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20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推荐5篇)

2022-11-07 12:18:3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推荐5篇)》。

第一篇: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20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857年,李文斯顿在写《布道旅程》(Mission Travels)一书 时,一开始就写道:“我年轻时候最大的痛苦,就是从我小时候,父母就一直教导我的《圣经》真理。我对《圣经》所写的救赎真 理——耶稣为人钉十字架,流血赦免人的罪——都很清楚,但是 没有亲身经历罪被赦免的感觉。12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一 个罪人,我心里经常盘踞着堕落的念头,经常忍不住地说谎。我 常想,如果我再努力克制自己一点,就会变得更好一点。结果我 愈努力,我的心挣扎得愈厉害。我不仅持续地在做错事,我的内 心也没有平安。我不敢相信耶稣的拯救,因为我还不够好。我如 果不是一个好人,怎么配称为上帝的儿女呢?我常想等我变得更 好一点,才来相信耶稣。但是我如何变得更好呢?我想可能需要 一个超然的神迹,才能平抚我的挣扎。不过我一直没有经历什么 超然的神迹。”

李文斯顿继续写道:“直到我20岁那年,读到迪克博士(Dr.Thomas Dick)所著《一个有盼望的人生观》(Philosophy of a

Future State)一书时,我才发现一颗已经堕落的心,不会产生行善 的纯正动机;一颗充满虚谎的心,无法分辨真实的神迹。我唯一 能做的只有靠着基督无限的怜恤与恩典,谦卑地相信。在基督救 赎恩典里,我唯一的责任与行动,就是立刻地相信与接受救恩。虽然我在接受基督的那一刻,软弱的心依然动摇,但我知道他为 我死,我为他活。”

他坚持要修完医学教育并取得行医执照,虽然他将来要去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不会在乎他有没有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也不会看他有没 有行医执照。李文斯顿后来写道:“一时想成为宣教士,并不保证 一生都能行在这条路上。一时信仰的复兴,也不能保证以后能够走 到底。能够走到底的人,是让耶稣基督的信仰成为他的生命与性 格。我年轻的时候以为,没有口才怎能传道?不能讲道,怎能传福 音?后来我才知道,福音的信息与传福音者的生命特质最有关系。传福音不是为了完成伟大的使命,也不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梦想,更 不是为了达成改变他人的功效。真正的传福音,是以真诚的生命,去接触每一天遇到的人,去做每一天所该做的事。”

后来李文斯顿又被安排讲了几次。有个听众对负责安排讲道 实习的塞梭(Richard Cecil)老师说:“如果再请这个操苏格兰口 音的乡巴佬讲道,我们以后都不来这间教会了。”塞梭将李文斯顿 讲道的惨况,写成报告寄给伦敦宜道会,末了的结语是:“他不 善言辞,讲道不会引经据典,说话结巴,可能永远不是一个会讲 道的人。但是他为人朴实,在柔和中带着坚强,这种人将不会被 海外的困难所动摇。”塞梭让李文斯顿通过了讲道学。

干脆吹首歌吧!

1840年12月8日,李文斯顿搭乘“乔治亚号”(Georgia)前往

南非。船驶离英伦海峡时天气良好,进入大西洋后,船顺着西北

风,驶向南美洲的巴西。乔治亚号的船长多纳尔逊(Donaldson)

是一个严厉的人,对旅客不假辞色,对水手更是要求严格,但是

他对李文斯顿却特别友善。深夜12点,多数旅客已经入睡时,多

纳尔逊站在船头,用方向仪观察星位以确定航向时,李文斯顿常

在一旁跟他学习。在船长眼中,这位来自苏格兰的宣教土,坦白、单纯又好学。

每到星期日,船长下令所有水手与乘客聚集在甲板上,一起

听这位年轻的宣教士讲道。李文斯顿写道:“船上的一切都很好,只有讲道令我沮丧。准备讲道前,我想若未把神学课本读完,就

无法给听众一餐扎实的灵粮,然而即使我把布道家芬尼(Charles

Finney)的《信仰的复兴》(Revivals of Religion)仔细读过.讲道

时,水手们仍是睡眼惺忪,不少乘客露出轻视的眼光,显然,他

们不认为这是他们所需要的属灵食粮。甚至有听众叫我不要再讲

下去了,干脆吹首苏格兰高地的风笛给他们听。唉,像我这样的人,如何进入非洲去宣讲上帝的真理呢?”

