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07 12:25: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导语:幼儿教育问题策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

近年来,一些社会力量办园目的偏重于谋利,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为幼儿成长提供优越育人环境的为数不多。许多个体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租用一些民房或陈旧的闲置房,不具备应有的安全通道包暖、采光、通风均很难保障幼儿学习的需要,而且设备陈旧简陋,数量有限,向幼儿收取的费用很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收费标准逐年在提高,但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多大变化。

部分幼儿园教师实行一人包班制,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班幼师、保育员的定额,而且大班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幼儿园一个幼师要管带40~50名幼儿,为教师管理造成许多不安全隐患。

2.管理理念机械化

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只有被管理权,而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反馈权和参与权,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课程设置潮流化

在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过程中,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国外先进的幼教经验,采用“拿来主义”“照搬主义”,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

二、我国幼儿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1.“追求经济效益”是造成办园缺少特色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处于变革之中。由国家包、国家养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原有的办园体制、办园模式的许多理论已失去指导意义。幼儿园为了创收经济效益,迎合市场、迎合家长,走上了所谓“特色”的纯功利之路。这与我们国家的办园目标是完全相悖的,长期以往势必将影响幼儿的培养和发展。

2.“单向服从的管理关系和管理制度”是造成管理理念机械化的重要原因

许多幼儿园在上下级关系方面仍旧习惯于单向的服从方式,习惯于行政权威管理,习惯于以指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即“上级布置――下级照办”。这种管理模式经常使得幼儿教学工作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不但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阻碍了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3.“社会、家长、教师”因素是造成课程设置潮流化的直接原因

造成课程追赶潮流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时期性的社会舆论、社会教育价值观与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之间出现严重不一致;第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规律严重不一致;第三,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与科学发展观严重不一致。以上因素,从主客观都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结构及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4.“幼儿园与家长教育理念差异”是家园合作形式化的根本原因

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幼儿园往往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的情况较多,而与家长共同研究孩子教育问题的情况却很少。由于素质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幼儿园方面知道家庭问题或暴露教养方法的缺陷。由于幼儿园和家长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沟通,致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合作的程度较低,导致了家园合作流于形式。

三、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1.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采取政府投入办园为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辅;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辅助的发展格局。在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同时,向0~3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延伸。

2.大力支持,正确引导,改革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的方针”,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园,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园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并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措施。

3.加强整改,规范各种办园行为

坚持和提高办园准入制度,坚持和完善托幼园所登记注册年检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办幼儿园、托儿所。农村园所的开办、停办应由所在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登记注册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园所每年年度全面检查一次,对质量下降达不到办园标准的园所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对幼儿园实行类别评估挂牌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评估认定,要定期公布各类园所名单。经评估认定的`园所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对质量提高的晋级,对管理不善,质量下降的予以降级。

4.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所有幼儿园所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场所。大力深化园内改革,全面提升办园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

保障幼儿的伙食标准和饮食卫生。服从地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建立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和幼儿食品24小时留样制度;建立幼儿食品采购发票、及采购人登记制度,确保幼儿的饮食卫生。定期添置和更新幼教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发展。为明天的学前教育创造一片灿烂的天空。

总之,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必须要认清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任务与要求,方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发生凶杀案,这是震惊中国的重大儿童安全事故。据上海热线网教育频道报道称,2014年上海市共发生128起中小学安全事故,比往年事故发生率上升18%。

儿童安全教育的问题一度成为幼儿教育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六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并为同类型幼儿园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安全教育的定义

安全教育,即在幼儿保教保育的全人教育中,以保障幼儿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发展,并引导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为目的的教育。幼儿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用水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食物安全、疾病安全、学习安全、起居安全、环境安全等。

二、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者为了“安全”而安全在调查中,教师对幼儿寸步不离的安全提醒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近年来,幼儿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导致家长、幼儿园极度敏感,教师一旦出现幼儿安全事故问题,便担着接受处分甚至离职的风险。这种包办式的安全教学行为实际上把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变成了教师对幼儿的“安全保护”,忽略了儿童自我独立性能力的形成。

2.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欠佳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教育、卫生教育是孩子获得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知识的重要教育途径,而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六所幼儿园都存在安全教育教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两所学校根本就没有安全教育,笔者对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欠缺带来的效果提出质疑。

