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消防疏散逃生演练记录

2023-01-04 20:39: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消防疏散逃生演练记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消防疏散逃生演练记录》。

根据20xx年工厂制定的安全工作管理目标,于7月21日举行了首次消防演练。演练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方案有序、紧张进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消防演练活动,安排周密,全厂管理人员、职工高度重视,全体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各负其职,认真负责,确保演练活动万无一失。

通过此次消防演练,为应急人员提供一次实战模拟训练,使应急人员熟悉必须的应急操作,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防范意识和应急逃生自救的能力,为真正的事故应急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保证。这样的演练活动,它不仅为我厂积累了演练的经验,还为诸多应急预案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借鉴。

演练后只有经过认真总结才能达到演练的目的。从总结中,每个演练者都可获得再次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对于指挥和管理者来说,通过演练的总结,可以发现应急预案中的问题,并可从中找出改进的措施,把预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演练后的总结是演练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此次消防演练进行全面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工作亲临部署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其规模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重大事故也不断地发生,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因此,需要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急预案。随着我厂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引起了工厂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把应急预案的演练制定在工厂年度安全工作管理目标中,作为年度安全工作的考核重点。

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正式演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工厂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厂长赵东林同志作为工厂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和演习总指挥,对这次演练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定演练方案,确定演练目的、原则和规模;分别在全厂中干会议和全体演练工作人员会议上亲自对演练工作进行部署,并对演练的安全保证工作提出三个确保“确保演练人员的安全;确保演练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演练全过程的安全。”的重要指示;厂长亲临演练现场进行指挥,下达演练命令,观察演练情况,对演练工作实施全面控制。

演习领导副总指挥品管部部长常峰同志、生产总监助理吴鹏飞同志,身先士卒,对演练工作的全过程进行领导和指挥。主持并参与演练方案的多次讨论和修订工作;主抓演练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为保证演练前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不仅亲自为学习人员做动员,而且还积极带头参加演练前的学习和培训;

总之,这次演练所取得成功,完全得力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从而充分体现出我厂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很强,确实把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演练目的明确,预案策划周密

演练的成功、失败与否,策划好演练的预案是关键,而策划演练预案的首要前提是明确演练目的。工厂演练领导小组以《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为使工厂制定、施行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灭火和疏散应急预案》在应急行动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从我厂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认真研究,确定本次预案演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一次火灾事故的应急演练。

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程度;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使应急人员熟悉各类应急操作和整个应急行动的程序,增强应急人员的熟练性和信心。

从应急预案的编写到应急预案的策划和最终演练的组织实施,这些对于工厂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为了能使所策划的演练预案全面、周密、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即要保证应急人员通过演练得到有效的锻炼,又要保证演练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演练预案的策划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消防演习预案。

一个演练是否能成功,部分地取决于参加者是否理解这个演练。我们工厂消防演练预案就是向参加者提供的阐明演练目的、内容和做法的文件,从而帮助参加者理解这次演练。在该演练预案中,首先确定“报警和人员应急疏散”作为此次火灾事故应急演练的演练科目。接着阐明了演练的时间和报警电话,以及演练所设计的场景和涉及的范围。最后对演练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火灾模拟现场的布置、报警及人员应急疏散的方法步骤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应急预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演练得到预期的效果,保证演练在绝对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仅有演练预案是不够的,必须对演练的组织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为此我们制定了消防演习工作安排。该文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职责,岗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对演练结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做出客观评价,并由专门人员负责演练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三、宣传培训到位,职工意识增强

应急预案是行动的指南,应急培训是应急演练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利用广播、影音播放器,结合职工安全知识小册子,向全体员工进行应急预案及火灾应急演练的宣传动员,广泛普及火灾应急的基本知识。各个部门领导为进一步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技能,组织本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演练预案,熟悉应急疏散路线,实地操练消防演练程序。

通过演练前期对演练的广泛宣传和培训,使全厂职工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报警、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基本操作,熟悉应急演练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所有危险的可能性及防范措施,使大家得到锻炼,一旦发生事故,懂得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去做等。从而提高了全厂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确保应急行动高速有效的完成。

