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陶艺教学案例(范文5篇)

2022-11-26 21:34: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艺教学案例(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陶艺教学案例(范文5篇)》。

第一篇:陶艺教学案例

陶艺教学案例——泥条盘筑成型法

主题选定

1、陶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掌握陶土制作、烧制的初步技术,它不仅可以制作实用的器具,还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在人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的今天,掌握一定的陶艺知识,了解、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不但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2、玩泥是人的天性,而泥巴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双手的捏塑把玩,可以创作出各种让人心动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它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泥条盘筑是陶艺造型的基本方法,方法简单易学,表现力强,在造型的空间大小上所受限制也较少,所以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3、学生之前对陶艺了解不多,在陶艺方面的经验和动手能力并不强,所以在该学段的教学中,选用泥条盘筑成型为教学内容,较易被学生接受,造型随意性较强,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创意空间,所以选择了泥条盘筑成型为教学内容。

4、当今教育倡导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陶土的可变和可塑性,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实施目标

1、认识陶艺的制作工具,初步了解陶艺风格特点和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体会陶土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通过图片欣赏,视频演示,教师演示,小组研讨等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初步的陶艺造型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用泥条盘筑成型法表现一件有自己风格特点的陶艺作品。

3、通过对陶艺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通过图片欣赏,把学生带入陶艺的天地里,去感受陶艺作品的美,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的热情。实施方案: 把主题活动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在三个课时内连续进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作品的表现形式,了解我国陶艺的悠久文化历史,了解陶艺造型的几种简单方法,并学习用泥条盘筑成型法设计和表现一件有新意,有特点的陶艺作品。

第一阶段:欣赏分析作品,体会陶艺形式美,学习表现手法。

通过欣赏图片,欣赏陶艺作品,分析了解陶艺的表现形式及美感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陶艺作品成型的方法。

通过小组研讨,分析泥条盘筑成型的表现方法,结合教师的演示和视频播放的片段,总结出泥条盘筑成型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方法。第二阶段:动手操作实践

1、通过尝试,体会泥性

通过揉泥、练泥,体会泥巴的泥性特征。

2、通过实践,掌握技术

通过简单的盘筑,体会泥条成型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技术要领。

3、分析并拿出设计方案

结合欣赏到的作品,分析造型特点,设计自己作品的具体形象,体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使作品达到个性化的表现风格。

4、实践操作,制作作品

按照自己的设计形式,用泥条盘筑成型法表现陶艺作品。第三阶段:相互欣赏,分析评价

1、组内欣赏,分析评价

2、个人汇报,展示个性的陶艺创作作品

3、学生评价,倾听他人的呼声

4、教师点评,给予鼓励与指导。 第四阶段:交流学习体会

1、组内交流,各抒己见。

2、小组汇报,谈谈活动收获。

实施过程:

活动一:欣赏名家陶艺作品图片,感受陶艺作品的美。

1、课件中展示一组名家作品图片,欣赏彼得·沃克斯、梅森·约翰、温·黑格比等名家的作品,体会陶艺造型所蕴含的特殊魅力。 师: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表现的吗?

生:用泥土;是玻璃的;木质的„„ 师:是用陶泥和瓷泥制作的。师: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体会? 生:感觉比较抽象,比较现代。教师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课件展示我国名家的作品

欣赏王锡良、秦锡麟以及陶王邢良坤的作品。感受中国现代陶艺大师的风格。

3、展示欣赏我国古代较有名气的几件陶艺作品

欣赏秦兵马俑,唐三彩、青花瓷等作品,体会我国古陶瓷艺术的魅力。

4、学生作品欣赏。

欣赏学生的陶艺作品,会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和自己比较贴近的创作方式和思路。交流讨论:

1、在小组内讨论刚才欣赏的国内外古今陶艺作品,说说有什么体会?

