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磨课故事(优秀范文六篇)

2022-09-09 11:36:1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磨课故事(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磨课故事(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磨课方案

城关逸夫小学 教学能手磨课活动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基本功,为本学年县级教学能手评选工作做准备,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磨课活动作为本学年的教科研工作重点,特制订磨课计划如下:

一、磨课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每一位有上进的教师的追求。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知识准备„„磨课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良好的途径。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是执教人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教研组中所有组员智慧共享的过程。在磨课中,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剖析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团结互助精神,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这种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使执教老师,而且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扎实有效地开展“全员磨课”活动,大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机构组织 组长:施海军

组员: 陈 亮 韩立群 王懿文 刘玉芬 陈长路 陈守芹 史丽萍 凌玲

四、参加人员 全体任课教师

五、活动目标

1、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打造高效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具体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争常态课高效化。

2、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备课和上课基本功。

六、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

14、12——20

15、04。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导处人员实行包组,承包分工如下:语文组陈校长,数学组陈长路,英语组韩校长。

3、活动方式:三位参加县教学能手大赛教师都要承担磨课活动,即担任磨课活动执教人。原则每位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示范课,如不能达到效果,可以延长时间,直到实现磨课目标为止。

4、磨课的程序:执教人选定磨课课题------执教人备课------在教研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二次备课------组织教研组组内听课、评课、议课,三次备课------二次执教,组内听课、评课------(如此反复,成功为止)。

七、过程管理

1、执教人要事先选好课题。第一次集体活动前,要撰写教学设计、说课稿,并把课题提前通知本组教师,每位教师都要对本课题设计出自己的教学安排,为研讨做好准备。

2、全组人员要积极参与,集思广益,认真对待每一次磨课过程。教师在评课过程中要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多提建议和意见。 “磨课”教师要虚心听取评课教师的评议,评课教师要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授课教师对评课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

3、听课时,组长对每位教师分配听课任务,教师要根据任务对上课过程进行认真记录,并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4、教研组长对磨课过程做好记录。

城关逸夫小学 2014.11.27

第二篇:磨课

七、研究问题解决的情况

针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维度去进行观察,一个是学生活动,一个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效性的数量、无效性的数量,老师捕捉到的有效资源的运用情况、对无效资源的处理情况。通过观察,我们认为学生的七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小调查、为什么会是100%的结果?情景剧场、逃离现场是吃亏还是赚便宜、小寒应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诚信宣言等,这几个学生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也贴近社会,真实有效。

老师对课堂上有效资源的利用占80%,还有个别的没有利用好。如:在比如一开始的小调查:选择承担责任的同学达到了100%,这明显是一个不合实情的比例,也就是说,有的同学说谎了,不诚信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反问,“这个数字真实吗?为什么说谎?这说明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出于种种顾虑,很容易出现不诚信的言行,做到诚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面对这个100%出乎老师意料的无效资源,老师则一语带过,没有通过追问,将无效变为有效,属于利用不当。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紧张气氛,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老师应该感觉到了,但没有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属于对无效资源的无力改变,因为老师也紧张,没有完全放开。究其原因,在老师。情景剧的表演《小寒逃离现场后》,学生表演时明显紧张,导致第一遍出错。这是无效资源,老师可以号召大家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以缓和活跃气氛,但老师漠视了。情景剧后老师的评价,“这几位同学表演的惟妙惟肖”,此话有些不诚实,在场的人都看出来了,表演的还行但达不到惟妙惟肖。老师的评价过了,老师说了违心话,违背诚信,属于处理不当。诚实的积极评价可以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表演,紧张难免,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准备和更多的机会锻炼,相信他们一定更精彩!”

针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上,我们从小组的设计有效、分组合理、分工明确、指导有效、评价到位这几个维度评价小组合作的广度、深度、有效性。从观课的结果看,这几个方面实现的基本上不错。当然,也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个别组员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每个人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被吸纳,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则只顾自己讲;在小组汇报环节,通常都是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往往更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合作学习展开的具体过程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八、学生学习效果的佐证材料