四、演练紧张有序,获得圆满成功

消防演习于7月21日正式举行。参加演练的全体工作人于下午10:30分准时在规定地点集结,并举行了短暂的演练启动仪式。

此次消防演习地点选在工厂大门外,涉及工厂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了使较多人员在这次消防演练中得到锻炼,我们设计了某仓库化学原料起火的场景。

演练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全体工作人员于10:20分准时就位。随着火灾报警哨声的响起,消防演练正式开始了。

此时,各车间第一个发现火灾的人员,迅速向本部门领导报告,同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向工厂总指挥报警;与此同时,工厂所属部门的全体人员,马上紧张起来,迅速放下正在进行的工作。按照演练预案中应急疏散的方法,用毛巾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沿着墙壁,采取低姿势向本楼层的两个疏散通道逃生。

接到火灾报警后,迅速向演练领导小组报告。演练领导小组马上做出决定“我厂消防演练在工厂正式开始,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部门人员紧急疏散到车间外安全地点。其他各部门职工继续坚守岗位。”

11:05分工厂内全体紧急疏散的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在综合楼楼外集合。演练领导总指挥张卫健同志宣布消防演练结束。

演练结束后,负责演练的工作人员对演练过程的量化考核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论如下:

1、本次消防演练的实际参加人数共计120人。其中应急演练人员9人,演练领导小组成员及工作人员10人。

2、实施演练的仓库、车间共有6处,涉及:液剂车间、粉剂车间、液剂原药库、粉剂原药库、包材库、液剂制药车间。

3、消防演练开始后5分钟内,车间内所有人员均应急疏散完毕,撤离出“火灾”现场。生产区内的所有人员均能按照应急疏散方法进行疏散。

4、在报警和人员应急疏散的消防演练全过程中,灭火行动组做的最好获得演练量化考核的满分。

综上结果表明,消防演练紧张有序,应急环境营造逼真,安全保证工作到位,演练达到预期效果,最终获得圆满成功。

五、认真总结不足,持续改进提高

应急演练是在模拟事故的条件下实施的,是更加逼近实际的训练和检验训练效果的手段。也是检查应急准备周密程度的重要方法及评价应急预案准确性的关键措施。因此综观消防演练全过程,我们确实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的。下面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报警及应急疏散的过程中,个别人对报警程序及应急疏散方法还是不太熟悉,应用的不熟练;

2、根据上级对消防演练的要求,消防演练时要事先告之演练范围内的人。我们为能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又不违背上级要求,向全厂职工告之了演练日期,并没有告之具体时间和地点。但是由于演练时工作人员较早就位,使演练的真实性打了些折扣。

3、应急演练的'指挥过程中,联络通信方面的策划不到位,造成各工作小组及指挥部之间联络不畅。

4、演练正式开始前,指挥部、各工作小组之间没有实施对表程序,也没有强调必须携带计时装置,由此使演练时间不统一。

5、救护小组准备不够充分,未能及时总结。

以上主要还是演练的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积累了演练的经验,为今后我所诸多应急预案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借鉴。

总之,工厂在20xx年首次举行的消防应急预案的演练,按照事先周密策划的演练预案顺利完成,达到了此次应急演练的目的。从而证明我们制定的应急预案中,火灾报警及人员应急疏散程序是可行的。通过应急演练,使全厂职工熟悉了必须的应急操作,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防范意识和应急逃生自救的能力。

虽然,我们这次只进行了“火灾报警及人员应急疏散”单科目的应急演练,但是我们全厂职工都参加了演练前期消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做好了参加演练的准备。如果他们参加演练也会做的很好。

我们的应急演练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为应急预案开展的演练工作却刚刚起步。为了不断提高全所职工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以便在事故的应急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及时、有效的效果,我们将经常性地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训练或演练工作,以提高全厂职工的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推荐专题: 消防疏散逃生演练记录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