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工影响天气试题(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工影响天气试题(合集)》。
人工影响天气
一、【时事背景】
2012年8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意见称,近年来,中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减雨、防霜等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见要求,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加快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坚持依法规范,确保作业安全有序。坚持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发展。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协调指挥和安全监管水平得到增强,人工增雨(雪)作业年增加降水600亿吨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由目前的4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4万平方公里以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
二、【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要坚持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减雨、防霜等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政治生活
政府的职能。近年来,中国通过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这是我国政府正确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
我国的国家性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这充分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这说明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好政府。
3、文化生活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科普教育的设施、媒体和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努力营造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探测和作业装备自主研发,并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大力宣传人工影响天气取得的积极成效,努力营造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
品实现减灾增产。这些都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4、生活与哲学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坚持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发展。为此,要健全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作业指挥系统,加强军队与地方间的协作,建立作业空域划定、跨区域作业协调机制,提高作业装备的全国统一调度和跨区域指挥能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方面,强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创新试题】
近年来,中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工增雨、防雹、消雾、消云减雨、防霜等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
①有利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③体现了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2.上述材料表明:
A.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B.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C.运用科技手段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D.要请求政府的帮助,不找市场找市长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要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意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据此回答4—5题。
4.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其哲学依据是:
A.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B.只要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就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C.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5.实现上述要求:
①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③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④必须建立在GDP增长速度之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意见要求,要坚持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是基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决定的D.主要矛盾支配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部分的发展决定整体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体现了我国政府具有: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B.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9.意见提出,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探测和作业装备自主研发。下列对创新的的哲学依据认识正确的是: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③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意见要求,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这一要求是基于: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联系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C.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D.要全面的看问题 2009年春季天气干旱,气象部门在北京20多个作业点持续发射火箭弹实施人工降雨,有力地缓解当地的旱情。据此回答11~12题。
11.天气预报准确是人工降雨及时准确发挥效力的前提,降雨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天气实况,只有找到积雨云,火箭炮才能“弹无虚发”。这说明:
A.只有采取适当的行动才能改变自然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C.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D.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和规律
12.对于较强的降水天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能够做到及时降雨准确无误,但对于弱降雨过程,实施人工降雨作业只能提高降水强度,而不能达到完全降水的预期效果。这说明:
A.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有时是无能为力的B.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性质因人而异
