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您好!为全面了解当前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现状,特邀您参与本调研活动。本信息只作科研之用,不公开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所选答案也无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意义的。您的参与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份贡献!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祝您和家人新春快乐!
河南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调查小组
2013年1月25日
一、背景了解(请您在合适选项上打“√”) 1、您的性别:(1)男 (2)女 2、您出生在
3、您的家乡是/地区县/区 /镇 4、您的文化程度是:(1)没上过学(2)小学(3)初中(4)高中/中专/技校 (5)大专及以上 5、您的职业是:(1)工人(2)农民(3)公务员(4)医生(5)教师(6)小商人(7)私营企业主 (8)在本地打工 (9)在外地打工(10)其它(请加以注明) 6、您每月的收入大概为:(1)500元以下 (2)500-1000 (3)1000-1500 (4)1500-2500 (5)2500以上 二、文化问题(请您在合适选项上打“√”) 7、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A.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 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8、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 多选)
A. 古典诗词赋小说 B. 民族音乐或乐器 C. 戏曲 D. 书法 E. 国画 F. 传统节日 G. 玉器 H. 瓷器 I.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 其他 9、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
精神您了解吗?
A. 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的观点 B. 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 C. 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 D. 基本不知道 10、您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 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 看过其中一两部 C. 没看过书籍但看过影视作品 D. 基本没看过
11、您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 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 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C. 无所谓 12、您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和情况(在合适的格子里打“√”)。 13、您对文物古籍的态度——
A. 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尽力保护 B.一般吧,能保护就保护,不能保护就算了 C.没什么用,不应该保护
14、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如中和、仁爱、自强不息、节操、民本、尊君、天人合一、敬祖等思想的态度——
A.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成果,应该继承和宏扬 B. 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有选择地批判性继承 C. 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无所谓 D. 都是些落后和迂腐的思想,应该全部抛弃
15、您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A. 知道 B.听说过 D.不知道 16、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A. 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全力保护 B.无所谓 D.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不需要保护
17、您愿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钱出力吗? A. 非常愿意 B.一般 D.不愿意
18、您对传统习俗(如春节等节俗、传统婚丧等礼俗、结社亲等风俗)的态度——
A. 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 B.无所谓 C.封建糟粕,应该抛弃 19、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 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 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 无所谓,不关心
20、您怎么看少林功夫、太极拳?
A. 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河南的骄傲,我很喜欢 B. 有一定了解,比较喜欢 C. 不太了解,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D. 没什么用,不喜欢 21、您对传统艺术如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的态度——
A. 非常熟悉,十分喜欢 B.有些了解,比较喜欢 C.不太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D.老掉牙的东西,该淘汰了,不喜欢 22、您怎么看近年兴起的河南新郑黄帝陵祭祖大典?
A.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体现了慎终追远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同根同德、合作团结的精神 B.是政府的炒作,意在招商引资 C.不太关心这些事,没什么看法 D.迷信活动 23、您怎样看待中国的国画?
A. 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 B. 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 C. 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 D. 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24、您怎样看待中国的玉器和瓷器?
A. 它们是中国的瑰宝,很喜欢 B. 知道是些好东西,但不太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C. 不了解,不感兴趣 D. 没什么价值,也没什么用 25、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A.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创新 B. 我认为传统手工艺品没有现代的好,应该被淘汰掉
C. 知道这些是好东西,但说实话自己并不太了解 D. 一般吧,不是特别感兴趣
26、您对登封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看?
A. 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原乃至中国文化的代表,河南的骄傲,非常赞成 B. 申报成功后可以搞旅游,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赞成 C. 不太了解这些东西,无所谓 D. 这些有啥了不起的?我不看好它们 27、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B.中国传统文化不会风靡全球,但也不会消亡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28、中原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您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怎么看?
