装宜棉质、宽松、柔钦、勤换内衣、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9.2注意用眼卫生,经常闭养神,不可过多看电视、看书刊等。

9.3注意休息,勿劳累,冬季注意保三暖,即头暖、背暖、脚暖,防止外邪侵入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9.4晚睡前用温热水泡脚,水温低于50℃,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睡眠。

10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并发症多,因此,大多数的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病人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的对待疾病,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以此来消除病人焦虑、抑郁、惧怕等负性情绪。

在我们社区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会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第二篇:糖尿病论文

1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4个层面。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个人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教育水平。同样,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其中糖尿病又有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糖尿病类型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区别,并且整个教育对象又存在知识结构方面水平的差距,因此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

2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2.1基础知识指导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定义及症状、分型、并发症及诱发因素,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现,及时进行综合治疗。护士依据权威机构(如美国糖尿病协会)认可的护理指南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糖尿病教育对科学控制饮食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控制治疗原则:①每日热量计算:按患者性别、年龄、身高计算理想体重,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②蛋白质、脂肪、糖类分配:每日摄入蛋白质0.8g/kg,老年患者适量增加,可进食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限制胆固醇摄入,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占总热量的20%~30%。糖类用粗粮代替精粮,如芥麦面、玉米面、米饭,占总热量的50%~60%。③三餐分配:早、中、晚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根据热量、血糖情况适当调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2.3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加速糖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心脏健康,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提示,有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1年,可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控制、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时要注意个体化和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空腹不宜参加体育锻炼,以餐后90min为宜。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运动的强度可以心率作为指标,应控制在该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运动前应有5~10min放松,每周散步3~4次,每次30min左右,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运动后,自觉精神充沛,睡眠好,虽然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感觉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表明运动量适宜。

2.4用药指导

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种类、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保存方法等。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宜餐中或餐后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应在进食第1口饭后服用。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技巧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强调“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注意注射部位不同吸收速度不同。注射胰岛素要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注射胰岛素后30min内进餐,防止低血糖发生。由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温度及运动等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注射效果,而各部位皮下组织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是引起血糖浓度波动的重要因素。有试验显示,腹部胰岛素吸收率最快,然后依次为上臂、臀部、大腿,对患者来说腹部较其他部位更具有可视性,便于患者自我操作和护理。因此,腹前壁皮下注射为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注射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使他们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识别能力,并能及时进行自救或施救。

2.5并发症预防指导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强调坚持有效降压、调脂、抗凝、扩张血管、戒烟等治疗对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保持二便通畅,以免诱发视网膜剥离和心脑血管意外;积极预防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感染;加强足部自我护理;讲解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特殊表现、主要原因、危险性以及预防与自我救治的方法。杨泉等对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要定期检查眼睛。糖尿病导致的截肢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已经证实超过85%的截肢可以通过充分的足部护理而避免。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1次,选择预防糖尿病足的保护性鞋子,有效预防高危人群足溃疡的发生,尽量隔天更换鞋款,以免脚部同一位置长期受压,也可通过足部压力计了解压力分布,利用特殊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改变患者足部压力。

2.6心理指导

加强护患沟通,尊重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乐观稳定情绪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护士应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并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通过护士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确信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

2.7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会变化,治疗方案随时需要调整,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指尖血糖测试是重要的血糖测量方式,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新型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上通过连续72h监测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能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有效指导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为控制患者血糖及糖尿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治疗依据,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方法之一。

3健康教育方法

3.1社区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多采用社会舆论宣传、集中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个别指导、自学、举办学习班、咨询门诊或热线服务、定期进行家庭访问和电话交谈、糖尿病防治有奖知识竞赛病、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利用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宣传健康教育,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教育专题录相带等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通过病历讨论及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食品交换法,还可在糖尿病教室以宣传展、图片形式宣传有关糖尿病知识、提供糖尿病基本知识及有关内容的宣传阅读材料。对患者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步骤,指导尿糖、尿酮的测试方法,示范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方法及胰岛素笔的使用。利用糖尿病提供咨询服务,以心理学方法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和咨询等。

