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认识面积的评课(优秀范文三篇)

2022-11-28 23:58:4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面积的评课(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面积的评课(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什么是面积评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介中知道“面积”,能用“面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积的意义”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和化归、分割、平移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面积”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巧设情景

新课伊始,刘老师利用学生熟知房屋装修巧设情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动手触摸,感受物体表面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摸一下它的封面。并指导摸数学书的方法:五指伸直并拢,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封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觉。接着老师让学生摸牙膏盒的几个面进一步感受面,然后教师让学生摸橘子面,通过摸橘子面使学生得知物体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恰当引导,描述面积。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大小比较得出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3.初步感受面积。

结合课件:那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师: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手掌的面积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这两个手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用刚刚学的这个词来说一说吗?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有几个手掌面大,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也渗透了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摸面游戏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积又提高了学习兴趣。4.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教师牙膏盒的上面画在黑上,让学生观察由体到形的转变。(2)通过涂色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大小。

(3)课件演示给图形涂色创造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只有封闭图形面积才能确定。教师追问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一一列举,找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尝试比较,深化理解。通过教师的追问对面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体现出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做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课件出示北极冰层对比图利用观察法直接能比较出大小,能不失时机进行环保教育。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4×10)和一个正方形(6×6)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结论,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3、通过数方格游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4、通过用手势区别周长与面积的活动,整个课堂结构首尾照应,更是妙用对比的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教师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强化了对新概念内涵的理解,并且巩固了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的练习设计,体现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操作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最后环节的“创意大比拼”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面积相同,图形形状不同,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刘老师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有待提高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导。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设计思路: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面积”安排的一个学习内容,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一维性的。因此,本课通过摸、比、描、贴等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式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42—44),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什么是“面积”,在活动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课前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大小两面旗子,数学书和数学本各一本,方格纸、硬币、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面积,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老师带来了两面小旗子,请男生选一个代表,女生选一个代表,帮老师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的行动快,把小旗最先涂好!(出示两面小旗,一面大,一面小)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女生)生:我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男生)生:我也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咦?为什么你们都想选这面旗子呢?(举起面积小的旗子)生:因为这面旗子小。

师:这面旗子的什么小呀?(用手在旗子的表面做手势)生:这面旗子的表面小,那面旗子的表面大。师:噢,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点评: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师:快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面。看一看,摸一摸,谈谈你的感受吧!

1生:桌子的表面光光的,滑滑的。2生:这张纸的表面也是光光的。

师:那桌子的表面和这张纸的表面谁大谁小呢? 生:白纸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大。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1生:黑板的表面大,桌子的表面小。

师:同学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数学本是我们天天见的,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谁小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数学本的封面面积小。

师:请你把它画下来,好吗?(请两位同学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描在黑板上)【点评: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在黑板或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哪么平面图形呢?

师:这两幅平面图形谁大谁小呢(用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两幅图形)生1:数学书封面的平面图形大。生2:数学本封面的平面图形小。【点评:在描画中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面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平面图形,你们来瞧一瞧,谁大谁小呢? 课件:

生: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

生:我认为不能比,第一个图形是角,没法比呀!

师:哪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出示画图程序)师:谁愿意上来给这两幅平面图形涂上颜色呢? 请一生在电脑上操作„„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因为第一个图形是角,没有封口,所以颜色就跑出来了!

师:你说的真的太好了,你发现了面积中最有价值的秘密!来握个手吧!师:同学们,我们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都必须是封闭的平面图形,(板书:或封闭图形)

【点评:学生在动手操作电脑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平面图形必须是封闭的图形才能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数学书、数学本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由此我们得出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来齐读一遍。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你们的声音太美了,我真想再听一遍!起!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师:那谁来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呀? 生1:桌面就是面积

师:桌子的表面的什么是面积呀? 生1:桌子表面的大小就是桌子的面积。

师:你说的真是太完整了!来掌声鼓励!谁还愿意再说一说!生: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生:我橡皮的表面的大小就是橡皮表面的面积。„„

师:真不错!老师来给你们放断音乐听。(喜洋洋和灰太狼)

(二)感悟面积,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1、游戏活动——抢占营地

(出示,两张贴图,一张喜洋洋,一张灰太狼)

师:同学们,这两张图面积大小是一样的。老师要请两个孩子在30秒内来抢占营地,比一比谁抢占营地的面积大

请两们同学来在黑板„„

师:请问是灰太狼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还是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呢?

生: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面积一样大,××贴了14个喜洋洋,××才贴了7个灰太狼,所以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

师:你说的真不错!

2、游戏活动——寻找灰太狼(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师:灰太狼逃跑了,藏在了下面的两个营地里面积较大的营地里。(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你们猜,灰太狼可能藏在哪个营地里呢? 生

1、正方形的面积大。生

2、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这两个营地的面积大小,光靠观察不能准确的比较出来,怎么办呢?(出示信封)信封里有这两个营地的平面图,你们能想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找出灰太狼藏在哪儿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吧!