2、小组汇报,说说对陶艺的感受和认识。

活动二:

感悟泥性。让学生通过亲手玩泥,体会泥巴的特性,为进一步制作作品打下基础。

1、出示图片,孩子们玩泥巴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最初的兴趣。——这是一组孩子们玩泥的照片,看!他们玩的多尽兴。喜欢玩泥是人的天性,有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教师亲自拿起泥巴,进行练泥和把玩,随手作出个小动物或是小杯子,让学生感受初步的制陶乐趣。提示学生,陶艺作品的表现方式很多,泥巴的可塑性也很强,这就是泥巴的魅力所在。

3、实践操作:每人拿出一块泥巴,随便玩弄一阵,看看能不能也随手捏个简单的物品。 交流讨论:通过玩泥巴,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说说泥巴有什么特点,要怎么玩它才听话?

生:泥巴可以通过揉、搓、等手段改变其形状,还可以用工具来为泥巴塑型。泥巴沾水过多,就会过软,不好控制„„

活动三:

学会控制泥巴。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技巧控制泥巴,掌握初步的练泥、擀泥、搓泥的方法。

1、演示练泥的方法

学生尝试练泥,掌握练泥的技术。

2、演示捏塑方法

随手演示一个小刺猬和小碗的捏制方法,让学生学会捏塑成型的方法,感受捏制的乐趣。

3、演示搓泥条的方法

学习搓泥条的基本技巧,感受泥条成型的大体风格。

4、简单演示擀泥板的方法

认识泥板的擀制方法和了解技巧。

操作实践:尝试选用喜欢的2——3种方法进行操作,体会操作的乐趣。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玩”的体会,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表现形式,谈谈自己的操作经验。

活动四:认识陶艺工具,学会使用工具。

1、用工具去处理一下陶泥,看看能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尝试使用工具,并说出每种工具能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

2、教师介绍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工具,总结出工具的用途,能加深学生对工具的认识,加上老师的进一步讲解,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活动五:学习泥条盘筑成型的具体表现技法。

1、通过视频和教师的演示讲解,让学生掌握泥条盘筑成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教师在操作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① 盘筑泥条的操作步骤。② 具体操作手法。

③ 如何使作品制作的坚固?如按压的方法,泥浆的用法等。

④ 如何让作品产生变化,如:整体造型上的变化,镂空添加手法产生变化,保留泥条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或是刮平或是采用其它手法,让作品产生变化。

2、欣赏课件中的作品,看看用了几种不同造型和变化的手法表现的泥条盘筑的作品?通过欣赏,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以便在设计中采用更加灵活,适合自己的方法。

3、思考与设计。 交流讨论:

①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陶艺作品?

② 制作中将采用什么创意手法?如有的可以在整体造型上产生动感,有的可以采用镂空,添加等手法,使得作品富于变化。

③ 相互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其它同学看看是否可行,有什么可以借鉴或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活动六:动手实践操作。

1、制作一件以泥条盘筑成型法表现的作品,形式要新颖,制作坚固,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进行作品的拍照,为讲评做准备。

4、课件展示烧制过程和名家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对陶艺产生持久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成果

1、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都能完成1—2件作品,作品的表现形式以泥条盘筑成型法为主,可以适当结合其它形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2、成果展示,包括小组内的成果展示和全班的成果展示。 活动评价

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自评与学生的互评紧密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教师可以对全班同学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作描述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某些同学的发展和变化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整个主题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案。活动成果展示之后,应鼓励学生把活动过程中和后续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和想法提出来。

1、学生自评。

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述出来。

2、学生互评。 展示作品分两种方法

① 拍好的照片通过大屏幕展示,全班欣赏评价。

② 对于比较突出的作品,需要进一步展示的作品,拿到前面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细节部分。

3、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着重表扬鼓励学生的较有特色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要提出来部分作品的不足之处,并和同学一起探讨修改意见。

交流学习体会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本节课的成败,总结经验。小组汇报本组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案例实施的分析:

1.从陶艺课的教学角度出发,这样教学案例是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掌握制作技能,并能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整个课堂气氛处于生动活泼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进一步发展。