3.农村幼儿园安全现状笔者自制观察记录表,该记录表的事故类型由A幼儿园教师集体所想,其代表在幼儿园幼儿极易出现的安全问题现象。结果表明,幼儿园安全问题中游戏中摔伤碰伤、同伴争执、床上磕碰摔下、小物体进入身体部位、玩具扎伤这几种方式是幼儿常面临的幼儿园安全事件。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家长,在幼儿园,教师应当注意以上安全隐患的教育与预防。

4.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调查发现,教育者获得安全教育知识的渠道为:电视新闻报道(32%),专门杂志(19%),自身经验(16%),周围事件了解(16%),上网(13%),其他(4%).教育者本身对安全知识的积极获取程度很小,他们也是在这类事件发生之后才去关注和了解,这就使得安全教育的出发点降低、目标性不强。

(二)我国现行幼儿安全教育法规现状

在幼儿安全事故频发的同时,为保护幼儿安全教育的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幼儿安全政策和法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200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23条)》均做出了相关安全规定,[4]然而数量少、法规涵盖安全方面粗糙、责任人不明确等问题是现行幼儿安全教育法规的重要问题。

三、提升农村幼儿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安全教育法律法规

幼儿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提高农村安全教育的保障,只有在教师、家长、幼儿等各方权利受到应有尊重时,幼儿安全教育才能积极向前发展。法律应当更加准确地界定幼儿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明细幼儿园和家庭的责任,让幼儿安全问题皆有法可依。

(二)重视安全教育的品德教育意义

为了“安全”而安全、为了教育而教育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法律法规无法可依,将一切安全事故责任归于幼儿园、教师,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幼儿个体独立性品质的丧失,导致家庭责任的懈怠及其他严重后果;后者是教育者的问题,教育者能力有强弱,然而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教育职责使然,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渗透生命的意义是安全教育特有的优势,教育者需要用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来完成安全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三)合理定位安全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反映的规格指标,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78%的教师认为安全教育目标就是怎样避免孩子发生安全事故;24%的教师认为安全教育是常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便好,没有必要在教学中特意安排教学活动。然而在安全教育目标规定中,《纲要》规定除了幼儿身体的安全教育外,幼儿心理的安全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身心安全下,幼儿才能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四)合理安排安全教育教学

安全教育教学安排合理化包括充足的教育课时、全面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课时是效果的重要保障,充足的课时才能保障教育质量;教学内容以生活为基准,题材注重全面化、园本化。

重庆市万州区以万州烤鱼而闻名全国,该地安全教育应紧握万州特色,“火”、“变质食物”等课题都能以此为题;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讲授法、说教法“一统”课堂的局面,多尝试实地体验、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既生动有趣,又能让幼儿迅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五)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游戏中去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原则。[5]作为幼儿教育者,寓教于乐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孩子爱玩和好奇的天性,将安全教育做到游戏中去,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安全游戏活动及自己发明的一些游戏设施的“非常规”玩法,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新奇剌激的活动中去,成为孩子们活动中的“同伴”.

(六)家园共育,加强家庭中的安全教育

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安全意识能力的基础。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不包办代办,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让孩子在自己的活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品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幼儿的安全是其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是安全教育更深层次的演练。目前,安全教育研究大多数集中于身体安全教育,而忽略心理安全教育,这是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问题的具体探究、操作所言甚少,有待提高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逯苗.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测评系统的研发[D].山东大学,2006.

[2]白鹭.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9.

[3]赵凌华.增强幼儿自我安全防护教育的实践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4]蒋慧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5]洪铁英.浅谈儿童的自我保护与成长[J].成功(教育),2010(1).