本课中授课老师从学生的“走近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诚信宣誓”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活动。我们分为两个观课小组观课,一个着重“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利用”,以朱德生为组长,一个着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刘庆溪为组长。 1.课堂中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魏耀蕃、朱德生、周烨、郝俊峰、张学坤、刘持君、郭宝向、李民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焦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以“小调查”的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起点,调查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她在“感悟诚信”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了由学生参与的小品表演活动,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在“合理想象”和“生活剧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成了许多有效资源。这是我们所有观课老师都需要学习的。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预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诚信宣誓”环节设计比较好,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集体宣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凸显了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学科特点。 2.小组合作有效性

刘庆溪、王会芳、谢兰杰、陈威刚、祝玉芹、崔潇月、郭花

焦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深度有梯度,效果好;分组是四个人小组,合作有效;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的指导也很及时,并且鼓励性评价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参与的深,有效的解决了问题。

九、本课例研究对校本研修的启发和建议

1.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首先立足教学现实,围绕今年的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研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

2.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研修组老师在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等问题研讨区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全方位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磨课——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新手段

——浅谈2013年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关于磨课的认识

郓城县黄堆集乡初级中学 谢兰杰 题记: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

-----------张志勇

2013年11月20日至28日,我有幸以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的身份去聊城大学政治和公共管理学学院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研修第一次集中培训。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是:围绕贯彻新课标这个中心,通过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骨干教师面向学生学习设计,实施和研究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骨干教师指导2014年初中教师全员研修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全面贯彻和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常态化。

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研究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或协同发现自身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正如省项目办专家蒋敦杰教授所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因问题而具有上升空间。问题已然存在,课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要将问题揭示出来。问题是一个要解决的困惑,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需要跨跃的,横亘在当前情景抵达期待结果之间的一个鸿沟。这个困惑、障碍和鸿沟是任务承担者自身的,不是他人的,是面临挑战性任务而没有现成办法完成时产生的。对于教师来说,是贯彻课标教学新要求没有现成办法实现时产生的。问题要指向任务,与任务共存;要指向承担任务的人,与人适配。 ”

因此,我认为此次研修的最大亮点就是为我们广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开启了一扇方法之门。

基于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依托省项目办提供的研修平台,我们以研修组为单位,每个研修组承担了一个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研究。运用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基本式进行了磨课。所谓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磨课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的磨课。

磨课的基本流程是:

1、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

2、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

3、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

4、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

5、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课堂实录回放,同伴议课、评课、实践反思、必要研究;

6、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混合式课例研究基本式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有效磨课必须遵守以下以下基本要求:

一、磨课活动要以十人左右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顺序推进。平时磨课活动中,参与磨课的教师有的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对编制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们的回答是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

四、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五、将学生前测情况的分析作为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建议做学生前测,了解学生的基础。通过考查,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立使能目标。

六、观课不用太专业,抓住一点分析透彻就行。换句话说,教学研究要向专题化、深入化转变。我们以前的听课大多都是每个人全盘听,听完之后泛泛而谈,很多时候评课一般都是: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语言精炼、基本功扎实等等,一个人评完课之后,后面的人就不用再评了,因为再评都差不多重复了。教学研究也大多是泛泛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观课则不是这样,观课时,每个观课教师都承担着某个维度(教师维度或学生维度)的某个观察点进行深入观察,并在观课量表上记录观课结果,然后整合所有观课教师的观课结果,形成有效的观课数据,依据数据作出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而研究授课教师这节课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更加注重锤炼自己。如果我们对每位老师都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那么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磨课,国家专家鲁子问曾说:“磨课的终极目的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磨一部分课,磨出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磨去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找到解决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也正是磨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吧。

基于以上认识,建议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以一个教学研究者的身份来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问题本身,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正如蒋敦杰教授所说的那样:“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 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的常态课研究,是老师自己想做能做的研究,是促进老师自我发现、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的研究。唯有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才能有真正的教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

磨课计划表最后修改:2013-12-25 15:32 魏耀蕃 (指导教师) 2013-12-26 08:44 很好。有见地

朱德生 (指导教师) 2013-11-23 10:40 我们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4组在专家指导和组员努力下,21号制定和通过了磨课计划。我们借助课例初二上册第六课《与诚信结伴同行》研究追踪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二是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关系到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教学时间局限性等。一个教师的不具有广博的知识涵养,就难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就可能有意回避问题。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心中只有自己的预设资源,上课搞一言堂,就会漠视或藐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置之不顾,按部就班授课。教师如果教学机智不够,教学艺术不高,对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不能及时捕捉,合理利用,课堂就会缺乏活力、缺少激情,缺少高潮。如果教师能对教学中生成的一些新的教学信息(例如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就会使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责任承担的意识,没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少深度,是一种假合作;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只有小组合作,缺少组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结果不能合理评价,有效利用,教师只是为活动而设计合作,忽视了对结果的有效利用;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比较生疏,教师缺少合作技巧的指导等。 我们将会通过磨课、观课、评价等方式研究这些问题,力求解决一些问题。我相信,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大家的精诚团结下,我们一定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谢谢!

