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推荐6篇)》。
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乡镇工作的党员干部,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在具体工作中,经常深入调研,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下面我就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描述如下:
一、医疗是农民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医疗方面,农民反映最突出的是费用问题。医药费用近几年来大幅度上涨,参保人员的医保费还经不起几次感冒。特别是农民在生了大病以后不能负担高昂的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进难以取得农民群众的配合,原因在于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多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使广大农民对此心存疑虑。
二、农民希望加大治理环境污染执法力度
农民对生活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越来越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致使在农村的企业大多不重视环保工作,再加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导致到处是垃圾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
三、就业成为最大关注热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城乡差距在拉大,由于农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就业遇到重重困 难,由此导致农民预期收入减少。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因就业困难引起劳动力负担加重,人均收入水平下降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四、农民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民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多数农民对养老院这种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太认同,大多数不太了解这种养老方式,而有些了解的则认为养老院收费高、离家远不方便、条件差,他们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交通是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交通的关注率很高,农村地区相对城区来讲,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农民表示公交车间隔时间长,乘车不便,农民呼吁拓宽道路,以方便出行,还认为交通执法随意性大。另外,绝大多的农民感到水、电供应方面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表示水质不好、洗澡难、电路负荷小,影响家电使用。
六、社会治安状况有待加强
在公共场所中,集贸市场是公共秩序比较混乱的场所。由于农村大型的商业网点比较少,各类大小集贸市场为农民日常消费提供了便利,集贸市场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社会秩序容易发生问题。农民反映:假冒伪劣商品多,质量低劣的商品退换、索赔难,对无照商贩打击不力,集贸市场环境状况脏乱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七、文化教育是农村薄弱环节
当知识经济的概念象一股劲风吹来的时候,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在当今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渴求知识,掌握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致富的法宝,谁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谁创造的效益就越高。而目前农村的教育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迫切盼望提高教育水平的需求,应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八、居住环境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最突出表现在住房条件上,有资料显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9平方米,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现在,农民更关注居住地区的外部环境,农民反映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不如城区的居民小区整洁、美观。农民家庭居住感到最不方便的是取暖问题。在冬天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农民家庭采用烧煤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不但麻烦,而且对环保也不利。对党校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通过自己多次参加党校干部培训,使我能更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注重思想改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任何岗位上都立足于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真正做到了“讲党性,重示范,做表率;讲方法,重实效,促工作;讲中心,重大局,求发展;讲标准,重研究,再提高。”下面我就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党校培训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及时“充电”的主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刻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党校作为我们党培训干部的重要基地,在新时期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 内容,不断提高干部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差别化、多样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
二、党校培训应当更加注重开拓领导干部的视野
党校培训要提高干部的执政本领,就要引导学员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十分复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不确定因素,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新时期党校培训应更加注重开拓干部的视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丰富干部的综合知识,开阔眼界和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干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
三、党校培训应当成为提高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智库
学员是党校教育的主体,又是党校最丰富的智力资源。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来自方方面面,对基层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党校培训应当充分发挥学员在党校教学中的优势,调动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广泛集中学员智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等,为各级领导科学执政发挥有效的参谋和智库作用。党校培训应当允许实施多元化、有针对 性的学习方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下岗职工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因而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但目前来看,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等待安置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受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入世”初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更大。二是缺乏有效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落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较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难度很大,因而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三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下岗职工绝大多数技能单一。四是择业、就业观念落后。一些苦、脏、累、险的岗位无人问津。外出打工又瞻前顾后,挑挑捡捡。五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场地、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运用好中央的一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政策,充分利用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切实提高下岗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危害。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青少年的自身看,青少年生理早熟、行为超前,但心智发育滞后、缺乏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和盲从心理。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和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社会上的不法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贩卖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垃圾和音像制品、书刊,一些影视、广告等也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严重侵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从学校教育上看,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居于主导位置,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学校对优等生和差等生不能同样对待,致使部分青年学生自暴自弃,也导致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情况,要牢固筑起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宫家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要做好青少年新闻出版工作,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要加强法制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加大青年典型和青年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由于村里的“能人”、“明白人” 都流向了城里,城里的人才又不愿到农村创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大中专等毕业生远离农村和农业,农业和农村虽然人口 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从全国来看,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7名,具体表现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宽,视野不广。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既希望进市场,又害怕市场竞争,对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入世后,对农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辨不清,看不明,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和惯式。农村人才的匮乏,一是制约着农村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化进程,许多农业知识,科技 成果由于农民掌握不了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二是制约着农村增收步伐。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外出打工、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强农民“乡土人才”和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对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有人片面地认为,在物质积累和人文素质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讲民主。到了一定程度,“ 实而知礼仪”,问题都解决。这在农村体现得较为多一些。一些人认为,农民民主意识不浓,不知道参与民主,也懒得去参加民主。而农民往往只考虑如何多赚些钱,民主是后考虑的事情,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愿考虑民主的事情,认为反正谁当官都是干,也轮不到自己头上。一些基层干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说不清,道不明,听命意识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能力低。更有甚者,一些群众听说西方如何“民主”,就到处鼓吹宣扬。部分农民即使想多参与一些民主,但由于少数“钉子户”、落选村干部及其家庭的干扰,多数村民用户的决策和决定难以实施,参与过多了,还怕打击报复,有畏惧心理。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层面上作出正面解释和回答。
最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视前所未有,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高度自觉。大多数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提炼,使人们更加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当今我国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最大限度凝聚人们的共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二者是继承与创新关系还是根本割裂的?这些问题成为思想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学者们积极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厚滋养,前者是对后者的传承与超越。学者们谈到,在当前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教学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强调,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继往”和“开来”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守本”与“外来”的关系,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广泛借鉴世界“外来”文明成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