李文斯顿与梅巴鲁猎狮的事迹,很快传遍整个南部非洲;李

文斯顿的左肩一直留有狮子咬的11个齿痕,并且使他左手终生都

无法举重物。以后,每当李文斯顿传讲耶稣为人类的罪被钉在十

字架上,显明他对人的爱,贝克文族土著的眼光都会不约而同地

看着李文斯顿的左胸。

李文斯顿后来写道:“土著教师梅巴鲁成为我的生死之交。

他被狮子伤得更厉害,但是他是诚心地准备要牺牲自己,以救我的生命。在疗伤期间,我们两人的担架并放一起,他仍兴奋地对

每一个前来看望的人述说整个过程。他在部落里产生的福音功效,是最令我感谢上帝的。病愈之后,梅巴鲁仍问我,有没有更困难的任务需要他效劳的。梅巴鲁后来与另一位宣教士爱德华(Rogers

Edwards)将福音传给附近多个村庄。虽然我们之间的距离相隔很

远,但我们是为同一个目标,持续地往前去——何等地需要这种

土著教师。”

但是妒忌毁谤也随之而来,法国的哲学家批评他:“传福音给非洲

土著,是败坏他们的固有文化。”德国无神论的政客攻击他:“

传道是伸张帝国主义的版图。”贩奴的波尔人辱骂他:“他是

丑化奴隶贩卖的人。”连英国都有大学教授责备他:

“在非洲探险时还要喝茶,喝那么多的茶叶,是一种奢侈;有时还

要加几颗糖,实在太浪费了。”李文斯顿没有回答,他身上的狮子

齿痕,让这些攻击他的人都缄默无声,这些人的头脑也许很有知

识,但是他们身上没有任何为非洲人受伤的记号。

也有不少人赞美李文斯顿的勇敢,李文斯顿写道:“掌声会

宠坏一个人,使他在意别人的夸赞。我心中也经常有控告的声音:

‘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表现你自己。’我把众人对我的赞美,放在上帝的手中。因为赞美放在自己的心中太久,会发臭。我把

内心的控告,也放在上帝的手中,因为他比我更会处理恶者对人

心的控告。我知道上帝所看重的不是伟大的工作,而是以上帝为

中心的事奉。„„多少次,我带着探险队在沙漠行走,沙漠里经

常没有任何道路,前进的路在地图上只是一片空白,向导常问我:

‘李文斯顿先生,要往哪个方向走,才是上帝的旨意呢?’面对一

片无垠的沙漠,我告诉他前进的方位,我内心的祷告是:‘愿我的每一个尝试,不论对错,都在上帝的祝福中。’”

赶走心中的大犀牛

1846年1月2日,李文斯顿与玛丽在码波塔撒这个“婚姻的丰宴”的地点结婚,玛丽来了之后,玛波塔撒的学校立刻步上轨道,贝克文族的大酋长西比卫也信住,遣送他的妾带着一些家产离开,他与妻子受洗后,成为玛波塔撒教会的第一对主日学教师,平常也在酋长的家中举行祷告会。李文斯顿在贝客文族住久了,才发现有些惯用的词句,非洲的土著无法理解上午,例如:“上帝的真光会照明人心的黑暗”,土著就听不懂,因为他们搞不清“照明”的意思。后来李文斯顿仔细观察土著的生活,他解释道:“上帝的真光会照明人心中的黑暗,如同我们拿着条鞭子赶出躲在草丛中的大犀牛。”土著就懂了,后来在祷告会里,常有土著起来祷告:“求主赶走躲在我心中的大犀牛。”

洗得洁白似水牛

李文斯顿教导土著:“耶稣的宝血将我们的心洗得洁白如雪。”土著也不懂,他们从来没有看过雪,也不知道雪有多白。李文斯顿问他们:“什么是你们心目当中最干净的”。土著讨论后,对李文斯顿说道:“那是清晨的时候,沾满泥土的水牛从水中爬出来时,阳光照在水牛的皮肤上,所反射出来的闪亮光芒。”李文斯顿认为这是贴切的解释,后来土著的祷告就有:“求耶稣的宝血将我们的心,洗的像由水中爬出来的水牛的皮肤,在阳光底下那么地洁白。”

