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范文五篇)

2022-11-07 12:20:0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范文五篇)》。

第一篇: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

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申请实验室建设条件

1.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重点实验室,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在国内本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能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有比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经费;

2.具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

3.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科研用房集中,仪器设备先进完善,统一管理,开放使用;

4.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能保证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及建成后实验室的运行经费。

二、申请实验室建设程序

1.科技部提出实验室建设指南;

2.主管部门组织申请单位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审核上报;

3.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实验室;

4.主管部门组织实验室依托单位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审核上报;

5.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批准立项。

三、相关文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基字[2002] 9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 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国家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2、制定实验室发展方针、政策和规章,宏观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3、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实验室评估和考核。

4、拨发有关经费。

第六条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行业、地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

3、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七条 依托单位是实施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1、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

2、负责推荐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3、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做好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等。

4、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实验室研究方向、任务、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章 设立与建设

第八条 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养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装备、新建和调整实验室。

第九条 实验室建设坚持“三高一优两重点”的原则。即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优秀的部门(行业)或地方实验室;“两重点”指具有突击前沿获取原始科学创新能力的专门学科实验室和集成关键性、原创性科学技术能力的跨学科综合实验室。

第十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纲要,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

第十一条 申请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地方、高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在本领域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能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2、依托单位能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应经费等配套条件;

3、主管部门能保证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及建成后实验室的运行经费。

第十二条 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申报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提出、主管部门择优推荐(无主管部门的机构,可直接向科技部申报),并报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附件一),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申请单位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附件二),经主管部门初审,报科技部批准立项。

第十三条 实验室立项后进入建设实施期,其国拨及配套经费应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要求安排,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应采用招标形式。

第十四条 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单位在实施实验室建设期间,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进展情况,保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稳定。建设期间实验室主任连续半年以上不在岗时,一般应及时调整并报主管部门批准,特殊情况应报科技部核准。第十五条 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成后,应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验收通过后予以批准。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实验室网络化的建设。

第四章 变更与调整

第十七条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科技部可调整实验室的布局及结构,对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撤消等。

第十八条 科技部争取有效的经费渠道支持实验室设备更新。确需更新设备的由实验室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申请报告》,科技部组织论证后,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国家有权调配由国家装备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第十九条 实验室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科专家的论证,论证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核准。

第五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条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试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主管部门聘任,报科技部备案。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任期为五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月(一届累计不在岗时间最多为十八个月),特殊情况要经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十五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年龄不超过七十岁,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为主,按实验室所设学科严格控制其编制,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作为流动编制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实验室应注意稳定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补助费中列支,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实验室经费可用于岗位补贴、绩效奖励等。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效率。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第六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实验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条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科技部定期组织实验室周期评估,评估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另行发布。

第三十一条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部门(地方)实验室,符合实验室总体规划的,可申请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予以降级或淘汰。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如: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Tsinghua University)。第三十三条 实验室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第三十四条 部门(行业、地方)实验室是我国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无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托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加强管理工作。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内容,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四、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五、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六、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七、建设规模和预算

八、开放运行设想

九、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附件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承担单位,建设地点

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计达到的研究目标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计划(1)、学术带头人介绍(2)、优秀中青年人才情况(3)、人才培养能力

(4)、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四、建设规模

(1)建设经费概算、落实计划(2)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3)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4)基建或改善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六、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七、主管部门配套经费及运行费落实情况

八、联合、开放设想

九、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及介绍

十、依托单位意见

十一、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十二、专家论证意见

第二篇:国家重点实验室

食品专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布 国家直属:

江南大学/南昌大学(2007)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直属:

南昌大学(2002年开放)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2003)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200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直属: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995成立,2002更名)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2002)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2002)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省部共建:

中国农业大学(2003)功能乳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2003)乳酸菌发酵技术与食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大学(2005)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2007)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5强排名

1、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采用两段式培养方案。基础阶段,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计划;进入专业阶段后,划分为果蔬及饮料加工工艺、畜水产品加工工艺、粮油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关、商检、商务公司、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

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部分可硕博连读或出国深造。

2。华中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下设食品质量与安全、畜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等4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把本科生的教育作为基础,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增强学科发展的力量和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方向)培养既懂得食品专业知识,又懂得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中国重点学科。

【毕业生去向】主要前往相关知名企业。我国排名前10位的乳品集团中,有8个集团的副总,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培养出来的。

3、江南大学

【专业特色】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是中国食品工业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学院建有7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通过师生双选,学生可自二年级起每人有1位导师给予专业指导。实施精英教育,组建试点班。学业优异者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生去向】学院已与国内200多家著名食品企事业单位建立经常性的毕业生供需协作关系。毕业生供给量与企业招聘需求为1∶5。学生落实单位区域,85%在东南沿海大中城市。2003届本科毕业生,近40%在上海就业。

4、南昌大学

【专业特色】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食吕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南昌大学“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

本学科发展具有浓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点。其江西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南大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是中德政府科技合作项目。

本学科在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特色。

近5年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6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奖,发明专利7项。

【毕业生去向】本科生就业率达92%,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8%。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供不应求。

