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高校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12-08 21:55:3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浅议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士良,郑爱平,张建富

(浙江大学纪委,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是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加强其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正确分析当前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作风现状,积极研究并提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对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张士良(1975 -),男,浙江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大之光”基金(188490 -11101)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2011 年 3 月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历史责任[1]。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下称领导干部)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其言行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校园的成败以及学校发展的兴衰。2009 年 10 月以来,笔者就部分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有 89% 的受调查者认为“加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促进本单位和谐发展重要”。因此,要将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落到实处,需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

客观分析当下影响高校校园的诸多不和谐因素,起因往往与领导干部作风有关。存在于领导干部作风中的各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着校园和谐,也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其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到把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时代新风、丰富作风建设内涵与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结合起来,把转变总体作风与转变具体作风、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系统改进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才能通过统筹作风建设更好地推进校园和谐。

(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有党的坚强领导,领导干部是党实现在高校领导核心地

位的骨干力量。其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学校的形象,特别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具体、检验最切实,甚至关系着高校的兴衰。如作为和谐校园建设思想道德基础和重要任务的校园文化[2],领导干部挖掘提炼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倡导推行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学习什么,摒弃什么;崇尚什么,抵制什么。领导干部只有自身作风优良,才能正确把握和谐校园建设方向、合理选择建设途径、有效凝聚建设力量,开创风正气顺、生动活泼、和谐共荣的局面。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高校和谐校园的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大局的“上道工序”,也是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基础。在学校工作中,广大教职工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而教职工的精神状态和领导干部的作风紧密相联,如果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不在学校日常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中,不能做到身先示范、深入倾听意见和建议,就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师生关系、教学成效和科研水平。因此,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可为党内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符

高校领导干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要求其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思想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但有些领导干部却思想保守,进取意识差。具体表现在: 有的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不能把和谐理念贯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有的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能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有的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凭主观、想当然;有的在“为什么干”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把自身工作视为职业,而不是事业等。

(二)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符

由于高校领导干部面对的主体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学者和思维活跃、复杂求变的青年学生群体,要求其须具备特殊或更高的能力素质,做到专业化、知识化管理。但个别领导干部却安于现状,学习精神差。具体表现在: 有的工作标准不高,停留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放不开手脚,患得患失,缺乏魄力,不敢大胆尝试;有的认为自己能力水平已经胜任需要,没

有必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或为学习而学习。

(三)服务意识与师生员工要求不符

“管理也是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应是领导干部要确立的正确思想,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但个别领导干部却存在宗旨意识淡薄,漠视师生利益。具体表现在: 有的不习惯走群众路线,官本位主义思想较重,说话做事不民主,喜欢搞一言堂;有的喜欢走上层路线,不愿和师生员工打成一片;有的在事关师生员工冷暖,关系到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上,表现得漠不关心、置之不理等。

(四)生活作风与榜样表率要求不符

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到管理绩效,而且对本单位成员的思想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但个别领导干部却存在生活作风不严谨,落实廉洁要求不严格。具体表现在: 有的不能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习惯于我行我素;有的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了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有的生活情趣不够高雅,生活习惯不太健康,偏爱于吃喝或游山观景;有的甚至收受贿赂,违纪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等。

三、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

(一)实现两个转变

1. 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理念

[3]。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思想,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精力,带头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治学,创造和谐的、包容的、创新的学术环境,建设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勤勉踏实,把广大师生员工利益放在首位,实现以良好作风促学风、带教风、正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 思维方式的转变: 系统辩证。遵循系统辩证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大局观念,运用“系统”和“辨证”的方法,实现学科共生融合、学校整体和谐以及部门稳步发展。特别是在不同地方建有多个不相连校区的高校,有着散(校区分散)、全(学科齐全)、杂(情况复杂)、大(规模巨大)的特点以及突出矛盾,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学校整体性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部门在全校中的位置和发展定位,正确处理部门与学校以及部门间的利益关系。

(二)提升三种能力

1. 科学发展能力。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关键靠干部。领导干部应创造条件,提高三种科学发展能力: 一是提高“谋发展”能力,从整体上对学校及部门发展进行思考和谋划;二是提高“善发展”能力,用宽广眼界乃至世界眼光整合配置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提高“抓发展”能力,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各项事业。

2. 民主管理能力。领导干部之间的和谐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提升领导干部民主管理能力,对于顺利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三重一大”事项,班子内可能有思想不统一、言论不一致,干部之间应广泛征求意见,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求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将每个人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进步的力量。

3. 开拓创新能力。21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应顺势而为,不断强化开拓创新能力,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踏踏实实的实干家,有效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善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坚持学以致用、学以创新。

(三)强化四种意识

1. 法律意识。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法治基础。领导干部要强化法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各种社会现象比较复杂,领导干部更要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自主管理与依法办学等关系,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2. 公仆意识。“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党章对领导干部的肯定和要求。邓小平同志认为“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是现代领导干部的本质特征。高校领导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牢记服务宗旨,摆正自身位置,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办实事,获得最广泛的认可。

3. 宽容意识。领导干部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领导干部的品德,即宽容。领导干部要强化宽容意识,努力做到“三容”。一要“容人”,尽量避免产生摩擦和矛盾;二要“容事”,处理事情尽可能客观公正;三要“容话”,对各种冷嘲热讽、奚落侮辱有强大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凝聚力

和战斗力。

4. 自律意识。和谐校园的建设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精诚团结,靠的是干部良好作风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和作风修养,强化自律意识,在行为上防微杜渐,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御各种腐朽堕落文化思想的侵袭,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自觉接受监督,廉洁从政。

参考文献:

[1]戴跃侬. 和谐校园论[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2]杨叔子,余东升.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9,(09).

[3]陈德文. 把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为大学办学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6).

第二篇: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

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 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

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接受新的关系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普及资源利用技术,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 “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

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各高校应该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和培训机制,从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过引进人才和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质培养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

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

小结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78

[2]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3]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1(4):47.[4]陈志良,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04(2): 45.[5]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11):11

[6]熊伟,王振旗等《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15

推荐专题: 高校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