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及其意象情感(合集)

2022-09-05 23:09:1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及其意象情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及其意象情感(合集)》。

第一篇:诗歌常见意象20

诗歌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 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二)动物类

1l.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及追思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第二篇:常见诗歌类型整理

常见诗歌类型整理

(一)咏史怀古诗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5)抑扬结合。情感

(1)讽刺当政者荒淫,劝谏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抒发禾黍之悲。(4)悲哀年华消逝,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忧国伤时,揭露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6)称颂、仰慕英雄,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例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咏物言志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声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例题

(20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三)羁旅思乡诗

标志

(1)诗歌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情感

(1)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四)送别怀人诗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灞桥”“南浦”等。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乐景衬哀情(反衬),哀景写哀情。(4)想象(虚实结合),表达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8、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9、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五)边塞征战诗

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勇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例题

(201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所写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所写景物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的之情,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情。尽力王事征战边关,怎么敢在路途中迟慢,思念家乡只能私下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升华的作用。虽然远离家乡,思念家乡之情不至于感伤,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六)山水田园诗

标志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情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雅静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七)爱情闺怨诗

标志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鹧鸪”“临笺泪长”等。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情感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2)宫女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表达宫女寂寞凄凉,对自己自由被禁锢、遭到冷落的处境的怨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忧愁伤感。(5)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6)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例题

(201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答题时需全面细致地分析。

第三篇:常见诗歌类型整理

常见诗歌类型整理

(一)咏史怀古诗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5)抑扬结合。情感

(1)讽刺当政者荒淫,劝谏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抒发禾黍之悲。(4)悲哀年华消逝,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忧国伤时,揭露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6)称颂、仰慕英雄,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例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咏物言志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声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例题

(20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三)羁旅思乡诗

标志

(1)诗歌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情感

(1)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四)送别怀人诗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灞桥”“南浦”等。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乐景衬哀情(反衬),哀景写哀情。(4)想象(虚实结合),表达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8、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9、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五)边塞征战诗

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勇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例题

(201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所写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所写景物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的之情,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情。尽力王事征战边关,怎么敢在路途中迟慢,思念家乡只能私下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升华的作用。虽然远离家乡,思念家乡之情不至于感伤,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六)山水田园诗

标志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情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雅静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七)爱情闺怨诗

标志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鹧鸪”“临笺泪长”等。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情感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2)宫女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表达宫女寂寞凄凉,对自己自由被禁锢、遭到冷落的处境的怨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忧愁伤感。(5)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6)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例题

(201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答题时需全面细致地分析。

第四篇:诗歌常见意象20

诗歌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 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二)动物类

1l.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

推荐专题: 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及其意象情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