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献综述例子(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献综述例子(合集)》。
大学文化研究综述
文化研究无疑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突出的现实参与意识、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使其在学术界日益成为一种被人广泛运用的有效的分析手段乃至时髦话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及理论范式的不断引介,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不少学者试图从文化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问题,于是,“大学文化”成为关注的焦点。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了22篇有关大学文化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均为为2002年以来发表的,大部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下面从五个方面对这22篇文章进行梳理,试图了解目前关于大学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关于大学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1.大学文化的定义
关于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梳理研究者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界定:
(1)文化说。从文化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把大学文化理解为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一所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与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亚文化”。[1]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2]清华大学的眭依凡先生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大学文化界定为“相对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间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种主要是大学成员参与的特殊文化,即一种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3]
(2)特色说。认为文化是大学中形成的一种个性,一种风格,一种特色。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指的是大学人在大学中的活动历经历史的流变逐渐厚积、沉淀下来的风格或特色。[4]
(3)愿景说。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希望实现的愿景文化。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最终体现为一种建立在共同愿景之上、全体师生员工由衷渴望实现的综合文化。[5]
(4)存在说。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为大学组织及其成员认同的大学组织的存在(生存)方式。[6]
(5)集合说。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集合体,是一种综合概念。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特殊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以一所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7]
另外,还有学者从分类学的角度观察,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以及“个体”概 念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一个类的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密切联系,但只能生存并实用于大学这个活动的区间。„„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指大学内的文化,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意指某一个大学个体的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8]
还有人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把大学文化界定为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广大师生所共同信奉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9]
2.大学文化的特征
从本人检索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大学文化的特征论述者还比较少,而且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北京大学王义遒先生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具有深沉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高等教育体现着人类最高的理性思维,因此大学文化是深沉的,是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性的。这“深沉”首先体现在学术上,也表现在科技创新上。大学文化的深沉性使之区别于大众文化、市井文化和俗文化,体现着高级文化层次。另外,世界是多元的,大学文化也应该具有包容性。[10]
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900余年历史的大学文化考察,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未完成性、保守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与本土性几个方面辨证关联的特征。[11]
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应该具有积淀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征。[12]
二、关于大学文化的分类和功能
1.大学文化的分类
关于大学文化的分类总的来说比较乱,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
“二分”法。认为大学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大学的精神文化。大学的物质文化是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校园景观等;大学精神文化则是以思想形态表现出来的,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要素。[13]
“三分”说。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三者的集合,融会为大学文化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文化象征、文化符号和文化力量。[14][15] 也有学者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种类型,认为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圆圈。[16]
“四分”说。将大学文化分为四个方面的比较多。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文化应该分为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个层面。[17][18]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19]也有人认为应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2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文化应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产品文化四个方面。[21]
上述分类表明,目前对大学文化的分类还有很大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理解的不确定性。
2.大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关于大学文化的作用,许多学者都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22][23][24][2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神示、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26]
关于大学文化的功能,多位学者都强调了大学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和凝聚功能。[27][28][29]
也有学者提出文化具有识别功能。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志,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成就了一些大学在林立的高校群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品牌。[30]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还具有开发功能和辐射功能。[31]
还有学者提出大学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谓整合功能就是大学文化作为独立的或说明性的变量,在社会不同文化交流和冲突过程中发挥着调节、融合、吸收的作用。具有整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功能,整合和弘扬先进文化理念的功能,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培育功能,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功能。[32]
三、关于大学文化的相关概念比较
1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文化
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又有不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两个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3]
关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34]有些学者还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阻隔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过程。[35]有的学者认为理想的大学文化应该与社会文化相互沟通和交融,同时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6]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大学文化包容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大学文化的性质,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处理好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沿着先进文化建设的轨道前进;其次,要努力克服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再次,现代大学文化应以自身的创造功能和探索功能,永远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社会文化。[37]