近年来,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不绝于耳。而近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论争,便成为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政治制度在价值观领域的较量。
近期典型表现就是故意曲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说“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对此,学者们积极回应,从不同方面给以有力回击。一方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中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中西方价值观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根本不同,主要表现为制度属性、阶级属性以及所代表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另一方面,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揭露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比如,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所谓“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游戏;所谓“人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销的价值观念,其实质并没有它所宣传的那么美丽,只要剥离其靓丽的外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本来面目就昭然若揭。还有学者指出,新一轮“普世价值”论的鼓吹者使用的仍然是偷梁换柱的手法,他们从根本上无视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概念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将其等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向全世界推行的那套价值观念。
当前应当积极拓展渠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活动载体,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与西方“普世价值”作坚决斗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中国梦?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学者们积极研究的重大问题。
针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学者们建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三个层面展开,实现良性互动:一是在党和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二是在宣传理论界
层面,要开展理论的开掘阐释和教育引导工作;三是在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要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有学者认为,应突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在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上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也有学者指出,应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还应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多做“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问题,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在宣传阐释中,应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要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契合。还有学者建议,应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实现中国梦,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要求,成为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体现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近年来思想理论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一段时间以来,仍有人继续宣扬和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以下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出与中央文件精神相反的解读。比如,有的把否定和抛弃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自由经济制度等所谓的“现代世界文明”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称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有的认为,把李鸿章、袁世凯等定性为汉奸卖国贼而不是爱国者,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指责、否定革命史、为已有定性的历史人物翻案的行为是“虚”的“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专家学者称为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的把我们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对说成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其要害就是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及党的领导的选择和接受,主张当代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指导。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在我国如果批判或否定西方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经济自由等所谓“现代世界文明”,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虚无,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可见,上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解读,其潜台词就是全盘西化,本质上是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反对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高度警惕目前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前泛起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继续散布种种历史谎言的同时,也抛出与中央精神完全相反的历史虚无主义观,意在夺取对
历史虚无主义解读的主动权、话语权,以扭转批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向。它打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间接地隐晦地反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实质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学者们反映,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如果任其蔓延,必然会搞乱理论,搞乱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进而丧失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三、对策和建议:第一,深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应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一批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文章,深入分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帮助人们澄清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第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打着追求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宣扬错误思想和言论,已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发源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必须切实加强对媒体的管理。第三,适度解密我国近现代历史档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上的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需要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梳理和研究,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过度限制档案材料的使用,会导致一些真实性有限或看法片面的出版物大行其道。建议制定规范有效的档案解密制度,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使专业学者能够根据档案史实,反驳和抨击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行。第四,切实
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亟须破解的发展中难题,比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在客观上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切实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治本之策。
最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视前所未有,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高度自觉。大多数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提炼,使人们更加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当今我国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最大限度凝聚人们的共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二者是继承与创新关系还是根本割裂的?这些问题成为思想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学者们积极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厚滋养,前者是对后者的传承与超越。学者们谈到,在当前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教学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强调,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继往”和“开来”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守本”与“外来”的关系,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广泛借鉴世界“外来”文明成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
近年来,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不绝于耳。而近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论争,便成为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政治制度在价值观领域的较量。
近期典型表现就是故意曲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说“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对此,学者们积极回应,从不同方面给以有力回击。一方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中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中西方价值观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根本不同,主要表现为制度属性、阶级属性以及所代表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另一方面,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揭露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比如,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所谓“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游戏;所谓“人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销的价值观念,其实质并没有它所宣传的那么美丽,只要剥离其靓丽的外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本来面目就昭然若揭。还有学者指出,新一轮“普世价值”论的鼓吹者使用的仍然是偷梁换柱的手法,他们从根本上无视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概念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将其等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向全世界推行的那套价值观念。
当前应当积极拓展渠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活动载体,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与西方“普世价值”作坚决斗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中国梦?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学者们积极研究的重大问题。
针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学者们建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三个层面展开,实现良性互动:一是在党和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二是在宣传理论界
