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范文三篇)

2022-12-08 21:55:4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范文三篇)》。

第一篇: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校本培训

学习心得

李垌 2017.04

通过一系列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培训学习,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流、社交、行为。由于孤独症是一个广泛发育性障碍,没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表现是一样的。因此,作为特教老师的我们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这些特殊表现,比如重复对方说过的话或者重复电视里看到的广告语等,要接纳,要尊重他们。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有些孤独症儿童总喜欢看抽水马桶,一次又一次按开关、不停的开关门、喜欢在手里抖动一张新的纸。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孤独症的典型特征、刻板行为、怪异行为。而正确的做法则是需要我们能够看到行为背后掩藏着的欢悦思维。如:他想弄明白按钮和水漩涡的关系,想知道按钮和声音、水和声音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事物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解事物呈现的多样性。很多孤独症儿童在某一时期表现出对文字、画画、电脑、音乐感兴趣,我们应注意加以引导,使兴趣发展成技能。教育应该是对儿童生命的正常扩充与积极的帮助,而不是去损害,也不是去窒息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去察觉孩子的困难所在。如:一个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哭、发脾气、不服从指令出现抵抗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渴?饿?累?不舒服?有需求?更为准确的做法应是,细心捕捉从孩子身体各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动作,判断

他的问题,给予适时、恰当的帮助,也就是说真正理解孤独症儿童的困难并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自己心上。允许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与一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少批评指责,不惩罚。

另外要学习和掌握DTT训练方法,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训练模式,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症状。

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入他们的世界,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问题,使得他们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第二篇: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联系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联系

第一章认识孤独症:概念·演变·症状

第一节孤独症概念及其演变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孤独症《autism>这个词时,是否想到是性格孤僻呢?是否觉得他是不爱与人交往的同义词呢?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认识一下他们吧。

一·孤独症概念的由来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明确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他报告了其从精神病的角度观察到的11名儿童所遇有的异常的特点: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这相当或极端固定的要求。他把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交往的孤独症性障碍”及“婴幼儿孤独症”。先进,关于孤独症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特征为三联征,及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同一的行为方式,主要在三岁前起病。2岁到5岁是孤独症行为最为明显的阶段,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多是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而建立的,国内主要依据中华神经精神科学

会发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二称谓演变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他们同是英文Autism的中译名。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因我国正式颁布的文件中使用的是孤独症一词,所以沿用至今。孤独症一词主要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和特教界使用。

第二节初识孤独症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孤独症的行为表现有误解,常常一句“不理人,不看人”的行为表现来认定某个而同时孤独症,即使是特教教学人员,在筛查是也有时遗漏或者“草木皆兵”。实际上,认定孤独症应重点观察,客观分析一下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

一·社会互动

孤独症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普遍表现出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很难也别人同步游戏,注意力不能与游戏者同时集中在同一件事情或物品上。

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虽然表现出“黏人”行为,但多是表面的依附,缺乏真正亲近父母亲的行为,对母亲的搂抱,亲吻毫无反应,当人要抱起他时,他不伸手表现期待要宝气的姿势,有时甚至“打挺儿”;长大一些后,不主动找其他小孩玩,而是不敢,害怕陌生小朋友,或不会与别人玩,不能理解别人的用意。

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长眯着眼,斜视或给人以用余光看人的感觉,很少正视,微笑,也从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普通儿童因生活环境中缺乏同龄人,缺乏与他们交往的经验,也不会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也比较孤僻,反而有的孤独症儿童并不拒绝别人,因此仅凭这点不能明确认定有孤独症行为。

二 言语沟通

孤独症在这方面的障碍表现通常十分突出,大多数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会说,也常常不愿意说话,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尖细,常自言自语的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自己组织言语进行交谈。很多儿童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多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出代词 运用“反转”。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我”,比如有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就会回答:你教兵兵

有些言语沟通问题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一个患儿可能会对某些声音感到强烈兴趣,例如弹簧驱动的玩具或晃动要是发出的声音,同时,他还可以对某些声音感到苦恼,如听到摩托车轰鸣声或狗叫声就会捂上耳朵,畏缩不前,这些不同的反应可能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在同一患儿身上观察到。客观侧听结果也表明,儿童的情绪状态,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对声音的反应,茹情绪状态处于平和,安静时,可能听力曲线正常:而当他情绪紧张,较早,表现出紧绷面颊,瞪着眼,无意识的轻微转动身体或手指行为是,可能对某频率的声音反应敏感如对语言敏感,这是他不可能愿意与他人沟通;有事情绪有轻微不安,表现为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轻微蹦跳。客观测听饿结果是正常的。总之,有些儿童长期听觉反应异常,有些儿童则是在某些时候反应异常,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些鱼孤独症详尽的“阿斯伯格症”儿童,他们能比较主动的与人打招呼,能进行一些对话交流,语言比较流畅,因此也不能只从没有主动言语沟通这个角度认定孤独症行为。