3.2自理模式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方法。患者自我管理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撑下进行自我保健,从而树立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提高患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技术支持和基本管理工具。

4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4.1评价指标

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体重指标达标率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4.2知识、信念、行为水平

以知识、信念、行为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问卷、行业调整问卷等评价患者教育的变化。目前,我国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急需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

5糖尿病健康教育展望

在美国,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首先不是到专科医生那里去就诊,而是被安排到指定的糖尿病教育机构去免费学习,由受过职业训练的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传授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把预防、控制糖尿病知识教给患者。而在我国,这方面做的最为欠缺,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没有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知识,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患者了。因此,逐步提高糖尿病教育水平,培养专业的宣教人员,同时注意教育的延伸,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是必行之路。有作者提出可建立庞大的糖尿病教育与防治网络,包括医院教育、社区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糖尿病教育。为确保教育内容能被理解和接受,社区护士在教育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种族等,选择合适的地点、采用适当的语言,灵活的讲授糖尿病知识。

第三篇:糖尿病论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节制饮食的生活习惯导致过渡的营养残留机体,引起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可出现俗称的“富贵性疾病”,而糖尿病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后期对心脑血管等各系统所造成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安全。然而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缺陷,药物始终无法达到最终治疗目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糖尿病提出的最佳防治手段,根据分阶段的糖尿病护理,尽可能达到控制血糖、防治疾病进一步恶化的护理结局。然而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诸如传统教育模式、全程教育模式、护理程序模式、基于问题的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育模式等,至今仍无一被公认的模式。而其中PBL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健康宣教中的地位较被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可。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PBL教育模式在分阶段糖尿病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成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20xx年8月―20xx年1月收治的9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无合并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重度损害、肿瘤、心脑血管疾患等问题。③无智力、精神障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配合学习及调查研究。④ 病人依从性好,自愿入组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作者简介:刘丽君,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阮景、何玲玲、钟桑桑、温美花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年龄40岁~70岁(45.8岁±4.6岁),病程1年~23年(11.6年±2.4年)。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1岁~70岁(46.3岁±5.1岁),病程1年~22年(12.8年±2.1年)。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统一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成立健康宣教小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登记每个病人的信息、治疗经过、血糖控制及依从性情况。同时,健康宣教组人员应根据宣教内容需要,制定相关宣教方案,组织相关的学习。本研究针对糖尿病病人同意采用分阶段管理模式。分阶段糖尿病管理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由专业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组病人根据病情进行分段管理,包括评估、调整、维持、并发症筛查的四个阶段。按照相应阶段的标准,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掌握治疗效果。①评估阶段:此阶段目的是将入组病人的资料收集,结合辅助检查对其病情程度的评估。②调整阶段:糖尿病病人的治疗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小于7%,血压小于130/80mmHg(1mm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当病人不符合此标准,则归纳于此阶段,由医生结合临床情况,按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辅助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调整阶段病人应保持固定的每2周1次门诊随访。③维持阶段:当病人经治疗后各项指标达标,则需坚持现有的治疗方案,归纳此期病人为维持阶段,维持阶段病人需每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④并发症筛查阶段:所有病人每半年进行1次并发症筛查,对肾脏、眼底、心脑血管、足部、皮肤及口腔等全面筛查。