第二篇: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大全

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幼儿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教师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里,笔者拟对 幼儿园游戏指导 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对游戏的过程 —— 情节的发展缺乏真正的观察教师对幼儿的游戏缺乏观察,其原因有些是属于观念层面的,而有些则是属于技术层面的。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加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观察静态的情景,因此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的幼儿究竟在干什么。这些都是属于观念层面的原因。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是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知道观察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尝试着观察幼儿的游戏,但不会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不知道哪些是该记录的、哪些是不需要记录的,结果观察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有些教师每次都很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幼儿游戏的情况,但面对一大堆记录下来的文字、表格等资料,却不能从中分析出游戏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下次游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些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对游戏的主人 —— 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而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和认可,需要拥有自由支配和被许可的感觉,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而不是成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游戏是幼儿的权利,而不是成人作为奖励的物品。——————用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牵制而言,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在游戏中,幼儿只是为好玩而玩,幼儿有权决定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对幼儿游戏的特点 —— 年龄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出现了几种典型的 “ 重轻失调 ” 现象,即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重游戏的预成结果,轻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重游戏的逼真性,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发挥;重直接的语言指导,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重游戏的结果,轻游戏的过程体验;重游戏环境创设的规模,轻实际利用的灵活性。

二、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和关键 .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的幼儿游戏的前提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是指导游戏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诸如游戏的主题、玩具、材料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应该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按成人规定的或演示的方式方法来操作。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

三、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

l .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指导幼儿游戏。幼儿园三个连龄班的游戏水平是不同的,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 ” 特别适用于小班。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 “ 交叉游戏法 ”“ 游戏经验分享法 ” 进行指导。“平行游戏法 ” 是指当幼儿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 交叉游戏法 ” 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与教师都感到很快乐时,教师就应该主动退出游戏。“ 游戏经验分享法 ” 就是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2 .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指导游戏

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了。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 “ 娃娃家 ” 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情节的发展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发展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游戏主题的产生、发展过程,有些主题在某一个年龄班就可能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纵向的发展是指一个游戏主题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存在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与幼儿的经验和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人高潮即将结束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梳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然而,在幼儿园小班的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的投放目标不够明确,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制约了幼儿的主动发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那么,在小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在我带教小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游戏实践案例观察与记录,剖析反思了材料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得到一些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有效投放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每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如果找出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角色游戏活动的质量。我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跟角色游戏的材料投放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必然的联系。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之初存在如上的现状,后续我们教研组通过实践与反思,就如何科学投放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有了较多的思考,使我们的角色游戏材料做到有效投放。以下就通过实践剖析的方法从中思考与解析,继而得到一些科学的策略。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所以小班供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如:游戏中娃娃家里,王语彤和高梓涵一边拉扯着“娃娃”的衣服,一边在争吵,两人争着要抱抱娃娃,王语彤说:“我带了妈妈的牌子,娃娃是妈妈抱的。”高梓涵也说:“奶奶也可以抱娃娃的,妈妈要上班的。”两个孩子因只有一个娃娃而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我们后续及时在娃娃家中又添置了一个娃娃,游戏又可以顺利开展了。

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会不愿意去该区游戏或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得不到幼儿游戏的共鸣。如: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之初,愿意去玩的孩子寥寥无几,小“医生”被动地在老师“病人”的角色支持下游戏,没有自己游戏的主动观念。究其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最怕的地方是哪里?就是医院。所以,在孩子们的主观情绪中,他们还不太愿意作为“医生”的角色出现,所以在游戏之初投放这样的区域是不适宜的,应该予以舍去。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应先组织孩子讨论,了解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游戏是什么?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所以,材料投放之始,并不一定要有医院,可以等待幼儿的经验成熟,对医院有正面信息的了解然后再开设此活动区似乎更加合理。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幼儿在游戏中他真正的投入,却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如:有一次我班一个孩子带来了一部假的照相机,角色区的孩子们都邀请他过去给他们拍照,大家开心极了。于是,我就及时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孩子们一起张罗布置了“照相馆”,由于游戏内容来自的幼儿的兴趣,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玩得不亦乐乎。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点,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孩子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东西。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也需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为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提供支持。如:在公共汽车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根据幼儿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对材料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使游戏得到了较好开展。第一次投放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新投放的公共汽车,都愿意上去坐一坐,但没过几天,孩子们就没有了游戏的热情。孩子们的兴趣怎么这么快就没了呢?为什么没有孩子愿意做驾驶员呢?得到的原因:车体很逼真,但是车内除了方向盘就没有其他的材料。孩子们除了上车就是下车,没有其他的情节导入。而且上车后想上就上,想下就下,没有限制性,也没有站点的概念。驾驶员在空空的车箱内要坚持游戏很辛苦,他们不能自由走动。于是作了及时地调整:在公共汽车上增投了刷卡器和录音片段,在录音片段中介绍站点及各个站点下去后可参加的游戏有哪些。第二次投放材料:来的孩子稍微多了些,但是留下的时间不长,而且还是得不到大部分孩子的共鸣。于是又反思:后期增投材料是否有即时的效果?得到的原因:录音比较成人化和社会化,符合社会中公共汽车的概念,但是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似乎还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孩子们在车子上能做还是上车和下车,材料增投后在本质上没有促进游戏的发展。再次地调整:丰富了录音内容,将一些语言游戏(如猜谜)、故事、歌曲等加在了每个站点的后面,这样孩子们在汽车上可以一边坐一边唱唱说说,游戏更有趣了。孩子们在车上一路看“风景”,一路唱歌,好不开心!他们的声音和录音机的声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来参加这个游戏了。