A.应该加强开发和应用 B.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C.没什么开发价值,不需要开发
29、您对当前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情况的满意度——
A. 成效显著,很了不起 B. 重视得还不够,进展不快,需要进一步努力 C. 一般,说不上满意不满意 D.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30、您对“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说法同意吗? A. 同意 B.不同意 C.无所谓
31、有人说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国的一半,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A. 同意 B.不同意 C.不太了解,无法下结论
32、河南悠久的历史、大量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她成了“传统的代表”,对此您的看法是——
A.感到骄傲 B.是落后的象征,令人羞愧 C.无所谓 33、请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过程:
1、问题的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1723、结果的统计与数据处理
4、写调查报告
2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少数民族已一步步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政府采取发展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大众眼前,这是对传统文化一种特殊的传承。一方面来说,旧文化被新文化冲击是必不可免,而各种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赞扬;另一方面,国家采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否能让其完整、正确地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现状,而国家的保护措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字: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开发利用
3调查背景: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基本可代表少数民族新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看法。
我们在本校少数民族同学之间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中经行调查,有来自十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参与调查,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关于大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受冲击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其文化精髓-----语言的了解,可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他们对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建议,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调查。
4调查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现状,发掘国家政策对其文化的影响。
调查对象:
在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生。具体有,回族、藏族、苗族、彝族、维族、壮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为辅,另参考有关文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的民族类别如下:
一、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了解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2.2%,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占61.3%,以前有现在无占1.7%,无语言占4.6%。大多数人对自己民族语言不太了解,可见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本民族语言了解相对甚少,第一说明对本民族的语言关注甚少,第二说明本民族的语言遭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普通话等等因素,造成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关注度降低。在自己民族的文化现状方面,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益消褪的占其中的75.4%,认为没有消退的只占12.9%,不清楚是否消退的占其中的12.3%。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日益消退。
对民族文化来说,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失,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智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实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逐渐丢失。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也在不断被抛遗、忘弃。
二、对民族文化的开发
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民族文化的因素中,经济影响占了其中的36.1%,国家政策的制定影响占33.6%,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占18.5%,其中无冲击只占11.8%。那么既然经济影响占影
响因素的较大比重,经济影响受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5.1%的调查数据认为受正面影响,认为受影响不大的占18.9%。认为受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占21.1%。不清楚的占14.9%.在对现今各民族融合的调查中,赞成各民族融合的占72.7%。反对民族相互融合的占12.8%。对于民族融合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4.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众多众多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经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开发的原因有,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流通,也往往促成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改变;因此作为经济上相对贫穷而文化上相对富裕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讲,充分利用、开发、发展自身已有的资源,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其生活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权利。传统文化的表演不仅有利于人民的了解,增进民族融合与团结,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安排。文化渗透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由此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全球化影响,文化的彼此渗透更是如此。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局限了这种渗透的进度,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正在被逐步地缩小。山区里的人们正逐步的走向外界,走向世界,同时外界的人们也在一步步的走向山区。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人们对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受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年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从而思考着与外界主流文化的接轨,以适应现代经济大潮下的文化发展趋势。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与参与下,文化的表演也就应运而生,其文化的存大价值也被重新加上新的内容。这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有利占47.7%,不利占8.1%,无影响或不清楚各占15.7%和28.5%。大多数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是有利的,那么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呢,在调查的人中,认为开发力度相当的占19.3%,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度的占49.7%,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的占13.5%,不清楚的占17.5%。大多数认为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开发力度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因其生活的需要及外来商业文化的影响深入,在政府政策的参与指导下,文化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很多只有在特定时期才能出现的节日风情、习俗、歌舞在平时也可能有幸亲身体验一回!如此以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了这种独特文化,此后尽管文化依然独特,但作为此种文化的主人却对此有所淡化了,事物因其天天施行而变得没有价值。很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现在为了让人民便于了解、见识,在某些时期也可能被表演出来。比如说商业上的“游行团”的到来,上级领导的到来等等都有可能出现。比如苗家的歌谣均无专门文字或书籍记载,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的,歌谣的内容可因表达的需求而改变,但不能改变歌种类本身原有的韵律。当然,这些歌谣在应当的时期也同样会出现,这是保持民族特色的应有的文化传承,否则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文化价值,而仅仅变成为一种“死了的”商业资源。