李文斯顿又教训他们:“魔鬼不能控告上帝所赦免的人。”土著又不懂“控告”与“赦免”,在他们的词汇里没有这种用字。李文斯顿想尽各种方式解释,土著才说:“这好像河边风大的时候,别人怎么骂我,我都听不到,因为我耳中听到的只有风声。”李文斯顿认为这个解释真是太贴切了。后来土著祷告道:“上帝啊,赦免我们,因为你的赦免像是河边的大风声,以致其它控告我们的声音都听不到。”

他学布希曼向导的方法,每到一处就爬上最高的树,向前远

眺,注意前面不同野兽走过的痕迹,借此找到休息一晚的树穴或

山洞。走路时则注意周遭的动物叫声,分辨附近有无危险动物的埋伏;划船时注意水底有无河马隐伏,水面有无大蟒蛇游近的涟

靖,水的前方有无水獭筑起的木头,水后若有气泡漂来,那代表

洪水将至;寒冷的时候,帐棚搭在向阳之处,炎热的时候,帐棚

搭在背阳之阴。

出了塞卡何西高地,沿途遇到几个土著说:“南边有一个会

吼叫的烟雾(Mosioatunya)。”李文斯顿认为,会吼叫的烟雾是瀑布

溅起的水雾与发出的水声,他决定前往一探究竟。那是宽约八九

公里的水面,每分钟以18000万加仑的水量,以5道水幕自130公尺

高的玄武岩河床上奔腾而下,溅起的水花冲入空中,形成一片水

雾与美丽的彩虹。李文斯顿给这瀑布取名为“维多利亚大瀑布”

(Victoria Fall),以表示对英国女皇的尊敬。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瀑

布。李文斯顿写道:“这是我在非洲所看到最壮观的一幕,在天

上的天使若飞翔至此,可能也会来看一下吧?”李文斯顿与探险队

员爬到瀑布顶端,记录周遭的矿物、植物与动物,他认为瀑布是

古代地震所造成的断层落差。

李文斯顿回到家乡,各地不断地有演讲邀约。老友柏涅特医

生建议他把所见所闻写成书,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场好的演讲,不仅有更好的思路与充足的资料,而且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书

本仍会继续替你说话”。

李文斯顿接受老友的建议,他写道:“愿这本书像是一把钥

匙,打开世界对非洲土著长期偏见之锁。不过长期在方格上填字,比在非洲内陆走路更单调。”李文斯顿于1857年1月22日开始写,到7月才写完,687页的《布道旅程》11月出版,立刻成为畅销

书。

《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为这本书写推荐

文:“这是文学上最佳的作品。这本书不同于一般陈腔滥调的低

俗文学,伤害读者单纯与良善的心灵,而是看到一个勇敢的人,带着一颗单纯的心,以超乎常人的机智,历经各样的危机,只为

了将福音传给非洲的土著。”

福音的本质

但是也有基督徒批评这本书“地理与人类学的部分,写得比

宗教的部分多”。也有人批评“在地理学的书上提到信仰”。李文

斯顿对毁誉都不计较,他写道:“我的一生只是跟随上帝的引领,但是跟随上帝的人并不是一天到晚拿本《圣经》,开口闭口都教训

人。这是世俗要框化传福音者的形象,以僵化事奉上帝的活泼。

当我与非洲土著一起制砖建屋、一起磨铁器、一起刨木头,这就

是传福音。我讲道与医治病人是一样尊贵的工作,因为都不是为

我自己做的,为基督做的任何事都是福音。当我为探险队员射杀

一只攻击人的野牛,当我在夜里观测星座,当我思念孩子时写信

给他们,当我在旅行时抽空写一点手记,当我在面对诱惑时拒绝

一个脑中出现的邪恶思想,当我感谢沿途土著所提供的一点消息,这都是事奉上帝的一部分。我更盼望非洲土著,能从他处或是他

人身上得到上帝更多的祝福与帮助,但是只要我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不会将亮光掩藏在非洲的灌木丛中。让非洲内陆的人知道福

