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我县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合集)

2022-11-22 19:09:0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县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县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合集)》。

第一篇: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和硕县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县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置,列党委机构序列,为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理顺了体制,创造了契机,打开了新局面。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就我县围绕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以及体制机制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以粗浅探讨。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辖区6乡1镇,总人口70000余人,核定行政机构 51 个,行政编制 620 名。核定事业机构200个,事业编制2051名。

二、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人员编制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是: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引向深入,以及内地对口省市的支援,我县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发展目标也不断创出新高。目前我县正在积极争取工业园区项目,园区立项获得通过,必将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增长的另一支柱。但同时所需机构、配置人员也为机构编制部门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根据自治区商务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的通知》(新商秩序函„2011‟47号),县级还将设立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需要编制20余人。三是:我县葡萄产业的增长迅猛,截止2011年底我县葡萄种植面积己达8.5万亩,其中基本农户4万亩,2012年计划新增3万亩葡萄种植任务。已有瑞峰、芳香等8家葡萄酒企业入驻我县,年产葡萄酒能力近3万吨。一系列完备的葡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1-

但相应的产业技术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成立相应的葡萄产业技术服务中心配备人员需要解决编制15名。

对策:优先保证经济发展工作方面的人员编制

我县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不管是在资金项目引进,还是矿产资源等各方面一直排在全州后几位,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出于扶持照顾经济落后地区的角度,本着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原则,适当增加我县人员编制,调整机构数量,以保证经济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部门机构编制力量薄弱与部门职责繁重的矛盾

自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生工作投入力度,促进就业成为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但部门编制少、人员缺、任务重等情况严重制约了职责的有效履行。

比如:教育、乡镇计生、公安等部门,一方面是群众对乡村双语幼儿园的迫切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紧缺,而另一方面乡村双语幼儿园严重缺编,亟需补充人员编制。

由于2008年自治区对乡镇生殖健康服务站编制进行重新核定,我县核减17名编制,核销机构1个,此后再没有给乡镇生殖健康服务站补充过人员编制,给本来就人员不充裕的乡镇计生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

公安系统则是由于近年来维稳工作一直是我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稳定做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自上而下一直是本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的原则,优先保证政法口子人员、编制、经费等需求。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稳定工作会议及中央、自治区、自治州有关加强社会面防控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要构建一整套覆盖乡镇场社会面“网格化”巡防体系,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维稳处突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要求要为各村配置警力,达到“一村一

警”。并要求相关部门优先保证人员、编制、装备、日常经费等,对公安政法等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机构编制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对策:区别对待部门情况适时增加地方机构编制总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总量的逐步增长,公共服务人员需求与编制供给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单单依靠人员自然减员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比如教育系统人员编制、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入托难、入学难”,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人民群众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造成了教育系统人员编制的窘困,人才储备编的推广使用只能使问题缓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以各县现有编制为基数每年拿出一定的比例适当增加各县市机构编制总量,使编制总量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服务范围相匹配。

对于各县市设置的机构不统一,机构建制不统一、机构经费形式不统一等情况,建议上级部门统一设置、规范管理。

(三)机构改革与机构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一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于自身工作考虑,往往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在划拨经费、项目审批和考核验收时,要求下面设置与之对应的机构,造成部门要编要机构。按照机构编制管理原则,核定编制成立机构应当根据机关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和设立,在上述情况下造成机构编制部门左右为难,毕竟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下,增编增人对地方来讲利远大于弊,但是为了获得相应的资金项目,往往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对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

上级编制机构有必要加强与其它部门沟通交流,净化机构编制环境,不能以是否有机构编制作为审批资金、项目的理由影响工作,强化对现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对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认识,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处理好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机构编制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要求与现行管理模式的矛盾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程度不高。虽然国务院于2007年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但《条例》中的规定较为原则,操作难度大。通常都是按上级领导的意见办事,导致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够独立。编办作为党委一个办事机构,不仅承担着机构编制管理,还要承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编制纪律监督等重任,需要理顺和协调的工作较多。其次,纪律监督也是目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处软肋。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体制理顺不久,自身建设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力量薄弱,需要得到上级支持。

对策:注重结构管理扎实做好“实名制”工作

首先要贯彻落实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将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按照规定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将静态的机构编制与动态的人员流动挂起钩,有效防止擅自设立机构、超编进人、混编混岗、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一直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偏重总量控制,结构管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要管好用好机构编制资源,不但要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质量,还要注重机构编制结构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现偏重数量向抓好质量的转变。要形成一整套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要以编制为基础,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形成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既相互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约束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

