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
改进策略
姓名:王 悦
学号:13033026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面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很多人产生了疑惑。近年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班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了很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关键词】班级授课制 优越性 局限性 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概述
(一)概念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二)由来及发展
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学生在原有学习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工业革命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提高,个别教学因此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说,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三)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课、时。
1、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二、班级授课制利弊
(一)优越性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正因为它具有以下优越性,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才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甚至猛烈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
1、教师教学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在我实习的学校里,就数学来说,一位教师一般至少都带两个班级的数学课,这样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
(3)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2、学生学习
(1)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学生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比如说,某个学生对这道题有独特的解法,就可以让他向同学们讲解,和其他同学交流思想,这样一个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转变为全班同学的思想。
(2)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班级授课制变分散的个别学习为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后者蕴藏巨大的群体智慧潜能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学生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相互观摩、激励,学业成绩和社会性得以发展。教师在钻研教学、优化学习指导方面相互启发、切磋,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研讨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制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
(二)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它既然具有以上的优越性,那么也相应地具有以下局限性:
1、教师教学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课堂上一般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有什么想法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了。
(2)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想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不太可能。
(3)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2、学生学习
(1)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导致班上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与探索,而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班级授课制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也就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而不是对班级授课制彻底的否定。
三、班级授课制的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所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尽可能地弥补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班级规模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由20一30人组成,而美国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7条政府优先考虑事项,其中就有一条提出通过提供专款资金,帮助学校缩小1—3年级班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而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学校管理规程中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显然,这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气氛。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太差,平均交往较少。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将班级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减少班级人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增加师生交往的频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所以要求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这样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又能弥补其弊端。
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它不同于古代的个别教学那么拘泥于师生一对一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教学各因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语言实验室里语言学习的教学,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各自坐在规定的个人座位上,或是各带自己的录音机和自己的课本。他们以耳机或是间壁同其余同学隔开。教师逐个地介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检查,修正错误和评价。学生每两个组成“伙伴学习”时,教师功能的一部分由学生承担。
课外教学是指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发展的产物。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有两大突出特征。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可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二,体现主体活动的多样性。它能超越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局限,提供给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爱好与职业的选择。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纪念馆、博物馆、山川、河谷等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把书本知识中说明的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并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社会环境中,置身于生产、现实生活之中,在活生生的情境中学习。如物理课讲传动装置,可把学生带到工厂车间实地观察,化学课的有些课题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冶炼厂。现场教学是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关系的必要手段,是促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即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传统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所有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易于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容易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比较容易,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传统座位模式的缺点是:只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客观上造成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活动,不利于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化成长,不利于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传统课堂座位模式之外的座位编排方式,它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一般有圆形、会议式、马蹄形和小组式及其变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圆形排列法
圆形排列法就是学生围坐成一个或几个圆圈,教师则处于教室前方。这种座位排列法中,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师生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较适用于课堂讨论和互相学习。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圆形的编排方式,在这种排列中,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外面,也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中心。
2、会议式排列法
会议式排列法类似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学生与学生相视而坐,教师仍处于学生座位的前方。这种排列法的优点与圆形排列法相似,特别适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座位模式以不超过25人的班级为好。若超过25人,可以将课桌椅排成四列。
3、马蹄形排列法
马蹄形排列法就是将课桌椅排列成马蹄的形状,教师则处于马蹄的开口处(即U形),这种排列法是一种双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兼有班级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的功能,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可以突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师面向全班讲课时,学生面向讲台;当分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关系。缺点是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马蹄形排列法(即W形)。
4、小组式排列法
小组式排列法是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6张桌椅构成。这种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比较适合于讨论、作业课,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5、开放式编排方式
以上几种座位编排方式适用于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但显然不适用于个别教学。为了做到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外又开发出了开放式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将座位、书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黑板、实验设备等均引入到教室中,学生的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室被分成若干学区,如阅读区、教学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等,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主题或课程,有一至二名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学习或个别化学习。在这种编排方式中,学生不按年级分组,几个年级可同处于一个学区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 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座位安排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时,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大多数教学情景的半永久性安排,为了满足个别需要及避免单调,还可灵活地转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只有通过经验和时间,教师才能知道某一安排是否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和自己学生的需要。
四、结语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共存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其缺点就摒弃这种制度。一方面,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任何一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班级授课制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可调控的。或者说,班级授课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方面已经渐渐驶离原有的轨迹。其实,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切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黄济:《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陈玉云:《分层走班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3]吴登良:《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教育导报》.[4]李春蓉:《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导报》.[5]秦晓慧:《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山西教育》.
