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大全)》。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学校的课题研究多数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课题,即: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就是说学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指向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几年来我们共承担了4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五”“十一五”课题,对于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着眼需求,使课题成为真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确定了课题,就一定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其关键取决于课题研究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什么地方需要课题研究呢?如果确定课题的出发点仅仅定位于学校管理、职称晋升、迎检达标等,势必会造成课题研究的立项是“翻江倒海”、结题是“百川入海”,而研究过程却是“石沉大海”;研究课题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才会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同,才是真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
我们确定研究课题,首先着眼于教师的需求,力求使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成为教师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们申请立项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就是基于对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时出现的一些偏差——在课改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学科本质的体现,过于注重学生体验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于注重方法策略的多样而忽视了思维的有效训练等——的思考。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不能合理有效地把握并使用好教材是这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指向于教师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材,使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师的真需求。又如,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双基”,但同时又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经验,也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为此,我们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十一五”重点课题“新理念下的“双基多维”教学实践研究”,引导教师在努力落实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基础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不仅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提高理性思考、逻辑分析、抽象推理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提高数学教育的价值。
我们认为,课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来自教师的需求,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以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落脚点,才能使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化整为零,使研究变为真行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在促进教师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同时,力求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然而,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任务太笼统,教师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抓不住具体的任务指标。
课题研究任务需要化整为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才能使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都成为研究的过程,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如,在“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有效使用新教材的七大策略,即内容呈现策略、实践操作策略、兴趣激发策略、有效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创新开发策略和信息技术应用策略,这七大策略又分为27项方法169个具体要求,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要求教师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做到整体目标不偏离,又使每一位教师的任务不交叉,自己为自己负责,围绕具体的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并有效地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任务分解后,每位教师承担独立的任务,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交叉或错位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一课三评”的教学研究模式,即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并在活动中要求承担任务的教师提前公布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而通过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主管点评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教师独立研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整合。两年多的研究,仅教师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就达30余万字。
我们认为,教师有了具体的任务,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才能使研究转变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通过“点”的深入研究,带动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行为跟进,使理念落脚真策略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行动与研究者的关系,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想法变为行动。不管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贴近教师实际,如果提出的设想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行为跟进,其目的就是将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于教学行动中,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性模式的规范和引领,进而使教师的行为跟在“点”上,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我们提出了“以学评教”的教学思想,并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的同时,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明确了7项评价指标,即学生层面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与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特色,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达到60%。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学策略”,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和实践延学,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学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梳双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三次梳理环节:课始梳理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课中梳理重点(指导阅读教材,完成书面语言到感悟理解的转化)、课尾梳理结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三次梳理都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述观点、质疑释疑,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下,对学习目标、问题、知识结构进行疏通和整理,进而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进而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六学策略”和“三梳双问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有效地落实“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平台,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中有效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模式引领,促使教师在具体操作模式中体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研究仅仅关注文本讨论的现象发生。
四、多校联动,使活动体现真效果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多校联动已成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多所学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同课异构,异中求同,不仅丰富了教学研究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多校联动的机制,同样是促进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研究中首先确定中心校,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成研究联合体,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联合开展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如“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确定了大港二小作为中心校,选择城区校、厂办校(驻区国有企业独立办学)、城乡结合学校和农村学校等9所不同特点的学校,组成“以学评教”九校研究联合体。在研究中做到“三定四结合”,即:定时间、定专题、定主题发言人,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诊断相结合、与教学实 践应用相结合。每一次活动均以“课题研究通讯”的形式进行整理提升,并通过大港教育网进行宣传、推广,为教师搭设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升华。
我们认为,通过多校联动,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普适性,而且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率。
几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人教社和天津市教研室相关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恳请与会老师给予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20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这些年来,由于这一理论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运用则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来实现的。即:用生态足迹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态承载力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生物物理量的供给,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盈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说明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生态足迹(生态资源需求)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rj为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 P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公斤/公顷),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生态承载力(生态资源供给)为:
