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优秀范文六篇)

2022-08-21 13:15: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活动目标:

1、创设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寻找克制诱惑的方法。

2、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温馨的家:长方形桌子四张、桌布四块,托盘四个;积木若干筐、放满书本的书架一个、小椅子若干把。

2、围裙一个、菜篮子一个、小盘子五个;小熊胸饰人手一个;山羊阿姨、熊奶奶头饰各一,礼物一袋。

3、图片四张。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山羊阿姨来新家作客”导入活动。

2、共同整理新家。

3、围在餐桌旁,介绍好吃的食物。

师:我们来看看,妈妈都给山羊阿姨准备了哪些好吃的?

二、了解、学习自我控制的方法

(一)交代任务,观察幼儿自我控制情况,学习克制诱惑的方法。

1、交代任务:妈妈去买菜,宝宝们乖乖地家里。

2、妈妈拎着菜篮子出门买菜。

3、妈妈向宝宝们简短介绍几种蔬菜。

4、查看原有的自我控制情况。

师:现在我来看看,我们小熊宝宝是不是有礼貌的小主人。(教师观察餐桌)

5、同伴经验分享。

提问:你看到这些好吃的想吃吗?那你为什么没吃?你怎么做让自己忍住不吃?还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忍住 ?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6、教师小结:当我们很想吃但是又必须忍住的时候,可以在旁边看看书、搭积木、跟朋友聊天,还可以告诉自己:我要做有礼貌的小主人,客人来了才能吃。

(二)二次任务,培养幼儿有意识地抵住美食诱惑。

1、再次交代任务:妈妈现在要去厨房做菜了,你们自己在房间里玩一会儿。

2、熊奶奶出现――诱惑幼儿吃东西。

3、教师将菜一一上桌,并招呼熊奶奶。

三、山羊阿姨来作客,与客人一起分享美食

1、“叮咚、叮咚”――门铃声响,客人来了,请客人进门。

2、跟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座。

师:欢迎山羊阿姨来家里作客,山羊阿姨请坐,山羊阿姨是我们的客人,我们请客人先吃,然后我们熊宝宝也一起分享美食吧!

3、共同分享美食。

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分析和处理

石塘小学附设园 林燕青

林涛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林涛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林涛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林涛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林涛的逆反心理,使林涛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林涛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林涛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林涛的任性行为.当林涛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

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林涛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林涛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林涛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林涛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林涛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林涛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林涛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林涛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

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林涛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林涛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林涛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林涛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林涛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林涛你真棒!

第三篇:幼儿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欢迎阅读。

一、个案情况介绍

邬意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虽然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障碍。

二、观察时间:

20XX年3月2日――3月31日。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姥姥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叠被子,他不会叠,也哭;让他学着做值日,他说不会,让他跟小朋友学,他也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的邬意韬姥姥讲,邬意韬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改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姥姥帮忙,姥姥不在身边,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邬意韬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提议小朋友们不要吓唬他,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和邬意韬开玩笑的少了,和他争玩具的几乎没有了。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邬意韬记忆力非常好的条件,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复述故事,请他朗诵儿歌,慢慢地他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邬意韬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如何叠被子,如何做值日,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

六、教育效果。

两个月以后,邬意韬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叠被子,能心情愉快的做值日,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初步学会了与人合作。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邬意韬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从中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你用心了,所有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

一、基本状况

王__,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__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__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__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__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__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__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__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__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当然,王__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第五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作者: 瑞一

发布时间: 2010年1月20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爱心小屋

内容与要求:

* 感受相爱中的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用智慧和信心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情节。

* 尝试通过感受故事情节中的温馨,增加幼儿愉悦感。

环境与材料:

PPT 故事情节图片 计划书

过程与指导:

一、引出故事的名称

* 从图片上看故事里可能讲的是谁的事?(引出故事的名称:《爱心小屋》

二、理解故事的内容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他们的身高相差怎样,这样会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 虽然它们的身高相差很多,可是他们俩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两个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对相爱的人住在一起会不会因为身高带来很多麻烦?

* 于是他们搬进了长颈鹿的家,他们会遇到麻烦吗?

(教师出示长颈鹿家中的画面)

* 发生了那么多的麻烦事,他们两个会不会分开呢,为什么?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他们希望爱心小屋里的东西他们俩都能用,既能适合高高的长颈鹿夫人,又能适合矮矮的鳄鱼先生。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帮他们?

三、设计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的家

* 帮助设计门、楼梯、桌子等。

* 引导孩子讲讲自己和别人的设计。

巩固与拓展:

* 引发幼儿在生活中感悟各种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得设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附:

故事

爱心小屋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虽然,他们的身高相差很多,但是他们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俩个才能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搬到了长颈鹿的家。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生活在一起了!可是每当用餐的时候,不是鳄鱼先生身体太矮够不着桌上的饭菜,就是长颈鹿个子太高费力地弯着腰用餐;还有每当跨高高的阶梯时或开高高的门锁时鳄鱼先生就无可奈何了;有时用厕所时鳄鱼先生差点掉进马桶里。唉„..那么多麻烦,正是糟糕透了!

