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2022-12-03 01:59:1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第一篇: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DD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DD女人。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4]这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是一种比较理性的理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西方妇女解放的呐喊带进了中国,中国女性逐渐觉醒,开始独立寻找女性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在中国语境中,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不仅作家和批评家们拒绝被称为‘女权或女性主义者’,而且文学批评中使用这一概念也不多,人们更愿意使用内涵较为模糊的“女性文学”。在此使用“女性意识”这一中和的名词也许比较恰当。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因此,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必然是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为标志的。”[5]舒婷从女性视角展开了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追问,并形成了一种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社会生活的有“女人味”的文学。一般而言,女性诗人的题材容易局限于爱情、婚姻、个人身世与悲欢等相对狭小的范围,这和她们的生活环境及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有关。女性诗人在困境面前更容易本能地抒写痛苦,但少有超越困境的勇气。舒婷是一个显著的例外,她从一个全新的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从女性生命的角度确定女性自身的本质,表达着一个女性对自己人生本质和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

二、舒婷诗歌传达的女性的生命与情感

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下,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塑造着女性,使女性成为“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逐渐认同这一地位,多失去了自我。回归女性的自然特点,回归女性本身,已成为社会的趋向与共识。舒婷以敏感、深悟的诗笔率先抒写女性本真的世界。如果可把诗比作人的话,那么舒婷的诗就是一个绝好的“女人”。“她”积极乐观,温柔善良,饱含着丰富而浓厚的女性情感,表现了女性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热情呼唤,对女性尊严、价值、命运的不懈追求,是一个女人心灵的真切的呼唤,充溢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色彩。

爱是女人的宗教。《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犹如一首爱情宣言,同时又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的意识。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无视女性同男性的差异,而一味与男性认同,这是违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致橡树》把男性比喻为一棵橡树,把女性比喻为一株木棉树。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姿态和色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彼此应是平等相处的关系,而不是依附的关系。在诗歌情感形象中,诗人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人格的独立。诗中女性自我这样表述对爱情的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我’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在相爱中,不是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因此,在炽烈的爱情中又有清醒的思考,“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致橡树》成为了一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诗”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哲理光辉。

人的主题是舒婷创作的最重要主题。舒婷诗歌中所开创的女性情感世界,处处充溢着现代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写出了女性情感和社会命运的“女人味”。《神女峰》传达着一种新的女性意识。诗人以艺术的武器打碎了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提倡女性“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鼓励女性走出生命的“围墙”。在《惠安女子》中,诗人以对待“人”的方式去关注惠安女子的现实困境和苦难历史,向传统和庸俗的商品观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体现了舒婷对“女性DD人”这一命题的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三、舒婷诗歌建构的新颖、鲜明的女性意象

女性文学以反叛的姿态宣告着女性立场,重建女性的意象系统。古往今来文学中有诸多柔弱的意象成为女人的象征,比如柳、梅、花、鸟等。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新颖、独立的女性意象,打破了男性意识中的花草隐喻,建构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舒婷塑造的一个个崭新的女性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也为后来的女性诗人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树”意象《致橡树》中,诗人选择了“木棉”、“橡树”这两个中心意象。“木棉”代表女性,“橡树”代表男性。全诗采用“木棉”、“橡树”这两个人格化的抒情意象使诗歌的女性理性思想内涵更加丰富。舒婷不愿做“攀缘的冰霄花”、“痴情的鸟儿”这些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是要做“一株木棉”,成为“树的形象”,成为独立的个体,以来表示女性的独立平等。因而木棉与橡树有“紧握在地下”的根和“相触在云里”的叶,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木棉便是女性独立人格、自觉人性的凝聚体。

(二)“灯”意象舒婷笔下“灯”的意象,不再是仅作为文人心中的信念理想等一般象征,还被赋予了女性觉醒意识的新内容。在《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一诗中,诗人反复吟咏“灯亮着”,它使“我”“没有沉沦”,使“我”的心没有“衰老”;它有“恋情”、“傲气”、“性格”。“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还乡》)女性爱做“梦”,“灯”提示了“梦”,这个“梦”是对女性理想的追求。“灯”成了诗人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的象征,更是诗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理的融合,并暗示着觉醒了的女性的光明未来。“是一场暴风、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暴风、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双桅船》),“灯”成为男女之间的桥梁,启示着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向往,引导女性在爱情中对独立的追求。“灯”,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正是舒婷一贯呼吁和追求的人文关怀的艺术体现。

(三)“水”意象“水”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原始意象,它是纯洁的代表,又是生命之源。因此,水既象征着洁净,又象征着生命,是女儿性与母性的复合,也就有了“女人是水”。在《水仙》中,舒婷慨叹“女人是清水做成的”,“洛神是水,湘妃是水”。在此,我们又看到了舒婷诗歌中蕴涵的“女性美”DD如水的柔情,如水的洁净,如水的神圣。在《无题》诗中表现出作为生命和爱欲象征的“水”意象。在“你”(即他)的滥情无情面前,“我”的感情却如野马脱缰,易放难收:“内心被干渴侵袭,那一个荒夜/你才允许月色成河/啊,在你的防波堤外/我已为你淋漓/为你泱泱/为你汪洋一片/最纯净最透明的水声/就是最透明最纯净的秘密/洁白的你”写出了一个女人心理的闪烁、萌动。不过诗人设喻巧妙,含蓄地用“水”淡化美化“性”意象。舒婷在此用“水”意象写“性”,写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性”,这使女性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冲出内外的禁锢,回到一个真正的女人。

