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论文(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论文(推荐6篇)》。
中国世界遗产
关
于
中
国
“申
遗”
热
的
思
考
王彦苏
园艺园林学院
2011级园林2班
[**************]
[1**********]
关于中国“申遗”热的思考
摘要: 自2004年在我国举行世遗大会后, 各地“申遗”之势更是如火如荼。这样做当然有其依据和突出的现时意义,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风潮中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成为世界遗产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其濒危性的承认; 对于申遗的的明确应是申遗行动的前提; 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体制、法制和机构的建设是其保证; 在这些工作中参照国外遗产保护的方法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申遗 世界遗产 保护 开发
近些年,中国掀起一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
由于中国腹地甚广,加上历史悠久,所以遗产数目也较多。自1987年首次成功申报起,差不多每次申报均有复数入选世界遗产的纪录。由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庞大经济利益和荣誉,造成各地争相推选及申报世界遗产,形成了一股热潮。
“申遗热”便是对“申报世界遗产热潮”的简称。
上世纪末,当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古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时,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才知晓,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可以有如此巨大的旅游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国内外的遗产地发展道路表明,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估量,除旅游经济发展之外,品牌提升、美誉度提升、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其他项目投资,外围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会得到更大的收益。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但却由于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上旅游的过份开发及人为 破坏,造成一些对古迹及自然风貌的不良影响。 比如颇受争议的张家界天梯事件、泰山缆车事件、都江堰建坝事件等等.面对日趋严重的遗产隐患, 不少专家忧心忡忡: 当一些地方争抢申报世界遗产时, 是否还记得“申遗”的真正目的?
让人类共有的财富得到全世界关注和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而社会大众, 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政府管理单位, 对于世界遗产的概念还存在误解和模糊。“世界文化遗产”被当作了景点宣传的广告语,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有的地方甚至把“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当作了旅游宣传的卖点。于是, 许多不具 备申报资格的部门和企业出于各种目的, 纷纷把项目拿出来申报文化遗产。
专家强调,当前遗产保护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者的认识错位上。一是功能错位,世界遗产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精神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二是性质错位,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三是空间开发错位,在保护区内搞经济开发、旅游开发。
屹立于岷江之畔的都江堰,其遗产保护工作本来是令专家引以为豪的,圈内甚至有“要学就学都江堰”的话。政府几年前拿出1.4亿元大力整治拆除周围现代建筑,迁出居民。自“申遗”成功后,这里一直都在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路子,去年城市还在不停地整改,“功能分区”得到有效强化。然而,“都江堰再建新坝”的消息还是打破了曾经的美好。
“都江堰的价值,不仅仅是几百万亩良田,更是2250多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救治方案。这样一个‘国宝’工程,却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要在上游遗产核心区几百米处建个杨柳湖大坝,真是荒唐之极。以往有些部门把遗产地看作谋利
工具,如今又出现了在遗产地随意规划的破坏性开发。这种与都江堰治水理念完全相反的做法,哪里是在履行保护义务呢?”
