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范文二篇)》。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一类比较好理解的应用题类型。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比较容易出错。比如: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和高的比是4:3:3,这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最初做这个题目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是用80÷(4+3+3)=8厘米,然后长是4×8=32厘米,宽和高都是3×8=24厘米。几乎没有同学会回顾与反思一下这几个数据是不是符合题意。这也是学生学习习惯也就是检查习惯以及方法没有培养好的原因,以后这方面还要多下工夫。再者可能是对于80厘米只知道按比例分配先求出一份是多少,但是并不清楚这一份表示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只知道把80按4:3:3分配,算出的是32、24和24,其实32是4条长,24分别是4条高和4条宽,还要分别得除以4,才是一条长、宽和高。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
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用80÷4=20厘米,这个20厘米表示一条长、宽和高的和,这样才把20按4:3:3分配比较好理解。
还有一个习题出错率也挺高,原题是: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2:1,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也容易犯刚才那个题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这样做就错了。因为24厘米是周长,也就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两条长,8是两条宽,所以还要分别除以2才对。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会错了。
总之,每类题目有题目的特点,也就是它特有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要会归类总结方法,并且还要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做到用自己比较好理解不易出错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推荐专题: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