EC=N× (ec)=N×aj×rj×yj
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公顷);ec为人均生态资源供给(公顷/人);N为人口数;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盈余,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赤字。
2.西安市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积1066平方公里。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2)社会概况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础设施优厚,交通条件发达,通讯便利,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数806.93万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依据2014年西安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安市2013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别建立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和化石能源账户(表1、表2),再根据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按生态生产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求出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和本地生态承载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产力选用WWF组织1999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于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面积最新数据难以获得,而且考虑到这些数据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生态承载力数据采用《2011-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中2010年统计值。生态足迹的供给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即资源的有效供给。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建议,应留出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这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关于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及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平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三、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优质队伍。
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五、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办学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市、县教科室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更好地带领全体教师认真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程度、学习技能方面和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相比较与那些重大的培训和进修,本文所谈到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周期短、易操作、重实效等特点,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好形式。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 专业素养
引言:在高效课堂建设的背景下,立足课堂这一教师发展的主阵地,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每一位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的成长经验的的习得有三种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探索经验,能够固化自己的实践经验;二是通过研讨、学习消化吸收他人优秀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经验;三是通过反思总结琐碎经验获得系统经验。从实践来看进行课题研究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保障手段之一。
一、研究内容
1.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确定教师研修主题。
2.重点研究教研活动有效性问题,围绕研修主题解析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具体问题”中确定研究课题,解决教师会研究(方法)、想研究(动力)、在研究(落实)的问题,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管理方式。
3.教师是研修的主体,但教师研修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的有效推进、有效引领和有效保障,所以教师研修的管理策略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认为对于教师研修的管理而言,以人为本的研修文化引领比旨在规范约束的制度建设更有意义。
4.课堂教学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载体。教师研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建设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炼“高效课堂”教学课例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也是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来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和总结有效开展教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不断深化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因而,我们认为该选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而且界定清楚,难易适度。本课题研究,既可以丰富教师研修的理论成果,又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如能取得预期成果,将为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范例。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文献,包括新课程理论、教科研理论、教学管理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梳理出有关“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构建理论假说。
2调查问卷法。随机选取一部分老师进行问卷调查。3.总结经验法。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丰富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实践策略。
四、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长期以来,一线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把课题研究视为畏途。事实上课题研究并不神秘,课题研究并非只有专家能做,我们一线教师照样能做。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课题。面对这些问题,潜心思考,深入钻研,反复论证,探索实践,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课题研究。即我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少教师在教学成绩很好,如果把这些成功的做法加以提炼、归纳、概括,上升到理论上,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课题研究。教师做课题,其实就是思考问题,不过是把想做的事,思考过的问题,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出一个题目,然后专心致志的去围绕这个题目去做一些研究,或者是作一些有目的的调查,日子长了,就形成了课题报告。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三个途径: ①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
人们普遍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校本研修有许多方式,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这样的研修大多停留在“活动”层面,如果不能引领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课题研究具有规范性、科学性,这是教师研修的最高形式,用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才是校本研修的根本之策。课题即问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必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因为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研究就无从谈起。问题意识是责任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才可能去发现、研究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问题意识是发展意识,是对发展的追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面对同一教育现象能否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有大有小,有的互相包含或互相关联。所以,对“问题”要进行归类、整理,其中具有普遍性和统摄性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研究的“主题”。“主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主题”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形成“子课题”或“小课题”,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逐个解决,并将其按照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分解到学科组、到教师个人,分工负责,各个击破,形成“人人有课题”研修局面,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说,用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述思路可以概括为:问题驱动,主题导向,专题解决,课题落实。②课题研究要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需要学习思考、需要实践验证、需要总结反思,每一项研究活动都会带来教师认识的深化、技能的进步和理念提升。基于当前的教师研修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解决“会研究”的问题,所以需要专家的指导;其次,研究的过程也是团队协作的过程,一个课题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所以需要领导的支持。③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要致力于消化吸收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成果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将课题成果束之高阁,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研究成果的推广,一靠行政推动,二靠专业引领,三靠主动学习。开展应用研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切忌照搬照抄,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加以消化吸收,既要灵活又要创新,这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1)培训导航。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明确理念、掌握方法。培训必须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切忌无目的、无层次,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过多的“培训”会得不偿失,促进“研究”才是“培训”的根本任务。(2)课例推进。以课例为载体,一是研究课例、发现问题,就是认真分析常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分析,确定研究课题;二是通过课例、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同课异构、一课二上等形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形成课例、展示交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竞赛遴选优质课,形成示范课例。