成为世界遗产的根本动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这在前面已论述过, 但这并不是指遗产要在无开发的状态下进行绝对的保护。保护并非一味反对任何开发举措, 并非一切保持原始状态。世界遗产可开发利用、可以做成旅游景点, 从遗产是全世界的共有财富、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及自然的教育窗口等角度来看,世界遗产应当进行旅游开发。开发是一种积极的方向,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没有经过古人和前人的开拓,就不会存在人文旅游资源, 不必说文明, 更 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算是自然风光, 如果没有人涉足, 没有道路, 没有人们必要的生活条件, 也很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在申遗问题上, 在尊重历史的同时, 也应允许不同申遗观的存在, 关键实际效果。如果能找到旅游和保护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既能保护好, 又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那就能达到多赢。但很多时候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如果必须在保护世界遗产和发展旅游两者间作出取舍的话, 对于一个有眼光、有境界、有责心的政府来说, 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遗产, 因为我们必须替我们自己, 也替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难以维持长久,最终会付出惨痛代价。而遗产的文化价值不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反而会因为过度开发而受到破坏。被利益化的遗产不再凸显文化价值,而仅仅是一个用来营利的商品。中国式申遗背后,涌动的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这种心理造就了地方对待遗产的开发保护完全是功利性的。短视的、盲目的、狭隘的政绩观、利益观,使遗产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中。
何时我们才能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它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不再偏信所谓申遗的“投入—产出”模式,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中国新闻网 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专题报道
陈芳 《“申遗”,不要忘记初衷》
经济地理 2007.03期
社评:关于“申遗”热的冷思考
学习收获
这学期选了中国世界遗产这门学修课,我觉得收获颇丰。
首先,在课堂上,老师带给了我们很多中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尤其是许多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图像资料,还有音响资料、视频资料。尤其是那个世界遗产在中国的视频专辑,我特别感兴趣,在课余时间还找来全部看完了。
其次,老师讲得很不错。老师的资料丰富全面,而且从课堂上可以看出老师的阅历也很丰富,去过的地方也很多。并且每介绍一个遗产的时候老师都讲了景点、人文等很多内容。有时还请了当地的同学或者到过那里旅游的同学给我们展示。同时还请同学们介绍了路线、到达方式等实际问题,同学们还留下了电话号码,以后还能作为当地导游。我觉得老师的这种课堂方式很不错。
最后,我从课堂上了解到了很多旅游知识和人文知识,还对许多在我旅游规划内的景区作了比较详细的路线规划。
总之,我很喜欢这门课,也很欣赏练老师!收获很大!谢谢老师!老师辛苦啦!
O(∩_∩)O~~
苏州园林,亦称“苏州古典园林”。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东晋的私家园林——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益增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因此,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苏州园林的建筑,可谓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含蓄深远的意境。漫步其中,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流连园中,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的典范,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代表。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现存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参观苏州园林啊!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大自然和人类在古老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后人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使我了解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博大内涵和精深潜质。同时本书采用画质优美、内容丰富充实的图片来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享受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文化遗产”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规划产生得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世界遗产是当今人类所共同拥有、并要留给人类未来的宝贵财富!任何遗产的坏变和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遗产不断深入的了解,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然而,“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也带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旅游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年来,随着我国遗产地旅游异常升温,一方面提高了遗产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也使其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另一方面,旅游热也危及了世界遗产,一些遗产地急功近利,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使遗产破坏严重。我国已有长城等十几处世界遗产受联合国监测,有的已处于“病危”境地。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开发,从政策等各方面保证遗产的有效利用。
过度开发与利用是我国世界遗产存在的突出问题。世界遗产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不仅破坏了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旅游形象。解决我国世界遗产过度开发与利用的政策建议:尽快颁布世界遗产保护法、出台个性化的法律法规;设置专业、高效、权威的垂直管理专门机构;加大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和宣传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实施动态监管等。
世界遗产地的开发保护研究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现有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遗产地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适合我国遗产开发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一、背景研究
世界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继承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是其它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高品位的“遗产旅游”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遗产旅游”的兴起也给遗产地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已有40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总数位居世界第三。对于这些具有巨大潜在市场的世界遗产地采取何种旅游开发模式才能使得“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此,国内各领域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1.遗产管理的体制――遗产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的争论
