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6篇)

2022-09-09 11:36:1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6篇)》。

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思南县三溪中学工会:陈辅华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为此,我校在早期对信息技术进行了一些自发探索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课题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上来的198份问卷调查来看:不足30%的英语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其他各学科平均只有11.6%的教师能经常应用,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有40%以上的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来没用过,另外还有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建设硬、软件环境 为了能让我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3月,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二期工程,投资17万自行设计并施工实现了将校园网扩展到家属区的目标;2003年5月学校投资68万建设了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彻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并将出口带宽由原有2M升为10M,使得学校的信息公路更加通畅;为了让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专门开设Ftp服务器,方便老师们的网络应用和交流。这一切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学校在原有教师原创课件、K12资源库的基础上,又与北大附中签订了网络合作学校的协议,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卫星、互联网可以直接使用附中的课堂实录、有声大课堂、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学校为这些资源库还专门配备了共计240G的硬盘空间;为课题研究和了解全国教育动态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条件。

2) 培训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

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分模块、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加之众多的培训学员基础不一,各授课教员的专长不一,难以在一个培训层次和班次的情况下解决培训的各种具体需求。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培训层次化,即是指将教师按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培训中设立初级班、中级班,按学期滚动开展,将培训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业已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较高层次教师,则采用兴趣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管理网络、网站建设、校本培训的人员,还经常进行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教学内容模块化、选修+学分是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比如按不同的应用软件),由培训教员按照各自的专长选择培训模块进行教学,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经掌握的教学模块可以不参加统一培训,但必须在统一培训结束时参加考核,合格者则给予该模块所应得的学分。这样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培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邀义务对巫溪县中学、双桥中学、凤鸣山小学等兄弟学校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

3) 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校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各种比赛、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初中物理教师周艳《滑动摩擦力》录像课获全国一等奖,并在全国第十五次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演示;郑月刚老师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

3.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

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五)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2007年7月6日

第二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很多老师或同学都称它为微机课。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如何调整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饶有兴趣地开掘信息技术未知领域,成为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引导法。所谓引导法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的方法。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去引导学生打开电脑这个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骇客(骇客闯进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印尼小神童险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网上病毒,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说多神奇,把学生带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开它。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要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老师在电脑房里上课,让学生各自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老师可以运用深蓝公司的易多思软件----网络教室软件来控制学生机,然后老师进行如下演示操作: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这样,游戏就启动了,这时同学们肯定会很愕然,心里不尽会想:电脑也可以用来玩纸牌,真是新喜若狂。这里老师可以乘势而入,马上玩胜一局游戏,这样学生不仅想自己玩,而且还会对老师很佩服。然后老师把一些游戏规则及技巧讲给学生们听,再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样,还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鼠标。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也就尤然而生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操作实践出发,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二是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法可分为故事比喻法和实物比喻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件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一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老师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睢(老师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老师解释为: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为: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讲下去,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一定听得嘴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不由的想起课本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作 者:古东昕

单 位: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箱:gudongxin@163.com 地 址: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编:277500 联系电话:13589605007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古东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价值,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合作探究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对优化音乐教学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能丰富音乐课程的资源、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音乐课程资源,不仅限于教材、教参,还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等。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些资源,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音乐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制作成电教课件,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枯燥单一的状态,这不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教师就可轻而易举地把音乐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由于电教媒体声形并茂,视听结合,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深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虽然可以根据歌词等内容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通过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片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启迪学生想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让音乐教学充满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音乐创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的形象效果,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优化了音乐教学。

第四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在历史课堂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现象,教师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进行慎重思考。教师以自身、学生、教材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升级,把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的有效整合,从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理性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运用时形式单一,课堂效果不明显;过度注重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忽略对教材的挖掘;依赖信息技术引领,师生、生生互动环节较少等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重新开始定位、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真正为历史课堂增添活力,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确保信息技术灵活运用

现在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会熟练操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课堂展示丰富的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媒体信息,帮助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同样重要,一线历史教师要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反思,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教师的操作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追忆》探究活动课时,对于此课的学习,教师需要呈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大量图片,这就需要教师会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会设计PPT,知道PPT设计技巧。在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风景时,教师要会选取视频,会对视频进行截取加工,选出最适合的呈现内容,凸显教材知识。还有对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师更应该下功夫,除了网上现成的历史地图,还有必要深加工,比如在地图上标注关键地点,利用动态标志展现“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这些信息能够显示的前提,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信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达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完美配合。

二、启动教材支撑作用,提升信息技术针对程度

信息技术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历史教材才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时,只顾课堂教学的热闹,忘记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容易使一堂课学生感官受到多次冲击,海量信息交替出现,其实课堂教学没有多少内涵。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如在课堂进行《唐诗中的社会风尚》探究活动课时,教材要求是让学生通过相关唐诗感受盛唐气象和唐朝时社会生活。一般情况下对这一课的讲授,教师利用多媒体时多呈现诗歌、诗人、历史故事等感性资料,信息量大,虽然学生感知到诗歌的魅力,但针对性不强。学生只能对唐朝诗人和诗歌有大致了解,但是对唐诗中的社会风尚体会不深,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支撑,认真搜集唐诗,进行分类,按唐初、盛唐、唐末三个阶段,展示自然风光、社会气象、人文情怀等专题。这样课堂教学才更具针对性,学生才能轻松从形象资料中,获得深刻认知。这节课,教师转变观念,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信息技术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积极介入课堂学习,这样课堂针对性强,历史课堂效果才更显著。