课例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项目《与诚信结伴同行》——山东人民出版社 所属类别

思想品德初二 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更有效的运用。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很重要,它体现着老师对学情、教情的理解和把握;生成同样重要,决定着课堂的宽度和厚度,往往更多的亮点就出在生成上。但是,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没有及时捕捉、合理利用。生成的资源自生自灭了,就象点了一个哑炮,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老师忽视生成资源的原因一是课堂经验不足,没有这种资源意识、追问意识和生成意识;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面略显狭窄,不能有效的应对课堂中出现的资源;或者是老师的理念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导老师加强自身素养,提高生成意识,能自觉追问,从而提高课堂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2.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重点。现在全国各地小组合作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是小作合作的实效性却不尽人意,假合作、现象比比皆是,成了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就是引导老师能意识到并能有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甚至是领导能力。 研究问题

本组的研究问题确定为:

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 说明事项

1.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本组在讨论教学问题归因采取了每位老师写两个本人认为是制约课堂效率的两大问题,汇总结果发现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果我们

2、研究问题的追踪过程:在备课研讨中,围绕探讨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修改教学设计;在观课研讨中,围绕研究问题确定观察维度及相应的观察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课堂观察,检视问题的解决情况;在课后研讨中,分析观课数据,得出观课结论,在课后评议和实践反思基础上,群组教师对学习支架的认识、设计和利用上获得共同提高。并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形成更高效的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流程分工 时间安排

群组成环节 上课老状态 磨课任务

制定计划

11/21-11/23 √师

焦爱玲 参与计划制定员分工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

提供相关资源√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

在“计划:问题研讨” 区开展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协同讨论 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归因花√

刘庆溪√李民√郝

备课1 11/22-11/23 √备课研讨

11/23-11/24 √焦爱玲 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备课研讨会议,发布备课研讨记录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

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

网上修改教案

对教案跟进评论

√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

在“备课:问题研讨” 区开展问题解决策略和活动设计的协同研讨 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备课2 11/23-11/24 √观课准备

11/23-11/25 √焦爱玲 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观课准备会,提交观课准备会记录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参与制定观课量表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在“观课:问题研讨”区开展对指向研究问题的观课维度、工

具和方法的协同讨论

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上课-观课

11/24-11/25 √上课 发布课堂实录

焦爱玲

分工观课 分析观课记录,发布观课报告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观看、阅读上课实录并进行评论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课后评议 11/25-11/26 √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焦爱玲 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提交评议会记录

郭花√刘庆

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在“课后:问题研讨” 区开展依据观课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效

果、总结反思和对教案修改的协同讨论

√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备课3 11/29-12/12 √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对教案跟进评论

刚√张学坤√ 焦爱玲√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 总结自评

12/13-12/15 √焦爱玲 参与总结反思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

撰写并发布总结反思文章

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群组互评

12/13-12/15 -

填写自评表焦爱玲 群组互评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王会芳

教材原文

学科:思品

学段:初中

教材原文:山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合奏好生活的乐章——《与诚信结伴同行》周烨 郭花 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 焦爱玲 郭宝向 祝玉芹 崔潇月 刘持君 谢兰杰 陈威刚 张学坤

第三篇:磨课

“磨”出“型”,“研”出“挚”

撰写时间:2011年8月6日 8:16

——磨课总结

纵观《相遇问题》的课例打磨过程,不难发现“如何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一专题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专题研修的过程比较科学而高效。

回顾“应用模型”的研修过程,不难看出:从9月4日潍坊会议“研究方向”的确定,到12月初“磨课总结”的全部上传,历时三个多月。三个月以来,我们团队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队长魏瑞霞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做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是——开展师生调研,确立研究专题;

第二步是——梳理教学内容,选定执教课题;

第三步是——规范观课行为,进行课例打磨;