谢凝高认为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体制尚未理顺,法制不够健全,当务之急就是成立国家遗产局,总管各种世界遗产;魏小安等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产资源的市场化经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最小的一种现实选择,认为管理体制应以地方政府为主,这种模式有助于协调地方与政府之间的利益,更符合中国的国情;王兴斌指出:遗产地的经营只能因地因时制宜,可以探索实行“一区两制”。朱建安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指出我国的遗产旅游管理模式应废除行政性垄断,给竞争者以竞争压力,依托市场化提供的竞争机制选择合适的竞争者,政府重点执行其规制职能。邹统钎主张遗产型景区管理模式改革的“上统下放”论,即“统一、分级、分步”的改革模式,统一即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国家的遗产,分级即国家级以上的遗产与省级以下的遗产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分步即实行渐进式改革,分两步走。
2.遗产地分区保护模式
周年兴认为分区制是遗产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借鉴了国外分区保护模式的经验,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分区模式。郑孝燮指出,保护平遥、丽江这样的世界遗产,根本解决办法是将新旧城市分开发展。通过立法来确定这种模式,在世界遗产周边设立遗产保护区缓冲区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徐嵩龄总结的黄山“山上游,山下住”的模式以及邓明艳提出的“景区旅游,社区休闲”模式不仅减少了遗产地开发破坏的强度,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遗产地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个遗产大国,在如何处理好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的关系的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第31届世遗大会上,遗产管理部门对中国的三江并流、故宫等六处世界遗产进行了审议和评估,虽未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给我们的遗产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所以对于这些具有巨大潜在市场的世界遗产地采取何种旅游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遗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三、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之路
1.国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
(1)美国
美国是国家公园的首创者,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公园的经验,主要有:
①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保护职能明晰,受法律保障。美国的国家公园多数属国家所有,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为管家的角色,而非业主的角色,任何机构和个人对遗产只有维护的责任,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②遗产保护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的立法,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设立及其各项政策也都以联邦法律为依据。
③建立了如用地管理分区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管理规划一实施计划一年度报告三级规划决策体系等一系列科学的规划决策系统。
(2)日本
日本的公园系统有国立公园、国定公园和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组成,对它们的管理由国家环境厅与都道县府政府、市政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进行。在国家公园的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保护公园内环境。为了保持国家公园著名的生态系统和秀丽风光,一方面公园内控制各种人类活动,许多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行为都禁止在国家公园内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公园内的私人土地来强化管理,收购是通过地方政府发行公共债券进行的,债券的偿还由中央政府承担。
②公共设施的提供。允许地方公共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公园的使用规划提供服务设施,鼓励提供贴近自然的服务设施。
2.正确认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对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随着遗产数量日益增加,把资源封存起来,仅靠政府出资对遗产实行无偿保护显然是不可能的。网此,遗产的保护要依靠市场――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遗产保护的资金问题,正所谓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不是有效的保护。其次,世界遗产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应具有平等的向公众宣传、教育的社会义务,莫使遗产变遗物,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对遗产进行适当开发以发挥其社会传教功能也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遗产都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保护遗产的真实完整,从自然遗产来说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原生性;从文化遗产来说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注重原创性;但是不管是原生性还是原创性,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实际的标准就是任其自然发展,我们所能作的是:对于自然遗产,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文化遗产,赋予其今天人类的文明。
世界遗产是一种保护性的资源,而非开发性的资源,在遗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保护高于一切作为所有关涉遗产的其他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但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倾向在不少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的,然而不到6年时间,该风景区就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亮黄牌,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金贵招牌,张家界当地政府花费了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的代价(10亿元人民币)对景区进行恢复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世界遗产支持、鼓励文明的旅游,并从真正科学的旅游管理中获取可持续利用的动力,并且遗产也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载体。所以旅游业一定要遵循遗产保护的一切基本准则和客观条件,保护最根本的遗产。
3.中国遗产地开发的可持续战略
针对中国世界遗产地开发现状,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使政府、企业与旅游者在认识和行动上取得一致,形成自觉的珍惜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文明
旅游与依法治旅的社会气氛。