三、调查总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国家政策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较为严重,旅游产业的兴起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
数民族文化,我们有如下建议: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继承、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继续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可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拨出大量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凡是通电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第三,大量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都办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伍。民族自治地方可把一些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表演方面的人才送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专院校进行专门的培训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骨干队伍。
第四,组建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家有关部门可建立民族文化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建立民族语言的翻译、民族出版物的机构。此外,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也是我们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五,对少数民族个人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宣传、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调查问卷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答案,积极参与,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1.请问您是哪一个民族?()
A.汉族B.回族C.藏族D.其他_____________ 2.您认为您所在的民族的文化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可多选)A.经济影响B.国家政策C.其他民族D.无冲击 3.您对您民族的语言了解有多少?()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以前有现在无E.无语言
4.您对现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看法.()
A.赞同B.无所谓C.反对
5.您是否支持国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6.您认为旅游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何?()A.正面影响B.影响不大C.负面影响D.不清楚 7.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吗?()A.是B.否C.不清楚
8.您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如何?()A.开发与保护力度相当B.开发力度大于保护力度 C.开发力度小于保护力度D.不清楚
9.您认为国家政策对您所在的民族是否有利?()A.有利B.无影响C.不利D.不清楚
10.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您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以xx大学为例
院系:xxxx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一.调查地点——xx大学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10日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古典诗词赋或小说”,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26%不能区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题目: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调查数量:90份
3、调查时间:2015年寒假期间
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四)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1、有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日 2、有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1%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有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什么 4、有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有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什么
6、有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
7、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有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有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调查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韩国拟将“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0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过”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
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在接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国的行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始思考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内涵,然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清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上上台面”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怪圈。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陈词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人带来的悲哀,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我们的语文和历史是国之瑰宝。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始,我们的历史就开始辉煌演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凡是涉及语文和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哀。随便抓一个在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回答,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一、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出征仪式
2016年8月25日下午两点半,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举行了2016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出征仪式上,辅导员张玉萍做了动员讲话,阐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她强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是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课。当代大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他希望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们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自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把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活动前做好规划方案、活动中做好实地调研,活动后做好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工作;要注意实践活动的时间节点安排,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活动安全。最后,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实践做好准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幕,让大学生有机会和中国文化近距离接触。最后,预祝此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举行,每位活动人员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无锡惠山泥人