本课引发的思考:

1.开设陶艺课,有利于促进我国陶瓷的发展,繁荣与复兴。 2.陶艺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充分锻炼,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是一门集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的需要创造灵感成为一体的艺术课。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的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通过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探求兴趣。

陶艺教学工作总结(共3篇)

陶艺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陶艺课教学心得体会

陶艺课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次教学陶艺心得体会

第二篇:艺术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在听听、看看、讲讲中熟悉,理解故事内容。

2 让幼儿看图片,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

3 培养幼儿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看图,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指导幼儿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电教设备、教学挂图、乌龟、兔子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兔子和乌龟的布偶,引出课题。

二、 教师讲故事,使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提问:

1、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今天在干什么?

2、故事的结果怎么样?

三、欣赏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乌龟和兔子赛跑,谁赢了?谁输了?

2、兔子怎么会输呢?输了比赛它的心情怎样?

3、乌龟是怎么赢的?它的心情怎么样?

4、我们应该向谁学习?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看图讲述。

教师依次出示每一幅图片,引导幼儿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五、配乐表演。

要求幼儿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抓住角色的特点进行故事表演。

延伸活动:在活动区引导幼儿创编故事。

第三篇:陶艺教学计划

陶艺教学工作计划

启蒙:

1、了解陶艺、陶泥的分类及相关知识;

2、陶艺制作的5种造型练习熟悉和掌握,学期未完成2-3副作品。

制作方法:手捏成型法(4课时)泥板成型法(4课时)泥条成型法(4课时)模 具(4课时)拉坯成型法(10课时)

初级: 5种造型应用和制作:

1、拉坯练习(6课时)

2、利用5种造型制作茶壶、碗等各种学生自己喜欢的陶器;(10课时)

3、陶器品的修饰、装饰设计练习(14课时)

高级1:

1、激发学生创作为主,利用所学的5种造型、雕刻、上釉的技能创作出深层次的作品;(20课时)

2、施釉练习(对于颜色的认识和搭配,调制完成10副以上作品)(15课时)

高级2:

1、窑烧制工艺流程(10课时)

2、陶艺作品烧制的方法(16课时)

3、历代名窑烧制简介(4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陶艺和陶泥有关知识;制作流程

陶艺分:古代陶艺和现代陶艺

古代陶艺“人猿相揖别”的年代,人类就发现泥土与水混合后可以随意塑造成各种形状。晒干后,可以变成器皿。更神奇的是,这些泥坯经过火烧会变得坚硬,既不怕水又耐火,陶器就此诞生。

我国以陶瓷母邦著名于世,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各代陶工的努力,无论坯体的成形手法或是釉色的装饰技巧,皆可谓臻至完备,而且每一朝代的陶工都能自创新绩,发挥巧思,新材料、装饰手法层出不穷。

仰韶文化期人们就开始施彩绘于陶瓷器器表,继之而起的龙山文化出现了镂空、刻及堆塑等技法。商、周时有青瓷出现,汉朝炼丹术发达,铅釉技术因而更加完备,唐朝陶器以流畅明丽的三彩器为代表。到了宋朝,无论制作技术、器形美感、釉色呈色效果、装饰手法的运用等,均达造极之境。明代,由于饮茶方法的变化,紫砂茶壶出现了,清代时引入了西方书珐琅的技法,彩瓷技术也于此时臻于巅峰。

现代陶艺: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其后,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镇瓷区、宜兴陶区也相继加入。在这二十年的历程中,前十年的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几乎是靠一些间隙性的活动和展览来引起人们偶尔的关注。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才是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真正取得成效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时期。

陶泥:产于江苏黄龙山,山上开采出来的时候是一块看似石头一样的一块泥,经过风吹雨打后,风化,然后人为加工后,才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泥。

分类:按硬度分:软陶泥、硬陶泥; 按色彩分:彩陶泥、单色泥;按强度:紫砂泥、瓷泥;工业用泥:橡皮泥,精雕油泥

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细茵少,有机物少;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的另一个物理性能也很特别,就是它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制作流程:方法1:泥先制作成一件陶瓷品——修饰——上釉——烧制