庆阳市编办电子政务管理科

(2011年12月6日)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向利益群体、服务对象、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公开,使其参与讨论国家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并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原则和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属于上层建筑内容,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对于全面实现“阳光编制”,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律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坚持从制度构建入手,把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关键性措施,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度进一步加深,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约束机制日臻完善,“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经费”的观念在机关事业单位更加深入人心,1编制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在机构编制方面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意义和作用是毋用置凝的,但如何让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笔者结合甘肃省庆阳市近几年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升理念是前提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运行的公开,也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更是权力部门的自我约束,必须建立在理念的提升和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各级编委和编办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力部门,能否主动自觉地撩开神秘的面纱,让机构编制工作冲破长期不完全公开的传统思维,这是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能否推行到位的关键,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现代理念和思维。对此,甘肃省庆阳市领导大胆探索,要求编办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事项(除法律禁止的)都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促进机构编制部门科学决策、严格自律和依法规范办事。同时,把是否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检验,纳入考评范围。各级各部门也把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从领导层面高度重视,为

庆阳市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构建制度是基础

从理论上讲,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很显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对矛盾:一个方面是尽量地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公布;另一方面则必须敏锐而准确地界定把握公开的界限。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机构编制管理政务公开的界限尤为重要,必须严格界定公开内容和范围,规范公开形式和程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基于此,近几年,庆阳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制度,将公开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和范围界定,并从工作标准、公开程序、公开时限、纪律要求和监督奖惩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从而使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等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标准。

三、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完善机制是关键

政务公开本身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为公开而公开没有意义。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为公众监督行政和参与行政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要确保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从公开、监督、举报、查处到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从机制上保障。总体上看,就机构编制政务公开

工作,甘肃庆阳初步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联动机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操作要求高,而机构编制部门又普遍存在人手少、力量单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实际,因此,必须聚合力、借外力,建立起有效的政务公开联动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庆阳市已形成以编办为主,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联合行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实行大公开、大监督和全流程监管。二是建立了信息反馈监督举报机制。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庆阳市各级编办开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工作规则,工作人员按规定及时接听来电和查阅网站信件,认真查处反馈举报投诉事项,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同时,庆阳市还在人事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相关人员中聘请了机构编制特约监督员,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监督面。三是建立了督查考核工作的机制。一方面,把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督查的范围,对公开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反馈的重要信息、举报的事项,按照督查办法规定,由编办与纪检、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查处。另一方面,把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的范围,以确保公开的质量与效果。

四、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强化基础是保障

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以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程序、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即使公开了,也只能是一本“糊涂帐”,也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近年来,庆阳市各级编办以严格的进人控编管理为抓手,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为工作平台,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一是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名制实质就是要保证现有机构、实有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编制相对应。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单位和人员编制管理证,实行“一人一编一卡”,保证了公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实行进人控编审核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除领导任职外的其他形式进人,均须在有空编且符合单位编制结构的前提下,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进人控编审批卡》,凭卡向调配部门申请人员调动;未经编制部门进行控编审批,相关部门不予受理调动、工资拨付等手续。三是严格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任职、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生、复退军人、高学历引进人才等增人事前沟通机制,确保了各类进人均在编制范围内进行。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协作化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体责任、其他部门分阶段协调把关作用,形成了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协作配合、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机制。五是实行工资预审制度。坚持工资基金联席审核,每月或每季度由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审核人

员基金,保证了机构编制部门随时掌握人员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措施和基础性的工作,既保证了政策执行的彻底性,又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供了保障。

五、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手段创新是方向

根据国家信息化整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电子政务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政务公开和公共信息透明,电子政务的战略任务是支持政府作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能,扩大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借助网络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庆阳市适应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在市县各级成立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机构,加强了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2008年率先开通了庆阳机构编制网,今年又对其进行了改版,网站改版运行以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方便基层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受到了全社会的好评。

总的来说,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机构编制管理理念的提升、手段的创新、程序的规范的有效手段,对于促使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能,正确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关于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镇坪县编委办

关于当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镇坪县编委办2011年12月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行使一切行政管理的基础。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处于我国编制管理体系的最基层、最前沿,直接承担着各项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其管理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政权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县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臵,列党委机构序列,为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理顺了体制,创造了契机,打开了新局面。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就从县级机构编制管理的层面,对此作以粗浅探讨。

