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二篇)

2022-11-28 23:57:2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二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邓小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

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

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一起看下它的内容,总结下这18户决定了什么?

学生:分田到户。

教师:什么是“户”?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里指以家庭为单位

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

学生: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

教师:很好,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

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学生讨论发言: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教师:对,在当时“分田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

5.发展进程

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大胆的尝试“分田到户”,如同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广全国。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6.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

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指出:责——自负盈亏

权——土地的使用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7.深化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使一大批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力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看课本40页的“材料研读”,研究下当时我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总结:政企不分、平均主义严重还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具体了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这幅图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的头条,福建五十五位厂长和经理联名写信给省领导,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什么要用“松绑”一词呢?我们来看材料一,并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材料二,我们去购物,每样商品都有它的价格,厂家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价格是根据商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却是由政府定价,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甚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销路完全由政府解决,毫无压力的工厂任务只有一个:完成生产任务。在这样的政策下,企业毫无动力,产品、技术不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缺乏活力。

再加上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工人毫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我们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解读,总结一下:当时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政府这个大伞的庇护下不作为

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积极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课本上所说:“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城市。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城市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城市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政府要放权,企业、工人必须调动起积极性,所以对症下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如何实施呢?我们先一起读课本的第40页第一、二段,归纳并完成表格。

3.内容

(1)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2)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收入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样一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业、工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吗?

政府——政企分开放开了政府的手,放权

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施企业责任制

工人——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个实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原名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这是个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企业。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这个厂也迎来了一位新厂长——张瑞敏。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此时的海尔职工毫无工作积极性,消极怠工。在改革的推动下,政企分开,企业拥有了自主权;按劳分配更使工人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企业有了活力。而厂长张瑞敏也很抓企业质量,在收到一封群众关于质量的投诉信后,张瑞敏让员工拿着大锤砸掉了有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这一锤砸出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也使海尔名声鹊起。这把大锤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海尔在激烈的家电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尔不仅在中国家电行业,而且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甚至在美国纽约也建起了一幢“海尔大厦”。2016年海尔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18年前三季度海尔的营业额更是高达1381亿元。从海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在这四十年中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

4.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城乡经济出现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急速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载史册的一年,中国城市经济开始了持续发展,中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人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停止,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家一起读课本40页的最后一段,并回答问题。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进一步明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们来解读下定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是前提,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二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该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有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开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我们一起读课本的41页第一段,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在世界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了“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两种文字。

在这期杂志中美国欧亚集团总裁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准备好赢得未来》的文章。文章写道:“此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导国际体系的美国模式更为完备,甚至更可持续。”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礼”学说及教育方面的贡献。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

一起归纳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二)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4、课堂练习:

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

5、板书设计: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引发出现孔子

思想活跃思想文化发展

社会变革诸子百家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心声,参考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通过5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坛讲学”等影音资料。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并归纳出“仁”、“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起来。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在“百家争鸣”一目中,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

推荐专题: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