(1)以法规与标准进行管理。当务之急就是由全国人大尽快制订《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之类的专题性法律,明确遗产地管理机构对遗产地的管理范围及其权利和义务,为遗产地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遗产地管理机构职能,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化管理。基于邹统钎先生“上统下放”论,即“统一、分级、分步”的改革模式观点和“国遗”项目的出台,笔者认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模式可以采取在对遗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遗产的类型与级别,设立相应的委托机构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即遗产管理局统一领导下的二级管理模式(见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根据我国遗产的级别分成已列入世遗名录的遗产和国遗名录的遗产两类,在国家一级设立独立的机构,比如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赋予其对内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特别是应赋予其必要的执法权,全面负责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管理,包括遗产的开发、管理、财政等问题,并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最终决策,该部门由国务院领导,其活动接受国务院的全面监督。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遗产管理局,全面负责已列入国家遗产清单的遗产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全面管理所辖地区的国家级遗产。国家遗产管理局同时具有监督、指导各地方遗产管理局工作的职能。
②由于自然文化遗产涉及许多学科,科技含量很高,只有在广泛听取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对相应遗产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鉴定,所以应该成立由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环保总局和国家文物局等相部门联合组成的保护遗产专家委员会以对遗产地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的工作提出保护利用的建议,同时也可以对遗产进行第三方独立监督。
(3)强化对遗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应当建立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专家咨询指导网络,对各类世界遗产资源分类指导,通过对资源环境及周围生态因素监控,科学地评估遗产地的状况,各地要努力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切实保障世界遗产。另外,应提倡让当地居民参与遗产地的管理、开发规划和开发操作,任何项目没有当地社区和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此外,我们也应加强对世界遗产管理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为遗产保护广泛培养人材,以“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2]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5)
[3]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关于中国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析(上、下)[J],旅游管理2003(2)
[4]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中、下)[J],旅游学刊,2002(6);2003(1);2003(2)
[5]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4)
[6]邓明艳: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新思考[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7]周年兴,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3-7
[8]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2)
[9]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8
[10]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
[11]罗佳明,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作用[J],求索2007(2)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论文《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课程报告
克孜尔千佛洞介绍
学号: 20101002166 班序号:073102—15 姓名: 李光冬
专业: 自动化
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012.05.1
2一、石窟简介
1.地理位置
克孜尔千佛洞(维吾尔语:Qizil Ming Öy),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其间 有渭干河蜿蜒流过,东距库车县城约 69千米。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2.石窟概况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3.洞窟形制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
二、艺术宝库
克孜尔千佛洞被誉为“艺术宝库”,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和游客。
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石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艺术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多为描绘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传教故事。虽然艺术的主体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平方米。1.多彩壁画
“中国第二敦煌”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 10000平方米,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
“故事画之冠” 进入有 “故事画之冠”的17号洞,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 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 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开它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与佛教僧徒的密切关系。
音乐窟
克孜尔千佛洞中第 38号石窟,被称为音乐窟,壁画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或脚尖着地,舞姿优美,柔若无骨;还有一处舞者已经化好妆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回眸一瞥那种神态可谓栩栩如生。从这些壁画上可以想象,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繁荣的景象。
本生故事画
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它不仅艺术水平高,别具一帜,而且数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龙门、云岗 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菱格构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敦煌千佛洞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画),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而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
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着曲折过程的故事。画面上,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 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奔驰,衰竭的体力很快将支持不住,却转面焦急地顾盼稚弱的猴子。这幅画把猕猴王舍生忘死,关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绘得活灵活现。
描写这个故事的16开杂志大小佛经有200多页,这里却把这个长长的故事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实在令人叫绝。
凹凸画法
这里的壁画还有一绝。它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 “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 2.艺术价值
壁画中佛像线条圆润,表情生动,从衣饰上明显可以看出受印度画风的影响,形成了龟兹壁画的风格,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用色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壁画内容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代表了龟兹石窟艺术深远的意境美、强烈的感染美、真实 的生活美、生动的形象美、完满的和谐美、深遂的神密美。