2.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
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代表着一种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这种精神文化就是通常人们所论述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核心同样是一种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正是大学理念所主要表述的内容,所以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居于核心位置,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理念在大学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里的精神文化,同样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样大学文化、3 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依次包含,构成为三个同心圆,形成三位一体的概念群。[38]
四、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现状分析
多位学者对我国目前的大学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把脉和分析。清华大学的眭依凡先生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大学文化的不良倾向:一是大学文化的庸俗化,即大学趋向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甚而偏离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有“蔚然成风”之势;二是大学文化的趋同化,即大学文化无个性无特色无批判性无创新性,为一种大学文化的清一色和一统化倾向;三是大学文化的简单化,即大学文化的肤浅性、无深度及缺乏人文性。[39]
也有学者从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大学文化的现状,认为我国的大学文化在大学精神层面,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在大学制度层面,行政色彩浓厚;在大学环境方面,大一统的实用性和单调性并存。[40]
还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大学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行为文化上的“世俗化”、物质文化上的“逐利”、精神文化上的“虚无”、制度文化上的“行政化”。[41]
从学者们的文章来看,目前我国的大学文化现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五、关于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建设
对大学文化的具体实践和建设问题,不少学者试图探寻一条比较理想的路,但从检索的文章来看,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阐述和理想化的设想上,很少有结合具体的成功个案来论述的。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 1.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有学者提出应该坚持理念与实践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同一的原则。[42]也有主张应该体现先进性、系统性、开放性几个原则[8]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要坚持人本原则、校本原则、创新原则。[43]
2.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
大学文化的构建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所以有学者提出应该把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作为最基本的底蕴,在原有的积淀上继承和创新。[44]
不少学者特别强调塑造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归旨,人文关怀是大学文化的品格;科学创新是当代大学文化的永恒追求;反映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文化的命脉。[45]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在于以培养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体意识,所以,大学文化建设一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二是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三是注重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四是要更加重视大学形象设计,五是在大学文化建构中要重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46]也有学者认为,重塑大学精神,关键要实现社会服务与大学自我追求的统一;要深化高校改革,建立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找准定位,规划发展具有可识别性的大学环境。[47]
也要学者提出,提高大学的自主性,让大学承担起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提高学 4 科之间的文理相生、文理互作水平,培植大学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大学的批判精神和勇气,构建兼容并包多元化的文化范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兼顾工具理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术道德,恢复文化自信。[48]
还有学者强调,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树立和谐的基本理念,着力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规则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和形象意识,实现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大学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外部关系的和谐。[49]
3.大学特色文化的建设策略
有学者主张,要注重大学文化的特色建设,坚持崇尚学术的宗旨,避免大学发展的功利性倾向;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避免片面性;要重建大学精神家园,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创新大学的管理体制,构建公平、公正、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积极推进大学形象设计,提升大学在社会中的形象;积极推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指名度。[50]
4.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也有文章对大学文化存在的误区进行了阐述:
一是认识误区,认为大学文化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和其他部门及一般教师无关;二是对大学文化建设概念不够明确,零打碎敲,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建设;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方式单一,只简单地搞一些文娱活动,对弘扬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形象等较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四是与学校工作脱节,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融为一体。[51]
文献梳理后的几点思考
大学文化是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大学文化研究具有的恒常性价值,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视角。
但是,通过对大学文化研究的输理,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明确
根据本人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对大学文化含义的界定,对大学文化的内涵、外延,对大学的特征,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对象,都还缺乏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2.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还需进一步科学化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基本还是就大学文化论大学文化,研究视角还显得比较单一,没有把大学文化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包括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考察,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就研究方法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就谈不上独立的话语系统,大学文化的研究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3.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
如大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大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大学文化的创新性研究,合并大学的 5 文化融合研究,等等。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涵养心智和灵魂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大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理论和实践等诸多复杂要素的多元建构过程。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关注大学文化这一具有永恒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17][44] 班中考、黄洁.论大学文化及其大学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 2002, 3: 65-68 [2][19][23]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0: 5-10 [3][16][26][39]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1: 11-17 [4][40][41] 程志伟.大学文化的现实批判与理性建构[J].科技文化, 2005, 5: 60-64 [5][24] 郭必裕.文化力量与大学发展 [J].江苏高教, 2006, 5: 50-52 [6][11] 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 2006, 3: 29-32 [7][18][40][47] 文君、陈海燕.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2: 12-17 [8][22][46][51] 于留成 李爱民.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 [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 18-20 [9][27][33][34] 蔡汉军.