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合集)

2022-09-09 11:36:2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合集)》。

第一篇:小学生教育工作成功案例分析

本学期,我接了一个新四年级班。还没开学,同事就和我开玩笑,说我“中奖”了:全校最傻最难管的学生赵某分到了我班。他的前班主任赵老师也感慨:总算是送走了这个活菩萨,以后学生再怎么差,也不可能比这个更难管了!一番了解后,我对赵某有了一些了解,赵某某,男,11岁,智力水平很低;父亲是手扶拖拉机的司机,靠临时性拉货维持家用;母亲在家翻袜子补贴家用,父母两人智力均不及正常人。赵某在校的特殊表现为上课乱喊乱叫,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惹事生非,经常无辜打骂同学等;对于老师的询问与教育只会回答:“不是”、“他骂我”、“好”、“知道了”。我对他今后的教育产生了一丝担忧。

开学第一天,他的许多不良行为都暴露无遗。在接下来的日子,我特别留意对赵某的观察。随着一天天的与赵某接触,我发现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赵某总是沉浸自己的世界里,在桌面上乱画,随意撕些本子,弄得满地都是纸屑。写作业时,别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作业,而赵某在老师给别的孩子指导时,满教室溜达,给别的同学捣乱,自己的作业不写(除非老师帮他准备好本子,他才磨磨蹭蹭地写,而且没能写对几个字)。有时还拿别人的笔、橡皮,丢到垃圾桶。课间趁别的孩子不注意打人一下,其他孩子又打不过他(他个子高大而且很胖)。把痰吐到手上再擦到衣服上,有时还吐到其他同学的课桌、书本上甚至是别人衣服上。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向我告他的状,孩子们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分析问题的成因:

从发育上看,赵某像是7岁的孩子,个头比正常的孩子大一号。通过多次与家长交谈和多方位的了解,得知赵某在出生时就不会哭,但当时并没有做及时的诊断,估计是脑部缺氧,;而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也不重视,没有给孩子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因而造成孩子智力上的永久性缺陷。

这些是赵某智力不正常的的首要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他行为古怪、习惯差、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学习的主要原因。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是由一个个的原因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父母的遗传可能是第一个原因;脑部缺氧是第二个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第三种不良的影响──赵某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来加重这种状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至于造成现在这种严重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这最后一种状况成了使他在发展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

对于赵某来说,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贫乏性,也是造成他发展上偏差的最有害因素之一。父母亲智力水平有限,不能给予他正常家庭的正常教育。在他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也不可能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因而他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智力水平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也很难得到应有的教育。一般的教师都会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成绩差,加上行为习惯怪异,很少有老师不放弃他,班级里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相处。这又使他变得更糟糕,从而进入“老师不管――行为习惯变差――学生告状――教师不当处理――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将成为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呢?有人建议送他们去特殊学校学习。这并不是拯救他们的最好方法,只是部分人用来推卸责任的最佳捷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既然普通学校无法将这些学生拒之门外,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

1、理论学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是我们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我对“不适当的教学”的理解首先是不能以衡量所有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习落后的孩子。不要随意用打分数的方式来评价他们,只有在他们取得进步时才给他们打分数,并且不要让孩子感到他在班里和别的孩子有区别。对于他们,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要细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要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如果儿童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2)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

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情。良好的教育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是教会孩子做人,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3)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更多的关爱

在理想的学校内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在现实教育现象中,至少有5%的学生是被教师长期忽视的。本案例中的赵某就属于被教师长期忽视的群体之一。我们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和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继续被忽视。那么今后在对赵某教育过程中除了尊重他,还必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4)善于觉察发现极其细微的变化

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2、实践尝试――初尝成功喜悦

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此位学生。

首先,我从生活上关心他,尊重他,从细微处爱护他。例如给一包吐痰用的餐巾纸,雨天问他是否带伞,一声“冷空气”的提前预报,关照他多加衣服。当他好奇的来看我改作业时,给他一个微笑,问一声:有需要帮忙的吗?每次进教室,先观察他,并叮嘱他可以做些什么事。面对学生一天四、五次针对赵某告状时,我先告诫自己,要冷静、警慎,然后再去处理。处理此类纠纷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教室.这样既在全班面前公开分析事情的对错,又让其他孩子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并给予谅解,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深入观察赵某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动机。他为什么喜欢大喊大叫?很显然他想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为什么老是找茬?其实他真的很无聊,想引起身边同学的注意。他老是把纸斯成碎片,为的是打发时间,发泄心中的怨恨。

