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财政学论文(推荐6篇)

2022-12-14 00:44:0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论文(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论文(推荐6篇)》。

第一篇:财政学论文选题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51、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效应分析

52、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53、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54、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

5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56、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57、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8、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59、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

60、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

61、环境政策研究

62、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

63、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64、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6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66、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研究

67、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

68、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

69、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70、中国公共卫生支出理论与实证分析

71、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

72、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3、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74、住房保障税收政策研究

75、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

76、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

77、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研究

78、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

79、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80、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研究

81、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82、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83、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

84、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研究

85、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

86、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

87、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88、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研究

89、地方政府融资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90、公共预算权力配置问题研究

91、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第二篇:财政学论文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财政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探讨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体制转换过来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结构仍明显具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和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采取的不同政策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今年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研究意义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财政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诸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认识到财政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采取正确的方针,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民生的关系。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总体上覆盖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地区间、城镇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较大,而财政对社会民生的支持和保障,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财政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要持续加大,这是财政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另一方面,行政成本过高,一般性开支控制不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绩效考评刚刚起步等,又制约着财政对社会民生保障的力度。从财政支出的宏观结构来看,存在着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长期过低的问题;从财政支出的横向结构来看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满足不了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需政府举办的诸多事物仍然进行着大量供给;从财政支出的纵向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也是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实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这些问题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赤字连年有增无减,债务岁岁膨胀,风险不断加大,极大地制约着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三、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给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政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仍居各项支出的之首比重仍然偏高。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不理想。

(三)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由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

(四)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因为我国社会文教费中包括了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投入,所以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偏低的。

(五)管理水平不高,总体效益不佳

财政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行政管理必须付出的成本,但由于我国管理水平不高,行政管理中又缺少成本意识,加上人为的腐败因素,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混乱现象和严重的低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预算本身缺乏科学性。②一些部门预留预算资金问题比较突出。③虚报或挪用资金。如扶贫救灾款中既有虚报现象,又有挪用行为。还有一些部门将事业费挪用为福利费,甚至私分。④资金投资效益差。有的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有的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⑤人为肆意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大量豆腐渣工程。

总之,我国财政支出状况虽然比计划经济体制下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予以改善。

四、改革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而社会事业建设则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加快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了,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建设是互融的而不是对立的。一方面,内生增长原理诠释了教育、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构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它可以克服资本积累效益递减的效应,推动经

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社会事业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一部分将转化为个人消费,所以社会事业建设具有直接扩大内需和为扩大个人消费解除后顾之忧的功能。因此,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财政又要注重推动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设社会事业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财政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协调好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财政)直接提供,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各异,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对于那些可以而且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建设社会事业中的作用。

(四)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把握好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支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建立健全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长远效果,更有力地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针对目前我国科技与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财政中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支出进行一定的调整。

1、要加大财政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财政性教育支出、科研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此才能确保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国民素质与国际竞争力。

2、必须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并保证义务教育是一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经费应全部由国家承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性质,费用主要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财政只负担一部分经费。在科研支出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不能作为商品出售,因此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直接的经济应用价值的“准公共产品”,在专利制度下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并将其逐步推向市场。

(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1、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虽然增长很快,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小,随着我国人

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失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化建设,把原来隐藏在各单位财务活动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出来,转由政府统一征缴资金,统一列入预算,统一管理起来。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改革,完善失业救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彻底打破城乡、所有制和劳动者身份的界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三)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应当在明确政府在该领域的职责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特别注重加大对农村及城镇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

1、按照全国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的划分,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体系。应当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财政为辅的财政卫生经费供给系统。一方面,越是基本的公共卫生项目,其管理级次应当越高,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承担,而特需的公共卫生项目,可由市、县财政承担;另一方面,外部性较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项目可由中央财政负担,并着重扩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而对地方性的公共卫生项目,应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

2、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首先要从总量上提高公共卫生支出的比例。

3、增加用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支出。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前提。因此,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己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1、政府要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鼓励社会投入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继续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启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环境保护支出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重要内容,环保资金要用来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控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安排财政支出时,要优先保障政权和法制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法制的健全,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财政予以解决。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顺序的进行。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中,还要区分轻重缓急,集中资金,确保重点支出项目。

六、结论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地构建和谐社会。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财政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也就是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保障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财政必须坚持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诸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200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效率》,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策略》,2010年,中华会计网校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力度加大 向薄弱领域、弱势群体倾斜》,中国门户网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2009年,王玉华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供给》,2006年2月,孔善广