学生动手实践。汇报:

1、用硬币的方式摆一摆,数一数(板书:拼摆法)

2、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板书:剪拼法)

3、用方格纸的方式摆一摆,数一数(板书:重叠法、拼摆法)

4、画一画,数一数(板书:数方格)师:原来灰太狼,藏在长方形里。

【点评:比较面积的大小分两个层面展开:一用眼睛观察,二是在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比较大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游戏活动——帮助喜洋洋(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对面积的认识。)师:喜洋洋有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师:请你们在方格纸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看哪位同学画的最漂亮!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生:我知道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其实面积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呢!下课!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 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拼摆法 剪拼法 观察法 重叠法 数方格

【点评:回顾整节课,有生活化的情境,也有精美、趣味浓厚的课件,但这都不是教学的用心所在。其实,教学的指向很简单,借用 张齐华老师的话就是“从纯粹的数学内部去寻找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表面看本质,强烈感受聂老师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数学课堂的三维目标。

1、从生活到数学,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

面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书与练习本的表面;桌子与凳子的表面;老师手掌与学生手掌的表面等等,这些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留下来,就成了各种封闭图形。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熟悉物体跟数学是那样亲近。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地一次次对话中,面积的概念逐渐明晰了,聂老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数学事实上。

2、从猜想到验证,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数学课上应拒绝学生毫无理由的盲目猜想,注重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习惯。聂老师注意引领学生应用猜想与证明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进行数学创造提供了契机。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给学生有序地组织,自主地论证,让它更具说服力,更能提供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

3、从发现到创造,帮学生长有数学的头脑。

数学老师就是这样,今天学习面积,希望学生满眼满心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面积,这就是敏锐的数学洞察力。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环节的“抢占营地”、“寻找灰太狼”、“帮助喜洋洋”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聂老师展示了他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第二篇:什么是面积评课稿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介中知道“面积”,能用“面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积的意义”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和化归、分割、平移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多种比较策略。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面积”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巧设情景

新课伊始,刘老师利用学生熟知房屋装修巧设情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动手触摸,感受物体表面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摸一下它的封面。并指导摸数学书的方法:五指伸直并拢,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封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觉。接着老师让学生摸牙膏盒的几个面进一步感受面,然后教师让学生摸橘子面,通过摸橘子面使学生得知物体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恰当引导,描述面积。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大小比较得出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3.初步感受面积。

结合课件:那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师: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手掌的面积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这两个手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用刚刚学的这个词来说一说吗?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有几个手掌面大,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也渗透了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摸面游戏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积又提高了学习兴趣。4.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教师牙膏盒的上面画在黑上,让学生观察由体到形的转变。

(2)通过涂色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大小。

(3)课件演示给图形涂色创造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只有封闭图形面积才能确定。教师追问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一一列举,找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尝试比较,深化理解。通过教师的追问对面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体现出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做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课件出示北极冰层对比图利用观察法直接能比较出大小,能不失时机进行环保教育。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4×10)和一个正方形(6×6)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结论,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3、通过数方格游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4、通过用手势区别周长与面积的活动,整个课堂结构首尾照应,更是妙用对比的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教师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强化了对新概念内涵的理解,并且巩固了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的练习设计,体现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操作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最后环节的“创意大比拼”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面积相同,图形形状不同,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刘老师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有待提高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导。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设计思路: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面积”安排的一个学习内容,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一维性的。因此,本课通过摸、比、描、贴等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式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42—44),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什么是“面积”,在活动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课前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大小两面旗子,数学书和数学本各一本,方格纸、硬币、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面积,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老师带来了两面小旗子,请男生选一个代表,女生选一个代表,帮老师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的行动快,把小旗最先涂好!(出示两面小旗,一面大,一面小)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女生)

生:我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男生)

生:我也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师:咦?为什么你们都想选这面旗子呢?(举起面积小的旗子)

生:因为这面旗子小。

师:这面旗子的什么小呀?(用手在旗子的表面做手势)

生:这面旗子的表面小,那面旗子的表面大。

师:噢,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点评: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师:快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面。看一看,摸一摸,谈谈你的感受吧!

1生:桌子的表面光光的,滑滑的。2生:这张纸的表面也是光光的。

师:那桌子的表面和这张纸的表面谁大谁小呢?

生:白纸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大。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1生:黑板的表面大,桌子的表面小。

师:同学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数学书、数学本是我们天天见的,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谁小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数学本的封面面积小。

师:请你把它画下来,好吗?(请两位同学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描在黑板上)【点评: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在黑板或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哪么平面图形呢?

师:这两幅平面图形谁大谁小呢(用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两幅图形)生1:数学书封面的平面图形大。

生2:数学本封面的平面图形小。篇二:《认识面积》评课稿1 《 认 识 面 积 》 评 课 稿

海宁路小学 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篇三: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评谢雪和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

戴 祝 芳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

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

2、摆硬币的方法。

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给他加分,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加分上课吗?