C.世界上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D.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主产区受旱严重。完成13-14题。
13.为了缓解北方旱情,借助2月下旬的冷湿气流,我国北方各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大自然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件为人类造福
14.我国政府及时出台抗旱措施,是因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我国:
A.国民经济的基础B.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C.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D.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15、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针对那一天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正在研究人工消雨的方案。这说明:
A.意识的能动性制约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随着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指出,近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协调指挥和安全监管水平得到增强,人工增雨(雪)作业年增加降水600亿吨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由目前的4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4万平方公里以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
试分析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目标的唯物论依据。
17.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材料一 2010年,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指挥,迅速制定和实施救助政策,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迅速制定有力扶持政策,展开灾后恢复重建。民政部、财政部分79批次共安排中央救灾资金113.44亿元。面对灾害,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地区各部门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凝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2010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自然灾害的救助准备和灾后救助做了明确规定,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解决了面,临灾害救助准备措施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灾后救助制度缺乏、救助款物监管不严等问题。
(1)我国在抢险救灾中采取的上述措施,体现了经济常识的哪些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务院制定和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政治学依据。(12分)
材料二 2011年2月9日至l0日,气象部门抓住暖湿气流活跃、水汽条件较好的有利时机,采取跨区域联合作业,为气象干旱区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787次。气象专家指出,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是基于自然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建立的,通过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将这种形式称之为“人工降雨”,70年代之后,改叫“人工增雨”。
(3)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人工增雨”比“人工降雨”的提法更科学。(10分)
【参考答案】
1.C 2.C 3.A 4.D 5.A 6.B 7.C 8.D 9.A 10.C 11.D 12.D 13.D 14.A 15.C
16.(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近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正确认识世界。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3)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17.(1)面对自然灾害,中央制定和实施救助政策、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国务院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2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分)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协调运行。(1分)(如考生只联系材料回答“国家宏观调控”,最多得2分)
民政部、财政部安排中央救灾资金113.44亿元,充分发挥了国家财政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3分)(如考生只泛答“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且联系材料,最多得2分)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各地区各部门团结协作,凝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3分)(如考生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且联系材料,亦可得3分)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2分,如考生只回答“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可得1分;如考生只回答“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可得2分),负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2分)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2分,如考生回答“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亦可得2分),制定和实施这一条例,依法保障受灾地区和人员的合法权益,是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分,回答“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亦可得2分)
依法治国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分)制定和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可以使灾害救助
工作有法可依,(1分)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1分)
(3)人工增雨相比人工降雨的提法,更突出了规律的客观性,(2分)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2分)突出了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2分)强调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影响天气;(1分)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1分)
第一章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1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一种科技措施。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当然也可以扩展到人工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方面。