孩子们反映,放学时,他老是会锁门,不管里面有没有同学。(我们教室的门是在外面上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连续几天的深入观察。放学时,赵某先背好书包,然后把教室没放好的凳子插进座位(本学期翻凳子的新方式);看到窗还没关时会提醒同学们关窗,如果同学们还是没关窗,放好凳子后他会自己关窗;抬抬头看看教室,检查灯是否已关;这才走出教室,把门关上并上锁。我曾提醒他别锁门,但是没用。这一系列的活动的都表明他是可以教的。尽管他没有考虑到教室里的其他人,他还是关心爱护这个班级的。在他看来,放学时必须要把这些事情完成,才能回家。我从心里面觉得他是如此的可爱!

再则,我利用赵某不在场的时间对全班的孩子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孩子们说说平时自己对赵某的态度,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①他老是找茬的真正原因。②假如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你玩,你会有什么感受?③你会以什么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经过讨论,孩子们也发现了,其实赵某在班级里一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要多给赵某一些宽容与关爱;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赵某,找一找他的优点,多夸夸他等。

这些思想教育带给孩子们的触动很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从而也引发了赵某的一些变化。比如,看到老师要出教室,他马上站起来开门;小马同学吐了,我请两位同学打扫,他主动要求也要扫。一次他来看我改作业,我顺口说:你帮我发啊?他居然有模有样的发了起来,开始一点都没弄错,最后剩下几本名字不太好认的,我提醒孩子们帮他,最后他完成了我给他的第一件正式任务。对于赵某的这些进步,我在班中及时进行了表扬,激励他不断进步。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赵某的改变很大。课堂上大喊大叫、随意走动的情况没有了;虽然作业质量不高,但他有作业意识了;虽然还是有找茬的情况,但比以前好转许多了。一个曾经的问题学生有了如此进步,我的心里欣慰极了。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只要你肯坚持,冰山也会融化的。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打好这场持久战。

[小学生教育工作成功案例分析]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201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2014.3

我班有个怕学习的男生布乃成,小学六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亲种大棚,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虽没放弃,但也感觉无能为力。用家长的话说,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自由惯了,现在谁的话都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因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篇:小学生教育工作成功案例分析

刚接触王岩她10岁,却还在上一年级,那是她上的第三个一年级。说起她来真是让所有教过她,了解她的老师感到头痛,不光是头痛她那差的到家的成绩,更头痛她那一身的坏毛病。由于家庭环境比较特殊,她从小便养成了小偷,小摸,抢东西,打架的坏习惯,同时她喜欢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听她,只要稍不顺她意,便会大打出手,虽是女孩却有一身的力气,同时跑的又特别快,(据说是偷东西被人追打练出来的)连高年级的学生都拿她毫无办法。为此一些学生家长时常到校找班主任告状,她的家长也成了学校的长客,至使家长一谈到她便头痛不已。之前对她虽早有耳闻,但心却很不明白,一个又小又瘦的女孩子怎么就成了一个压不住的石猴呢?她到底有多么大的本事呢?我的教育信念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她成了我初接一年级的一个挑战。

开学第一天,学校各班要求先指派一个值周生,我便不经意似的指派到“王岩,第一周,你先去负责值周吧!”她睁大一双眼睛不相信似的看者我,问到:“老师是我么?”“对,就是你,你一定要认真做。”我给了她肯定并带有鼓励的答复。我看到了她那双原本含有敌意的眼睛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了解到她以前总是不写作业,我便故意安排她当了检查作业的小组长,并以十分信任的语气找她谈话,告诉她我对她的信任,相信她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安排好。她欣然接受,作业检查很下工夫,并开始在我的监督下准时的完成自己的作业。但在班级,她总是在老师不在时一手遮天,随意捣乱,弄的整个班级乱七八糟,于是经过仔细考虑我又安排她当了纪律委员,专门负责班级纪律。我用一种极为信任的态度找到她说,“听说最近班级纪律不太好,老师想让你来当班级的纪律委员,老师相信你是有这个能力的。”她很高兴的接受了,再次流露出被赏识的喜悦。果然,她上任后整个班级一片井然。偶尔出现混乱局面,也主要是因为她把持不住自己带头引起的。我也明白,让她一下收起野性来是不可能的,想改正她一身的坏毛病,必须给她充足的时间。而我能做的便是耐心的等待,随时的加以引导。每当她一有犯错误的苗头,我便及时的找她谈话。