2016年8月25号下1点,应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的暑期实践的需要,“访古迹,体文化,展文明,传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开展了实践活动,他们来到了惠山古镇。惠山泥人是惠山古镇的一大代表。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卷七(愚公谷)里曾有一段记述“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这是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查考,由此可见惠山泥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王南仙工作室,听王南仙先生说: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公尺以下,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凭借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巧夺天功,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最初的惠山泥人属家庭副业,艺人们大多出自看管祠堂和种田的农民,他们在农闲时利用惠山泥捏制一些小玩意,俗称“耍货”,这些泥粗货大都用模型刻制,制作方便。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每逢庙会、香讯、考讯、茧讯等季节,艺人们或摆摊或手托盘子,到处叫卖,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相传在远古时代,无锡惠山周围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林中出现了一只怪兽,称“青饕”,经常出没山林,伤害百姓,尤其专爱吞食小孩,祸横村舍,百姓不得安宁。于是,上天命“沙孩儿”下凡除害,扮做一对金童玉女,嬉闹游乐,引“青饕”出林,奋力搏斗,终将怪兽降服,惠山的百姓为敬重“沙孩儿”的恩德,取惠山黑泥塑像供奉,尊称为“大阿福”,如今“大阿福”她那笑容可掬、墩憨厚实的形象征兆着国泰民安,是欢乐祥和、友谊的象征。
最后,他们和王南仙先生合影留念,记录这一意义非凡的旅程。
三、无锡清明桥
了解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惠山古镇,惠山泥人的传承意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访古迹,体文化,展文明,传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于2016年8月25号下午1点来到了无锡古运河最著名的景点――清民桥。
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d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整座桥的整体构造雄伟却又不失小巧可爱,是无锡现今为止最大、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石拱桥,与沿岸的青砖白瓦照相辉映,古朴典雅、有着别样的味道,仿佛温婉可人的水乡女子,为古运河添上了一丝灵动的气息,是无锡古运河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意识到无锡传统文化的真滴。让他们每个人都树立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也深深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
四、无锡紫砂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2016年8月25号下1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的暑期实践的需要,“访古迹,体文化,展文明,传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去宜兴进行此次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包涵很多东西,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紫砂壶,就是传统工艺品的代表。
在无锡宜兴进行此次活动,活动的宗旨是"研民间手工艺,系中华传统情"活动的主题围绕着"宜兴紫砂壶手工艺调研",通过拜访紫砂壶大师进行对紫砂壶的了解。
紫砂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是文人艺术和手工艺术的结合,需要他们研究、发掘、弘扬。紫砂的文化特质,包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结合,这种和谐与互动,既要表现出自然材质的外形和本质之美,如全部手工制作,不施色釉,让人在淳朴中享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互动,同时还要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开拓挖掘紫砂艺术文化内涵,使自然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变得实用化,艺术化,人文化,审美化。 紫砂壶手工艺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调研其有利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开展前,他们团队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商讨,所以活动的实施进行的井然有序,他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活动前期的准备包括团队负责人召开团队活动方案会议,与同学们讨论并预定本次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初步方案。集思广益听取听取同学们与指导老师好的意见,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负责人总结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好的建议,定下最终活动方案。活动开展前期再次召开团队会议,对各项任务进行人员分配及班级布置安排等。负责人组织材料及编写活动策划书。根据策划案团队开始实施活动。
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本次调研宜兴紫砂壶,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观看紫砂壶制作流程体会一个手工艺成品制作背后的艰辛,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历史到现代,手工艺作品日渐成熟,换代也快,紫砂壶渐渐也被不少人遗忘。他们此次调研还会以新闻稿形式通过微博、权威网站发表。通过网络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紫砂壶,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实践心得
2016年8月26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的“访古迹,体文化,展文明,传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束。这是一次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团队之间所有队员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实践活动,也是对团队精神的一种培养,从暑假社会实践中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和收获。
他们活动首先进行的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接下来他们就是通过到实地去了解的形式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他们进行的第一个活动地点是无锡宜兴-紫砂壶,宜兴是有名的陶瓷之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紫砂壶,他们拜访了紫砂壶有名的制作大师,通过大师的制作和讲解来了解紫砂壶的历史,大师详细的给他们讲解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工艺品的价值,然后他们通过提问大师来解除自己的不懂的地方。通过拜访大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紫砂壶的价值以及它悠久的历史文化。
接下来他们进行的第二活动地点是无锡的名声惠山古镇,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有着江南古镇特有的水旱街坊空间格局,密集穿插的祠堂群融于水旱街中,街尽头是锡惠二山,使得古镇的水旱街坊独具风韵,惠山古镇最有名的惠山泥人。他们团队一行人去拜访了有名的惠山泥人大师,大师很详细的讲解制作流程以及历史。通过了解了解到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还有绝妙的手捏戏文取材于京剧、昆剧、当地地方戏曲及神话传说等题材,近年来泥人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创作出新一代泥人,栩栩如生神情生动。惠山泥人以其独有的艺术风貌,不愧为最富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
他们最后一个活动地方是无锡清名桥,通过对周边居住当地人拜访,他们了解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该街区至明代达到鼎盛。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价值。通过他们的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需要被大家重视起来。
[关于现代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您好!为全面了解当前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现状,特邀您参与本调研活动。本信息只作科研之用,不公开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所选答案也无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意义的。您的参与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份贡献!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祝您和家人新春快乐!
河南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调查小组
2013年1月25日
一、背景了解(请您在合适选项上打“√”) 1、您的性别:(1)男 (2)女 2、您出生在
3、您的家乡是/地区县/区 /镇 4、您的文化程度是:(1)没上过学(2)小学(3)初中(4)高中/中专/技校 (5)大专及以上 5、您的职业是:(1)工人(2)农民(3)公务员(4)医生(5)教师(6)小商人(7)私营企业主 (8)在本地打工 (9)在外地打工(10)其它(请加以注明) 6、您每月的收入大概为:(1)500元以下 (2)500-1000 (3)1000-1500 (4)1500-2500 (5)2500以上 二、文化问题(请您在合适选项上打“√”) 7、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A.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 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8、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 多选)
A. 古典诗词赋小说 B. 民族音乐或乐器 C. 戏曲 D. 书法 E. 国画 F. 传统节日 G. 玉器 H. 瓷器 I.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 其他 9、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
精神您了解吗?