练习
一、阅读下列材料,讨论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
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组成一个集体,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复习或作业,所以一个教师所教学生的数量很有限,其学习内容和进度也不统一,但它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19世纪中起,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在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并有计划地为所有学生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与进度,较之个别教学它的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间缺乏分工和合作,他们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它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学生志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优越性:1
2345
局限:1
2345
二、填空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与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
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
4.班级授课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确立阶段,其标志是捷克教育家1632年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把学生编成班级进行教学,这一阶段突出了的特征;第二阶段是补充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德国教育家1806年在中提出教学阶段论,即、、、,这为课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以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趋于成熟。课的类型有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主要有:、、练习课、、等;综合课的结构依次为:、、讲授新知识、、。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及改进
目录
一、班级授课制的概述...................................................................................3
二、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4
三、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8
(一)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8
(二)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 课...................................8
(三)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8
(四)教学场所较为固定.........................................................................9
四、班级授课制的优点...................................................................................9
(一)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9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9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
(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10
(五)系统完整.......................................................................................10
五、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0
(一)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10
(二)教学形式固定化、程式化...........................................................11
(三)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11
(四)不利于学生创造的发展...............................................................11
(五)课时会给完整的内容进行人为的分割.......................................11 1
六、班级授课制的改进.................................................................................11
(一)实行小班授课制...........................................................................12
(二)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12
(三)超越班级授课制的分层次教学...................................................13
(四)网络教育对班级授课制的改进...................................................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5 内容摘要:班级授课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取代它暂时是困难的、不切实际的,但鉴于现行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在操作层面对它作某种程度的改良,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 发展史 优点 局限 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的概述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班级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班级授课制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改进的过程。
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二、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它产生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均采用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私塾”为例,个别教学有如下特点:教师只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授课,经常是教完一个学生之后再去教另一个学生;教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没有年级和班级的编制;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和结业时间,没有课程表,学生可以随时入学和退学。从其特点中可以看出,个别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即教学效率低下、每个教师所教人数较少。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前提下,出于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大量学生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思考,而逐渐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1485年的《纽伦堡学校规程》(Schulordnung in NUrunberg)和1528年的《萨克森选帝侯国学校规程》(Kursachsische Schulordnung)规定,应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配以不同的古典教科书教授之。