(3)竞赛推动。实践证明,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有利于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教学竞赛也是研修成果的展示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4)骨干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所学校或某一个教师团队,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教学能手”的培养,以发挥他们带动作用。
(5)学科突破。抓好一个骨干学科,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围绕“主题”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为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范例。4.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模式(1)制定学习计划
没有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低效的,无论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还是对于教师成长内在需求来说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是必须的,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课题研究的问题处理往往只能够停留在表面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上,没有先进理念武装头脑的教师来说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只有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学习才能系统的掌握相关的先进理念,才能对课题研究作出正确的把握。才能使得教师得到长足的发展。(2)建立学习档案
学习内容要进行梳理和拓展,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方法不是通过一次的学习就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反思、总结,建立学习档案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在学习实践中高效的吸收、借鉴、转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技能方法策略,减少偏差。
5.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校本研修的规律和特点,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抓主要矛盾,能够有效避免校本研修中的就事论事和只注重“活动”或“成果”的形式主义“虚化”现象。所以,本课题研究既有实践价值也有理论创新。(2).运用系统的观点设计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自主研修,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总之,本课题的第一个特点是选题角度新——基于管理、着眼于“引领”,抓住了教师研修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课题的第二个特点是思想方法新——运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克服教育科研的思维定势,获得新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并从整体出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既有利于突破“就事论事”式研修局限,也能够有效避免走入“高谈阔论”的研修误区。概括起来,就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抓住主线,突出重点,整体设计,措施具体。
6.结论
本次研究报告重点研究了教研活动有效性问题,围绕研修主题解析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具体问题”中确定研究课题,解决了教师会研究(方法)、想研究(动力)、在研究(落实)的问题,探索了课题研究的有效管理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进行课题研究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保障手段之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同样是教师,同样的课题,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有的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方面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7.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7.谢新观、王道君:《哲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8.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周冬祥:《校本研修行动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8.附录。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我校课题组于 2018年9月25日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关于专业化发展的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75张,收回74张。【问卷主要目的:】
1、引领教师认识到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意愿,设立专业成长的坐标,在实现学校教育宏景的同时,成就个人价值。
2、在于进一步摸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洞见一线教师的真实心理状态,窥探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追求,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提升学校的文化形象。【问卷的结果分析:】
1、您的教龄:()
A.5年以内
B.5—10年
C.10-20年
D.20年以上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的年龄结构和教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专业化发展不同需求,通过整理受访者中有5人教龄在5年以内,18人教龄在5-10年,22人教龄在10-20年,29人的教龄在20年以上,此调查说明我校教师大多数都已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参与或历练了很多,集聚了许多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这为我们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您主要任教的学科:()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体育、音乐、美术
E.其它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的任教学科,分析不同任教学科的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途径,经过统计,现任教语文学科教师30人,任教数学学科教师30人,任教英语学科教师4人,任教体英美学科教师8人,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2人。
3、目前,你是否主持或参与了教师课题研究。()A 主持、市县校级
B 参与市县校级C 暂时没参加 D、不想参加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内驱力和积极性,经过统计,主持市县校级课题30人,参与市县校级课题研究的教师33人,暂时未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有10人,不想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1人。从以上数据分析,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氛围非常浓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研究资料和研究经验的支持。
4、以下哪些校本研修的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可排序多选)()
A.推门听课和评课 B专家报告、辅导讲座C导师带教D小课题项目研究
E教学反思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自身专业化成长有效途径的认识现状,分析教师对校本研修不同方式的需求程度。经过统计,备选答案全选的54人,只选ACDE答案的有13人,其中不选“D小课题项目研究”也有15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们非常渴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已接触或参与过一种或多种校本研修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5、课题研究等研训研修对您专业发展的帮助:()A.很大
B.一般
C.无作用
D.没参加不清楚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的认识现状。经过统计,认为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帮助很大的只有12人,帮助一般的有49人,认为没参加不清楚有9人认为无作用的只有1人。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6、您对参加学科教科研课题的态度是:()A.希多参加 B.领导要求 C.尽量不参加 D.无所谓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的态度。经过统计,希望多参加的有35人,认为是因为领导要求才进行课题研究的有19人,认为无所谓的有13人,认为尽量不参加的有5人。我校大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热情比较高,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教师,都想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7、您平时的主要专业学习手段:()(可多选,请按主次排列)
A.上网或阅览期刊报纸
B.参加进修活动
C.参加教研活动
D.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分析教师进行校本研修方式的现状。经过统计,备选答案全选的34人,只选ACD答案的有13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参与过多种校本研修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8、您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主观不努力 B.教师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氛围 C.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D.领导不重视 E.学生基础差 F.缺少专家指点
G.其他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影响自身专业化发展不利因素的认识现状,分析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与思考。经过统计,备选答案全选的64人,其中“主观不努力”排选项第一的就有35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专业发展的自我认识和剖析很到位,能清楚的认识到“主观不努力”“参加教研进修机会少”等原因会严重影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非常的多,但教师的发展内驱力显得非常的重要。
9、请选择两项您认为自己最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专业素养:()A.教育理论素养 B.学科专业知识 C.学科专业技能 D科研能力 E.信息技术实用能力G.其他
E.专题研讨 F.自我反思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现状,了解教师目前最需要进行提升和发展的需求程度。经过统计,备选答案全选的15人,其余均选有ABCD四项。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们非常渴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已接触或参与过一种或多种专业发展的培训途径,并渴望得到更多不同途径的专业发展。
10、您认为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可排序多选)()A.多看业务书
B.多参加教研活动
C.多承担教学任务
D.多请前辈或名师指点
本题目主要目的是调查受访者对自身专业化成长有效途径的认识现状,分析教师对校本研修不同方式的需求程度。经过统计,备选答案只选ABD的64人,并且都把B选项放在第一位,只有4人选择了C选项。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们希望多参加教研活动,多请教名师专家指引,再加上自学,尽量少承担教学任务(这符合我校的实际:班均80人,大班额,教师严重缺编,老师们课业负担太大,很少有充足时间进行专业提升。
推荐专题: 基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