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范文(大全)

2022-09-05 23:00:4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范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范文(大全)》。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则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献谈了几点体会。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要协调师生情感,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然后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还要做到结合实际开展课外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措施,学习上的成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努力奋斗。

梁扬眉在《化学教学浅谈》中也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社会科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社会科学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并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在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总结:关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学术枚不胜举,但其中有很多观点、看法都比较相似。并且,很多著作中对具体实施的办法说得比较笼统、抽象,在解决一些问题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重要的是,缺乏敢于具体实践的人,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靠纸上谈兵是绝对不行的。任何改革事业,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必然遭遇到旧有观念与旧有制度的束缚和抵抗,这是不足为怪的。尽管我们在课程创新进中程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曲折、问题和毛病,但那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危险的问题倒是在于,一些人时至今日仍然冷眼旁观甚至抱残守缺。化学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我们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能学到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将更多的“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提高,那么化学教育也将不再是难题。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人的灵魂,严格说来就不成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他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他的实质是人性教育

〔1〕。

当前部分中学过分强调升学需要,人为的将教书、育人分开,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分数。教辅材料众多,考试卷子铺天盖地,各种名目的考试从出不穷;以至学生论为解题工具,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缺乏对科学家应有的崇敬,没有激情和乐趣。

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自然科学”(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传统观念认为,化学和人文是不相关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有着各自特定的价值取向,所以人文和化学只能在这两类学科中分别得到培养和发展。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发现,人文教育并不孤立存在于人文学科内,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们基层许多化学教师依然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走老路,依然坚持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重视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计算,注重过程与方法、逻辑和推理,力图让学生多快好省的掌握应考知识。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是否帮助学生在其头脑中创建一个属于他的化学世界

〔6〕

?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他们头脑中还剩下多少化学知识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他们对化学教师还留下多少印象?学习化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其实化学是一片广阔无垠、精彩的天地,但我们有些教师似乎正在把它变的干瘪枯燥,变成一堆记忆和计算,逻辑和推理。常听到抱怨学生不肯用功,我们教师应该少些抱怨,应想想是不是我们呼略了学生,呼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们的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化学教育的唯一依据和目的;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共同发展,在化学教育中达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的爱心、道德品质和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你的“道”不够“精”、不够“深”,不能以一桶水来浇灌无数朵花的时候,学生势必会对你产生怀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中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中学教师渊博的知识的涵义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具有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中学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才能积极丰厚的文化底蕴,用丰厚的积累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灵活的导引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这样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化学教师应把教学活动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方法和形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和职业;要把教学当作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要重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不只是想到学生的分数。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关于巢湖水污染问题,关于淮河工业污染问题,关于酸雨的危害,关于“三鹿奶粉”的问题„„

化学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促进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能源、材料、环保、食品、药品等各个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学习化学的光荣感、使命感;但也要让学生看到负面影响,如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应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要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的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其中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所以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人文教育的方法;科学活动中科学道德是关键的。苏格拉底说:“道德就是知识”。科学道德表现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成果价值的正确认识。如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但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弄虚作假,发现实验现象与规律不符合时,不是去找误差原因,而是编造“理想”的现象与结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吻合是,要认真分析原因,大胆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高,肩负的责任越大;使学生明白化工产品对人类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如塑料产品方便人们生活,但是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要使学生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教育学生追求科学的“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体验,可加速智力活动的进行;情感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认真的准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要学会利用化学学科中的美育因素进行美感教育;更要学会运用宜人情景,深化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使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形成良好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情感。

第三:利用各学科的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化学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它本身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它与其它系统之间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因此化学知识系统与其它学科知识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 “双基”教学,同时兼顾其它学科基本知识和其技能在化学中的运用。使化学教学即能充分实现化学教学的“双基”目标和能力目标,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而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它们的方法、原理紧密联系。化学与数学、信息科学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化学与人文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有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正确科学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此为宗旨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未来从事专业化学的人才勇于探索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化学在复杂工程中的作用,不断开发化学应用的新领域,也有利于非化学专业人才易于理解、接受、自觉宣传和应用化学新成果,使化学成果易于推广,提高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

新教材不仅把老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改作“练习与活动”,而且增加了大量“动手实践”的新题型。这反映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转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社会生活实际出

〔2〕

〔4〕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

〔5〕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相反,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条件,还要布置一些书本以外的接触社会的 “动手实践”活动。如:水的软硬的区别,食盐中碘的检验,食品干燥剂成分的检验等。这些活动无疑是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人文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适应中学化学教育的人文教育的目标,使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并形成科学发展观。中学化学教学的人文化决不是文科化。在化学课程中强调对科学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化学学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HPS)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化学教学人文化的应有之意。具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需要我们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3〕