在克孜尔千佛洞中壁画中同样可以看出龟兹石国当时多民族、多人种的生产生活状态。专家认为,正是由于东来西往的多种文化艺术在西域地区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画的艺术水平达到如此灿烂的境界。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都对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文史价值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克孜尔千佛洞集中了最多的佛教本生故事和姻缘故事,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群芳之冠;而壁画中每个菱形格就是一个佛教故事,体现了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是研究佛教历史不可多得的信息源。
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主要记录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新疆地区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历史
1.初创期
其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存在壁画的有效洞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大像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壁画人物,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2.发展期
发展期大约从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 “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3.繁盛期
再往后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建筑而成的,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在此方形窟中因缘画较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在第8窟的菱格因缘图画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虫,猴去虫又奉之,又曰太浓,猴便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众弟子饮了,猴很开心,一高兴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过佛,来生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
此类因缘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4.衰落期
克孜尔千佛洞衰落于8-9世纪。克孜尔石窟的衰落与战争有关,据克孜尔石窟佛塔下一个断为两截的唐开元三年(715年)纪功碑可知,公元8世纪初,此地曾为大破吐鲁番的一个战场。在克孜尔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战图可以看出,此图下部还刻有“来俊俊”三字可能为人名,大约为当时士兵对战事的描述。
四、文物保护
1.疯狂掠夺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被称为“孔雀洞”的76号洞,高大的石窟里曾以绘有众多孔雀而知名。但打开洞一看,不禁大失所望:不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旧洞上的孔雀画面也刀痕累累,疮痍满目。但从残存在洞顶上的几只孔雀来看,无不翎羽艳丽,栩栩如生。仿佛只要稍的惊动,她们就会振翅飞走。
这些浸透着古龟兹人血汗的惊世之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却屡遭外国考古学者和探险家的窃取。甚至在 “取”不走的时候,这些“文明人”还进行丧心病狂的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他们不仅盗走了众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达上百箱。英国的斯坦因等,也来疆盗走大量壁画。
西洋盗贼疯狂的掠窃,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惊世遗憾。一位西方学者感叹,这里的每一种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在这里即使随便捡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2.自然因素
与中国大多数现存洞窟相同,克孜尔千佛洞也建在一座山壁上,这座山属于砂岩,山体松软,易受大风和雨水的侵蚀。
此外,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采用矿物颜料绘画而成的,颜料中铅含量大,在洞窟内湿度较高的时候,矿物颜料就会发生氧化,使壁画变色。有些棕红色的壁画现在已变成了黑色,壁画面目全非。
对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构成致命危害的另一个因素是起甲,由于空气干湿度的变化,有些壁画受潮后开始一块一块起甲脱落。
3.保护策略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设立保护所开始对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保护。到上世纪70年代,因为壁画脱落现象严重,不少洞窟墙壁出现大片空白,再加上洞窟处于地震多发区,窟内出现很多裂缝。当时受人才、技术、资金等制约,保护人员简单地用水泥涂抹了洞窟空白的墙壁,这对克孜尔千佛洞是一次很大的保护性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1986年,克孜尔千佛洞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还成立了龟兹石窟研究所,加强研究和保护。又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加强了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总体情况介绍
发布日期:2007-4-1
3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一、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的重大意义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世界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80个缔约国、138个世界遗产拥有国、830项世界遗产。中国堪称世界遗产大国,中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共33项,其中包括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让我们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遗产感到自豪,也要求我们按着全人类共同的标准保护我们遗产并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事业承担责任。
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普及遗产知识。保护世界遗产是缔约国、遗产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办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首要目的就是贯彻《世界遗产公约》精神,普及遗产知识,激发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热爱、赞赏和尊重。通过开展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等宣教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展演活动,增进人们对世界遗产知识的了解。
2、增强保护意识。通过全面展示世界遗产,唤醒人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树立以保护世界遗产为荣,以损坏世界遗产为耻的理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自觉性。通过多元化文化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存。
3、推动文明传承。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让人们在世界遗产的参观享受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为传承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加强青少年遗产教育,将世界遗产教育上升到公德教育,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世界和谐。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得民心、符合潮流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唤起人们对促进和平的责任、对促进发展的追求、对促进和谐世界的向往。