层面,要开展理论的开掘阐释和教育引导工作;三是在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要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有学者认为,应突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在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上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也有学者指出,应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还应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多做“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问题,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在宣传阐释中,应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要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契合。还有学者建议,应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实现中国梦,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要求,成为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体现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近年来思想理论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一段时间以来,仍有人继续宣扬和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以下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出与中央文件精神相反的解读。比如,有的把否定和抛弃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自由经济制度等所谓的“现代世界文明”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称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有的认为,把李鸿章、袁世凯等定性为汉奸卖国贼而不是爱国者,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指责、否定革命史、为已有定性的历史人物翻案的行为是“虚”的“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专家学者称为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的把我们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对说成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其要害就是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及党的领导的选择和接受,主张当代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指导。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在我国如果批判或否定西方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经济自由等所谓“现代世界文明”,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虚无,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可见,上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解读,其潜台词就是全盘西化,本质上是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反对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高度警惕目前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前泛起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继续散布种种历史谎言的同时,也抛出与中央精神完全相反的历史虚无主义观,意在夺取对
历史虚无主义解读的主动权、话语权,以扭转批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向。它打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间接地隐晦地反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实质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学者们反映,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如果任其蔓延,必然会搞乱理论,搞乱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进而丧失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三、对策和建议:第一,深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应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一批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文章,深入分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帮助人们澄清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第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打着追求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宣扬错误思想和言论,已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发源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必须切实加强对媒体的管理。第三,适度解密我国近现代历史档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上的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需要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梳理和研究,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过度限制档案材料的使用,会导致一些真实性有限或看法片面的出版物大行其道。建议制定规范有效的档案解密制度,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使专业学者能够根据档案史实,反驳和抨击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行。第四,切实
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亟须破解的发展中难题,比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在客观上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切实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治本之策。
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乡镇工作的党员干部,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在具体工作中,经常深入调研,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下面我就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描述如下:
一、医疗是农民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医疗方面,农民反映最突出的是费用问题。医药费用近几年来大幅度上涨,参保人员的医保费还经不起几次感冒。特别是农民在生了大病以后不能负担高昂的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进难以取得农民群众的配合,原因在于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多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使广大农民对此心存疑虑。
二、农民希望加大治理环境污染执法力度
农民对生活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越来越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致使在农村的企业大多不重视环保工作,再加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导致到处是垃圾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
三、就业成为最大关注热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城乡差距在拉大,由于农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就业遇到重重困 难,由此导致农民预期收入减少。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因就业困难引起劳动力负担加重,人均收入水平下降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四、农民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民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多数农民对养老院这种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太认同,大多数不太了解这种养老方式,而有些了解的则认为养老院收费高、离家远不方便、条件差,他们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交通是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交通的关注率很高,农村地区相对城区来讲,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农民表示公交车间隔时间长,乘车不便,农民呼吁拓宽道路,以方便出行,还认为交通执法随意性大。另外,绝大多的农民感到水、电供应方面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表示水质不好、洗澡难、电路负荷小,影响家电使用。
六、社会治安状况有待加强
在公共场所中,集贸市场是公共秩序比较混乱的场所。由于农村大型的商业网点比较少,各类大小集贸市场为农民日常消费提供了便利,集贸市场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社会秩序容易发生问题。农民反映:假冒伪劣商品多,质量低劣的商品退换、索赔难,对无照商贩打击不力,集贸市场环境状况脏乱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七、文化教育是农村薄弱环节
当知识经济的概念象一股劲风吹来的时候,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在当今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渴求知识,掌握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致富的法宝,谁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谁创造的效益就越高。而目前农村的教育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迫切盼望提高教育水平的需求,应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八、居住环境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最突出表现在住房条件上,有资料显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9平方米,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现在,农民更关注居住地区的外部环境,农民反映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不如城区的居民小区整洁、美观。农民家庭居住感到最不方便的是取暖问题。在冬天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农民家庭采用烧煤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不但麻烦,而且对环保也不利。对党校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通过自己多次参加党校干部培训,使我能更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注重思想改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任何岗位上都立足于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真正做到了“讲党性,重示范,做表率;讲方法,重实效,促工作;讲中心,重大局,求发展;讲标准,重研究,再提高。”下面我就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党校培训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及时“充电”的主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刻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党校作为我们党培训干部的重要基地,在新时期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 内容,不断提高干部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差别化、多样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
二、党校培训应当更加注重开拓领导干部的视野
党校培训要提高干部的执政本领,就要引导学员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十分复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不确定因素,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新时期党校培训应更加注重开拓干部的视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丰富干部的综合知识,开阔眼界和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干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
三、党校培训应当成为提高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智库
学员是党校教育的主体,又是党校最丰富的智力资源。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来自方方面面,对基层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党校培训应当充分发挥学员在党校教学中的优势,调动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广泛集中学员智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等,为各级领导科学执政发挥有效的参谋和智库作用。党校培训应当允许实施多元化、有针对 性的学习方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推荐专题: 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