一般说来,此前学校的学生是杂然地集中于一室,教师轮番传唤,施以个别指导。但从此在人文主义学校里,采用了视学生学力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大教育家)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 4 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倡导“节约时间和精力”、“大量生产”的教学方式——班级教学组织;提出了依据年龄分班,各学年分别设置不同学科的方案。他之所以倡导这种教学方式,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生在集体中受教,可以相互激励,提高教学效果。他说“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在19世纪初,英国的倍尔(A.Bell,1753-1832)和兰卡斯特(J.Lancaster,1778-1838)推广的导生制(MonitorialSystem),极大地刺激了这种班级授课组织的发展。1797年,倍尔在英国介绍了让年长儿童教授年少儿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他从前在一家孤儿院采用的。这个方法,其实是夸美纽斯首创基督同胞教会(Christian Brothers)谓之同步法(SimultaneousMethod)而实施过的。倍尔,尤其是兰卡斯特继承、推广了这一方法。在导生制中,设置等级,以便能够同时教进度同一的儿童;分成若干班级,对各个班级分阶段地分配教材。教师首先对从高年级优秀生中(最高年级学生的场合从同级生中挑选优秀生)挑选出少数监督助教(Conduct Monitor)和必要数量的教学助教(Teaching Monitor)进行特别的训练,然后让他们分担监督儿童的工作,帮助教师开展教学与训练。采用这个方法,一名教师可以指导大量的学生,节省经费。兰卡斯特说,他的理想是一名教师管理拥有干名儿童的学校,他本人已经在20岁之前实现了这个理想。这种方法首先在英国引起了注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终于成了全国学校组织的代表。在当初的英国,随着产 业革命的进展,要求教育提高大量工场劳动者的智力水准,并且痛感到必须将工场劳动者的子弟从工场地区的社会恶劣环境中拯救出来。因此,这种方法作为教育大量贫民儿童的最好方法受到欢迎,并且迅速地普及开来了。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教育家),他在布格多夫(1799年~1804年)和伊弗东(1804年~1825年)的学园里,不是按年龄阶段而是按能力(成绩)划分学生,按不同学科分成若干不同的班级,同时教学。在每天晨会之后安排8小时的课,课与课之间有休息时间,饭后有游戏时间,以消除儿童疲劳。他还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分解成最单纯的要素,教学内容从最单纯的要素出发,视儿童的发展程度,即心理发展顺序,逐渐复杂化;同时根据他的基础教养的方法论,编制并使用了各门学科的教科书。裴斯泰洛齐的班级教学方式同他的崇高的教育精神与一连串新的教学方法一起,在鲁普士的学校里开始得到了实施。1806年,受拿破仑蹂躏的普鲁士把民族的复兴寄托在对国民教育的充实上。许多人被派遣到裴斯泰洛齐那里,学习裴斯泰洛齐主义,期望在他们学成回归后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这样,在1850年的宪法中,公立国民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立起来了。在1872年的《一般规程》(即《国民学校和师范学校的一般规程》)中,鼓励创办多级国民学校而不是历来的单级国民学校,在单级学校中也分成三个阶段,规定当学生数超过80名时,分成两个班级;超过120名时,编成三个班级。
裴斯泰洛齐的方法和普鲁士的制度也传到了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国学校教育的兴隆期。这个时期的教育领导者们对发 展班级授课组织替代历来的个别教学,兴致勃勃,首先从英国引进了导生制,其次,贺勒斯·曼(Horace Mann,1796~1859)和亨利·巴纳德(Hery Barnard,1811~1900)等人引进了裴斯泰洛齐的班级授课组织,斯托(C.E.Stowe,1793~1864)、贺勒斯·曼、库曾(V.Cousin,1792~1867)等人考察了普鲁士的实际,介绍了普鲁士的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在这种影响下,到19世纪末,美国广泛普及了按能力程度划分年级班级,分别由一名教师负责各班的制度。
这样,在国民教育制度确立的同时确立起来的欧美的班级授课组织,到了明治时代传到日本。在日本之所以采用班级授课组织,也是由于以国民大众为教育对象的国民教育制度获得了发展。明治5年(1872)颁发的《学制》,以法国等国的学校制度为楷模,使国民人人负有就学的义务。但在学制上尚无关于班级的规定。当时,寺子屋式的个别教学难于即刻地改为同时教学的方式,学校的规模也过小。为了新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大量的教员。因此,文部省在东京设置小学师范学校,然后在各地设置官立师范学校。通过这些师范学校普及了新的同时教学的方法。在明治第一个10年时期,全国普及了学校,同时教学替代了原先的个别教学。从明治第一个10年末至20年代,就学率逐渐上升,教员数量有了某种程度的确保。把学生分成若干班级实施教学的班级授课组织,逐渐得到了采用。我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及资本主义的传入,到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才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直至今日。7 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
三、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一)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
(二)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 课
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三)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四)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在 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四、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一)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三、四十个学生,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像我们国家还不能承担太多教育经费,而又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条件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彼此程度相近,学习内容相同,易于同学间互相讨论,互相竞争,共同进步,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 9 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进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水平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其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因此便于教学管理。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系统完整
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接受能力,班级授课制系统完整。
五、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一)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
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负责,是一种一对多的交往形式。由于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情况,就需要进行一些统一的控制和安排,有时甚至是过多的控制。这样的整齐划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
(二)教学形式固定化、程式化
班级授课制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惯例、甚至思维方式、师生交往方式,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会导致课堂教学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