二、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丰富内容
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博览会举办时间定于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
博览会标准名称是“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名称是“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Expo Shenyang China 2007”;标准简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简称是“World Heritage Expo”;主题是“传承文明,和谐共存”。
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国家顶尖级的文博专家、展览专家、社科专家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它的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全面。通过“传承文明,和谐共存”的主题,体现人类文明的持续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和性;通过图片、影像、实物、模型、数字球幕电影、现场表演和实地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展现世界遗产的生动性;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类型、范围的世界遗产,表现展览内容的全面性。
同时,我们以“推动世界遗产教育,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为主旨,初步设计了两大系列活动,一是以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及征文大赛等为主的宣教活动;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展演活动,主要包括戏曲文化宣传、宗教仪式展示、民族节日展示、手工纺织艺术品展示、民俗婚礼展示等活动。
三、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突出特点
1、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对世界遗产名录全面的现场展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没有在哪个国家举办过相同规模的展会活动。沈阳是第一个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城市,这也是代表中国这个世界遗产大国对世界遗产保护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2、这是一次在世博园的花团锦簇中举办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刚刚举办完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沈阳世博园内举办。这既使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簇拥在形式多样的世界园艺当中,也增加了原有世博园的文化含量。“一园载两会”——在一个世博园里举办两个世界级的博览会,这无疑将为我们一个奇观。
3、这是一次充分采用各种展示方式的多维化的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展陈形式上创新,使本届博览会不同于以图片、影像为主的传统二维展示形式,更区别于观众在电脑、书本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遗产表现形式。博览会不仅采用图片、影像,还有实物、模型、六维多媒体、1∶1建筑局部复建、数字球幕电影和现场表演等形式。
4、这是一次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继续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中小学生等实行免费和优惠。
四、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进展情况
1、会议筹备。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去年12月上旬,沈阳市代表团访问欧洲期间,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就沈阳市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有关事宜进行了积极磋商,并得到其赞赏和支持。去年12月下旬,辽宁省政府分别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委、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在沈阳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书面申请。沈阳市政府将承办世界遗产博览会作为今年全市的重点工作,写入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圈阅同意,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担任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的名誉主任;章新胜主席先后3 次听取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全国政协文史委的领导和相关同志,对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专家委员会先后在沈阳、北京召开三次专家论证会,罗哲文先生率专家亲临世博园现场勘察,对完善展陈设计方案,保证办展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3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具确认函,正式批准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举办申请。3月16日,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章新胜、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等主办、承办单位领导,世界遗产博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等专家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政协副主席、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名誉主任陈奎元同志关于切实办好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名称、主题、举办时间、组织机构和展陈设计方案。
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地方媒体记者,外国驻华使馆代表,各大旅行社代表,国际知名企业驻京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琦就举办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相关情况向中外媒体和社会各界作了发布。至此,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正式展开。
2、建设筹备。目前,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场馆建设、技术引进、展陈设计、宣传策划、资金筹措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2.1 迅速推进了场馆准备和建设工作。本次博览会共有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组委会已经完成了对世博园凤之翼展馆、百花馆、中心剧场等5处现有的2.2万平方米场馆、场地的清理、建模工作。新建8000平方米的展馆方案,经过3轮专家评审,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在5月上旬竣工。
2.2 成功引进了数字球幕电影技术系统。为了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世界遗产的内涵和风貌。组委会考察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地数字球幕电影厅技术设备情况,采用了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7%的美国益世(E&S)公司的技术,目前,已签订了设备引进合同,全部设备将于3月底运抵沈阳,5月中旬完成安装调试工作。
2.3 进一步完善了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通过组织国内一流展陈设计专家,精心设计大纲和方案,确保世界遗产博览会在理念、形式、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内、国际遗产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并不断丰富展览的形式和内容,5 月上中旬前完成全部布展工作。
2.4 顺利完成资金筹措工作。本次博览会预计筹措资金1.3亿元,其中沈阳市政府拟投入5000万元,其余部分完全由组委会通过市场化运营解决。
推荐专题: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