我国民间常把国外称为“阿斯伯格症”的患儿混称为孤独症儿童,因此我们要一起来认识“阿斯伯格症”

阿斯伯格症与孤独症相比较,患儿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借助与手势,身体等辅助手段进行沟通的能力,言语沟通方便问题不突出,只是往往在早期就常说大人话。但也不尽然,不分语言发育落后的患儿当中也有很少一部分属于“阿斯伯格症”。他们在认知发展以及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理生活技巧方面也没有显著的着落,6岁前通常能表现出于对周围环境好奇;社会互动以及行为模式方面的异常与孤独症一样,他们大多数有刻板行为,唱自己玩自己的,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人们通常容易把“阿斯伯格症”与高功能孤独症的儿童等同看待,这里的功能高低主要依据智商来判定,高功能孤独症指孤独症群体中智力正常的大于70,约占该群体的5分之一。无论功能高低,孤独症患儿都会具有退缩的情绪和行为,他蒙在早期不会有意的主动地侵扰他人,除了吃喝,自己玩,机会对外界不感兴趣:而“阿斯伯格症”患儿往往不安分,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但有与外界沟通的愿望,不愿意被忽视,喜欢炫耀自己的意愿。长大以后,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常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冷淡,情绪好时就愿意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阿斯伯格症”患儿确定社会交往有着异常的兴趣?:他们喜欢接近异性,只是显得不合时宜;他们常常喜欢聊天但又不考虑对方的反应,常给人以“目无他人,目空一切”的感觉。在行为模式方面。两者之间差别很小,“阿斯伯格症”患儿对充斥暴力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对天气昆虫等不寻常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还比工功能孤独症换而更富于情绪化,少与挫折就打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

三行为模式

孤独症而通常表现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有强烈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如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着迷于旋转盘,摆放积木块拼图喜欢看电视广告听音乐和天气预报,但对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上厕所排便要用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哭闹,若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多说儿童因紧张焦虑而活动过度,单调重复的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有的甚至出现自伤,如反复挖鼻孔拍打头吸吮等。

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他们的活动材料或用具十分单一,如户外有很多的健身器具,而他们往往只玩一样,小年龄的经常玩滑梯秋千或一个人玩沙子水纸玩具汽车咕噜,玩法上以咬,挥动,摇晃或敲打把玩具排成一排或堆高为主。

总之,初识孤独症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上三方面的特征,特别是仔细观察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 再识孤独症

从心理学和学习活动的角度看孤独症

一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孤独症的特征

虽然大多有视觉学习的优势,他们喜欢看窗外风景,画画拼图,看电视但有些也存在着问题,如不能快速准确辨别他人的面孔,所需识记时间较长;有时不是根据形象辨认来人,而是根据声音或气味进行辨认;视觉成像可能一般人也有一定差别,有一些儿童有弱视斜视问题;有些孤独症儿童很难把视听觉刺激整合好,他们依靠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登记信息单通道输出,若视觉登记的信息需要换成口语输出,则要经过较长的通道转换过程,因此视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都比正常儿童慢。以视觉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孤独症儿童对视觉性文字信息登记好,经常是过目不忘。同时,理解视觉信息也相对较快,我们的教学要充分考虑他的这个“特长”。听觉信息登记转成视觉信息登记然后视觉加工最后到执行。

《听觉》

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孤独症对环境中的声音敏感,他们的某些频率的听觉范围可能超出正常人听到的范围,某些特定的声音会令他们极为反感。有些会表现出无所谓

第三篇: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

(读书笔记)