《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2001年,《现代经济探讨》

《财政学(第七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财政学论文

2014中国财政应该如何向前迈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稳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均国民总收入实现同步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对财政支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就最近的2013财政状况来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0174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比上年增加3999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8969亿元,比上年增加7891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在上半年经济下行、财政减收、全国特别是中央财政完成全年收入预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征收,随着经济逐步回暖、贸易形势好转和相关增收措施落实,下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稳步提高,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圆满完成并略有超收。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清理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财政收入质量提高。

不难看出,虽然2013中国经济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的调节之后,由上半年的略为下挫逐步好转并在下半年稳步提高,但是从中暴露出中国财政的收支对于中国经济平衡作用是有限的。

依据2013年财政赤字从2012年的8000亿元扩大至1.2万亿元,扩大幅度达50%的情况来看,预计2014中国的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8万亿元,但是2013的财政收入比较缓慢,如果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增加人均国民收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俭开支,这也意味着,中央和地方政府2014年在债务融资方面应该要有所顾忌,进一步约束财政支出,达到一个收入和支出的平衡状态。

所以针对2013出现的财政方面的问题,2014必然会做出一系列的变动和调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深化改革将贯穿全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这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条红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指标,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赤字高低,既体现财政政策力度,又关系风险管控。2014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但赤字率稳定在2.1%不变。“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因此2014财政拨款会注重在对企业的扶植和帮组。

121340207蒋欣怡信息安全1202

第四篇: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 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

期末论文

学 生 姓 名:

学 生学号:

指 导 教 师:

2014年 5 月 14

一、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的难度在逐步加深,时至今日,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国有经济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由于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又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其运行状况并不理想。现在,我国正致力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经济体制上的弊端与缺陷更是显露无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经济面临重大的调整。理论界必须加强对国有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的大部分篇幅从理论层次讨论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经济。这样做并不是重理论、轻实践,而是因为理论不仅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可以服务于实践,有助于在经济转轨时期尽可能减少实践工作的失误,是为了在目前纷繁复杂的理论争议面前,帮助人们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关词键:财政、中国经济、公共需求、“支收管平”、目 录

中文摘要..............................................................Ⅰ

一、绪论.................................................................1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1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1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2

二、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2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2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3

三、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5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5

1、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现在的状态.................................5

2、存在的问题....................................8

(二)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9

四、结论...........................................................22

参考文献.............................................................24

一、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不免接触到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这些经济现象或经济活动大体上可以归集到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当中。而财政学正是研究两者间的联系的,本论文主要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来找清未来中国经济财政的发展方向。

财政学,顾名思义,是一种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的学问。首先,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其次,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阶级性和公共性以及强制性和无偿性。总而言之,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利,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并通过政府经济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相对均衡和协调,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内在职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稳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拟运用分析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把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加以论证,并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具体现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全文紧紧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一一展开。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具体如下:本文第一部分是“导言”,在这里阐述了本文的写作意图、研究范围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本文第二部分是“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改革思路、描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本文第三部分是“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明确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认为哪里能发挥作用就应在哪里搞,哪里不能发挥作用或妨碍其他更能发挥作用的经济形式发展就不要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定位,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进有退”的前提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国有资本进退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国有资本的进退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市场无能到什么程度,政府和公共财政就应主动地相应进到什么程度(进入准则)”和“市场能够成长到什么程度,政府和公共财政就应主动地退到什么程度(退出准则)”。

一、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国企改革的历程,按照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一1984年)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五个文件,要求地方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但是国家和企业间的权利分配起伏不定,导致企业经营者只关心短期利益,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国企的改革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

2、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年一1993年)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国家要有所有权,企业要有经营权。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但当时实行承包制的企业既不能做到完全自主经营,更谈不上自负盈亏,也就难以做到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为了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阶段(1994年一21世纪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指导思想。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个入认为现在处在一个很微妙而且很关键的时刻有两种可能都存在:其一是排除二扰,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另一种可能则是出现一定曲折。我个人的观点是以下四点:珍惜改革成果,正视深层矛盾排除两种千扰,瞄准“三重”推进。珍惜改革成果根据实际调研及总体评估,我认为,前一阶段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本人调查及推算一在国企改制方面小型国企改制约实施;中型国企改制约实施60%;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改制也开始启动。二是破产:据初步估算,需要退出市场的大中型特困企业和“资源枯竭企业”约50%实施政策性破产。下一步要由“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三是人员安置:近几年国企下岗分流人员累计约2600万-3000万人其中六成左右实现再就业。一些企业实行“两个置换刀相结合即“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对一部分职工解徐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相当不易四是资产变化据统计资料夕国有企业总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13.s万亿元,2003年底达一19.7万亿元国有企业净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5万亿元2003年底达8.4万亿元。可见,无论总资产还是净资产都是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不小事实说明改革以来国资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有所增长。这些成果必须珍惜。