方法2:泥先制作成一件陶瓷品——修饰——烧制——上釉——烧制

二、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制作工具用途、制作方法,制作步骤(教学示范)

1、制作工具用途:雕塑工具,雷丝刀、转盘、小竹拍、搅拌机、真空练泥机、拉坯机、泥板机、泥条机、喷釉收尘机组、燃气窑

2、制作方法:徒手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泥条成型法、模具、拉坯成型法

第四篇:陶艺,教学反思

篇1: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林乐金

针对学生实际有机地将基础陶艺教育与现实生活与现代审美需求、新的理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美术教师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固陋就简,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还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以学生在审美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学会鉴赏他人作品。同时,因时因地因人、因个性特长施以教导,形成了严谨又和谐的独特教风和学风。玩泥巴,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对泥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泥塑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

现状分析

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精致典雅,校园内部格局合理、精致,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先进(专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并配有专门的陶艺教室与烧制间)。

2、学校领导支持,艺术组思想统一,教师群体年富力强,有干劲。

3、家长、教师、学生普遍支持和参与。学生非常关心学校陶艺特色的创建,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陶艺的技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陶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也初显规模,孩子总喜欢表现自己,让别人关注自己。针对这一点,每过一段时间我组织他们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谈谈自己制作的感受和对别人作品的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好处。

(2)继续探索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的建设。我校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在“泥塑教学”为切入点,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各年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3)尝试选编合适的陶艺听说、阅读教材,因材施教。如果说课内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那么,课外泥塑课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4)在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初

一、初二年级尝试陶艺走班分层教学探索。

(5)引导有条件的学科或教师个人尝试“陶艺与各学科间的教学”,渗透、渐进。多年来,我校坚持开设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突出民族美术内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搞好我校校本课程《泥塑教学》就成了一个较热门的话题,为各级教育领导和广大美术工作者所重视。

陶艺环境建设显风貌:

(1)校园内体现陶艺氛围。陶艺资料室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环境。学校成为“陶艺村”。(2)继续搞好上一年开展的各项陶艺特色活动,开展陶艺沙龙活动。

6、校园内陶艺环境的建设已成形,陶艺氛围浓厚。

(1)深化前二年开展的各项陶艺特色活动。

(2)做好申报陶艺特色学校的材料、条件、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7、校园内外拓展陶艺学习时空:

(1)自办陶艺报,编辑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资源。

(2)认真总结前两年的活动,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现阶段开展陶艺教学的一点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校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陶艺教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陶艺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陶艺教学也给当今的创新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课题总结中我以一个陶艺教学实践者的身份由陶艺课开设背景谈起,从陶艺校本课程的开设理念、性质、指导思想、目标,研究过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总结以及创新突破与存在问题,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产生的社会效应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一部分,陶艺应注重从地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建立校本资源的共享联盟,建立校本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刚开始学泥塑的孩子对泥工一无所知,需要进行一些入门训练,适当临摹一些作品会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要在其间穿插一定的讲解。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远优于抽象思维,所以不应总以枯燥的语言讲解,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去比较。在选型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你捏的和他捏的作品相比,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他们好在哪里?你能不能做到?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白泥塑选型的道理。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加以表扬,如:你做到了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上手捏泥杯子---狂想曲这节课学生果然捏出了这种形状。就这样,孩子慢慢理解了怎样塑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捏的很糟,作为教师此时就应该做的是努力发现优点加以表扬:“比上一次好多了!这个泥坯做得不错!”并相应指出不足,使他们有继续往下做的信心。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鼓励学生多动脑和多动手,敢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灵活的,放松的教学气氛。小杯子的做法看似简单。学生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难度,手捏泥练习了双手的协调力和灵活力。协调不好就影响到杯子的美观度,可能在捏的过程里,学生把握不好就容捏不好看,教师要告诉学生手的用力点和细心度,不要放弃!捏的就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不怕麻烦的精神。学生只有杯子的形捏到位了,装饰出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做出更加好的效果。教师要分点耐心的讲究每个注意的手法,语言要简单明了,以便学生马上理解快速掌握要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自如的表现要表现的东西,还得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陶艺制作的方法:徒手捏制法等(徒手捏成型是我们祖先最早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原始,也最简单,最能表达初学者的构思、手法和情感,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一种陶艺成型方法)。看着孩子开心的制作,并且能做出各式各样学生自己设计的瓶和罐,我也很开心。