参考文献:

[1] 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2] 孙夕礼.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化学[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倪娟, 沈健.论中学化学教学的人文化[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3: 3-5 [4] 黄涛.黔江区初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年

[5]徐芸芸、徐新、李争鸣.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6]陈显春.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7]段戴平、林长春.对化学教学模式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第二篇:化学课题文献综述

宁 德 师 范 学 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年 级 2012

专 业 化学

生 杨元世

号 B2012061118

题 目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2014年6月20日

【文献综述】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

杨元世

(宁德师范学院化学系 2012级化学1班 福建 宁德352100)

【摘要】生鲜食品主要指“生鲜五品”。与超市中经营的其他商品相比,生鲜食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殊属性:保鲜和加工。保鲜即保鲜处理,新鲜的食品送到商业企业中来,必须运用保鲜设备对它进行保鲜处理。很显然,生鲜食品如果失去了生鲜的特性,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所以,保鲜就是保商品的价值,即通过管理来实现保值。保鲜加工处理是利用各种加工设备,使加工食品通过加工达到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生鲜食品 果蔬 水产品 保鲜技术

生鲜食品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果蔬、水产品、肉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同时冷藏链、冰箱、微波炉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方便性、营养性、安全性。生鲜食品不仅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而且大大缩短消费者的备餐时间,因而深受消费者亲睐。然而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在贮藏、市场供应及产品开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由于产后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的相对滞后,我国生鲜食品腐烂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果的腐烂损失率在25%~30%,蔬菜的腐烂损失率在20%~25%,水产品的损失率在15%左右,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平均损失率仅为1.7%~5%。保鲜技术落后、产后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是保证其贮藏期品质稳定,实施远距离或反季节贸易的关键,已成为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大难题,受到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生鲜食品主要保鲜技术

生鲜食品保鲜是根据其品质特点和腐败变质机理,在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抑制或延缓生鲜食品的腐败变质,保持其良好鲜度和品质的技术。目前生鲜食品保鲜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大类,每类方法又衍生出很多新技术,各自依托不同的保鲜原理。虽然各种保鲜手段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保鲜品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调控。首先是控制生鲜食品生理、生化变化进程,从而延缓品质劣变进程;其次控制微生物,主要通过控制腐败菌来实现。主要保鲜技术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气调保鲜、超高压保鲜、辐照保鲜、臭氧保鲜等。此外,近几年一些新的保鲜技术,包括复合保鲜技术不断涌现,如临界点低温高湿贮藏、高压静电场处理保鲜、细胞间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热激处理保鲜等。1.1低温保鲜

1.1.1水产品低温保鲜

低温保鲜是水产品最主要的保鲜技术。水产品低温保鲜技术主要有冷藏冷冻、冷海水/冷盐水保鲜、微冻保鲜、冻结保鲜和冰温保鲜技术,用于保持鱼体原有的鲜度和鱼肉的品质,抑制鱼体死后的生物化学变化。微冻保鲜技术是将新鲜渔获物放入低于鱼肉冰点(2℃)以下的冷冻海水中快速冷却,然后将鱼体保存在-2~0℃的微冻温度区域内保鲜,该方法可有效保持鱼肉的鲜度。此后,又发展了超冷保鲜和无冰保鲜技术[1]。超冷保鲜技术是一种使鱼体窒息和快速冷却同时实现的保鲜技术。无冰保鲜技术是采用-5~3℃的冷媒(深冷海水),通过喷淋、浸泡等剧烈冷却及清洗方式,使水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至-2—-1℃的微冷状态,然而通过舱内保温保湿系统对水产品进行保温,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以及理想保鲜成本的技术。

1.1.2果蔬低温保鲜

果蔬低温保鲜主要是通过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缓果蔬的呼吸作用。这种方式可分为自然温度和人工冷却贮藏法。目前果农普遍采用的沟藏、窖藏等自然温度贮藏法,它是利用自然温差来调节与控制贮藏环境,使其处于较低的温度。冷库属人工冷却贮藏法,所用设备是冷藏库配以氨压缩机及相应的辅助设备进行制冷,根据果蔬各自的贮藏温度,自动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目前国内2/3的果蔬企业采用此方法。