一、主要问题

(一)严格控编与地方及部门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促进就业成为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多数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群体就业首选。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一方面代表国家利益,要贯彻落实严控机构编制盲目增长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促进和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要兼顾地方扩大就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一些部门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遇到人员编制紧张,总想在增机构、增编制、增职数、升规格等方面打主意,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困难;或者与其他地区攀比,看到相同的部门增设了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提升了机构规格,就要求看齐,动辄向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汇报,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解决。此 -1-

外,一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在划拨经费、项目审批和考核验收时,要求下面设臵与之对应的机构,使机构编制部门左右为难。这样就势必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盲目要编。按照机构编制管理原则,核定编制应当根据机关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即使想坚持原则,也无法背负千夫所指的骂名与全县大局利益作对,毕竟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下,增编增人对地方来讲利远大于弊。于是无论是否职责需要,只能硬着头皮不厌其烦地向上级请示报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白白增加了机构编制部门工作量。二是超编进人。当然,随着机构编制体制理顺,管理逐步规范,这类问题已得到了有效控制,这里不再赘述。三是为了争取项目、经费、考核验收过关,机构编制部门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从“大局”出发,不惜与相关部门集体造假,出具假证明,印制假文件,执法犯法。这些情况,无疑都会对机构编制部门权威性、约束力造成极大贬损。

(二)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要求与现行管理模式的矛盾

一是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程度不高。虽然国务院于2007年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但《条例》中的规定较为原则,而且也不涉及党委、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等机构编制问题,操作难度大。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开展工作缺少“明文规定”,为了不出格,只能按照上级领导的意见办事,导致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开展工作习惯于先接受上级指令、再参照兄弟单位、最后自己执行的工作方式,导致工作被动、滞后,缺乏独立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二是机构设臵过于繁杂。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有以“合署”、“挂牌”、“代管”、“挂靠”等形式设臵机构,对规范机构编制管理造成很多不便,增加了难度。

(三)县级编制部门力量薄弱与部门职责繁重的矛盾

机构改革前,各地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归属不清、设臵各异,有单独设臵的,有属部门内设机构的,也有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有属党委序列的,也有属政府序列的。这种体制上的不统一,造成机构编制管理职责权限不明,多头管理的状况十分普遍。机构改革后,多数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臵,独立办公,既是党委工作机构,又是政府工作机构,但由于历史原因,机构编制部门权威性尚未有效建立。同时,从县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设臵格局来看,受到很多束缚,真正发挥好机构编制管理职能存在较大难度。编委办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和编委的一个办事机构,同时接受三个方面的领导,承担着三个方面安排的工作,仅是沟通衔接就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还要承担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编制纪律监督等重任,往往处于矛盾和利益的漩涡,一些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其次,纪律监督也是目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处软肋。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体制理顺不久,自身建设刚刚起步,力量比较薄弱,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往往由编委办其它人员临时兼任,使监督检查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监督检查的法规依据上,上级部门虽然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文件规定,政策性强,纪律严明,但是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操作办法,监督检查效果微乎其微。尤其是在违反机构编制政策纪律的问题上,没有强硬有效的惩处措施,基本只能靠提醒告诫,对违反机构编制政策纪律的责任人起不到震慑作用,使得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难以树立。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进程

一是强化对现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认识,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处理好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机构编制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坚持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的考核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责任人,坚决按照中央编办和监察部制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和中纪委印发的《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追究责任。三是出台机构编制法,将机构编制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责任追究等方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在对现有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标准。

(二)切实转变现行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一是贯彻落实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将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按照规定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将静态的机构编制与动态的人员流动挂起钩,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配套协调,能够有效防止擅自设立机构、超编进人、混编混岗、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是抓好结构调控,实行科学化管理。从编制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本身就包含着管总量、管结构两个基本命题。但一直以来,县级机构编制管理普遍存在着偏重总量控制,结构管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要管好用好机构编制资源,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质量,就必须“重总量”与“重结构”并重,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现偏重数

量向抓好质量的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要综合考虑各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各单位再按此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才能使机构编制管理更趋科学合理。三是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要以编制为基础,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核定人员、工资和经费,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形成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既相互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约束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监督检查职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重审批、轻监管”的做法,解决“弱监督、软监督、虚监督甚至无监督”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履行监督职能,在机构编制部门系统形成强大的机制和制度优势,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基本业务职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实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制度化、经常化。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公开监督制度。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事项,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臵于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坚持投诉举报制度,保障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领导干部的编制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执行机构编制纪律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本地区、本单位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直接责任。可以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综合目标考核;纪检、监察、编制、审计部门对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旦发现违纪违法行为或接收到举报信息,及时、迅速地介入调查,一经查实,坚决处臵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机构编制部门应对其任职期间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发现有违反编制纪律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第四篇: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对策