第四步是——整理观课资料,做好磨课总结。

在这个科学而规范的“研究过程”中,该研修团队的每一位老师积极投入、团结实干,她们在探讨中前行、在争论中求真、在磨练中提高、在历练中成长、在反思中升华„„在这个科学而规范的“研究过程”中,该研修团队的每一位老师辛苦着、忙碌着、收获着、耕耘者、幸福着、快乐着„„正如老师们一篇篇的“磨课总结”中写的那样——《历练中我收获着》、《参与中我成长》、《磨炼中我长大》(团队老师的成长故事请参阅“课例打磨”的《磨课总结》栏目)„„

二、课例打磨的过程比较规范而扎实。

反思“相遇问题”的磨课过程——规范而扎实。

一是跟进理论学习。活动初期,蒋院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远程研修理论,康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课例打磨理论,团队老师还人手一本《课堂观察与研究20问》一书。通过相关理论的跟进学习,指导研修实践,规范磨课行为。

二是规范磨课行为。在磨课理论的指导下,她们团队经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的磨课过程,而且每次观课活动都做到:组织课前检测,找准教学起点——召开课前会议,确立观察要点——开展课堂观摩,落实教学目标——进行课后研讨,反思总结提高——根据观测要点,撰写观课分析报告。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一次次扎实而规范的课例打磨中,磨砺出团队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砺出团队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砺出团队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一次次扎实而规范的的磨课反思中,参与者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三、有效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研究中,我们以“相遇问题”为课例,通过对“相遇问题”的课例打磨,探讨了一条构建应用问题“数学模型”的根本途径: 1.“相遇问题”的解决过程即“相遇模型”的建构过程。

教学“相遇问题”时,遵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理念,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教学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提出问题——这是“建模准备阶段”;

第二教学环节: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建立模型阶段”;

第三教学环节:应用迁移拓展,体验数学价值——这是“运用模型阶段”。

由此可知,“相遇问题的解决”和“相遇模型的建构”相依相惜、形影不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相遇模型”,在构建“相遇模型”的过程中解决“相遇问题”,实现了“模型构建”与“问题解决”的和谐统一。

2.经历“两个转化”是构建“相遇模型”的基本途径。

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即构建“相遇模型”的过程。在构建“相遇模型”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并扎实完成了“解决问题”的“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两生相对上学”的问题情境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提炼生成相遇问题,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第二个转化”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策略——自主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独立解决问题——反思解题思路——抽出“基本数量关系”——建构起“相遇模型”,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二个转化”。 这样,解决问题的“两个转化”相辅相成,相依相关。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化”,完成“两个转化”的过程中构建起“相遇模型”,经历“两个转化”是解决“相遇问题”、构建“相遇模型”的基本途径。

3.寓“四基教学”于“模型构建”之中,实现“数学四基”的和谐统一。

“数学建模”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主要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建模意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策略,积累解题经验,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寓“四基教学”于“模型构建”之中,实现“四基教学”与“模型构建”的和谐统一。

课例《相遇问题》,我们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即“相遇问题”的本质内涵、分析思路、解题方法、数学模型等;暗线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即解决“相遇问题”时,学生运用并形成的模拟与实验、操作与画图、摘录与列表、分类与比较、综合与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策略,及其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将教学“数学四基”有机地融合于解决“相遇问题”之中,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四基教学”,突出“思想方法”,实现数学“四基教学”的和谐统一。

1元活动方案

1周年活动方案

宁静活动方案1:头部活动

1元秒杀活动方案

1儿童节活动方案

第四篇:磨课

“磨课”变形记

中铺小学 赵 萍

通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范课,在反复的备课、上课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一堂好课真是不容易啊!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次“磨课”,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一遍又一遍的上课,光教学设计我就写了十几张,为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又写,反复思考,不断斟酌,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历经两个月,但它将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记忆,让我彻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