1.2.1 对照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病人入组后,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通过发放由健康小组人员收集相关糖尿病内容后制定成的《健康宣传手册》,同时组织入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讲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1.2.2 观察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PBL教育模式,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PBL教育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告别传统教育观念,重点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PBL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通过让学习者激发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化为主动。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成立糖尿病宣教成员组,包括内科的医生、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护理人员、营养师。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成员组通过针对现阶段糖尿病病人普遍遭遇的问题进行收集、总结及归纳。完善相应的“问题大全库”,并针对相应问题给予合理的解答。将观察组病人分为5组,每组9例或10例组成。组织病人每周进行1次知识讲座,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运动、食物、心理、并发症防治等多元化教育内容。②建立PBL教学模式平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于病人提问,导师解答的模式。健康宣教组人员应以引导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让病人发掘问题,产生疑问。如通过典型的病例分析,号召小组成员进行病案讨论。PBL教学模式的教育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和收集信息、论证假设。此过程提高了病人自我思考及逻辑转换能力。在学习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一并收集在“问题大全库”中,便于后来人员的继续学习教育。当小组成员陈述相关问题后,应及时组内讨论及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相互间的学习指导,力求完美解答问题。疑难问题由宣教导师收集后,进行全体成员探讨,通过不断地提问及解答模式,巩固所有病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③健康宣教导师对每位病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PBL课堂表现不佳的病人,应进行相关指导,针对个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每轮研讨课题结束后,再安排下一课题,重新让病人进行学习与思考。PBL教学模式辅助病人对糖尿病的各阶段相关知识不断深入了解,间接让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朝积极方向潜移默化,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6个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自我疾病了解程度及防治知识调查(包括了解、基本了解及不了解),总了解率=(了解+基本了解)×100%。②采用调查问卷表,记录并评价并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病人自我血糖监测、遵医服药行为、合理饮食控制、坚持运动锻炼、自我足部护理5项内容。③监测病人健康宣教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采用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后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比较。

2.2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后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提高,且观察组病人的提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情况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中老年人高发的内分泌疾病,其并发症更是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通过合理的危险因素管理及治疗指标调控,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病人管理,旨在尽可能地提高病人血糖的调控,增加治疗成效。然而,单纯的分阶段糖尿病病人管理仍无法满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管理,糖尿病防治措施“五驾马车”中,健康教育被誉为引路之马,由此可见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中的关键。如何进行合理、正确的健康教育路线成为临床医护人员热议的话题。

本研究通过开展PBL教育模式,告别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单调,通过以病例为诊治问题的中心,使病人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的角色,将糖尿病的综合知识串联起来,相互学习。同时配合指导者的从旁引导,加深及巩固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印象,从而引身自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PBL教育模式组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的总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对照组病人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PBL教育模式应用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管理中成效明显,能够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进而提高了病人整体生存治疗。

第四篇: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响。方法以社区医院在20xx年3月到20xx年4月期间管理的T2DM患者为例,共98名,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的管理方式,对照组只采用社区管理干预的方式。然后对患者在干预前后的不良习惯、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半年的管理干预后,可以发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习惯、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社区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内T2DM患者稳定健康状态的保持,使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维持在一个健康的范围之内;持续的运动干预能够有效帮助社区医院完成对T2DM患者的管理。

【关键词】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T2DM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社区研究所选取的98例患者都是经过三甲医院确诊为T2DM的患者,并且全部患者都没有心肺方面以及运动系统方面的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4∶3,患者年龄最小的44岁,最大的77岁,人均年龄(60.7±8.3)岁,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比例为1∶3∶1;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6:23,患者年龄最小的为45岁,最大为74岁,人均年龄(60.1±8.8)岁,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比例为11∶25∶13。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2方法

(1)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社区入户管理的方法,控制T2DM患者的饮食习惯,降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盐分摄取量,并采用服用或者注射降糖药物的方式来有效管控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将那些与T2DM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等相关的教育手册及时发放给患者,提高患者的医嘱服从性,并帮助患者完成自我检测日记的编写。(2)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再加入入户随访运动干预,聘请专业人员向患者教授太极拳或者交谊舞,同时相关负责人还需要最好患者的日常监控工作。控制患者的运动强度,一般患者的摄氧量不能超过最大值的60%,心率不能超过最高值的70%。控制运动时间在45分钟到1h之间,不可过度。患者每次进行锻炼后,需要及时了解其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如果精神状态和睡眠都比较好,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运动,如果出现异常则需要及时检查,待好转后,再进行锻炼。一般来说患者每天的运动开始时间应该设置在早餐结束一个半小时后,运动干预持续时间为6个月,次数为每周3~5次。