三、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1、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现在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特殊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而不能局限于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非竞争论、国有企业退出论、国有民营对立论等在内的种种片面观点,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超越和扬弃私有制的逻辑,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2、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和进度不断加快,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的数量逐步增加。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有很大差别,但是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企改革中资产流失、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二)国企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问题,(三)大集体企业改革涉及的国家政策问题,(四)政策性破产企,(五)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业职工安置问题,(六)国有企业内欠职工各种费用问题。

(二)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国有企业稳定工作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上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正确

(三)进一步健全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完善配套措施,提高国家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 处理国企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

(五)进一步规范国企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六)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快老工业基地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进度

四、结论

近十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所得税制改革等几大改革措施,为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而政府的职能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的基本职责和职能作用。政府通过实施行政职能来实现国家权力。政府职能是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三大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无论任何社会形态、任何政体的国家所共有的。

参考文献:

[1] 于金福.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马健行.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 谭雪梅.“国有企业”概念的重新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2(07).[4] 宫希魁.洪艳.关于国有经济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J].求实学刊,2002(06).[5] 雷星晖.刘万才.从功能变迁看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6] 徐传谌.张万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第五篇:财政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财政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指导老师:王海青

姓名:刘桂

专业班级:会计1104学号:2011161

1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目众多,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文中比较分析欧洲主权债务与中国地方债务。目前虽然我国并不具备爆发“欧洲式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条件,但仍存在爆发地方债务危机的隐患。

关键词: 地方政府融资、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对策与策略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及成因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

1.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数量多。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到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9710.68亿元,其中,省级8826.67亿元、市级26845.75亿元、县级

14038.26亿元,分别占17.76%、54%和28.24%。

2.地方政府多头融资,银行多头授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余额下降,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逐年增加。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银行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地方政府还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同时向银行借款,使得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及担保状况难以把握。贷款管理也较为混乱,风险较难精确计算。

3.地方债多头管理,局面混乱。虽然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还未发放完毕,但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已经出现了多部门管理的现象。

4.地方债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区域不平衡的特点。纵向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等分级举债格局。其中省级和乡级的债务规模较小,地(市)和县级债务规模较大。有的县级平台对银行的债务比例高达90%,贷款金额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最高达政府收入的2-3倍;横向看,不仅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同样存在,不同地区债务规模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二)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成因

1.权责不对等。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家的行政制度,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出现了权责不对等的情况。

2.地方政府热衷追求GDP和政绩工程。我国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面较窄、评估指标较少,通常以实现的GDP作为衡量标准,这使得地方政府为实现GDP 目标投资冲动较大。

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挫,企业效益下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同时由于自身资金紧张,中央对地方的 相关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小。另一方面,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保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为此进行了大量的配套投资,支出较大。

4.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当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大于消费。地方经济多是靠投资刺激获得发展而不是消费或出口,各地区投资的动力都较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干部的积极性受挫折

1、影响乡镇领导的工作精力。乡镇领导经常穷于应付债权人上门讨债,无法集中精力抓中心工作,有的乡镇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未能尽快理清,造成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增效不明显,也直接影响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2、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村级干部的管理。村班子的战斗力直接影响村财创收。只有强的战斗力,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当前我区各乡镇中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占有一定的比例,个别乡镇甚至有一半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根本无法实现村民自治,开展农村工作难度大,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也影响了其他村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一旦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二)政府的形象受影响

1、影响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负债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难以实现,日常的开支都无法保障,3、偿债能力薄弱,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

(三)社会安定稳定受影响

1、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

困难,债务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实现,一些乡镇大量挤占专款、拖欠工程款,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巨额的负债会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的安定稳定。在现行体制下,巨额的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偿还能力,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产生飞跃,可导致负债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乡镇债务近似于一个“无底洞”,如果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极易造成农民负担的反弹。

3、沉重的负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镇村两级负债沉重,造成了运转困难,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拖欠群众的资金无法及时偿还,有的乡镇还拖欠群众的拆迁安置款,还有的乡镇由于工程款无法及时足额到位,造成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对此有意见,有时还上访,导致党群干群关系不是很融洽,不利于农村的安定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乡镇债务问题原因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和深层次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即将推行,乡镇老债务的清偿将愈加困难。对此,务必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花心思、下大力气,切实予以解决。

(一)化债要有心。不仅要有真心,而且要有决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坚定实现解困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既要看到解困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要发现和寻找解困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从维护稳定的全局出发,从又快又好地发展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能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一筹莫展。只有思想重视,行动才能坚决,措施才会见效。