瑞典科学家贝吉龙等1933 年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云中,降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云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冰晶,能否通过冰水转化过程形成大水滴。到1946 年,美国科学家雪佛尔和冯纳格相继提出,可以在冷云中通过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的方法,适当增加云中的冰晶数量,促使降水的形成。这些研究指出了人工增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开创了人工增雨作业的历史。有关人工消雹的研究工作也于20 世纪50 和60 年代达到了高潮,其理论依据是前苏联科学家苏拉克维奇提出的所谓“过量播撒”理论。该理论认为,冰雹一般是在冰雹云中一个范围不很大的冰雹累积带中由初始冰雹胚胎碰并周围的水滴或冰晶而增长形成的。如果在这一冰雹累积带中增加大量的冰雹胚胎,造成这些冰雹胚胎争食该区域中有限的水滴或冰晶资源,就能有效抑制大冰雹的生长,从而达到减轻冰雹灾害的目的。2人工增雨防雹的基本原理
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吸湿性颗粒,使云中产生凝结、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或促使形成许多大云滴,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过大。人工增雨分冷云催化和暖云催化,我国基本上多数地方是冷云催化(含混合云),华南极少部分云属于暖云催化。所谓冷云,就是云中温度在零度以下,混合云就是云中上部温度在零度以下;暖云就是云中温度高于零度。地面摄氏零度的水是要结冰的,高空摄氏零下十几度依然有液态水,这就是过冷水。过冷水遇到凝结核或附着物会瞬间成冰,尤其是在摄氏零下7到零下11度之间,过冷水极易快速结冰。在过冷云中启动降水产生的因子是水向冰转化的冰晶效应,冰晶效应迅速地使冰粒子长成可以发生重力碰并的大小,而成为降水粒子。据高空探测得知,自然云中自然凝结核很少,形不成冰晶直至长成雨滴。因此,在过冷云中如果因为缺乏冰晶或冰晶甚少而不能降水或降水强度甚弱的话,可以通过人工向云中播撒催化剂,如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增加云内冰晶浓度以引发云层降水或增大其降水强度,这就是冷云催化原理。要促使暖云增加降水,可以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目前,暖云催化主要是向云中播入一定大小的吸湿性颗粒,如食盐、氯化钙等,造成云滴谱的变化,促进碰并过程的发生,从而引发暖云降水或增大其降水强度。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为的办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由于产生冰雹的主要条件是云中要有上下强烈运动的气流,并且蕴涵大量水分,只有这样,云中小的冰雹胚胎才有发展成冰雹的足够水分供应,才有机会捕捉云中水分使自身不断增大。因此,人工防雹的原理是设法减少
或切断给小雹胚的水分供应,一般需要向云中播撒足够量的催化剂,以产生大量冰晶,迅速形成更多的水滴或冰粒,造成同雹胚竞争水分的优势,从而抑制雹块的增长。观测结果表明,冰雹云的中上部存在着过冷水含量很大的累积带,为冰雹生长区。在累积带之上气流升速较小,温度又低,很容易产生雹胚,它们靠碰撞过冷水滴而长大。在强烈上升气流作用下,雹胚多次往返于液态水累积区,增大并生长成冰雹。人工通过“三七”高炮或火箭发射把装有碘化银的防雹弹发射到云中,增加冰雹胚胎,去争食有限的水分,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雹灾的形成。另外,由于人雨弹在云中爆炸,可以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产生震动效应,可以直接影响或干扰云中有组织的上升气流,进而阻止冰雹云的继续增长,同时也可使冰雹受到强烈震动后变软。二是爆炸使过冷水滴冰晶化,因而减少了云层中过冷却液态水的存在,起到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限制大冰雹形成的作用。
3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条件与时机
我们知道,要想通过人工增雨的方式增加降水,必须有云,有云才能有雨,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只有那些有降水潜力和开发利用可能的云才可催化致雨,天高云淡是无法达到增雨目的的。一般说来,在降水性天气系统背景下,处于发展阶段的积雨云、浓积云,回波顶高处在-5℃ —-20℃之间,强度大于25dbZ,云层厚度在3公里以上,水汽含量为3克/立方米以上,适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期间,云回波顶高在-5℃以上,强度大于25dbZ,处于发展阶段,出现雨幡或降水时,也可对大范围系统降水性层状云作业。降水过程过境后,处于减弱衰亡的对流云;一般性层状云等类均不利于增雨作业。
降雹是在强烈发展的由积雨云组成的雹暴系统中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是一种离散性较强的局部灾害性天气。造成这种天气的系
统与天气尺度的系统相比,水平尺度范围小,生命周期短,通常称为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中小尺度雹暴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发生发展的。这些大尺度天气形势,除存在有利于雹暴发生、发展的大气物理条件外,也基本上决定了它产生的强度和类别。根据多年来玉溪市降雹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玉溪产生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主要有两高辐合型、低压环流型、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型,其中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型为主要形势,这些均可作为作业天气条件的选择依据。防雹作业时机的确定要依据实时雷达监测结果,结合其它可用的实时资料如实时天气图、云图、闪电监测结果、数值模拟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做出选择。一般选择云体“跃增”阶段作业,应用雷达对云体回波连续跟踪,当发现雷达回波顶高、液态含水量等值跃增的情况时,作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当处于发展阶段的雹云移到作业范围内时,就应开展作业,宜早不宜迟,当大冰雹还未完全形成时,播撒一定量的催化剂就能起到过量播撒争食含水量的作用。4玉溪市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方式
目前我国人工增雨常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二是以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为手段;三是飞机催化作业。在固定目标区(如为水库增水)作业,特别是对飞机飞行安全有威胁的强大对流云进行的催化作业,宜选择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方式。在经常有地形云发展、交通不便的山区,宜选择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为手段。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催化剂主要依靠山区向阳坡在一定时段常有的上升气流输送入云实现增雨,不需要申请空域,具有很大的时空灵活性。由于燃烧炉需要依托上升气流,因此,要有合适的地形,才能有足够的上升气流,才能使碘化银烟剂正好抵达需要的高度和方位。其明显的缺点是难以确定催化剂入云的剂量。飞机催化作业的面比较宽,可以根据不同的云层条件和需要,选用暖云催化剂及其播撒装置,选用制冷剂及其播撒装置(如干冰、液氮),也可挂
载Agl燃烧炉、挂载飞机焰弹发射系统。还可装载探测仪器进行云微结构的观测和催化前后云宏、微观状态变化的追踪监测。不过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用来“播雨”的,一般说来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和层积云,或中云族中的高层云较为适宜;少云或者晴空条件下,就不能进行飞机人工增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高度一般在5000到6000米的高空,这样能增加15%至20%的降雨量。一架飞机可一次作业3小时,每天能作业7至8小时,飞机实施人工增雨投入大,作业效益高。这三种方式各具特点,适宜性各有不同,我省人工增雨采用地面作业方式,发射装备主要以火箭为主。由于高炮和火箭对强对流云体作业比较适宜,目前我国人工防雹采用的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方式。在我市,采用的发射装备有WR型火箭、BL型火箭、JFJ型火箭和三七高炮。
推荐专题: 人工影响天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