5、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

从2003年起,农业与生物学院按“生物技术”和“环境生态类”两个专业招生。第二学年末,按学生前两学年的成绩、个人志向、社会需求预测等,经个人申请,院校批准,可在学院所属专业中选读某一个专业。第一学年末,部分优秀学生可跨学院重新选择专业。

此外,大多数学生可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第7学期,一定比例的优秀生可直接攻读硕、博研究生。

目前,学院主持“863”计划项目3项、参与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

6、西南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西南农大食品科学学院拥有全国最早建立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

该学科为农业部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博士点,成为西南、西北地区(10省区市)惟一的食品加工博士点。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茶学、包装工程、茶文化4个本、专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7、华南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吸收工科院校食品学科之所长,加强工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既具有多学科交叉并重,又具有热带亚热带的特色。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生产、试验、研究及食品质量控制与检测、食品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先后承担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多数成果居全国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显著。

8、杭州商学院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与英国Leeds大学、日本爱媛大学、日本香川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协议,每年选送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对方深造。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以及省、部委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

【毕业生去向】主要前往食品贸易管理、食品生产企业,大型饭店、大型超市、食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食品教学和科研单位等。

9、上海水产大学

【专业特色】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前身为吴淞水产学校水产制造科,创建于1912年。

学院现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分别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制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院现有3个学科(系)、3个重点实验室、两个中心和1个研究所。

【毕业生去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次性就业率80.33%以上。

10、沈阳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设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被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生去向】前往各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科研单位、食品贸易部门、食品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食品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11、郑州轻工业学院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设有食品工程、烟草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方向,在河南省开办时间最早。

学院先后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40多项,国家及省烟草局烟草企业重大科研项目5项,取得了包括国家二等奖、省部级二等奖在内的成果20多项,创造了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毕业去向】在31个食品行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测、品质控制、科研等工作。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0%以上。

12、南京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南京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农产品质量控制及加工工艺,注重食品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承担国家和部、省级数十项科研项目,主编多本“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拥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和校内外实践基地。

【毕业生去向】5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约为20%。约有8%的本科生赴美国、法国、荷兰留学。3家大型食品企业在该专业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13、天津科技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是全国高校轻工、食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工程分委会委员单位;曾被评为“1981-2001中国食品工业20大科研和教学机构”。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50个重点学科之一,是天津市实力最强的特色学科。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取得了50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市级教学成果和科技进步奖。

【毕业生去向】大批学子已成为教学、科研、企业的卓越人才,在国有大型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哈尔滨商业大学

【专业特色】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1996年被原国内贸易部确认为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近5年获省部级奖11项,其他科研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科研成果转让19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项目5项。

【毕业生去向】该系一次就业率为79%,考研率为21%。

15、华南理工大学

【专业特色】原为华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学校2002年固定资产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06亿元。

第三篇: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自2014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构和资助政策做部分调整和规定,详细内容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一)取消部分项目类型。

取消的项目类型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和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第四篇:关于转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转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相关高校:

科技部已经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现转发给你们。请各高校按照指南方向和申报要求,抓紧组织、认真准备,整合高校相关资源,突出优势和特色,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申报材料请于11月16日前报送我司基础处。

联系人:明媚 (010-66096301)

附件:《关于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0〕571号)

教育部科技司

2010年10月20日

附件: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0〕571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和调整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五”规划和工作安排,决定近期在农业、医学、能源、资源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开展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向

(一)农业领域。

1. 杂交水稻。

2. 棉花生物学。

3. 林木遗传育种。

4. 家蚕基因组学。

5. 旱区农业逆境生物学。

6.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二)医学领域。

7. 心血管疾病。

8. 肾脏疾病。

9. 生殖医学。

10.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

(三)资源与环境领域。

11.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

12.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13.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

14.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15. 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

16.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17. 热带海洋环境。

18. 森林与土壤生态。

19. 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2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四)制造领域。

21. 高性能复杂制造。

22. 流程工业自动化。

23. 钢铁冶金新技术。

24.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

(五)能源领域。

25. 新能源电力系统。

26.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

27.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

(六)信息领域。

28. 计算机体系结构。

29. 光子学与光通信。

30. 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管理。

(七)材料与工程领域。

31. 聚合物分子工程。

32.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33. 硅酸盐建筑材料。

34.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

(八)基础与前沿学科领域。

35. 理论物理。

36. 低维量子物理。

37. 发光学及应用。

38.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39. 高温气体动力学。

40. 生命分析化学。

41. 化学生物学。

42. 细胞生物学。

43. 发育生物学。

44. 真菌学。

45. 微生物代谢。

二、申报条件

1.本次申报针对内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他单位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2. 已运行和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在国内本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有比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经费。

3.实验室具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需要。

4.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高等院校实验室的主体依托学科应为国家重点学科。

5. 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科研用房集中,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基本满足科研需要,总值2500万元以上,并对外开放使用。有稳定的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6.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保障,并承诺建设期间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2000万元以上。

三、注意事项

1. 申报实验室必须符合指南方向,具体实验室名称和主要研究方向应比指南方向更集中,突出优势和特色,避免过于宽泛。申报时可对现有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人才队伍、管理体制等做