1.3观察指标

(1)不良生活方式:调查和记录患者在干预前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不良生活习惯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评价。(2)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检测患者干预前后在空腹时的血糖、餐后2h时体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等生理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变化。在经过六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远远好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指标变化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FPG、2HPG、HbA1C、TG、TC、LDL-C等血糖、血脂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为了对T2DM血糖进行有效的管控,临床研究证明,在使用药物控制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改善患者的膳食结构,并采取必要的运动干预措施,以完成对患者体内血糖的有效控制,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改善自身的神经系统,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社区T2DM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一病症已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共问题,所以做好社区管理和运动干预工作对于帮助T2DM患者控制血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社区医院运动干预项目的作用范围很广,并且性价比非常高,T2DM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比如太极拳、跳舞等活动。经过实践表明,患者如果经过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患者机体释放和肌肉摄取葡萄糖的速度,进而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的数量,降低患者对胰岛素抵抗性。与此同时,运动锻炼还能够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提高,改善血糖代谢功能,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以实现调控血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秋莲.饮食及生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xx,12(2):84-86.

[2]岳鹏,陈向韵,王永利,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xx,13(7):478-480.

第五篇:糖尿病论文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该研究综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期、早期诊断及社区认知现状,并提出社区管理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社区管理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全国约9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1]。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其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社区干预可以控制或延缓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现将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DN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DN已经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占25%~42%。我国DN约占ESRD的6%~10%[2],DN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3]。20xx年对全国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调查结果发现,DN患病率为33%[2]。DN是继心血管并发症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

2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DN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关于DN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表明DN与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有报道糖尿病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DN与遗传因素有关[5]。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持续的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脂质代谢紊乱、个体易感性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系统认识DN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1血糖与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是并存的,血糖是最强烈的产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是早期DN和临床DN发生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增多,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增加,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2.2血压与糖尿病肾病

UKPDS结果显示,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12%,微血管病变降低25%。但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则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24%,其中微血管病变降低37%。高血压是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中极为常见。赵从军和陈玉堂等[6]研究表明,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损害进程。因此,控制血压将获得更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

2.3血脂与糖尿病肾病

Gall等研究提示血脂浓度升高是DN和临床性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造成脂代谢紊乱,使脂肪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异常,易形成高脂血症。脂质的沉积可促进肾小球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肾脏的损害。

2.4病程与糖尿病肾病

病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DN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研究发现,DM病程

2.5吸烟与糖尿病肾病

对于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吸烟可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导致肾脏进行性损伤,表现为尿蛋白排泄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给予ACEI降低血压后,吸烟仍能加速DN的进展[8]。

3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根据DN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丹麦学者Mogensen把DN分为以下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正常的25%~40%,肾脏体积增大约20%,此期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排泄300mg/24h,GFR多下降,有典型DN病理改变。V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全身症状。

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DN的早期诊断是指在临床肾病出现之前(Ⅰ~Ⅲ期)就明确诊断,若待DN病变发展至Ⅳ、Ⅴ期,则病变不能逆转,故早期诊断对改善DN预后非常重要。DN的最早临床证据是尿白蛋白浓度轻度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24h),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Wang等[9]的普查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高达20.7%。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早期DN的敏感标志,对D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之前检测出早期的肾损伤[10]。如果3个月内连续2次尿液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300mg/g,并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等,即可诊断早期DN。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实施综合干预可控制或逆转其进展。

5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

5.1早期糖尿病肾病社区认知现状

社区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而目前我国DN防治主要是在发生DN后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及饮食治疗,缺乏规范的综合干预和管理模式。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中也缺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管理。罗春娥等对1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DN防治知识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对DN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普遍匮乏,有88%的患者不知道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性,有81%的患者不了解饮食对DN的影响[11]。主观上患者对早期DN的认知不够,对有关的DN防治知识所知甚少,缺乏积极有效治疗,客观上DN的发病病程较长,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早期DN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呈阴性,患者缺乏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这些均导致其易被忽视致延误最佳诊疗时间,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5.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建议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如在DN的早期阶段能得到早期诊断,通过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脂、控制蛋白尿、改进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阻断或延缓DN的发展,减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在社区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综合性干预及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技能指导及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等。赵进等将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引入早期DN患者的管理,通过3年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干预,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及DN的高危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等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12]。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让早期DN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了解和认识DN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危害性,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有益于延缓疾病发展的治疗方式[13],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患者病情进展的目的。

推荐专题: 糖尿病足进修汇报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