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合集)

2022-09-18 22:19:2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

作为幼儿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想要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就要学会用眼睛去解读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外在的事物,才能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当我阅读了《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这本书后,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就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解读的孩子思想,这是一条走进孩子世界的捷径。

通过阅读使我了解观察和评价幼儿的重要性,观察儿童的基本目的就是加深成人对儿童需求的了解与理解。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就必须认识到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承认儿童有权利得到尊重。如果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我们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孩子,这样就对孩子不公平,教育就成为一种反复性练习。就象儿童观察者VIVIAN说:“每当我想到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对教育的兴奋就油然而生。如果失去儿童的独特性,教学将变成了无聊的,重复性的练习。”

儿童希望能和成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无论是她会背了一首诗,还是画了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只要成人的一个微笑,一个激励的动作,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于孩子都将产生良好的教育影响,达到积极地教育效果。因此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分享孩子的成绩,体验他们的积极情感,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孩子的眼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行为,而在成人眼中可能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成人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关注到孩子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儿童,最终为儿童提供有益的教育。

观察儿童是任何人都能学会的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的,大多数人是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所看到的信息。人们都存在一种倾向,既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而且只想看到自己知道的事物。例如我们在观察幼儿游戏,一个人看见儿童在和同伴合作开展游戏,另一个人看见儿童会独自游戏不能与同伴分享,因此有效地观察,就需要我们在观察中保持开放的思想、排除先见、集中观察焦点,并用一种系统的、逻辑的方式记录信息。

观察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的活动。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感地发现儿童的需求、困惑、兴趣和成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然而幼儿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步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处事策略和评价标准。我们就应鼓励幼儿自发自主地探索,尽兴尽力的自我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的不同选择,以开放的意识提供环境和材料给予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孩子能放开手脚去玩、去说,使儿童能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灵感和心灵的满足。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往往教师预设的成分比较多,随机生成的成分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索比较少;规定表达的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自由发展。通过阅读我们要转变思想,在进行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表达表现的机会,并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想法,追随孩子的兴趣,做孩子情投意合的玩伴,与孩子相互合作支持,同喜同忧;做孩子一个智慧的玩伴,在孩子需要时能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要具备观察儿童的能力,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理解儿童,促进他们的成长。

第二篇:《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

近期读了这本《观察走进儿童世界》深有感悟,结合实际工作,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本本的书,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每个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全班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总体情况,如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交往合作等,还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想法、能力、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推动。观察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加深成人对幼儿的了解。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那么教师观察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看着幼儿,需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

一、教师如何有目的性地进行观察。

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都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的信息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观察前首先应根据游戏开展的程度和幼儿的能力差异选择适宜的观察角度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呢?这时就应首先在观察前确定、明确观察的目标目的,教师只有带有目的性的进行观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游戏的不同时期,教师的观察目标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我们干洗店创设的初期,我们的观察目标主要是幼儿对干洗店游戏的兴趣性和投入性,关注孩子是否对游戏感兴趣。随着游戏的逐渐深入,我们的观察目标逐渐从幼儿的兴趣转为幼儿在游戏中和材料的互动、幼儿的语言交往、幼儿替代物的使用情况等等。教师每次定位的观察目标不宜过大、过多,或者超过幼儿能力范围。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而只是笼统、简单、流于形式地进行观察,那么教师的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师如何连续性的进行观察。

教师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并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需要有连续性的进行观察,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那如何连续性的进行观察:

(一):注重游戏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往往看重结果,例如孩子今天能用卷发棒为“客人”烫头发了等等。而忽视了孩子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角色游戏应该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应该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主动进行游戏、学习的过程。

有的教师观察到孩子某方面的能力、语言欠缺了,或者孩子的行为影响到角色游戏开展了,就急不可待的去指导、督促孩子,希望孩子能跟着老师预设的“轨迹”发展。这样教师就抑制了幼儿自我学习的机会。

在观察中,教师应注重幼儿游戏过程,学会等待。例如:我们班的干洗店刚开展不久,就发现没有客人光顾的问题了,第一天客人很少,只有一两个,第二天客人还是很少,老师观察到了这一点,但是没有直接介入,继续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到了第四天,干洗店的一位服务员拿着一只筐子主动去每个角色区收衣服,真是一个好创意。其他幼儿看见了也模仿起了这位“服务员”,这就是幼儿通过游戏主动学习、模仿的过程。如果当初教师没有注重游戏的过程,直接介入强行“邀请”其他幼儿去干洗店,那么就会失去如此好的一个创意,也让幼儿失去了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观察中,应注重过程而轻结果。

(二)注重递进性要求的观察

在对个别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时,教师往往会对幼儿不同时期的能力发展提出不同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断深入,层层递近。例如:我们班的延延是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她在玩娃娃家时,教师观察到她已经能很好的遵守娃娃家的游戏规则了。那么第二次观察时,教师就应将注意力放在该幼儿游戏时的语言交往或者合作能力上。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对幼儿替代物的使用、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进行观察,层层递近,让观察具有连续性。

三、教师如何在观察中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

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记录是为了更好的评价、提升幼儿能力,帮助教师实施引导教育,所以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一定要记录有用的信息,并不能笼统、随意的进行记录。

(一)记录的内容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应该是有目的的、针对性的。有的教师记录幼儿的游戏如:“**幼儿今天在娃娃家玩的很开心,一直持续到游戏结束。”这样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反映不出游戏中的问题和策略。应该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性的进行记录,如需观察幼儿语言交往情况,就应把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以及不同幼儿的反映、动作记录下来,方便教师收集有用的信息。

(二)记录的方式

教师记录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方便进行。(1)对幼儿行为的描述记录。(2)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3)用快照的方式进行记录。(4)取样观察(目标儿童观察、时间取样、事件取样。)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敏于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相对应的策略。幼儿园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老师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冲击,这就更需要我们将孩子放在首位,观察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

第三篇:《走进幼儿,走进游戏》读后感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十一国庆期间,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一,游戏的作用包括。1,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2,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3,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1,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2,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三,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1,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2,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四,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1,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2,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五,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1,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2,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3,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六,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1,教师设计个体游戏2,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 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

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 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

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一,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二,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三,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五,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六,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

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第四篇:《观察走进儿童世界》读后感

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那么怎样观察呢?有这样一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和指导——《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

《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这本书的书写方式非常特殊,不仅提供了许多的理论观点、观察表格、发展常模,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案例研究、思考、提示和试试看等栏目,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学习、思考和实践。作者还给出了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五步骤”建议,指导读者将观察资料与相关理论建立联系。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能力,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

(1)对观察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观察的认识只停留在幼儿的发展上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上的层次上,而对观察行为对教师专业有推动作用认识不够。

(2)观察过程缺乏发展性

对幼儿的观察重即时的结果,而对幼儿行为的前因及发展的后续思考的比较少,观察中过程意识较为薄弱。另外对观察内容的确定缺少延续性,缺少对幼儿或对一种现象的整体关注。

(3)观察和理论之间缺乏联系

在实践中,我只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观察的用理论来判断自己观察的结果。书中强调“实践者不应只寻找适合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的理论,而应该去寻找那些包含着不同观点的信息”,“观察不应该因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展开并使其符合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应该将其作为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儿童及其需要的起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为指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真正发挥观察的作用,推动自身的专业化的发展。

第五篇:《走进幼儿,走进游戏》读后感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十一国庆期间,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一,游戏的作用包括。1,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2,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3,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1,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2,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三,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1,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2,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四,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1,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2,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五,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1,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2,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3,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六,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1,教师设计个体游戏2,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

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

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一,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二,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三,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五,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六,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

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推荐专题: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