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政编制总量少。现有。级机关行政编制总量与2007年相比,仅增加了6.6%;二是职能与编制不匹配。2010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承接了规划建设执法、违章建筑拆除、建设行政管理等11项职责。2012年,再次承接了公园、公众厕所、公交客运等个方面的管理职责,但相应下划的行政编制数量少。三是事业单位总控严。自2012年起,事业机构、编制数量实行总量控制,机构“撤一建一”、编制“增一减一”成为刚性规定,大幅增设机构和增加编制已不具有可操作性。

建议对策:一是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二是“嫁接”新职能,“改造”老机构。三是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编制配置超出职能需要的进一步精简;职能消亡的,果断撤销;职能新增、加强的,适度增加。

第五篇:当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难题

作者:刘玉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10期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机构编制部门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机构编制管理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走出“被动”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的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从实际情况来看,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的任务既包括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还包括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许多试点工作,有些综合性很强、推进难度大的改革项目也落到编办肩上,造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交织叠合,战线拉的过长、耗费精力过大。目前机构编制部门力量尚显薄弱,对有些专业性很强的改革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二是机构编制部门履行职能还不够到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展部门“三定”规定执行评估,解决部门履职“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机构编制部门的“规划、评估、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水平,特别是开展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绩效考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创新性的工作,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三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还比较弱。在思想认识方面,机构编制部门重审批、轻监督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但因为可操作性不强或具有部门色彩而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工作机制方面,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大督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很好地发挥职能部门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难以形成部门合力。

四是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决策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机构编制管理人治的痕迹依然较重,许多工作更多地是体现领导的意志和强势部门的意愿,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编制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在管理方式方面,许多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主动参谋意识不强,仍沿袭过去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管理方式,导致机构编制管理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站位,以更新的思维,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谋划好、实施好新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努力实现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的先导。一般来说,机构编制干部熟悉政策,原则性强,但是也容易产生惰性和思维定势,工作中会出现因循守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问题、凭老经验办事情的弊端。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满足于完成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务性工作,转变到重视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来;从习惯于具体的微观管理,转变到做好宏观指导和科学决策上来;从单一的审核审批报告,转变到深入调研和强化督查上来。

二、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重点。当前,实现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权威性和有效性,应当抓紧健全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的新思路新办法,探索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逐步建立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配套的约束机制。二是建立事业发展评估机制。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任务,采取跟踪督导、职能审核、民意测评等方式,掌握部门或单位履行职责情况、事业发展情况等,通过评估事业发展,确定机构的撤销、整合及编制的增减,实现动态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公开机制。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逐步将机构编制整体状况、变化动态,以及各部门或单位的机构、编制、职能、人员等内容向社会公开,从源头上解决财政供养人员盲目增长及吃空饷、违规进人等问题。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进行机构编制管理任期责任审计制度,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坚持把加强工作合力作为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基础。机构编制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机构编制部门自身主体单一,力量单薄,资源有限,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应健全完善机构编制重大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决策的请示报告制定,当好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参谋助手。加强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主动加强沟通联系,争取部门的配合,善于借助“外力”破解工作难题,同时主动参与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形成工作互动之势。做到合心合力合拍,还必须整合机构编制系统自身资源,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整体优势。

四、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保障。加强自身建设是固本强基的需要,更是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效能。不断强化效率意识、超前意识,实现思维方式从“领导交办”向“怎样去办、怎样办好”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不断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强化实践锻炼,提高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二是转变作风。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扑下身子抓工作、干事情。围绕工作重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调查研究,实打实地摸清情况,为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打好基础。三是善抓机遇。当前应紧紧抓住“蓝黄”两区建设这一重要契机,先行先试,力求突破一些平常想突破而不能突破的政策“瓶颈”,树立应该建立而没有建立起的工作理念,解决好平常想解决而没有解决氛围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创立更加先进高效、更加有利于“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四是营造氛围。把创新作为机构编制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活动,坚持把工作放到全国全省中来比较和定位。全面提高工作标准,努力打造工作亮点和品牌,以工作实绩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

推荐专题: 我县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