我校陶艺特色教育,陶艺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己绽放出素质教育的缤纷花朵,散发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独特芬芳,展现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成为教育园地中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为此,篇2: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篇1:陶艺>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制陶场地的限制,学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数选择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条成型法,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作业稚拙、可爱、生动。完成了我的目标: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同时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篇2: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瑰宝,早于世界二千多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着手,介绍了陶与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关的各个种类。内容图文并茂,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贴近课程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陶艺的发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功能作用。

二、通过欣赏陶艺作品,能谈谈自己对陶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学习工具,以胚,搓,揉,挤,压,粘贴等法制作陶艺习作。

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对本课的教学,首先制造神秘气氛,我课前有意拿个紫沙壶喝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也不急与给出答案,而是接着带领大家去参观学校附近的民间陶罐厂,到了那里答案豁然开朗,但大家求知欲更加高涨,问师付,问老师,似乎有问不完的话题。这都为学生后来收集资料,欣赏和理解课本陶艺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学生动手方面,由于有了现场亲历和欣赏理解,再加上陶艺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大多都玩过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刚教的和刚见的方法制作陶艺习作;陶壶作品是他们最亲近的物体,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学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学奇想

连篇,做出了许多怪异造型,由于本次作业只有个大方向,不给具体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励,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只在旁边作些技术性指导和启发性引导作用;及时发现优秀习作,对落后学生也多鼓励和积极评价,整个课堂气氛学生都沉浸在一种自由,民主和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因而这节课取得满意的课堂实效。

篇3:陶艺教学反思

刚讲完学校的公开课,就有一些老师对我说“这节陶艺课上的真不错,学生的作品太丰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机拍了十多张学生的作品??” 是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出色,许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预料,更没想到会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依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异变化,外形借用,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采用三星堆青铜器等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和想象的灵感。

三、小学生都喜欢玩泥巴,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他们创设了求异中有变化,借鉴中有创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毫无保留的发挥到了极至。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倦意。与其说是学习陶艺倒不如说是学生的娱乐享受,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再细想一下,不喜欢学习绘画的学生是常见的,而不喜欢玩泥巴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在江苏渐江一带的小学里,专门开设有陶泥课,建立专用教室,有专>职教师。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我们平顶山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幸运,有的教材中没有陶艺课,有的教材中有两三节陶艺课,而教师又没有条件上好它。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陶艺课。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陶泥的制作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的就是空间感、立体感和手脑的协调能力。与绘画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侧重立体展现和空间的表现,有教强的真实性并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绘、可烧制,作为自己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它是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手脑协调能力和耐心、细心等品质培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我更想呼吁我市的中小学要积极关注这一课程的开展,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上好陶艺课。

篇3:陶艺课教学反思---谈论

《中国古代陶艺欣赏》教学反思 宁国市实验小学 谈论 “不做知识人,要做文化人”,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与知识并非同体,而强调了文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美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继承和发扬人类灿烂的文化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我所教的《中国古代陶艺欣赏》一课,着重通过营造一种课堂的文化气场,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艺术特点,感爱中国陶艺的精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陶艺欣赏》一课的教学,我分四大块内容《唐三彩马》、原始彩陶器皿、良渚文化中的陶器、中国陶瓷开展教学的。