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小班幼儿的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要使材料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如:他们没有整理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在材料投放中应及时地添置相应的物品标示。在刚开始的游戏中,娃娃家里的玩具乱糟糟,孩子们还不清楚哪样玩具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所以玩起来也是没有头绪,只能看到什么玩什么。后来我及时地根据投放的材料提供相应的图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他们的角色意识不明显,“娃娃家”里只有“妈妈、爸爸”自顾自的玩,没有人照顾“孩子”。“点心店”里只有伙计在做点心、炒菜,没有“前台服务”等等。他们只满足于操作材料的乐趣,而没有更多角色行为的深入。为了进一步确立幼儿角色职责,促进其游戏行为,我在各个活动区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应的角色标示挂牌。孩子进区前先挂上他(她)今天想做的角色的标示牌,然后再进行游戏。这样一来,不但使幼儿有了一定的角色概念,教师在指导时也能有的放矢,根据角色丰富幼儿相应的游戏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待以后继续研究。

第四篇: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游戏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

在幼儿教育领域里,我们要运用游戏去促进儿童发展。但幼儿园现今频频出现“重学科、轻游戏”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开展游戏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游戏活动在具体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浅见。

一、教师观念

教师对于游戏的自身观点并不是凭空出现,很多时候是受到了许多学派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实践所逐渐形成的。虽如今幼儿园都在不断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主张幼儿必须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知识。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只需为幼儿提供环境,让幼儿有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就会发生。

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工具,儿童可以在游戏中了解角色、规则、关系、社交技能、适宜行为方式、自身行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等。该学派强调儿童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为间接学习知识创造了“支架”。

以上这些游戏理论,对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教师只坚持其中的一种观点,或放任儿童自由游戏;有的教师可能会同时秉持两到三种观点,既主张给儿童自由,又认为教师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管如何,吸收不同的理论来指导幼儿园实践本意是好的,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可能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要注意融会贯通,要更多地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融入到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二、环境创设

就我本次实习的幼儿园,我所在的班级有一些区域角,如:串珠、美食街、探索角等。我发现这些区域角对于幼儿吸引力是很大的。平时有事没事他们就喜欢去看一看、摸一摸。但是鉴于其他原因,我仅看过他们玩过一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幼儿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我们就需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但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宜的,为什么要创设丰富而富有刺激的环境,以及怎样创设环境等问题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做支撑,使得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千篇一律,相互模仿缺乏创新,很难实现“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創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当然,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幼儿园环境小、幼儿人数多、玩具材料少等。因此幼儿园不能正常如期、如数地开展游戏活动。

大多数幼儿园都会采取废物利用的方法来制作成品或半成品玩具,但这些任务往往都落在了教师身上。而教师平时的工作很繁琐,因此,对于玩具、区域角的布置往往欠缺思考,不能保证创设的环境是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的。

我有一个建议: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制作过程。之所以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其实是因为制作玩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中需要什么样的玩具和材料,幼儿比任何成人都要清楚。但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因为许多书本、报告中都强调游戏是需要指导的,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来了解幼儿,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其发展。

三、时间分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游戏确定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有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的活动之中。