适当调整,使实验室成为集中依托单位精华力量、代表相关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原则上不支持跨单位联合申报。

2. 申报实验室必须由依托单位的主管部门向科技部申报。本通知下发后,各主管部门即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附件1),择优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格式见附件2),审核后报我部。

3. 科技部将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原则上每个方向择优遴选不超过1个实验室立项,请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照申报条件认真衡量,严格把关,不要盲目申报。每个部门在1个方向最多只能推荐1个实验室,多报无效。

4. 申请报告一式15份(勿用塑料封面),并加盖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申报截止日期:2010年11月19日(以收到时间为准)。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报告将不予受理。

5.申报工作结束后,科技部将组织专家评审,重点审查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内容、研究工作的基础和水平、人才队伍状况、科研实验条件、运行管理机制、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评审以实验室汇报演示和答辩、现场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请相关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

6. 本通知同时在科技部网站公布,网址http://www.most.cn。

四、联系方式

1. 业务咨询电话: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

联系人:卞松保、周文能

电 话:010-58881590,58881507

2. 申报材料受理单位: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邮编100862)

联系人:王忠、杨晓秋

电 话:010-58881050,58881053

附件:1.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

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O年九月十九日

附件1:

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应集中,并拥有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成为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若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高素质研究骨干、高水平技术人员和精干的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术带头人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显著。

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保持人员结构

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实验室应具有良好的培养优秀中青年的条件与业绩,能够培养具有较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科研后备人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科研氛围浓厚,学术风气好。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完整,环境整洁。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是依托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依托单位优先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附件2: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

实验室名称:

申报指南方向: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手 机:

传 真:

电子邮件:

填报时间:

(封面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〇年九月制

内容提纲

一、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包括实验室建成后对国家和依托单位的作用、贡献等)

二、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国内外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在推动学科发展、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五、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现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研究生培养情况)

六、已具备的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七、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情况(开放合作、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用及流动、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

八、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与水平(从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方面阐述)

九、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包括建设经费支持额度等)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包括建设经费支持额度等)

附件1.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附件2. 现任学术委员会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

单位、研究方向等主要信息)

附件3. 实验室主要科研仪器设备清单

附件4. 实验室近5年来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附件5. 实验室近5年来重要获奖清单(标注完成单位和人员排序) 附件6. 实验室近5年来重要学术专著、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清单(其中专著不超过10部,论文不超过50篇)

附件7. 实验室近5年来开放课题清单

第五篇:最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中国科学院主管

1.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4.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力学所

5.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6.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7.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8.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9.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0.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1.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2.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13.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5.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6.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7.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8.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自动化所

19.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0.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1.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2.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半导体所

23.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4.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5.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6.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7.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28.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药物研究所

29.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0.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31.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32.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3.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34.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35.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36.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7.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8.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9.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40.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1.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2.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3.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4.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5.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6.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47.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8.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49.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0.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教育部主管 雷达及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汽车安全与节能 清华大学

重质油加工 石油大学

暴雨监测和预测 北京大学 爆炸灾害预防和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复合新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 武汉大学

超快速激光光谱学 中山大学

超硬材料 吉林大学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 北京邮电大学 电磁场及电磁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 西安交通大学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 清华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 西安交通大学

微生物技术 山东大学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 中科院化学所 北京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 四川大学 高速水力学 四川大学

工业控制技术 浙江大学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固体微结构物理 南京大学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硅材料 浙江大学 宽禁带半导体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27 海洋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毫米波 东南大学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 华东师范大学 化工联合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清华大学 中科院生态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混凝土材料研究 同济大学

火灾科学 中国科技大学

机械传动 重庆大学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激光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集成光电子学 清华大学 吉林大学 中科院半导体所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浙江大学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 南京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基复合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

近代声学 南京大学

晶体材料 山东大学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理论化学计算 吉林大学

流体传动及控制 浙江大学

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 清华大学

煤燃烧 华中科技大学

摩擦学 清华大学

内燃机燃烧学 天津大学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南京大学

凝固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农业生物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

配位化学 南京大学

汽车动态模拟 吉林大学

牵引动力 西南交通大学

区域光纤通信网络与新型光通信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 大连理工大学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 北京大学

软件工程 武汉大学

软件开发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束材料改性 复旦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生物反应器 华东理工大学

生物防治 中山大学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 中科院动物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武汉大学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 北京大学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 北京大学

土木工程防灾 同济大学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 北京大学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 清华大学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北京大学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 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 南开大学 稀土材料化学应用 北京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 东华大学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新金属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 清华大学

信息安全 中国科技大学

医学神经生物学 复旦大学

医学遗传学 中南大学

医药生物技术 南京大学

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 东南大学

遗传工程 复旦大学

应用表面物理 复旦大学

应用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 东北大学

振动冲击噪音 上海交通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智能技术与系统 清华大学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复旦大学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作物遗传改良 华中农业大学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 湖南大学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吉林大学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 南京农业大学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 山西大学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子科技大学农业部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 农业部主管

1.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2.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卫生部主管

1.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4.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5.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

推荐专题: 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