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 6-7 [10]王义遒.大学文化要有深沉性和包容性[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4: 11 [12][29][30]李宣海.用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内涵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 43-47 [13] 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7-8: 124 [14][29][31]李志星.大学文化功能初探[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1: 40 [15][50] 张奎旭.大学文化特色建设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2: 45-47 [20][21][25][43] 周亚芳.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 [J].江苏高教, 2006, 4: 46-48 [32] 李延保.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1-10 [35] [36]廖小平.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9: 142-148 [37] 杨柳.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 2007, 2: 127-129 [38] 苑英科、李荣.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中国电力教育2004,4:9 [42][49] 邱占勇.和谐理念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3: 28-30(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4: 5-9 [45]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觉醒与创新治校的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8: 10-11 [48] 江树人、奉公.全球视野下中国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1: 10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研究
(前言部分)
前 言
百年屈臣氏在被李嘉诚名下和记黄埔收购后迅速占领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十大最繁荣的亚洲市场以及两个欧洲市场,扩张的速度不容小觑。在各大超市商场站稳脚跟的今天,零售业可谓发展势头稳进、市场日趋成熟,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生存并发展壮大是很多零售巨头正在研究的问题。屈臣氏是如何实践这一点的呢,笔者认为优秀的营销整合系统是其中的关键,其中尤以客户关系管理中情感营销为亮点。笔者借阅了《市场营销新视点》、《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全案》、《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情感营销》、《会员制营销》、《市场营销案例》等书,综合了部分新闻及博文的相关内容,旨在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正文部分)
参考文献评述
1、《市场营销新视点》梁东、刘建堤(2007)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营销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本书借鉴国内外市场营销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当前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及为市场营销学界所关注的包括直复营销、概念营销、合作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情感营销、整合营销、体验营销、事件营销、城市营销、体育营销等多项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指导与研究。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论文将以情感营销为突破口,论述屈臣氏会员卡以情动人带给顾客极大的惠顾心理并实现顾客的终身价值。
2、《消费者行为学》荣晓华(2006)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及营销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成果,博采中外众家之长并加以发展和创新。本书循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和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主线展开,逻辑清晰地论述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意义、若干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消费者行为学的特点和研究途径,论述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消费者的态度、外在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等,可谓理论介绍全面概括,案例部分生动、启发性强。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会员卡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介绍。
3、《消费心理学》李晓霞、刘剑(2006)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商品因素与消费心理、商品价格与消费心理、营销场景与消费心理、营销服务与消费心理、营销信息传播与消费心理等各个角度阐述相关因素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理论指导。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情感过程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全案》程淑丽、王宏(2008)详细地叙述了市场营销各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职位说明书、营销调研、广告、促销、客户关系、大客户管理、新产品开发与上市、销售人员管理工11个工作大项,基本涵盖了市场营销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会员卡制度属于客户关系维护的范畴,本书中客户关系维护的基本步骤规范了会员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基本方法。
5、《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杨路明(2009)本书系统介绍了CRM的流程、系统设计与实施,结合实际应用对数据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工作流管理及“一对一营销”等先进管理思想指导下的CRM营销做了详细的讲解。本书还着重探讨了客户关系管理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变革企业组织和业务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和客户忠诚度、构造企业竞争力、重塑企业文化等,并提出了评测CRM实施效果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最后,本书结合中国实际,介绍了CRM在我国重要行业的应用现状、主流CRM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及意义,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以及关系营销中的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6、《情感营销》李劲、李锦魁(2005)一是解剖了情感与营销的隐生与显性关系。情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亲情、友情、爱情便是其三大基本构件。营销是做商品的商场行为,但其本质却是做人的工作,尤其在商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应该说主要是做人的情感工作。二是提供了一种营销思考与行为方式。换位,这是理解与运用情感营销的基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就是企业做市场的逆向换位思考。只有站在市场一端——顾客角度去制定营销策略,并为其确实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转嫁到商品和品牌上,进而使顾客感动而换得其市场回报。三是可以系统认知与运用情感营销。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从情感营销的七项组合因素——服务、诚信、体验、忠诚、员工、产品价格、营销美学的角度阐述,论文借鉴这个基本框架结构。
7、《会员制营销》肖建中(2006)本书介绍了会员制在国内外的基本概况,总结了会员制的五大核心观点,并对会员制的规划与实施做了详细说明。更加重要的是,本书对六大行业中最成功的会员制企业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授,并配以大量的案例,可操作性强,启发性强,对学者实际运用会员制营销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为论文提供了会员制营销的核心理念——会员是开发与维护客户忠诚的利器。
8、《市场营销案例》郭毅、陈洪安(2006)本书中有10个案例,来自不同行业,涉及营销的方方面面,每个案例均以专题研究形式展开,包括:相关理论和方法、常见问题及对策、案例正文、案例分析指南以及案例分析报告5个部分。从中既学到有关知识,了解到有关的问题及对策,又能针对性地应用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这样3个层次的安排体现了本书的意图,理论与方法是普遍性的,问题与对策是操作性的,案例与分析是指向性的。
本书对《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的借鉴意义:为论文的实证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方法,帮助笔者打开研究思路,催生笔者启发性思考。(小结部分)
小 结 综合以上文献不难得出,研究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者心理对现实的营销策略的实施有着积极意义。笔者引用了大师们对客户关系管理、情感营销、会员制营销等数个专业术语的定义及涵义,借鉴了案例部分的经典思路及调研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国内外营销书籍文献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出屈臣氏会员卡制度背后的消费心理研究内容。此外,笔者引用统计年鉴等网站的统计数据结果,以增强文章实证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度,旨在将所涉猎范围内的精品部分展示出来,以期给零售行业会员制营销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
[1] 《市场营销新视点》,梁东、刘建堤,2007;
[2] 《消费者行为学》,荣晓华,2006; [3] 《消费心理学》,李晓霞、刘剑,2006;
[4] 《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全案》,程淑丽、王宏,2008;
[5]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杨路明,2009,电子工业出版社; [6] 《情感营销》,李劲、李锦魁,2005,经济管理出版社; [7] 《会员制营销》,肖建中,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市场营销案例》,郭毅、陈洪安,2006,清华大学出版社。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这是一般框架,写作方式不固定)
推荐专题: 文献综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