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积”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它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好铺垫;三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这个数学事实。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有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注重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能力。】

(三)重点难点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教具学具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标指出的理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法学法的选择了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运用新知。

教学中要用到的ppt课件、剪刀、五分硬币、印台、印章、透明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学具。

三、说教学程序

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15分钟)

1、观看课件演示:物体表面的大小;

借助直观观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并想一想,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有大小?

小结:这样的面还有很多,我们刚才比较的都是“物体的表面”

(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

2、观看课件演示: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六个图形,请同学分两类,并判断哪一类有大小。

小结:不封闭图形没有大小,封闭图形有大小

(教师板书:封闭图形)【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联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物体的面有大小。在“分一分”中回忆封闭图形的知识,感知封闭图形有大小。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为认识“什么是面积”做好铺垫】 3.揭示概念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的同时,请同学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最后教师将概念补充完整:物体的表面 或 封闭图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对面积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时分为两个层次,由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逐步过渡、抽象到平面图形,体现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今后再说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积”这个词,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体验策略多样性;(15分钟)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四个比大小的具体实例,谁的面积大呢?(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

2、教师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谁的面积大一些呢?当学生回答发生争论时,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看起来,我们要想一些好方法,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比较?(每人拿出图形)

教师说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活动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学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动手操作,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如果选用相同的学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比较方法。最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获,分享研究的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或图形,我匀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我们就不能凭肉眼观察了,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才能比较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小组汇报:(教师随机用课件展示学生的方法)

参考比较方法:观察法;割补法;摆硬币;摆小方块;画小方格;折叠法;公式法。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不断吸纳他人的观点,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

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较中的优势。】

4.提问: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点出画小方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点出各方法的优缺点,突出“画小方格”,为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5.画一画,说一说

(1)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

(2)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学生评价。

(3)说说通过这次动手画,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幻灯机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自己评价;教师充分地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按要求画出图形,还可以富有自我设计的特色,体现个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提供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富有个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内心深处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创新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把“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1.教材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结果的? 2.教材练一练第3题,自己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法(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此题有半格的情况出现,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数出整格和半格,从而掌握在方格纸上比不规则图形大小的方法。3.教材练一练第4题比一比,看谁比的快。(教师用课件演示)用比赛的形式练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会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应用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学而至用。】篇五:《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什么是面积》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这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四是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进行解释与应用。我想,教材这样的编排意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水平出发,依据儿童的概括能力水平,遵循“实物——表象——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来组织教材的。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面积”安排在第一学段末进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整理、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水平,形成数学思考水平,真正意义地获取一张从“一维”空间进入“二维”空间的学习“通行证”,为学生后继学习“面积单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积累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可以说,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并掌握了长度单位和周长概念及周长的计算。同时,经过前面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并且数学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培养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本节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将学生头脑中的面积概念规范化、准确化、系统化。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

什么是面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面积的真正含义可能理解不全面,不准确。而且在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上,可能还存在差异和不足。所以让学生感受比较策略多 样化应该作为本课的突破口。通过小组的合作、教师的指导逐步明晰方法的多样化。另外,本课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课,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尽可能创设丰富的情境及动手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综合以上几点,我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技能性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培

养直观

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程与方法性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

样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发展空 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流程

在课堂中我本着体现数学课的“活动性”、合作性”、开放性”,本节课围绕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实践中感悟

1、初步感知面积

开课伊始,我以美好的春天画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播放春天小树发芽动画]并通过画叶子和涂叶子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从而使学生初步辨析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此时教

(画叶子)(涂叶子)

2、认识物体的面积

(1)说一说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物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2)摸一摸

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实物动手摸一摸物体的表面。

(3)找一找

教师出示一把扇子,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表面。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如果能准确指出扇子的表面,老师就和学生击掌庆祝一下。在击掌的时候让同学们观察师生两个人的手掌面,并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面是有大小的。

(4)比一比

结合刚才找的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接着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并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找一找

教师出示几个封闭图形,让学生找到它们的面积。

(2)涂一涂

让学生尝试涂出以下几个图形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角不是封闭图形,是涂不出面积的。接着教师小结: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并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以上环节的教学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将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活动中深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策略多样化,因此我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既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更突现出让学生经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估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解问 a b c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猜测、引导比较:发现第3组图形不像前面两组图形那么容易比较出大小。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比较。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出长方形比正方形面积大。这样学生有了亲手比较它们面积大小的机会,大胆地进行多种比较的策略,再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比较的策略,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在尝试中规范

“课程标准”提出:“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也是其他各科教学经常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围绕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说理,同时也对本课知识的深化。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环节:(一)基础练习,加深理解。

数整格图形面积。

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让学生学会数整格图形的面积。

(二)深化练习,灵活方法。

1、数半格图形面积

哪个图案面积大?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出现半个格子的时候该怎样数?学会如何数半格图形面积。

2、利用点子数面积

格子图数得很好了,点子图能数出来吗?

利用点子图数面积这个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面积相等,形状可以不同。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课件出示:淘气也用一堆小正方形摆出了两个图形。

第三篇:面积的认识的评课稿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习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习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推荐专题: 认识面积的评课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