首先,《唐三彩马》的教学环节,我通过仿古唐三彩马的实物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唐三彩马有什么艺术特点,引出唐三彩的概念和不同表现形式,通过了解唐文化去理解在唐三彩陶器,引导学生感受唐三彩陶器的艺术美。

其次,原始彩陶器皿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仰韶文化和马家窑二件典型陶器的欣赏,解读原始人生活与黄河的密切联系——水文化在陶器制作中的体现,从而感受到古代陶器能够体现实用和美观这二大作用,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的深刻含意。

课堂拓展部分,我主要介绍了陶与瓷的关系和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二个作业练习,请学生谈谈对古陶器的认识以及现代人和陶瓷的关系。

整堂课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较为自然,各教学环节内容各有侧重,重点放在介绍唐三彩这一环节上,古代陶器、中国陶瓷文化作为丰富、补充和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关知识系统。

从教学方法论来说,我刻意在课堂上努力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去认知古代陶器与古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联系,作为一件陶器作品,它们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

另外,教学采用了实物和图片欣赏相结合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式对话、讨论、研究,对陶器的实物、图片进行触摸式的、联想式的质问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真实的、更有价值的审美体验。

首先,唐三彩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唐王朝作一个简介,它是一个非常开明开放的王朝,通过一张古代地图,了解到首都长安(西安)是古代贸易的中心——丝绸之路的开始,由于与中亚的频繁贸易,唐朝人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资源——钴,这是制三彩陶器的重要原料,加上科技的发展,制陶工艺的不断发展,所以就产生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从题材的表达和造型的处理上,唐三彩陶器更多是作为一种冥器,体现了当时的殡葬文化和社会状况,唐朝前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王朝,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富裕,所以在造型上形态比较圆润富态,体现的是一种安逸的状态。马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繁荣的经济离不开它,所以马是唐三彩陶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

其次,在欣赏原始彩陶器环节,我出示一张有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的遗址地图,从地图上可见它们都是属于黄河文化(仰韶文化在中游和马家窑在上游),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我更多的让学生去体验和想象古陶器的造型与黄河的关系(其实就是古人与黄河的关系)。通过二张典型陶器图片欣赏(船型壶和尖底瓶),引导学生联想当时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场景,从造型、装饰上去分析、思考这些陶器作品的精妙,从而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另外,从教学的有效性上,我们更多考虑到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来自祖先的召唤对孩子来说,这种体验是最为真实、最有震撼力的。

当然,这样的教学我只是作为一种尝试,还很不成熟,并且通过自己的深入反思,使自己体会更深,对自己也产生了一些质疑,比如,本课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古代陶器的艺术之美,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刻意地在课堂上融入和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去欣赏古代陶器,作为让学生研究和学习的一种方法,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仅限于学习的方法的指导,是不可过多的、刻意地去强调,以至于要了方法丢了目标。所以,我得出以下疑虑:如何在四十分钟之内,如何更有效地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课堂,学习更有效。篇4:陶艺创作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陶瓷艺术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在认识上从陶艺就是玩泥巴改变为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为一体的。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艺术是充满灵性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时刻留意观察学生身上的显现出来灵性,并予以正确的、恰当的引导,这样才会让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天使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篇5:教学反思(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课

时光如梭,学期已经快过了一半。利用短短的几天假期回顾自己这些时间教学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经常性的停顿冷静并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回顾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与弊端。

这次教学反思内容主要是从本专业课程“陶艺课”开始讲述与分析。首先我会简述我对劳技课程的一些见解,从中我是怎么设定自己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其二,分析一下预想的授课方式与实际实行的区别。其三,在授课时候对学生的管理提出一些问题并预想解决方法。其四,从学生作品与学生感言分析自我的授课效果。最后总结课程整体的优劣之处并预想修改方法。