(二)化债要有力。要树立“增收是政绩,还债解困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防止“新官不理旧事”的历史痼疾,并建立一种有效的领导责任制来予以保证。实行化债优先。经济社会要发展,债务也要化解,正确处理发展与减债的辨证关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对各乡镇已形成的老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计,逐

笔核实,登记造册,通过深入清理,做到每一笔债权、债务一清二楚,为采取具体对策打下基础。同时,要调整政绩考评标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化债优先原则,根据债务轻重、化债潜力和难度,分别确定化债在党政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不同权重。对化债得力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反之则不予提拔或降级、调离,以鼓励领导干部努力化债。

(三)化债要有法。一是完善体制。既要严控新债,又要消减旧债;既要从体制上突破、支持,又要从管理上规范、行动。要采取增收、节支、收欠、承兑、核销、折卖、改制等逐步解决已欠债务,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债务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改进项目投资管理办法,杜绝新增不良债务。二是狠抓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农村经济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是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根本出路。三是狠抓项目。项目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议实施项目责任制,不但乡镇主要领导签定项目责任状,乡镇主要领导也要与乡镇两委其他领导、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签定项目责任状,以形成“人人抓项目,村村有项目”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抓项目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变“引凤筑巢”为“筑巢引凤”,着重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特别是储备一些短频快的项目,吸引内外资本来我区投资。四是改旧建新。加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步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城镇开发是一笔宝贵的资产,要用全新的思路来抓好这项工作。五是严格支出。开源节流,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乡镇要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和非必要支出(如接待费等),优化支出结构。要处理好乡镇财力有限和党政领导投资决策行为随意的矛盾,加强预算约束和民主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公开的机制,逐月公开预算执行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化债要有效。一是要改革财税政策。在税收分配上给予乡镇财政适当的倾斜和扶持,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间分配体系,要从制度上给予乡镇政府较为充裕的财力,如给予相当程度的税收分享比例;另外,要杜绝非规范的负担转移现象,尽量减少对乡镇政府搞“升级达标”活动。二是要完善目标考核,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确保乡镇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和手段,做到权责统一。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大力裁减财政供给人员;要加强班子建设,乡镇财政要解困,强有力的镇、村班子是根本的组织保证,要配强、配好乡镇、村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配强村一级的班子。

第六篇: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一、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财政资金整体应用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当将绩效根据标准和规范进行考评。然而,传统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无法实现评价标准的有效统一,也无法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落实到位。从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评价管理标准,以致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比较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二)财政资金预算的绩效管理不科学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国内财政资金预算约束机制、标准匮乏,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难以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方面多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增量预算模式,该种增量预算方式的前提是既得利益,因此固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预算合理化能力降低,财政资金利用、占有等出现了不均衡现象,影响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能力的发挥。

二、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评价管理体系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原则、制度以及健全的体系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准确的反映出财政资金的使用价值。在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全面性与重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兼顾成本效益以及可操作性,又要确保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同时这也是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绩效指标评价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在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绩效评价标准、权重比值的确定。权威评价标准,既是科学评价的基础,又是绩效评价结果持续应用的先决条件,在确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可操作以后,所获得的评价结果不应当被闲置,要对现实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发挥应用的指导作用。财政资金应用效率、效益以及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对责任单位的有效监控。

(二)健全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适合国情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后,还要对具体的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财政部门以中央要求的“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大胆进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不仅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而且还要研制适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方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考核方法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法等;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当以绩效为指标设计之灵魂,将其与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效果和绩效保障等内容充分结合,在充分利用数据、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精简性、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设置特色性、通用性两类指标;同时,还要建立专家库,强化业务培训,并且对主管部门、评价专家等系统性培训,并且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专题研究,以此来提高评价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素质。健全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过程中,应当成立独立的组织机构,进行专职管理。基于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考虑,只靠财政部门难度非常的大,应当以政府领导为基础,以财政部门出谋划策为支柱,通过地方立法、制定政府规章的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机制建设。

(三)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通过不断加强绩效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预算审批、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对财政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并且根据项目建设要求,由地方政府灵活应用“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有机结合的预算方法,对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要深化预算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公开性,并且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以此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从目前国内现状来看,财政预算较为简单,细化程度不够,以致于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在该种情况下,不仅对财政预算透明性、公开性产生了影响,而且还会对预算绩效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应当不断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公开性、透明度,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从而使预算更加的完备和规范。绩效预算、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应当保持一致,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提高财政收支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着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要完善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需要从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等方面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财政学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