音的可贵,不是沦落成西方文化的附庸,而是活出一个基督荣耀

国度使者的活泼与尊贵。”

往前去吧!我的丈夫

5月11日,李文斯顿写道:“我一生以来第一次觉得,我现在死了也很好。”19日,他写道:“我看着前面一片森林,有殷冲动

想往里面走,走到累死。”他又写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打

击,携走了我的爱,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玛丽在病危之前,写给丈夫几句诗:

虽然我们没有钱,却毫无保留地,只想将我们的生命献给非洲。

再多的钱,也换不来这种自由。

不要以没给妻子一个安定的家而忧伤,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玛丽死前对李文斯顿说:

亲爱的,不要像以前我看过的一些人,还没有死以前,已经

像个墓碑一样裹足不前。我只有一个期望——你要像以前一样,一直往前去。

禁忌的背后有一颗惧怕的心

露乌玛河是东非的一条大河,但是从来没有外人深入过。这条

河千年来隔绝了居住在东非海岸的两大种族——南边的莫桑比克族

与北边的坦噶尼喀族(Tansanyika),使他们有截然不同的语言。

至今,露乌玛河仍是莫桑比克共和国与坦桑尼亚共和国的国界。露

乌玛河有一个可怕传说,是令当地土著不敢深入的原因,他们相传

进入者会被诅咒,遭受天惩。不少的土著认为玛丽的死,就是因为

李文斯顿想横越这河,冒犯了禁戒,才会受到这样的不幸。李文斯

顿却写道:“一颗软弱的心,就像过度敏感的鼓,一粒灰尘落上

去,也会发出怪音。”

15日,探险队吃完了食物,只好一边前进一边寻找食物,这

时印度水手也要求离去。李文斯顿与这批印度水手相处日久,才

发现这些人加入探险队的原因。他写道:“他们是印度教徒,认

为严酷的自我受苦能使灵魂更提升,而探险显然是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但是,当他们把注意力都转向自己时,反而看不到非洲

内陆热带雨林的美丽。四个月的探险苦行,对他们显然索然无趣,他们能够承受短暂时间内的激烈痛苦,却无法忍受四个月的无聊

日子。我试着减轻他们的负荷,他们还是吵着要离去。我现在才

体会,一个人真正的不幸,不在他身体遭受多少苦痛,而在他受

苦之后依然自私,只知道为自己活着。想以受苦来净化灵魂,会

把信仰扭曲成一堆令他人没有胃口的教条与表现。他们称这种表

现是一种善行,但是我告诉他们耶稣基督的白白恩典时,他们立

刻以自己的受苦与善行排斥上帝的救恩,甚至显出厌恶的表情。”

图 苏喜驮负着身体极为虚弱的李文斯顿渡河

通读下来,感动或者说触动的地方有三处:

其一,李文思顿第二次回国期间,人类学家克伦索博士提出:“传福音给非洲是破坏他们的传统文化。”李文斯顿回答说“你的论点仿佛是尊重土著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不爱现在生活在非洲大陆上受苦受难的生命。”我们在旅行中也常常感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一溃千里,但过好的生活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不只是我们的专利。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僵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剥离传统是一种痛,阻隔发展则是一种残酷和旁观者的自娱。如何既然传统文化保留又能使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享受现代化成果,的确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其二、李文斯顿的妻子玛丽在死前对李文斯顿说:“亲爱的,不要象我以前看过的一些人,在还没有死去之前,已经象个墓碑一样裹足不前。我只有一个期望--你要象从前一样,勇往直前。”玛丽的这句话如箭击中象墓碑一样的我。

其三、李文斯顿在坦葛尼喀湖流域探险时无米可炊,药品被盗,陷入困厄,他还是继续坚持前行:“凡事临到,必有上帝的美意。上帝的美意不是肤浅的甜蜜,-----上帝!我在这个时候极难认为这是你的美意,但我愿相信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不知该感叹是宗教的迷惑,还是该赞赏信仰的忠贞和坚决。也许这就是我孜孜以求的答案--他们从何处获得这般超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只因着信仰,他们的一生都在行神指引的路!

推荐专题: 2009-3-1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