原因有很多:1.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2.很多时候因为教学活动占用了部分游戏的时间,而可能导致游戏无法正常开展,教师便取消游戏,而改用其他事情来打发时间;3.每次玩游戏都是从头开始,而不是接着之前的经验来接下去;4.教师对于一些不一定就会产生可以看得见成效的游戏采取了自动过滤的态度,总是用一些能马上分辨对错的游戏来取代„„

这些问题无疑都减少幼儿接触游戏的机会,减少幼儿操作的时间,减少了游戏种类。而我认为:只要教师多多关心孩子,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对于日常的工作能严格按照时间来进行。幼儿的操作机会都会大大增多。其实,简单的改变或许就会有大成效。

四、教师指导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游戏的主动权应由教师转向幼儿。而幼儿的这些权利是依靠老师去维护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组织管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

下面借某位老师总结的一些建议来总体分析: 教师的具体组织、指导游戏过程中应掌握以下技能:(1)、教师应多观察了解 幼儿游戏活动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2)、教师要适时的帮助指导

教师在细心观察、分析、总结幼儿的游戏活动规律之后,应该明确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对哪些幼儿应该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而对于玩法较简单的游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随机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3)、评价要合理、自然。

游戏结束时,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戏的意义,对幼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评价幼儿游戏时,应关注每个幼儿自身能力的纵向发展,以及与其他幼儿在交往方面的情况。注重增加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游戏性,关注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淡化幼儿自主游戏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界限,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看得见,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愿景。

第五篇:浅析幼儿园中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幼儿园中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儿童观不断深入广大幼教领域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内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教育观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游戏的实用性来划分,游戏可以分为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发产生的,能充分反映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教学性游戏是教师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游戏,一般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

关键词:游戏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儿童观不断深入广大幼教领域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内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教育观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游戏的实用性来划分,游戏可以分为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发产生的,能充分反映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教学性游戏是教师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游戏,一般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由于教学游戏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寓含着教师的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操控,因此教学性游戏成为教师最喜爱的教学形式,但是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从一个实际中的游戏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案例1: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买”与“卖”的含义,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老师组织孩子们在表演区玩起了“超市小当家”的游戏。老师把全班孩子分成五组,每六人一组,每组有一个收银员和五个小顾客,大家轮流当收银员并向孩子们强调了了游戏的规则。游戏开始了,晨晨却自己坐在小椅子上,低头看自己的图画书,四组的孩子告诉老师自己组里少一名小顾客,教师就把晨晨拉进了四组中。整个游戏就只包含买与卖两个环节,孩子的游戏积极性渐渐消失了,游戏也就草草收场了。

案例2:

中班表演游戏《老虎的遭遇》扮演“青蛙”的幼儿对饥肠辘辘的“老虎”说“:我有一个主意,我们比赛跳远,要是我跳得比你远,你今天就不能吃我。”“老虎”同意,于是“青蛙”悄悄的咬住了“老虎”尾巴,和他一起跳了起来。突然,一个幼儿发现了问题:“不对,青蛙跳得没有老虎远!不信,你量量!”旁边演大叔的孩子也说,“就是,青蛙的脚落在了老虎的后面,他应该跳到前面才对!”青蛙看看自己的脚和老虎的脚,没有说话,几个小朋友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然而,一直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介入了:“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讲话了?别吵别吵,我们接着演。”

案例3:

作为“认识蔬菜”的延伸活动,教师准备了各种蔬菜实物和小动物图片,组织孩子们玩起了“帮小动物回家”的游戏,让孩子们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喜欢的蔬菜。孩子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很是兴奋,忘记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七嘴八舌的跟自己的小伙伴讨论起来了,瑶瑶拿着彩笔画起了胡萝卜和大白菜,露露把白菜顶到头上当帽子„„很明显,孩子们对五颜六色的蔬菜很是感兴趣,但是教师可不是这么想,她急于把孩子们拉到游戏的主题,不断打断孩子们的交流,甚至没收了瑶瑶的彩笔。