谈话时我会用一种信任的表情和语气,夸奖她这段时间表现的很好,帮了老师很多忙等。平时课上或课下我与她眼神相遇时,总会给她一个赏识的微笑,每当她一有进步便加以表扬。看她擅长跑步,于是我便经常组织课间活动,主要以跑步、接力为主,当她取得成绩时便大加称赞,并经常称赞她为班级“小飞人”,以此来增强她的自信心。也许是基于这种对她的特别的关爱,她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所有了解她的人感到奇怪,使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奶奶见到我就像见到了大恩人一样的念叨,“可真是个好老师呀!我们王岩可多亏你了。我们王岩一回家就说你好。”看着她正在逐步提升的成绩,不断端正的品行,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满足感。正在我为自己的教育感到成功得意时,却又以意外的发生了“爱心箱事件”。

第四篇:小学生教育工作成功案例分析

本学期,我接了一个新四年级班。还没开学,同事就和我开玩笑,说我“中奖”了:全校最傻最难管的学生赵某分到了我班。他的前班主任赵老师也感慨:总算是送走了这个活菩萨,以后学生再怎么差,也不可能比这个更难管了!一番了解后,我对赵某有了一些了解,赵某某,男,11岁,智力水平很低;父亲是手扶拖拉机的司机,靠临时性拉货维持家用;母亲在家翻袜子补贴家用,父母两人智力均不及正常人。赵某在校的特殊表现为上课乱喊乱叫,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惹事生非,经常无辜打骂同学等;对于老师的询问与教育只会回答:“不是”、“他骂我”、“好”、“知道了”。我对他今后的教育产生了一丝担忧。

开学第一天,他的许多不良行为都暴露无遗。在接下来的日子,我特别留意对赵某的观察。随着一天天的与赵某接触,我发现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赵某总是沉浸自己的世界里,在桌面上乱画,随意撕些本子,弄得满地都是纸屑。写作业时,别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作业,而赵某在老师给别的孩子指导时,满教室溜达,给别的同学捣乱,自己的作业不写(除非老师帮他准备好本子,他才磨磨蹭蹭地写,而且没能写对几个字)。有时还拿别人的笔、橡皮,丢到垃圾桶。课间趁别的孩子不注意打人一下,其他孩子又打不过他(他个子高大而且很胖)。把痰吐到手上再擦到衣服上,有时还吐到其他同学的课桌、书本上甚至是别人衣服上。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向我告他的状,孩子们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分析问题的成因:

从发育上看,赵某像是7岁的孩子,个头比正常的孩子大一号。通过多次与家长交谈和多方位的了解,得知赵某在出生时就不会哭,但当时并没有做及时的诊断,估计是脑部缺氧,;而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也不重视,没有给孩子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因而造成孩子智力上的永久性缺陷。

这些是赵某智力不正常的的首要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他行为古怪、习惯差、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学习的主要原因。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是由一个个的原因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父母的遗传可能是第一个原因;脑部缺氧是第二个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第三种不良的影响──赵某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来加重这种状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至于造成现在这种严重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这最后一种状况成了使他在发展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

对于赵某来说,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贫乏性,也是造成他发展上偏差的最有害因素之一。父母亲智力水平有限,不能给予他正常家庭的正常教育。在他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也不可能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因而他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智力水平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也很难得到应有的教育。一般的教师都会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成绩差,加上行为习惯怪异,很少有老师不放弃他,班级里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相处。这又使他变得更糟糕,从而进入“老师不管――行为习惯变差――学生告状――教师不当处理――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将成为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呢?有人建议送他们去特殊学校学习。这并不是拯救他们的最好方法,只是部分人用来推卸责任的最佳捷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既然普通学校无法将这些学生拒之门外,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