我的任务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上一堂复式课中“垂直互动”模式与近几年全县普及的“学案导学”模式相结合的公开课,并凸显复式教学。接到通知后,我首先开始选课,考虑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同年级学生间地互动合作中展开各自的学习,完成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不同年级间以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而学案导学模式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因此,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天到》和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之秋》两课,这两篇课文都以时间为顺序,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便于在互动中交流学习,足以达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教学要求。又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三峡之秋》结构明晰,抓住了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正好适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体会其景色之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整合起来,文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之间又可以互促互进,一开始我认为一定会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便信心满满的先在本校开始试讲,并邀请学校领导马主任来听课。谁知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课上完之后,马主任只有一句话:“选课没问题,其他的都有问题。”我顿时摸不着头脑,难道我的设计白费了?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安慰我说:“没关系,时间还长呢,我们慢慢来,一定能让你讲好这堂课。”接着,主任从教学目标的界定、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以及每个环节中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说明了解决的办法,足足两节课时间,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设计确实有大问题,这堂课必须得好好磨磨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区领导和小教室的毛主任又多次来听课、评课,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同时,为了感受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异,学区领导让我到附近三所学校去试课,请其他学校的老师点评。毛主任还特意让我到临洮第三小学尝试上课,期间邀请了我县三名优秀教师宋芸、丁月、王伟为我亲自指导,短短两星期,我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感激领导之余,剩下的只有好好反思,不断进取。

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注重结果的时候了,光过程就足以让我享受。我觉得自己在磨课中最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认识的转变

磨课的过程首先是对教材深刻认识的过程,当各位领导拿起课本说出自己对课本的深入理解时,我深切的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记得刚开始设计《秋天到》这课时,第一课时我是以分析课文为主,将目标定位为: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天气、物候等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当整堂课结束后,我根本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原因何在?就是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将低年级课文当做高年级的课文来分析,

课中不仅学生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问题,而且语文课中朗朗的读书声也不多,学生们一点都不感兴趣。经过领导们地一番指导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忽略了低年级教学应该以识字、读文为主,编者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在学文中识字。意识到这些不足,我即刻将教学目标改成: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写生字“秋、收、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改为:

1、学会写生字“秋、收、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目标合适了,学生自然学地轻松,我也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策略、方法的转变

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导入部分和复式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环节。刚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两个年级的课题。可是这种形式对二年级同学的说话训练有了,对六年级来说却起不了作用,在王伟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设计了一个既能激发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兼顾到两个年级的课文的导入方法,即利用课件配乐播放有关于秋天和三峡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补充说出三峡的资料,这样考察了六年级的查阅资料能力,也抓住了两个年级的学习重点。生生互动这一块我以前是这样设计的:

1、秋天美吗?喜欢几月的秋天?为什么?三峡美吗?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为什么?

2、有感情的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其他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后来经过听取大家的意见,发现两个年级的互动过于简单,最后又把这一块改成这样,二年级:1.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请六年级评价。2.补充诗句:秋天到了„„六年级出示了我们提前编好的小诗《三峡之秋》:1.分小组朗读。2.你还会像这样写一小节吗?试一试。这种安排,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孩子通过拓展知道了秋天的很多变化,学会了造句的方法,六年级的还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写小诗,同时,两个年级的相互学习,让二年级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期待,六年级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当然活跃了起来。

除了以上两处改变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调整。比如识字方法忌讳单一,课文朗读要变换不同的形式,又要张弛有度,反馈练习要抓住重点等等,都让我如沐春风,深得其精髓。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上课总是一个“好”字说到底,最多也只是“很好”、“不错”“很棒”这些常见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小组评价只是选出最好的几个组,掌声或小奖品鼓励,在这次磨课中,我发现这些方法早已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需要新鲜的评价方式,有几位领导又告诉了我很多的评价方法。如:给写字好的同学授予“小小书法家”称号,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颁发“智慧之星”,让爱提问题的同学成为“质疑之星”……各种各样评价学生的手段,只要有效利用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组评价中,不但让学生们组内互评,还让组间评价,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语言更要亲切委婉,意见中肯。最后一次试讲,学生们的评价让我大开眼界,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比我预想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

三、自身技能的转变

从课前准备到课中的实施,再到课后反思,每一步对我来说都受益匪浅。聆听着各位领导和优秀教师的教导,我觉得自己忽然明白了许多。不知不觉中,大家看见了我在课件制作中学会的技巧,板书中的认真,教态的变化,语言组织的严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材的深入挖掘,以及不一般的课堂调控能力,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等等。我正在改变,我很荣幸能成为磨课的老师中的一员。

磨课的价值在于老师的飞速成长,它不是没有目标的胡乱成长,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学习中,只不过,磨课的老师的脚步更快些,更勤些。它的成果应该是执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消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在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是,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脑后,自己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推荐专题: 磨课故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