特殊教育含义: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孤独症教育康复的介绍:孤独症儿童有“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样”之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可以客观反映出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不同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教育成长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身体和智力、心理上的差异。二是可以理解为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明显,教育康复必须坚持个别教育。孤独症教育康复是一门跨多学科(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尤其是以教育和医学康复最紧密结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讲教育康复就是要教育的目的、方法与医学的康复手段有机结合,突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据国际医学权威杂志Costello报道,孤独症儿童患病率在万分之十。但是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10套播出的科教片《牵手孤独》中这样说,在我国每出生500个孩子中就有一例为孤独症儿童。我国目前每天出生人数为27000多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天将有55名孤独症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其表现

孤独症儿童的疾病原因是脑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直接后果则造成了孤独症儿童严重的心理发展滞缓(心理年龄低龄化),并由此所表现出的自信心严重缺乏,耐挫力,自制力,自控力。自我表现能力极差,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水平低下。

正常儿童0-2岁:语言现象:“鹦鹉学舌”(又称“仿说”“回声”“录音回放”“答非所问”等语言现象。

行为现象:随心所欲,不惧怕危险,随时发脾气,不会正确表

达自己的愿望,害怕见陌

生人。

表达方式:不注意场合,会用哭、叫、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在平衡、协调和控制能力方面,0-2岁正常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都比较差等。(孤独症儿童心理年龄低龄化)

一、感知觉神经系统严重统和失调

人的感知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际感知觉:平触觉,震动觉、运动觉、痛觉、温度觉、饥渴感觉和内脏感觉。

孤独症孩子在多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感知觉神经系统严重失调(视觉、听觉不同步,嗅觉、味觉和触觉统和失调。

(1).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明显的视觉与听觉信号系统不同步。

正常人看电视或看表演时,可以根据剧情情节和人物对话表现出喜、怒、哀、乐。这是因为人的视觉信号系统与听觉信号系统在接受信息后能正常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到神经中枢,引起相关神经冲动,可孤独症儿童做到这些却需要很长时间。

孤独症儿童听觉神经系统启动较慢,视觉系统一般较好。

(2)嗅觉系统上:嗅觉系统要好于味觉系统。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比较偏食,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吃肉,绝大多数拒绝吃蔬菜。

孤独症儿童的味觉系统存在:咀嚼功能普遍较差,其中部分儿童吃饭时不会咀嚼,只会采用“吞”食的方法。

例:有些儿童喜欢吃辣的食物。据推测,是因为“辣味”对口腔的刺激。许多孤独症儿童喜欢吃“薯片”,据推测是因为咀嚼发出的食品声对听神经的刺激使他们生理上获得的快感而正是咀嚼功能缺乏正确运用。因此,对不同食物的鲜、美味就无法体验。这对一些孤独症儿童为什么吃干的方便面,吃生米等现象就可以解释了。

(3)在触觉方面:部分孤独症儿童有严重的皮肤过 敏症,他们拒绝任何人触碰自己的身体。

二、言语和语言障碍

大约一半被诊断为有孤独症儿童会在沉默中度过一生。还有一些患者对他听到的话只能像鹦鹉学舌般重复(一般称为“模仿语言”)

而那些能够讲话的孤独症患者将“我”“我的”和“你”等代词混淆,并且可能在许多不同情境下重复使用同样的短语。如“牛奶和饼干......”。孤独症患者的身体语言非常难以理解,说话时,孤独症儿童的面部表情和活动很少能与所说的内容相符。另外他们的语调也不能反映他们的感受。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只能尖叫或者去抓他们想要的。

三、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信息加工整合能力差)

正常儿童的信息加工表现在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元认知。

由于疾病的原因,孤独症儿童的神经传导和“中央处理器”系统出了问题,因此表现出他们无法整合外界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加上家长老师“读不懂他们,教育引导方法出现了问题,所以会常常有纠正了问题明天继续出现的想象。

孤独症儿童需求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几种形式:

一、需求表达

(1)有一般的需求表达时,出现莫名其妙的尖叫、痛苦、大笑(如不予以及时制止,可以一整天持续或自己咬自己。

(2)有强烈需求时,出现自伤自残的现象。如自己打击自己,用头撞击物体,用利器划、割自己。(3)寻求别人关注时,扨、摔东西。撕扯书籍,报刊等。

二、情感交流

(1)表示欢迎时,有微笑,允许别人与自己有身体接触。

(2)表示惧怕时,面部表情有恐怖状,身体会退缩,有时会出现”声嘶力竭“的喊叫。

(3)表示接纳时,用打、抓、咬、吐、掐、踢等方式。(4)表示拒绝时,头转向其他反向,拒绝与访问者的目光交流。

(5)表示同意时,会依指令顺速用目光扫视目标后自行执行。

(6)表示厌烦时会扔摔东西或出现情绪烦躁等。这些形式多为0-2岁正常孩子的表现。

四、缺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问题是孤独症儿童不可逾越的障碍。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目的和一般原则