1、理论学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是我们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我对“不适当的教学”的理解首先是不能以衡量所有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习落后的孩子。不要随意用打分数的方式来评价他们,只有在他们取得进步时才给他们打分数,并且不要让孩子感到他在班里和别的孩子有区别。对于他们,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要细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要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如果儿童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2)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

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情。良好的教育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是教会孩子做人,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3)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更多的关爱

在理想的学校内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在现实教育现象中,至少有5%的学生是被教师长期忽视的。本案例中的赵某就属于被教师长期忽视的群体之一。我们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和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继续被忽视。那么今后在对赵某教育过程中除了尊重他,还必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4)善于觉察发现极其细微的变化

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2、实践尝试――初尝成功喜悦

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此位学生。

首先,我从生活上关心他,尊重他,从细微处爱护他。例如给一包吐痰用的餐巾纸,雨天问他是否带伞,一声“冷空气”的提前预报,关照他多加衣服。当他好奇的来看我改作业时,给他一个微笑,问一声:有需要帮忙的吗?每次进教室,先观察他,并叮嘱他可以做些什么事。面对学生一天四、五次针对赵某告状时,我先告诫自己,要冷静、警慎,然后再去处理。处理此类纠纷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教室.这样既在全班面前公开分析事情的对错,又让其他孩子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并给予谅解,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深入观察赵某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动机。他为什么喜欢大喊大叫?很显然他想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为什么老是找茬?其实他真的很无聊,想引起身边同学的注意。他老是把纸斯成碎片,为的是打发时间,发泄心中的怨恨。

孩子们反映,放学时,他老是会锁门,不管里面有没有同学。(我们教室的门是在外面上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连续几天的深入观察。放学时,赵某先背好书包,然后把教室没放好的凳子插进座位(本学期翻凳子的新方式);看到窗还没关时会提醒同学们关窗,如果同学们还是没关窗,放好凳子后他会自己关窗;抬抬头看看教室,检查灯是否已关;这才走出教室,把门关上并上锁。我曾提醒他别锁门,但是没用。这一系列的活动的都表明他是可以教的。尽管他没有考虑到教室里的其他人,他还是关心爱护这个班级的。在他看来,放学时必须要把这些事情完成,才能回家。我从心里面觉得他是如此的可爱!

再则,我利用赵某不在场的时间对全班的孩子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孩子们说说平时自己对赵某的态度,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①他老是找茬的真正原因。②假如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你玩,你会有什么感受?③你会以什么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经过讨论,孩子们也发现了,其实赵某在班级里一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要多给赵某一些宽容与关爱;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赵某,找一找他的优点,多夸夸他等。

这些思想教育带给孩子们的触动很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从而也引发了赵某的一些变化。比如,看到老师要出教室,他马上站起来开门;小马同学吐了,我请两位同学打扫,他主动要求也要扫。一次他来看我改作业,我顺口说:你帮我发啊?他居然有模有样的发了起来,开始一点都没弄错,最后剩下几本名字不太好认的,我提醒孩子们帮他,最后他完成了我给他的第一件正式任务。对于赵某的这些进步,我在班中及时进行了表扬,激励他不断进步。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赵某的改变很大。课堂上大喊大叫、随意走动的情况没有了;虽然作业质量不高,但他有作业意识了;虽然还是有找茬的情况,但比以前好转许多了。一个曾经的问题学生有了如此进步,我的心里欣慰极了。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只要你肯坚持,冰山也会融化的。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打好这场持久战。

[小学生教育工作成功案例分析]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心理教学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1

一、背景介绍

去年在刚接手这些孩子的时候,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个腼腆、性格内向的女生,上课如果是老师点名回答其问题,声音很小,有时还发抖,只有自己充分准备好了才敢回答;老师讲课时,她注意力不集中,眼神飘忽不定;下课总是自己一个人转悠,看其他小朋友玩。现在体育大课间做游戏,她动作协调性不够好,练习时,我要教她才可以做好。我仔细地想过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信赖心太强,没有主见,以至于缺乏信心。