采用冰温技术能够长时并有效地保持适熟水果的固有风味和新鲜度,提高其商品价值。在果蔬贮藏方面,对梨、桃、冬枣、樱桃、李、柑橘、香蕉等的冰温保鲜已取得成功,该技术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得到迅速发展[2]。杨梅是我国南方特产水果,采后极易发霉变质,在20~22℃条件下仅能保存3d,10~12℃保鲜7d,0~2℃保鲜9~12d。即使采用壳聚糖涂膜并结合低温贮藏也只能延长至16d。然而用二氧化氯缓释剂处理杨梅并结合冰温贮藏可将其保鲜期延长至近30d,且贮藏21d时,杨梅硬度仅下降6.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16.7%,总酸含量下降32.5%,无霉果产生,杨梅的色、香、味和口感俱佳;贮藏至28d时,也仅有个别霉果出现[3]。

20世纪80年代,日本北海道大学率先开展冰温高湿保鲜研究,此后其它科研人员开始采用临界点低温高湿贮藏(CTHH),即在物料冷害点温度0.5~1℃以上相对湿度90%~98%的环境中贮藏保鲜果蔬。其保鲜机制是:采用尽可能低的温度有效控制果蔬在保鲜期内的呼吸强度;采用高相对湿度的环境有效降低果蔬水分蒸发,减少失重。从原理上说,CTHH既可防止果蔬在保鲜期内的腐烂变质,又可抑制果蔬的衰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鲜手段。

1.2化学保鲜

化学保鲜是在食品生产、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使用化学品(化学保鲜剂)来延长货架期,保持品质的措施,其优点是只需在食品中添加少量的化学品,如防腐剂、抗氧化剂、保鲜剂等物质即可有效延缓生鲜食品的腐败变质,具有简便、经济、高效等特点。

水产品化学保鲜常用的方法有4种,即: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抗生素、糟醉和烟熏保鲜,其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鲜尤为普遍。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曾采用各种广谱性抗生素进行水产品保鲜。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用亚硫酸钠等化学防腐剂防止水产品变黑。某些国家还将其作为商品销售,被众多生产厂家用于食品、饮料及水产品的防腐保鲜中。由于一些抗生素与化学保鲜剂存在残留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被淘汰。

果蔬贮藏中使用较多的化学保鲜剂有消毒杀菌剂、活力多效素保鲜剂、生长抑制剂等,根据使用方法,可分为吸附型、浸泡型、熏蒸型。吸附型防腐保鲜剂主要通过清除果蔬贮藏环境中的乙烯,降低O2含量或脱除过多的CO2而抑制果蔬的后熟以达到保鲜的目的。浸泡型防腐保鲜剂是通过浸泡、喷施等方式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是最常用的防腐保鲜剂。用其杀死或控制果蔬表面或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并可调节果蔬采后的呼吸代谢。熏蒸型防腐剂是指在室温下挥发成气体以抑制或杀死果蔬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是对果蔬毒害作用较小的一类防腐剂。目前已大量用于果蔬及谷物防腐。常用的熏蒸型防腐剂有仲丁胺、SO2释放剂、二氧化氯和联苯等[4]

化学保鲜剂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致癌致畸等毒性。近年来因滥用食品添加剂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使化学保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天然无毒无害的生物保鲜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1.3生物保鲜

生物保鲜技术是将某些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天然物质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通过浸泡喷淋或涂膜等方式应用于生鲜食品中,进而达到防腐保鲜的效果。生物保鲜技术的机理包括抑制或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隔离食品与空气的接触,延缓氧化作用,调节贮藏环境的气体组成及相对湿度等因生物保鲜剂具有天然、安全、简便等优点,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食品保鲜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保鲜、生物天然提取物保鲜和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1.3.1水产品生物保鲜

用于水产品保鲜的生物保鲜剂主要有微生物代谢产物如乳酸链球菌素、生物酶(溶菌酶、葡萄糖氧

化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等)、生物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壳聚糖、鱼精蛋白等),以及以上述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复合生物保鲜剂。

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高效、无毒、安全、营养的生物保鲜剂,可抑制引起食品腐败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繁殖。研究表明,在新鲜鱼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能很好地抑制产毒菌的生长和产毒如添加25mg/L的乳酸链球菌素对龙虾肉、鲑鱼、蟹肉组织无任何损伤,且明显降低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水平[5]。能够显著推迟鳕鱼片、鲱鱼片及烟熏鲭鱼等海产品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毒,抑制波特淋菌中毒[6]。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可以水解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导致细菌自溶死亡,因此被广泛用于有细胞壁结构的细菌,其对人体细胞无害。然而溶菌酶主要是与其它保鲜剂复合使用来起到对水产品的保鲜作用[7]。陈舜胜[8]等人研究了溶菌酶复合鲜剂对虾、带鱼段、扇贝柱和柔鱼条的保鲜作用,结果发现采用复配的方式既扩大了溶菌酶的抗菌谱范围又增强了抗菌作用强度,在相同条件下可延长保鲜期约1倍的时间。郭良辉等[9]将溶菌酶与Nisin复合保鲜蚌肉对其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上升都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协同效应明显。