结语

舒婷的诗歌,把传统文化精髓的血脉和现代文化的滋养结合起来。其诗歌对生命个体的珍视,对女性生存的特别关注的人文情怀,自觉不自觉地从其诗歌中反映出来。在世界范围内女权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舒婷诗歌从男女平等展开,在不否定男性及男性价值观的前提下,尽显出柔顺、温婉的东方女性意识,走向了自信、自立、自强、自然的女性新时期。舒婷的诗歌承前启后,奠定了女性诗歌在诗坛的基础和地位,从女性意识的角度为女性诗歌及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例证和借鉴。

第二篇: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也许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等,但作者希望两人能够求同存异,多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多换位思考。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自我觉醒意识的浅析

在人类的历史上,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女性由于长期的男权中心社会的文化而被变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因此, 即使是被人们无数次歌颂的爱情, 也无不以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有对孟姜女式的忠贞的歌颂;有对民间传说中对苦苦守望丈夫归来直到化为石头依旧痴心不改的神女峰传说的迷恋;即使是代表女性发言, 表达对男性的不满与抗争的作品, 也无非是怨这样一种情绪的流露而已。女性在婚姻的道路上更是备受男性折磨,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忍受公公婆婆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被当成生殖工具„„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作为人而不仅仅是作为性的意识开始觉醒。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通过大量的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女性问题。她认为, 男女两性间的差别并不比两个单个人间的差别更大。是以男人为中

心的社会使女人成了第二性, 她被拒绝给予、她自己也拒绝接受和男人一样的成为具有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能力的主体的权力。她被教导, 她必须取悦别人, 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会喜欢;因此, 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 像对待一俱活娃娃, 她得不到自由。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围的世界, 她的源泉便愈枯竭, 而她也愈不敢自己肯定为一有主见之自我。因此她极力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女性以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也呼吁女性自身自主意识的觉醒。无独有偶,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诗人舒婷则以自己的创作表达出同样的观念。

诗人选取橡树和木棉两棵树的物象作为抒发情志的载体, 形象地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念。诗人既抓住了物象自身的特点, 又将其拟人化, 以木棉对橡树表白自己的爱情观念的方式宣告了理想的爱情模式。因而, 读来既是情人间的喁喁私语,又是女性为自己的平等的人的权力而向对方要求理解的真诚大胆的努力。

诗人一开始就开诚布公, 直面爱人橡树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 绝不学攀高附贵的凌霄花, 去夫贵妻荣地爱; 也不做陪衬式小鸟, 虽充满痴情却无足轻重地作为附丽——无论是借男性的高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粗俗者还是只有痴情却无力付出真爱的浅薄者, 都不是自己所要扮演的;因为她们都在传统的模式下丧失了女性作为人的自我。这是对传统爱情模式中两种女性惯常角色的否定,一种女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觉醒。

三、自我审视意识的浅析

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肯定了女性的生存和社会价值,对传统的女性附庸意识进行彻底的鞭挞。“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作者希望是共同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是任男人宰割的——“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上的独立就会决定了一个人人格上的独立。舒婷致橡树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 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 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诚挚的爱情, 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舒婷对裴多菲说: 感谢

你的真心付出, 不过我也会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我是与你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从来就不是独享快乐, 我是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所以, 作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与丈夫并立的木棉, 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空间。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此处透露出了一位女性应有远大的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 女人绝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属物, 不可以为男人的成功作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牺牲者。是啊!当一位女性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不依赖男子时, 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 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过, 这份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把它当做在男人面前强逞威风无理取闹的借口。舒婷也并没有告诉女性不可成为奴隶就一定成为将军, 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础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爱情, 能让爱人与自己共得了患难, 更享得了甘甜。

该诗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价值地位,是对新时代女性爱情的指导,是对传统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批判。

四、自我超越意识的浅析

《致橡树》热忱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 成为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又超越了以牺牲自我、只注重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的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 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正像诗人自己所说: 花与蝶的关系式相悦,木与火的关系式互需, 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该诗能够超越自我,从更多社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女性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接受怎么样的爱情价值观等问题。它更是超越了社会对女性几千年来对女性观念的一种束缚,大胆的去表达、去追求、去恋爱。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檄文。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五、结语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舒婷《致橡树》中的崭新爱情观。女性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当女性真正在生活中赢得了自己不仅仅是作为性0同时也作为人的地位的时候, 当男人也不仅仅将女性当作性, 而是当作与自己有着同样的平等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追求的人的时候, 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爱情的真正幸福才会为期不远。这是这首诗给我们的非常有益的启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也希望女性能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懈斗争。

【参考文献】

[1]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解读》,朱美华,江苏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3]《女性自尊的觉醒—— 舒婷的解读》,刘双贵,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4]张军蓉.女性觉醒意识与男性爱情宣言之对话[ 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5]《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赞歌——谈舒婷中女性爱情观的现实意义》,辛 梅,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08期(总第116期).

推荐专题: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