二、案例分析

面对竞争,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信心,同样在学校里,学生也会产生缺乏信心的心理现象。缺少信心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这种状态持久持续下去,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阴影。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

1、个人成长习惯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少有人和他沟通,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跟外界的交流也很少,自己做自己的事。我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家长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孩子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家里,白天我们都要上班,孩子白天都是和老人一起的,老人不怎么和孩子交流,孩子都是自己做游戏、读书,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开始脱离实际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孩子的心里没有沟通这个概念,除非有什么实际的需要,否则很少有孩子能主动的开口。”

2、家庭包办的因素

她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离不开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导致她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上学了,学不好时,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形成自卑心理,不安、烦恼、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这样就会使孩子没有自信心。

三、辅导的具体方法

1、和家长沟通,家校联手

孩子心理上的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而且关键在于他的父母,因此通过电话,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反馈情况,共同商量对策。比如:在家里,多给孩子发表见解的机会,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平时周末多带孩子出门,走访同龄同学或参加社交活动;多鼓励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从自己做事的实践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及时对她的进步表扬和肯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2、遇到事性多表扬,少批评,有问题说原因。

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取得好成绩就给予表。多给孩子和同学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她发作业本,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自己在班里还是很重要的,使她慢慢地放大胆子。

3、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学校给孩子们组织的集体活动种类多样,集体活动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每个孩子似乎因为这些活动更加活泼。刚开始时让活波的同学带带这个孩子,鼓励其主动参预到活动中。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她的协调能力,更是提供了很好的同学间交流的机会。

4、多多讲道理,细细谈心事

针对这样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的问题,我开始经常和她谈心,并鼓励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慢慢地,我发现她开始主动地找其他同学玩了。

5、处处找优点

每次开展班队活动,我会让孩子们先夸夸自己的小伙伴,让大家相互说说同学的优点。有的孩子开始不敢说同桌的优点,老师叫她似乎还是怕,后来轮到别人夸她的优点了,我鼓励她走上台来,其他同学说她懂的知识多,守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她慢慢地找到了自信。

四、 辅导结论

通过这样的辅导,我们班上的这个孩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信她的自信心会在锻炼中不断增强。

通过这个案例,我懂得了耐心,对于小学一年级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性。对待心灵脆弱的缺乏信心的孩子一定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要更多的关注她的优点,使她能一点点主动地走进班集体,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善意。通过多种多样评价、集体活动参与,去体现她的自我价值,让她肯定自己,这样才能打开她的心灵,让她重拾本属于自己的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2

我班有一名叫玮玮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刚来时,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他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他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早读时,他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十分钟也不怎么玩耍,只是静静地站着,是一个极安静的孩子。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老师说他是班上最嫩的一个,接下来他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有时都拿他没办法。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由于从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刚去幼儿园寄宿,第一次离开父母,感到孤立无助,焦虑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

个案处理

一、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玮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自尊心强。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他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他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他说他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他,和他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他旁边,告诉他,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反效率;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做题比较细心;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值日很认真;广播操做得很好,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时间久了,他会越来越有自信,会主动上课举手发言,会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会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3

一、个案基本情况

杜杜,女,6岁,一年级学生。基本知道怎样遵守课堂和课间秩序,可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自律性还不够,常常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做事不细心,也不能很好地集中思想,容易受到干扰。

二、原因分析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她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软弱无力,缺乏针对性。

三、辅导策略

根据个案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首先,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引导她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她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规则,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出去,否则社会就乱套了。同样,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多次的引导,她我行我素、随意性有所改变。

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在教育中我用显微镜看缺点,放大镜看优点,采取正确引导,逐步纠正,适时激励的手段。

四、教育的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面对杜杜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杜杜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看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的人还看了:

1.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案例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3篇

4.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5.小学心理健康优秀案例

第六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心理教学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1

