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大全)

2022-09-05 23:04:2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大全)》。

第一篇:小学语文老师听课评语和建议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经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黄主任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神清气爽。

下头我就这节课,代表我们四年级组,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黄教师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们认为,黄教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经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趣味。大家一致认为黄主任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

1、黄教师十分重视了语言积累和训练,在让学生给每一幅画取一下小标题,不做甩手掌柜,泛泛而谈,而是传授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用“地点+动词+景物”的格式来为每一幅画取个小标题。这样十分便于学生上手操作。在单位时间内的,黄教师亩产丰收,获取了比别人更大教学效益,凸显质校创优的先进理念,为我们供给了一个向课堂要效益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一个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2、在教学过程中黄教师至始至终都十分关注我们大勘学生基础薄弱的学情,所以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自我喜欢的画面时,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想一想。

3、黄教师善于用平实的课堂语言智慧,来营造和谐的氛围、美的意境,诱导学生跟教师一道参与文本对话,进行丰实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简便、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黄教师的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教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如黄教师的“同一个句子,你也能够有不一样的感受”一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正是由于黄教师的鼓励,在后面几幅画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们也是个个兴趣盎然,收效很好。

在本课教学中,黄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做得十分巧妙、老到、不露声色。他没有直要求学生“兴奋”起来,虚假地热烈起来,也没有借助小红花之类的物质诱惑;而是回归文本,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受文中描绘的完美意境,诱导学生跟教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从而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慢慢兴奋起来,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我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真实的,没有公开课那种哗众取宠的鳌头。

4、在教学过程中,黄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十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师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对话,充分的言语交际。在指导自学剩下的几幅画面时,充分相信学生的本事,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我喜欢的画面,并加以恰当的指导,大大激发了学习主体学习热情。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教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我的阅读体会。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的美丽,去感受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我们来检阅黄教师的教学收成,我们都能够看到,无论是品析好词佳句也好,还是为画面取小标题方面,同学都做得很到位,表现完全不比其他优质学校差,充分展示了翻身做学习小主人的惊人的创造力。

在听黄教师的课,总感觉很简便,他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觉得,黄教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们几个的提议,供黄教师参考:

1、新课标强调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所以一个小小提议:黄教师能不能加强朗读指导,比如配乐朗读等,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许能够从另一个角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

2、《乡下人家》既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也能够成为教学本文的一个要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描述乡村生活的特点。这样能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一个展翅翱翔的平台,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几句自我都感悟,或者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课文资料作画,或者创作一首小诗等等??????这些是不是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作业的形式来实现呢?

3、在本课中,黄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农村美丽的自然风景,并且也提及到跟城市风景的比较,让我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和城市不一样。可是只是一笔带过,要是能出示几幅城市相关代表画面做一个鲜明比较,带给同学们的冲击力可能更明显,从而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理解。

第二篇:小学语文老师听课评语和建议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韦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韦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韦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重点词句抓得准。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韦老师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人物情感体会得准。

韦老师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韦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教师注重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韦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得较深入,如对第一自然段几个数据的研读,经过韦老师的品读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简单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东西。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在多样的阅读中感悟了谈迁这一人物形象。如第3小节中的引读,在对话中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本,体会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韦老师这一问,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了阅读期待,营造了阅读惊讶,在这极具召唤力和涵盖性的问题的诱惑下,学生开始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搜寻、思考、确认,于是,对厄运才有了多元而又真切的体验和认同,才能够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共振,为下文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此外,文中数字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应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老师听课评语和建议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教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我的意见。经过团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教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我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教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趣味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景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欢乐,体验到被教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本事。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团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我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我的看法和意见时,应当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供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当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可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异常闪亮的色彩。

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教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经过查阅图书、请教教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趣味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本事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面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合理运用时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提问 原则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古语: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因此作为老师不仅要营造提问的氛围,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那么应怎样培养提问,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和交流状态,提高教学效果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课堂提问的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第二,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第三,启发性原则。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第四,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第五,民主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2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是关键。因为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应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中之重来处理。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2.1 在导入新课时设计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要特别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用提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

2.2 抓住课文重点来设计问题。设计课堂提问应抓住重点,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出难点。设计问题时应从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主线上,真正做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2.3 抓住疑点来设计问题。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产生疑问和歧义。抓住疑点来设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4 在新课结束时设计问题。在每节课结束时,我都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设法留下余味,有意创设一个疑问,促使学生在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奇色彩,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3 、课堂提问的方法

第一,渐进型提问。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集散型提问。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第三,训练型提问。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第四,引申型的提问。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第五,设悬型提问。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六,曲折型提问。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第七,引发型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八,疏导型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第九,深究型提问。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要注重矛盾性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困惑,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只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所谓利用课堂提问,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此,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要注重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语文活动中,对小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开苹果,自己发现问题,同事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请他们回去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正如古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要注重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体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度,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要注重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日前看到这样一篇教学笔录,一位老师在教学《推敲》时问:“通过朗读这一段,你们体会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贾岛和李凝的感情很深,不知是谁忽然冒了一句:“贾岛是用什么来写诗的?”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贾岛是用树枝在地上写的。”“绝对不可能,李凝不知道贾岛来过他家,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地上还有诗,说不定还会被他无意中踩坏。”有的说:“我想贾岛肯定是把笔墨随身带着,而备即兴写作时用。”“有道理,古代很多人衣服的袖子很大,可以把笔墨纸砚放在衣袖里。”“砚台很重怎么放在衣袖里呀?再说贾岛家里很穷,穷得都出家当了和尚。

他怎么能舍得让衣服整天被砚台磨损呢?肯定是把手指咬破在门上写的。”有的说:“有可能是贾岛进李凝家里用毛笔写的,因为李宁家里没有门闩,再说僧推月下门的推子说明他进了李宁家。”“我想贾岛是用毛驴的尾巴写的。”当时这位老师很纳闷,毛驴的尾巴怎么写诗呢?“把毛驴尾巴上的毛拔下来,再到河边拔一根芦苇,把驴毛插在芦苇上面,不就成笔了吗?”他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说:“他肯能是拿石头或树枝写在李凝家的墙上的,因为那时侯的墙大都是泥墙。”

随后,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他们的解答在班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交流,充分展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最后通过全班讨论选取最佳创意说法。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专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