从这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幼儿园游戏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了游戏的发展性价值。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形式和幼儿学习形式,饱含了教师的种种期待和希望,教师把教育的目标蕴含其中,大部分时间关心的是幼儿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这个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常规教育、品德培养方面有什么影响和作用。教师总是致力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否获得了探究事物的方法和毅力,是否获得了对于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教师所忽视的恰恰是对幼儿最重要的。从案例3中可以看出,很显然,幼儿对蔬菜的颜色和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颜六色的蔬菜也唤起了幼儿“玩”的热情,但教师却急于把孩子们拉回游戏的主题,教师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可以留出多一点的时间让幼儿自由游戏,在自由气氛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获得愉悦的情感经验。

2、游戏的生成性价值没有受到重视,没有顾及到幼儿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兴趣。

听过幼儿园公开课的老师应该都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讲课教师极力的把“开小差”的幼儿拉回课堂,都想在自己的预设下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对幼儿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想法或火花不是极力回避就是敷衍了事。在案例2游戏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突然对距离的远近及其测量问题产生了兴趣,本来这是一个生成新游戏———让幼儿学习“测量”的很好时机。如果此时让幼儿探索距离的远近问题,可以让幼儿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是,教师却“固执”地要幼儿回到刚才故事中断的地方继续表演,直到将教师所要求的东西演完。这样的游戏仅仅成为教师完成其教学目标的工具,不具有教育性,算不得真正的游戏教学。然而这种性质的游戏教学却在幼儿园实践中屡见不鲜。许多幼儿教师仅仅把游戏当作教学的手段,游戏的运用仅仅是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奈的组织着陈旧的、毫无价值的游戏,幼儿在教师的权威下机械的、呆板的进行着教师要求做的事情。

3、游戏由教师控制,幼儿成为被动游戏者。

不论是何种游戏,只有儿童主动参与了游戏才会具有价值,如果儿童是被动参与游戏的或者游戏的过程不由儿童自己支配而是由教师操控全局,那这样的游戏虽然看似达到了游戏教学的目标,实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毫无价值意义可言。虽然在教学性游戏中,教师处于比较核心的地位,起着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并帮助把具体的感性经验升华成概念知识的任务,不过教师要时刻谨记,游戏的主角是幼儿,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参与者、鼓励者和支持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如在案例1游戏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晨晨对“超市小当家”的游戏并不感兴趣,教师却不问缘由的把他拉入游戏中,而且从游戏的发起到分组到指定角色,整个的游戏过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幼儿游戏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被剥夺了。而游戏2也体现了这一点,幼儿被教师拖着走,教师说接着演下去,幼儿就得放弃感兴趣的话题,按照老师的吩咐继续演下去。或许,幼儿此刻的兴趣并不在表演怎样进行下去,而是在思考另一个被老师忽视的问题:“青蛙没有老虎跳的远啊,老虎应不应该把青蛙吃掉呢?”

4、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时,主观随意性太强,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指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缺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系统观察。因此,游戏的计划性不够,缺乏指导游戏的目的意识,不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不能对儿童游戏的行为给予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往往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不会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而且教师对游戏的干预意识很强,会不时的“打扰”到孩子们的游戏,教师并不关注幼儿作出某种游戏行为时的心理而过分关注于游戏的结果,并且缺乏足够的耐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尝试、探索和发现。正如案例中的教师最后一句话:“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讲话了?别吵别吵,我们接着演。”很明显,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游戏中去,真正的好教师是会跟幼儿一样为游戏中的动物遭遇而感到开心或难过的。通过这句话我们也能看出,这位教师对教学的不负责任,都不知道“演到哪了?”,也不知道“接下来该谁说话了?”,就这样的状态能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有效的指导吗?

5、游戏的形式化倾向严重,内容简单化。

游戏的组织权与控制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游戏的展开也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者是幼儿园的时间安排,游戏的内容与时间也是由教师来掌控,很多玩具与材料对幼儿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和挑战性,教师却不厌其烦的组织幼儿重复游戏,并没有考虑到重复游戏是不是还能唤起幼儿游戏的兴趣,简单的重复性游戏只会让游戏陷入形式化的境地。而对于游戏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并不能深入问题的实际层面,如在案例1的“超市小当家”中,幼儿只是简单的了解到买与卖的过程,而对于买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商品价格标签、付钱、找零)却应付了之,结果孩子们的积极性渐渐消失而导致游戏草草收场。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会祸及幼儿的身心成长,看似简单的游戏教学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智,作为教师不可掉以轻心,针对以上阐述的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改善:

1、树立正确的游戏发展观,恰当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游戏的发展性价值,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教师仅仅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而忽视了游戏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忽视了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游戏发展观,不要把眼光仅仅聚焦于幼儿学到了多少。

案例中所出现的教师极力把孩子拉回表演的行为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都希望上课的步骤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往往忽视了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倾向,这就牵涉到一个广大教育者都很矛盾和纠结的问题: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这对矛盾该怎样调和?其实预设与生成这两种课程模式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都应该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只要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的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来促进游戏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恰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和幼儿不合乎预设程序的意外行为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智慧。教师对幼儿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想法或火花不应该极力回避或敷衍了事,而应该因时因地且恰当合理的把握教育时机生成一种具有价值的新游戏。

2、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儿童,教师成为游戏的支持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教学性游戏中,由于教师处于比较核心的地位,起着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并帮助幼儿把具体的感性经验升华成抽象的概念知识的任务,这就容易造成一个误区:教师是游戏的主导者,幼儿的游戏行为应该跟随教师的思路,教师却成为主角,操控着整个游戏的进程与方向,幼儿成为游戏的被动参与者,甚至说是教师控制的木偶,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设计游戏的初衷,不管是怎样的游戏,幼儿才是游戏的主角,游戏的自主权不应该在教师手中而应该在幼儿手中,只有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游戏才会具有价值,如果幼儿只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机械的操作着某种玩具或动作,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作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着三种角色:游戏前材料准备、环境创设的组织者;游戏中适当干预、引导幼儿游戏行为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游戏结束后教师又扮演着幼儿知识经验的总结者和提升者。但自始至终教师都只是作为配角的身份出现的,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有的观念,不再把自己作为游戏的操控者和独裁者,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由和谐、不受拘泥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教师应恰当把握游戏指导的时间与方式,克服主观随意性

首先,教师在指导前一定要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确定这个问题幼儿能不能自己解决,需不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明确意识到,适度的阻碍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把握不好而超出了幼儿能力范围过多的困难也有可能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受挫。教师要把握指导的恰当时机,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的方式方法,幼儿还处于身心发展的低水平阶段,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模仿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该亲力亲为,给幼儿一个感性的体验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对于一些语言水平较高的游戏,教师在指导时更需要技巧,把一些生僻的词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传递给幼儿,把难以理解的句子用情景表现或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感性体验,同时还能唤起幼儿积极表演的兴趣,为更好的学习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

4、把握教育契机,在游戏中深化学习内容

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早在柏拉图时代,就有“寓学习于游戏”的教育理念,福禄贝尔更是推崇有加。现代的教师也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幼儿园中游戏教学占很大的比重,教师也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但却往往把握不住教育的契机,白白丢失了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教师不应该只把游戏当做小孩子的玩闹,忽略了游戏的价值。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尽量的引导幼儿思考更多的问题,引导幼儿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授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如案例1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新话题,如“商品的价格标签怎么看?”“我们有五块钱,可这个巧克力只卖三块钱,该怎么办啊?”“我们要买盒饼干,钱不够了怎么办?”“付钱的人好多啊,我们该怎么办?”“丽丽和天天同时看上了这个玩具猫,可只有一个,该怎么办?”这些新话题不仅能够重新唤起孩子们游戏的热情而且还能在游戏中深化幼儿对“买”与“卖”的理解,并能让幼儿学到怎样与人交往,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很轻松的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在大人眼中再简单的事情都或许需要幼儿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一定要放低姿态,以同伴的身份为幼儿提建议、出主意,采用一些诸如“你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些?”“你这样试试看看会怎样?”而不是类似“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做才行”这些命令式的口气。

总之,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任何游戏都要有教学目的、教学结果,不能过于功利性,一旦游戏被套上教育的“枷锁”,那游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发展价值。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一定要谨记:儿童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园和教师只是为儿童提供均等的游戏机会、充足的游戏材料、适当有效的引导性干预和分享游戏经验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自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享受游戏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孟瑜.幼儿园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2009(4).

推荐专题: 幼儿园游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