1.3.2果蔬生物保鲜

果蔬生物保鲜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拮抗保鲜、天然提取物质保鲜、基因工程技术保鲜3种方法。微生物拮抗保鲜技术采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利用菌体次生代谢产物或直接利用微生物菌体和抗菌肽对食品进行保鲜[10],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害等特点。国外有人用有益真菌对新西兰猕猴桃进行防霉研究,还有一些利用木霉对果蔬进行防病保鲜的报道。例如美国法国和英国利用多孢木霉对洋梨、蘑菇和苹果进行防病保鲜[11]。赖健[12]等研究了木霉发酵液对茄子的保鲜作用,经哈茨木霉发酵液处理的茄子果实,在贮藏温度20-25℃的条件下贮藏20d果实仍新鲜如初。

天然提取物质保鲜是利用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抑制果蔬表面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果蔬中酶的活力,从而减轻微生物对果蔬的影响。其无毒无害,可以达到绿色保鲜的效果。天然提取物质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提取物质浸蘸熏、蒸、喷洒、保鲜纸和涂膜剂等[13],其中对涂膜保鲜研究较多如壳聚糖、海藻糖、魔芋多糖等广泛用于果蔬采后涂膜保鲜效果显著。

基因工程保鲜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水果生理成熟期内源乙烯的生成,控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以及延缓水果在后期成熟过程中的软化,来达到保鲜的目的。目前,日本、美国、新加坡的研究人员从基因工程角度,利用基因替换技术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和积累,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我国十五期间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加强了果实采后基因沉默诱导和诱导启动子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开辟了果蔬采后保鲜新技术领域。首次通过抑制果实中成熟关键基因LeACS2的表达来实现延长番茄果实的贮藏寿命;实现了使番茄果实中与乙烯合成和果实成熟相关的关键基因沉默,从而达到延迟成熟的目的;建立了一种基于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的全新的果蔬贮藏保鲜方法。

1.4气调保鲜

气调保鲜技术是以不同于大气组成或浓度的混合气体替换包装食品周围的空气,并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冷链温度,来抑制或减缓微生物生长和营养成分氧化变质,尽可能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MAP技术的气体组成通常为O2、CO2和N2,不同的气体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不同。CO2在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多数需氧菌、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延迟期,降低其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O2能够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促进好氧菌的生长。N2是惰性气体,用作混合气体的充填气体,起到平衡缓冲作用。MAP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商业应用,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被广泛用于欧美市场上生鲜肉、水产品、凝乳、鲜奶酪、蔬菜、水果和许多其它家庭即食食品的保鲜[14]。

2结束语

生鲜食品如果失去了生鲜的特性,就会丧失商品价值。因此,保鲜的实质就是商品的保值,也是生鲜食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并创新生鲜食品保鲜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产后损失,实现节约资源、节能减排,而且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还可延长生鲜食品的供应期和供应范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调节生鲜食品的淡、旺季,繁荣农产品市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贸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保

持农业和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鲜食品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由于保鲜与加工技术落后,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然而,从国内外发展态势看,生鲜食品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马继安,姜惠英鱼类和水产品保鲜保活技术的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0015912-14 [2]张辉玲,刘明津,张昭其果蔬采后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J].热带作物学报,2006,27(1):101-105.[3]李共国,马子骏杨梅冰温贮藏保鲜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3):130-131.[4]邹东云,马丽艳,杨丽丽,等化学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3): 38-40,45.[5]刘静,李湘利Nisin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08,(9):14-16.[6]BroughtonJD.Nisinasafoodpreservative[J].FoodAustralia,2005,57(12):525-527.[7]励建荣,李学鹏水产品的酶法保鲜[J].中国水产,2006,(7):68-70.[8]陈舜胜,彭云生,严伯奋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水产品的保鲜作用[J].水产学报,2001,25(3):254-259.[9]郭良辉,许巧情,许永久溶菌酶与Nisin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蚌肉的保鲜效果[J].水利渔业,2007,(4):112-114.[10]裘纪莹,王未名,陈建爱,等拮抗菌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4):334-336.[11]张硕成木霉菌生态学及其在生防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1,(21):85-88.[12]赖健,张渭采后茄子的生物保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138-140.[13]张艳,阚健全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6):106-109.[14] Sandhya.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of fresh produc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needs [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 :1-18.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

推荐专题: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