根本目的:改善他们社会性状况。一般原则:关爱性原则、早期教育原则、长期强化原则、均衡发展原则、提醒的原则。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一般方法

一、发展孤独症儿童认知途径和一般方法

认知:事物呈现在眼前,感到熟悉并确认在以前感知过他和回忆一起,构成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言语等心理过程及其发展。1.正常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近及远的发展。例:幼儿最初认识一日之内早、午、晚扩大到今天、明天、昨天,到一个星期、一个月....2.儿童的认知是由此及彼地发展。儿童认识事物有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3.儿童认知发展是由表及里地发展。4.儿童认知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发展。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认知发展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不一致。

1.孤独症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关注的是一个细节而不是一个整体。

2.对事物的发展往往缺乏联系。

3.选择性注意明显。

4.迁移能力弱,往往拒绝变化。

改善方法:

(一)充分认识影响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相关因素。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认知水平的一般方法。

1、注意形象直观教学 如、教孤独症儿童认识卡车,需要教师或家长带孩子在实物前进行那个讲解,并要求他们通过实物观察进行与小汽车、公交车、等车的辨别。

2、注意引导性发展。

3、注意引导他们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分析、思考、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4、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

5、要积极引导孤独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

二、对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听力正常,但其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选择、听觉理解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1、声音觉察的训练

(1)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

训练儿童听到声音后作出反应。

例:3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选择套筒、套塔、乒乓球玩具等容易操作的物品,只需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

(2)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

例:一人陪儿童活动,另一人喊儿童名字或给出其他声音,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果没有反应,提醒儿童,“听,什么声音?”“听,谁在叫你?”

注;训练者要多次演示游戏过程,引起儿童注意,吸引他们参加;声源的选择多样化。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歌声、洗衣机转动声。

2、声音的辨别训练:

例:(1)给孤独症儿童呈现一定数量的不同实物、玩具、模型或图片,训练师说出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名称,要求他们通过听辨指出或我、取出相应物品。

(2)训练师出示一幅图,问:“指一指,红色的灯在哪儿?小猫在吃什么?哪个是男孩子?

(3)训练不能总是采用你说他听的形式,他们会很快产生厌烦,所以训练者要开动脑筋,设计出相应的游戏活动。让他们按照说的内容绘画是一个好方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孩子同时绘画,面对面不让孩子看到老师绘画的内容。画完后,将两幅画进行对比,复习语言内容,找出他听错的地方。训练者在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内容要适舌,儿童的听力语言水平。对只能听取单个词语的儿童,可以说画一个房子;而对于较高水平的儿童可以说;在纸的中间画一所房子,在房子的旁边画三 朵花。

3、发声构音训练

例:加强呼吸训练的游戏:闻花香、吹气球、吹泡泡、吹画、吹纸条、吹球过洞、吹蜡烛。

呼吸锻炼操;第一节:扩胸运动,两臂弯曲平举至胸前向后甩。第二节:呼吸运动,两手缓缓上举同时吸气,两手缓缓放下呼气,两拍一个动作。

4、语言训练

例:

1、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抓住每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日常活动机会,进行语言教学。比如吃饭时,早餐、晚餐或吃点心时都提供大量的语言学习机会,也是积累和理解各种日常生活用语的好时机;饭前、饭后、洗漱、睡前、与孩子共同外出的活动,都能够给以实时的语言刺激。

2、游戏活动:老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纸板娃娃,并在另外的纸上画出几套不同的衣服、裙子、裤子等。在活动中,你对孩子说“给娃娃穿红色衣服,给娃娃带蓝色的帽子.....”让他选择,然后互换角色。

三、感知觉训练主要内容及方法

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如“猫抓老鼠”“官兵捉强盗”等游戏都能改善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找朋友”“丢手绢”等游戏对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力具有积极作用。

适宜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听觉游戏、视觉游戏、嗅觉游戏、味觉游戏、触觉游戏。

这些游戏都是发展儿童认知心理的重要途径和和积极有效的形式,除了上述的一些游戏种类外,还有发展孤独症儿童认知水平的游戏、发展语言的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数学游戏、集体娱乐游戏等等。

推荐专题: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