这些麻烦事让这一对相爱的人伤透了心。晚上,长颈鹿夫人对鳄鱼先生说“亲爱的,怎么办呢!”鳄鱼先生说:“没事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属于我们的爱心小屋的。”

第二天,鳄鱼先生和长颈鹿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过了几天,他们开始努力地建造自己的“爱心小屋”。屋子里的每一样用具两个人都能用,而且既舒适又方便。他们终于能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了!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猜一猜,他们新造的“爱心小屋”是怎样的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国旗飘飘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五星红旗,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关心他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红纸、粘纸、麦管等。

活动过程;

观察与指导:

一、让幼儿观察国旗

讨论:国旗是什么样的?

上面有几颗星?每个星一样吗?他们分辨是什么样子的?

二、鼓励每人制作一面国旗。

三、幼儿制作

知道国旗是五颗星星在一起。(其中一颗大星、四颗小星。)

提醒幼儿不要将星贴在边上,有适当的空处可以帖上麦管

四、将作好的红旗布置教室

想想我们将五星红旗可放在教室的那些地方?

(墙上、彩车上、门口、插在玩具橱上„„)

建议与调整:

与音乐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红旗飘飘》的歌曲声中结束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去旅游

活动要求: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带领同伴了解当地的著名风景及特色

2.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广阔,间接地感受国家的雄伟,增加幼儿爱国的热情。

活动展开;

一、自由欣赏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你们当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旅行家啊!他们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你看。这些就是他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展开讨论

1.他们去的地方你认识吗?

2.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

3.你是从照片上的哪个部分看出来的?

4.我们请这位旅行家来公布正确的答案

5.我们的小脚印走遍了祖国大地

6.你们觉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

7.他们都是各有特色的。

8.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

9.他一共有几个城市呢?

三、拓展话题

1.你最想去哪里?

2.为什么?

3.让我们来寻找一下它的位置。

四、延伸

中国地图——我最想去的地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我爱北京天安门

活动要求: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吗?

2、你能在哪里找到我们的天安门?

二、欣赏歌曲

1、请你听一首歌,听完以后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2、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3、你听出它是几拍的歌曲?

4、它的歌词美吗?美在哪里?

5、你听到了什么?

6、愿意在我们美丽的天安门照片留念吗?

7、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唱!

8、以拍照的形式鼓励唱得认真的孩子

三、创编动作

1、你愿意在我们天安门前跳舞吗?

2、让我们随着音乐和歌曲一起来跳舞。

1、我们给跳得美丽的、与众不同的孩子拍张美丽的照片

建议与调整:

歌曲演唱中幼儿富有表情,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孩子,幼儿的动作创编有一定的难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我唱着歌儿骑着马

活动要求:

1、

让幼儿学会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

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有兴趣了解中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北京天安门、喜马拉雅山、大雁塔、延安宝塔山、大熊猫、乐山大佛。

2、

歌曲:“我唱着歌儿骑着马”磁带。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儿歌,了解内容。

讨论:我们祖国的全名是什么?

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二、

观看课件,交流谈论。

图一:(儿歌:青青的草„„大马)

小朋友骑着马在什么国家旅游?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首都,我们中国的首都在哪里?

说说大家知道的北京。

图二:(什么大„„青天)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的什么地方?

我们红旗上的五颗星星怎么那么特别!

图三:(山么山„„高山)

我们中国有哪些山?

最有名的山是那座,为什么?

说说世界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登山运动员。

图四:(什么高„„宝塔)

了解大雁塔。

图五:(什么宝„„国宝)

什么是国宝呢?

我们国家有什么国宝?

三、

边看图边念儿歌。

四、

教师问,孩子答。

五、

欣赏歌曲。

建议与调整:

活动目标要调整为以幼儿的角度出发来撰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运动健将 内容与要求:

* 激发幼儿对各种运动比赛项目的兴趣。

* 感受运动健将坚韧、勇敢、合作、自信的运动精神。

环境与材料:

* PPT:单个比赛(举重)、两个比赛(摔跤)、团队比赛(篮球)的分部照片。

* PPT:颁奖升旗仪式。

* 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

过程与指导:

一. 导入主题

近来我们了解了很多奥运赛事,今天老师把他们的照片带来了,请大家来看看这些奥运健将在参加什么比赛。

二. 分享经验

图一:举重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举重的照片)

* 这是什么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些运动员怎么会举起这么重的杠铃?

* 哪些运动是一个人参加的比赛。

图二:跆拳道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跆拳道的照片)

* 这是几个人参加的比赛,什么比赛项目?

* 怎样才能战胜对方?

* 哪些奥运比赛项目也是两个人进行比赛的?

图三:篮球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篮球比赛的照片。照片中有姚明)

* 这么多人在参加什么比赛?

* 只凭姚明哥哥一个人能战胜对方吗?

* 应该怎么合作?(播放一段篮球赛事)

* 还有哪些比赛项目也是要有大家一起合作的?

图四:颁奖升旗仪式

* 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得冠军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 运动项目图标和汉字游戏 * 找朋友:汉字图标配对(各种运动项目图标)

巩固与拓展:

* 你还能说说奥运会的其它比赛项目以及获得冠军的运动明星吗?

第六篇: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分析对象:葛昶

年龄:5岁 性别:男

好动,不怕人。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乱跑,不能很好参加集体活动。但学东西还可以,挺聪明。但在家一个人时挺好,能安静的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而且坚持时间挺长,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点像多动症,但在家的表现又不像,因为他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坚持较长时间,比如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做作业做的也挺好的。

个案分析及指导策略:

任性的形成原因: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做出有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教育策略:

1、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 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推荐专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