一、背景介绍

去年在刚接手这些孩子的时候,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个腼腆、性格内向的女生,上课如果是老师点名回答其问题,声音很小,有时还发抖,只有自己充分准备好了才敢回答;老师讲课时,她注意力不集中,眼神飘忽不定;下课总是自己一个人转悠,看其他小朋友玩。现在体育大课间做游戏,她动作协调性不够好,练习时,我要教她才可以做好。我仔细地想过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信赖心太强,没有主见,以至于缺乏信心。

二、案例分析

面对竞争,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信心,同样在学校里,学生也会产生缺乏信心的心理现象。缺少信心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这种状态持久持续下去,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阴影。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

1、个人成长习惯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少有人和他沟通,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跟外界的交流也很少,自己做自己的事。我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家长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孩子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家里,白天我们都要上班,孩子白天都是和老人一起的,老人不怎么和孩子交流,孩子都是自己做游戏、读书,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开始脱离实际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孩子的心里没有沟通这个概念,除非有什么实际的需要,否则很少有孩子能主动的开口。”

2、家庭包办的因素

她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离不开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导致她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上学了,学不好时,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形成自卑心理,不安、烦恼、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这样就会使孩子没有自信心。

三、辅导的具体方法

1、和家长沟通,家校联手

孩子心理上的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而且关键在于他的父母,因此通过电话,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反馈情况,共同商量对策。比如:在家里,多给孩子发表见解的机会,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平时周末多带孩子出门,走访同龄同学或参加社交活动;多鼓励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从自己做事的实践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及时对她的进步表扬和肯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2、遇到事性多表扬,少批评,有问题说原因。

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取得好成绩就给予表。多给孩子和同学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她发作业本,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自己在班里还是很重要的,使她慢慢地放大胆子。

3、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学校给孩子们组织的集体活动种类多样,集体活动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每个孩子似乎因为这些活动更加活泼。刚开始时让活波的同学带带这个孩子,鼓励其主动参预到活动中。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她的协调能力,更是提供了很好的同学间交流的机会。

4、多多讲道理,细细谈心事

针对这样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的问题,我开始经常和她谈心,并鼓励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慢慢地,我发现她开始主动地找其他同学玩了。

5、处处找优点

每次开展班队活动,我会让孩子们先夸夸自己的小伙伴,让大家相互说说同学的优点。有的孩子开始不敢说同桌的优点,老师叫她似乎还是怕,后来轮到别人夸她的优点了,我鼓励她走上台来,其他同学说她懂的知识多,守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她慢慢地找到了自信。

四、 辅导结论

通过这样的辅导,我们班上的这个孩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信她的自信心会在锻炼中不断增强。

通过这个案例,我懂得了耐心,对于小学一年级老师来说尤为重要性。对待心灵脆弱的缺乏信心的孩子一定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要更多的关注她的优点,使她能一点点主动地走进班集体,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善意。通过多种多样评价、集体活动参与,去体现她的自我价值,让她肯定自己,这样才能打开她的心灵,让她重拾本属于自己的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2

我班有一名叫玮玮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刚来时,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他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他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早读时,他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十分钟也不怎么玩耍,只是静静地站着,是一个极安静的孩子。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老师说他是班上最嫩的一个,接下来他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有时都拿他没办法。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由于从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刚去幼儿园寄宿,第一次离开父母,感到孤立无助,焦虑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

个案处理

一、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玮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自尊心强。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他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他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他说他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他,和他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他旁边,告诉他,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反效率;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做题比较细心;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值日很认真;广播操做得很好,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时间久了,他会越来越有自信,会主动上课举手发言,会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会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篇3

一、个案基本情况

杜杜,女,6岁,一年级学生。基本知道怎样遵守课堂和课间秩序,可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自律性还不够,常常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做事不细心,也不能很好地集中思想,容易受到干扰。

二、原因分析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她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软弱无力,缺乏针对性。

三、辅导策略

根据个案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首先,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引导她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她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规则,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出去,否则社会就乱套了。同样,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多次的引导,她我行我素、随意性有所改变。

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在教育中我用显微镜看缺点,放大镜看优点,采取正确引导,逐步纠正,适时激励的手段。

四、教育的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面对杜杜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杜杜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看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的人还看了:

1.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案例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3篇

4.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5.小学心理健康优秀案例

推荐专题: 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