班级授课制使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按统一的进度授课,无法照顾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情绪体验,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一个缺陷。
(四)不利于学生创造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课时会给完整的内容进行人为的分割
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六、班级授课制的改进
班级授课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取代它暂时是困难的、不切 实际的,但鉴于现行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在操作层面对它作某种程度的改良,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我觉得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如下几方面: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以改革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实行小班授课制
小班授课制,本质上仍是班级授课制,但由于班级规模变小,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增多,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也相对减弱。目前一些学校已作了这一方面的尝试,实践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不过小班授课因为校舍,师资等因素而具有成本较高的特点,具体实施受制于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
(二)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
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在班级之内和班级之间基于自愿建立旨在互帮互学的学习化组织,这种学习互助组可以在自修课和课余时间自由开展活动,或就学习上的问题相互切磋,或就某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一起攻关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习互助组有别于”一帮忙,一对红”这一传统的帮学形式:传统的帮学形式往往是“指定”的,而学习互助组则是“自愿”结合的;传统的帮学形式意在优生对后进生的单向 12 帮扶,带有好人好事的性质,而学习互助组则是通过互帮互学以实现“双赢”,是出于个人需要的理性选择。建立学习互助组,有利于突破目前学校学习化组织局限于包办性、捆绑式的班级和小组这一格局,增加学习化组织内的活性因素,强化互补性和结合力,从而使学生能从自选的学习同伴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充足补给。
(三)超越班级授课制的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法有时也称为分层目标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法。比如,南师大附中在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八门学科实行分层次教学。每门学科都编写了A、B、C三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不同的层次教学标准不同。C层次的教学标准是现行教学大纲的合格要求,教学内容以统一教材为主,适当增加趣味性;B层次的教学标准是现行教学大纲的优秀要求,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A层次的教学要求不受现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有所增加、补充,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论文和科技实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网络教育对班级授课制的改进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的出现,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但使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而且,也使其原有的局限性得到了合理的弥补。首先,现代网络教育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现代网络教育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料和虚拟实验,能够弥补学生实践活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现代网络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自由和发展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未来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尽管班级还是原来的班级,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但在现代网络教育的条件下,未来的班级授课将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无论在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上,还是在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上,都将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对班级授课制这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小班授课制,分层教学,和学习互助组几个比较普及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进行其余一些改革,如提高教学主体质量的方法,开学前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再让其上交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必须详细到每个时间段每个教学细节及每个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审核通过方可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精简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枝节,该让学生自学的可以让学生自学,重难点的重点讲解,往往教师的讲课风格也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提 高教学方法,上述的小队教学时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自然科学的课外实践,等等。
总而言之,班级授课制,是伴随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完全适应当前的时代需要,当然任何事物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其存在的固有缺陷可以通过一些小范围的改革加以完善,而不应否定其历史地位及当前效应。当下,它的地位无可撼动,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公认的一致的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济:《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玉云:《分层走班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3]李春蓉:《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导报》
[4]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致谢
在本次论文写作中,首先我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我的论文设计中给我的悉心指导。论文的每一篇不无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此,我对敬爱的熊老师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也非常感谢帮助过我的朋友、同学以及老师!
推荐专题: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