一、劳动技术课属于培养学生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很清晰的说明了实践的作用。我们在书本学过很多理论知识,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些理论都是伟人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所以有了实践,理论才能出现。在教育学 “五育”中的技术教育与课外活动都强调动手实践。而且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并接触更多的新知识,从而为学习下一个新知识做铺垫。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智力发展程度等特点。陶艺课是一门三维造型课程,初步接触会容易产生困难的心理。在这一方面就要特别注意,在授课前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结合兴趣是最容易使学生驱除困难的心理。初中生接触的事物有一定的量,所以兴趣的形成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他们的信心感也是处于一种波动性比较大的期间。所以在课件内容近可能的加入适合初中生的一些喜爱的元素下去。例如他们喜欢的动画还有他们生活上的一些语言与习惯,让这些他们喜欢的元素融入陶艺课内容,作为了解陶艺课的第一步,之后就是最重要的实践操作期间。作品是对他们信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东西,所以在讲述操作的时候用一些最简单的手法入手,然后慢慢的加深。但主要掌握的是制作陶艺的基础知识。树立一棵参天大树都是要有稳固的基础为

初。先由简单易懂的工艺手法让他们树立好信心,慢慢的要强化稳固基础并增加制作的手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成型的作品,再引导学生回顾实践的整个过程。回顾是最后的知识巩固方法。

二、有了预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二步就是回顾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分析一些教学所出现的问题。

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兴趣减弱的情况。耐心缺乏是初中生往往都会有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授课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并让学生带上一点互动性的讨论来理解这些理论。但理论课时段学生还会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想快一点进行操作。这一点就和学生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材料工艺产生矛盾。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工艺基础就马上做作品,学生的三分钟热度就很容易使自己的信心感下降。我对此问题作出了点回应。利用了课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材料工艺的视屏,给予学生更容易的去了解这些材料的工艺知识。

结合学生喜爱的元素加入陶艺课效果会比只有传统陶艺知识的好,但有几个问题的存在。

一、学生太过于注重自己喜爱的元素。

二、没有把陶艺材料工艺知识结合在作品上。加入了他们喜爱的元素课堂就容易活跃起来,积极性也上升了,后面就要非常注意这两个问题。第一次接触陶泥这种材料容易出现第二个问题,他们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我采用了手把手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尽量快的熟悉材料上的属性。而第一个问题就需要做出一些更进,让学生喜爱的元素进一步的融合在陶艺知识之内。

学生过了材料的适应期间,信心就提上来了。这时他们对自己作品有一定的要求。此时就要让学生扩大他们的眼界,更进一步的打开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并在工艺方面要求他们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方法。这时候我会强调一些工艺的基础知识并个别的辅导逐一解决他们产生的疑问。更深的一步去指导他们完成作品,在细节部分更加注意。对他们有一定的要求,使他们的作品带有自己的创意并有一定的完整性。

三、陶艺课需要运用到一些工具。在课程管理中必须要有秩序的让学生运用好这些工具,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实践是一个过程,实践并不只看一个作品来决定学生的一切。在管理方面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过程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习惯就从这个过程开始,一个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综合水平知识。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

在操作开始时,我会仔细的讲解好操作时需要运用到的工具与工具的各项功能、使用工具的注意事项。这是对学生安全的一个保障,学生熟悉了这些工具与周边的环境就会在操作时比较顺畅。并要求他们每次放学都必须搞好课室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后续做准备。

在陶艺课上卫生是比较注意的一项,操作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整理干净自己的位置,安置好所有的工具。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外还可以从中锻炼他们的耐心。

常出现的问题有:学生容易遗忘这些注意的事项,会造成工具的遗失或损害。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每天耐心的提醒学生。在工具的损害和遗失时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告诫学生工具损害与遗失会造成什么后果。培养他们爱护工具的良好习惯。

四、课程的结束,给学生一个回顾总结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了解自己的机会。经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操作,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头脑放松,安静下来。总结一下他们这一个星期来的点点滴滴。并运用一点互动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写下劳技课的一些感言。

经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写下的感言,从中发现学生在最后才会熟悉劳技课的整个过程,包括工具、时间的安排、卫生、纪律、自己对作品的感觉。都能在感言上一一表现出来。