A. 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的观点 B. 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地描述 C. 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 D. 基本不知道 10、您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 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 看过其中一两部 C. 没看过书籍但看过影视作品 D. 基本没看过
11、您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 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 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C. 无所谓 12、您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和情况(在合适的格子里打“√”)。 13、您对文物古籍的态度——
A. 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尽力保护 B.一般吧,能保护就保护,不能保护就算了 C.没什么用,不应该保护
14、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如中和、仁爱、自强不息、节操、民本、尊君、天人合一、敬祖等思想的态度——
A.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成果,应该继承和宏扬 B. 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有选择地批判性继承 C. 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无所谓 D. 都是些落后和迂腐的思想,应该全部抛弃
15、您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A. 知道 B.听说过 D.不知道 16、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A. 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全力保护 B.无所谓 D.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不需要保护
17、您愿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钱出力吗? A. 非常愿意 B.一般 D.不愿意
18、您对传统习俗(如春节等节俗、传统婚丧等礼俗、结社亲等风俗)的态度——
A. 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 B.无所谓 C.封建糟粕,应该抛弃 19、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 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 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 无所谓,不关心
20、您怎么看少林功夫、太极拳?
A. 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河南的骄傲,我很喜欢 B. 有一定了解,比较喜欢 C. 不太了解,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D. 没什么用,不喜欢 21、您对传统艺术如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的态度——
A. 非常熟悉,十分喜欢 B.有些了解,比较喜欢 C.不太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D.老掉牙的东西,该淘汰了,不喜欢 22、您怎么看近年兴起的河南新郑黄帝陵祭祖大典?
A.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体现了慎终追远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同根同德、合作团结的精神 B.是政府的炒作,意在招商引资 C.不太关心这些事,没什么看法 D.迷信活动 23、您怎样看待中国的国画?
A. 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 B. 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 C. 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 D. 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24、您怎样看待中国的玉器和瓷器?
A. 它们是中国的瑰宝,很喜欢 B. 知道是些好东西,但不太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C. 不了解,不感兴趣 D. 没什么价值,也没什么用 25、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A.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创新 B. 我认为传统手工艺品没有现代的好,应该被淘汰掉
C. 知道这些是好东西,但说实话自己并不太了解 D. 一般吧,不是特别感兴趣
26、您对登封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看?
A. 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原乃至中国文化的代表,河南的骄傲,非常赞成 B. 申报成功后可以搞旅游,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赞成 C. 不太了解这些东西,无所谓 D. 这些有啥了不起的?我不看好它们 27、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B.中国传统文化不会风靡全球,但也不会消亡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28、中原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您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怎么看?
A.应该加强开发和应用 B.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C.没什么开发价值,不需要开发
29、您对当前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情况的满意度——
A. 成效显著,很了不起 B. 重视得还不够,进展不快,需要进一步努力 C. 一般,说不上满意不满意 D.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30、您对“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说法同意吗? A. 同意 B.不同意 C.无所谓
31、有人说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国的一半,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A. 同意 B.不同意 C.不太了解,无法下结论
32、河南悠久的历史、大量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她成了“传统的代表”,对此您的看法是——
A.感到骄傲 B.是落后的象征,令人羞愧 C.无所谓 33、请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以xx大学为例
院系:xxxx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一.调查地点——xx大学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10日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古典诗词赋或小说”,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26%不能区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题目: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调查数量:90份
3、调查时间:2015年寒假期间
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四)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1、有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日 2、有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1%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有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什么 4、有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有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什么
6、有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
7、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有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有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调查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韩国拟将“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0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过”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
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在接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国的行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始思考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内涵,然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清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上上台面”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怪圈。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陈词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
推荐专题: 中华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