三、深化课堂互动指数,体现信息技术实用品质

信息技术最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在课堂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把历史材料直观化、形象化,这容易导致教师通过多媒体直接指导学生思考,得出教学结论。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教学,生生之间交流太少,思维缺少碰撞,不能获得满意互动效果。如在学习《科技成就与书法艺术》时,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对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认知,教师就简单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让学生欣赏这些成就。这导致学生一堂课都在观看,没有深化、交流的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方式,在用多媒体投放科技和艺术成就时,给学生留出交流时间,让学生与教师和同伴谈谈这些成就的体会。比如在展示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作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感受,让学生交流一下对这些书法作品的初步认知,尤其有过书法练习学生发表见解更多,课堂互动氛围高涨。教师使用多媒体协助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互动,学生在互动中,思想得到快速启动,为历史教学带来重要成长力量。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可以给历史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但任何手段的使用,都需要从课堂和学生情况出发,理性思考、反复整合,在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实现师生的共赢。这样才能促使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整合,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西坡。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广西教育,2015(10)。

[2]沈斌。例谈信息化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6(03)。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思南县三溪中学工会:陈辅华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为此,我校在早期对信息技术进行了一些自发探索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课题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上来的198份问卷调查来看:不足30%的英语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其他各学科平均只有11.6%的教师能经常应用,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有40%以上的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来没用过,另外还有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建设硬、软件环境 为了能让我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3月,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二期工程,投资17万自行设计并施工实现了将校园网扩展到家属区的目标;2003年5月学校投资68万建设了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彻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并将出口带宽由原有2M升为10M,使得学校的信息公路更加通畅;为了让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专门开设Ftp服务器,方便老师们的网络应用和交流。这一切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学校在原有教师原创课件、K12资源库的基础上,又与北大附中签订了网络合作学校的协议,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卫星、互联网可以直接使用附中的课堂实录、有声大课堂、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学校为这些资源库还专门配备了共计240G的硬盘空间;为课题研究和了解全国教育动态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条件。

2) 培训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

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分模块、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加之众多的培训学员基础不一,各授课教员的专长不一,难以在一个培训层次和班次的情况下解决培训的各种具体需求。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培训层次化,即是指将教师按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培训中设立初级班、中级班,按学期滚动开展,将培训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业已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较高层次教师,则采用兴趣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管理网络、网站建设、校本培训的人员,还经常进行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教学内容模块化、选修+学分是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比如按不同的应用软件),由培训教员按照各自的专长选择培训模块进行教学,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经掌握的教学模块可以不参加统一培训,但必须在统一培训结束时参加考核,合格者则给予该模块所应得的学分。这样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培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邀义务对巫溪县中学、双桥中学、凤鸣山小学等兄弟学校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

3) 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校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各种比赛、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初中物理教师周艳《滑动摩擦力》录像课获全国一等奖,并在全国第十五次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演示;郑月刚老师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

3.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

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五)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2007年7月6日

第六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小 颜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四个一”:一本书,一张嘴,一笔好字,一篇文章,这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生活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语文课应当是没有围场的放养,将学生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品味。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流的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化,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因此,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首先要对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触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图、文、声、像并茂,而且能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这种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如《二泉映月》一课,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视频,音乐从委婉连绵到升腾跌宕把阿炳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视频一结束,我问学生:“这首曲子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听了这首曲子的感受,有的学生觉得凄凉、悲伤,有的认为优美、动听,也有的认为乐曲跌宕起伏„„我对他们的感受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只是引导学生去课文中找找作者的心情再来回味自己的感受有和作者相通的感情没有。这样的情景和悬念引入,全方位、多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能自主学习,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无声为有声,营造氛围,唤醒学生阅读情感。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三亚落日》一课,生活在内地的孩子们都没有见过大海,单凭课文语言学生很难体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于是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播放三亚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三亚的诗意。接着,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落日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几种不同画面,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语言描写的生动形象。最后出示不同的三亚落日图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第3-4节的写作方法练习说话。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唤醒学生的阅读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重现情境,深化理解,突破教学难点。语文阅读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每篇作品无不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我想,教师应发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整合优势,重现文章情境,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描写用直观的声、像画面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字、词、句、篇表达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军神》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小学生都怕疼,可是刘伯承手术的“痛”究竟是什么程度都不能体会。在理解“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用麻醉药被沃克医生赞为‘军神’”这一难点时,学生大都很难从文字中体会到人物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力。于是,我截取了《刘伯承血战丰都》影片中“手术”一节的视频。在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用这些语句来描写。接着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在观看中,我把课文中描写刘伯承手术的语句随着视频画面用旁白的形式一句一句读出来。学生被吸引了,当视频播放至床单应“唰”声而破时,我看到好些学生身体都为之颤动,我能感觉到他们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我就问他们想对刘伯承爷爷说点什么话吗?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钦佩、赞美之情,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赞扬刘伯承的基础上,我出示了沃克医生的话,学生朗读饱含激情,可以感觉到学生情感与人物情感已经融合,人物精神已经潜移默化留在了学生的心底。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人物有了共鸣,理解文字,语句时他们都能找到作者的文章思想立足点,很自然的就把这篇课文的难点突破。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声有色,唤醒学生朗读激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九寨沟》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教学中,我播放《神奇的九寨》这首歌曲的MV,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屏幕上九寨沟如诗如画的景色,学生被深深打动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五、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各种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网络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那么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而是引入时代活水,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

如《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的诗篇,学生对长征这一事件知之甚少,因此对理解诗的意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在课前就搜集有关长征的文字说明,相关电影视频剪辑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根据学生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播放,这样既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了解了其他的课外知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效果,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兴趣、再现情景、营造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获得获取最多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推荐专题: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