总结:

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天面对的是有着生命活力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教学活动往往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师在备课中无法想像的新情况、新问题。

带领学生从一个陌生的课室接触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课程一直到熟悉的一个过程,留下了许多的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总体来说学生有所得而有所失。学到了新的一些知识与一些解决方法,失去了完整的其中一些拼图组件。

课程整体上总结了一些问题:

第一、从作品来说,要让学生掌握三维课程并创作作品,在两天半的时间确实有点短。所以在作品方面有部分学生出现简单的趋向。这与学生适应材料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要让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材料的工艺知识,并且调动好学生的创作心态。

第二、课程开始时,一些工具使用注意事项没有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与运用。这与学生适应课室环境有关,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工具与课室的一些物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学生对劳技课责任感不够强。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学校在考试制度,在没有考试等一些硬性规定这门学科,他们容易对牢记课产生责任感下降趋势。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硬性的分数制度虽然是有提高他们责任感的手段,但并非长远之技。这点在课堂上应该设计某些内容或方式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理解“理论来源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第四、在学生遇到信心问题的类型比想象中的更多。例如:作品问题、自身在学校成绩问题、性格问题、爱好问题、等??。这几个类型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竭力想出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预想最好能与课程内容想结合。既能解决学生信心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的时间。并要继续收集与调查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日后遇到新问题做好准备。

第五、课程管理与时间的安排。

如果放任学生自学与操作时间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突然降低,感觉乏味。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是学生劳逸结合。适当的操作时间与理论授课时间互相错开。使学生感到时间的充实并不乏味。

第五篇:陶艺教学计划

陶艺教学计划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 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电脑美术、陶艺等内容。”。

陶艺课是一门真正的寓教于乐的课程,既能满足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在娱乐中了解我们悠久的陶艺文化和千年流传的陶艺历史、工艺,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利用“泥巴”再现生活的热情。我们学校开展陶艺课教学,就是要从生活中、游戏中,去满足孩子的快乐,让老师、学生都在活动中学习对陶的认识,对立体雕塑的理解,以及如何欣赏立体雕塑,同时推动陶艺的发展。儿童玩陶,必须用手,这大概是培养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陶艺造型的基本方法是手捏成形、泥条盘筑和泥板拼接,这些方法学起来不难,掌握后可肆意发挥,创造层出不穷的新招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到自我,发挥天性,真正提高自己的多方面素质。并把它作为我们在今后的陶艺实验的方向标和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并结合我校的情况开展今后的教学和一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陶艺带有浓郁的自我娱乐的特点,陶艺教育使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并提高审美能力,为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了无限空间。通过陶艺的制作,认识劳动而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变革社会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珍

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所了解,对其中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有所领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及对审美修养的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

小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能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的内容。“陶艺创作”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的一个课题。既有动脑的设计构思、创意;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研究法、探究性学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器材。

2)搜集教学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等。2.学生准备

1)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学习有陶艺制作方法的资料和相关历史,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2)准备陶艺创作的相关的用具,为课上创作作品作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学习、探究,认识陶艺这门学科,从而培养学生对陶艺学科的热爱。

2、让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尝试创作、学会创作,从而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3、学生在参与陶艺学习、制作、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节约泥料的良好习惯。

4、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陶艺教学上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学设想:本学期教学内容围绕陶艺的三个基本技法展开教学:捏塑、盘条、泥板。

四、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学生美术课学习的要求而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2、陶艺课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

出发点,将陶艺和泥塑相结合,淡化陶艺的专业性。

3、制陶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式陶瓷古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增添陶艺教学的人文性。

五、基本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艺文化的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结合陶艺的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文学、书法、美术能力。

6、评价原则: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对学生在美术活动表象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陶艺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提供学生展示才艺的空间。

陶艺教师应看到学生作品的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都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生就会对这种活动更加感兴趣,就会更投入,就会提高得更快。在快乐的参与中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更多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热爱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推荐专题: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陶艺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