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2022-10-31 14:06:2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第一篇:校本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

《圣公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

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核心素养与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结合本地圣公的传说,充分挖掘家乡的民俗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充分挖掘、开发圣公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通过本课题的开发,把圣公文化与继承、弘扬儒家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与发现等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创新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开发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组织一系列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圣公文化”真正地走进学校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的研究; 2.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的研究; 3.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研究;

4.家长及社会人士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2016年3月份,学校根据课题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领导小组, 做好各成员的分工,并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保障研究顺利实施。2016年4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圣公及相关民间传说、习俗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相关传说故事写下来,学校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保存。

2016年9月份,学校组织教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写校本课程,并成立了以孙崇锋校长为组长,李玲主任为副组长的编委会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组,力求在教材中融入学生热爱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

2016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比赛,很多老师撰写的论文在评比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比如,赵荣丽老师的论文《甫田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拓乡村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道路》和刘星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分别获得一等奖,魏田丽老师、刘洋老师、厉勇老师、司占波老师等分别获得二等奖。

2017年3月30日,恰逢农历三月三圣公山庙会,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参加圣公山庙会,拜访圣公庙,采访当地老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圣公老爷的美德。

2017年5月份,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布置圣公文化的文化墙,并在一楼大厅布置教育展板,向同学们圣公事迹及其它相关乡土文化资源。

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探索出地方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

(1)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①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当地社会需求,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适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

②校本课程应以学校的教育人员为主体,同时也可以吸收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参与。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不同形式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运用学校情境与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资源涉及到校内校外各种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①科学的环境分析。分析评估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期望等各方面内容。

②设置校本课程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所以从师生两个方面设置发展的目标。

③建立校本课程学习组织,让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

④课程实施。突出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注重情趣性,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⑤课程反思与重建。圣公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完善。既重视积累、积淀,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2、探索出圣公文化走进学科课程的策略。

(1)学科教学渗透的理论设想。把学科教学渗透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方向,一条思路,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①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课题的价值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彰显,不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也不是单单寄希望于几次活动来实现。

②圣公文化是我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好“例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③圣公文化是实现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的一个纽带。把圣公文化引入学科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在学习基本的圣公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博大的圣公文化,荡涤灵魂,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2)学科教学选用圣公文化的基本原则。学科教学选用圣公文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放大原则。学科渗透有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圣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圣公文化的相关知识。二使学生在宏大的圣公文化的浸润下,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对现行教材中与圣公文化相关的内容必须放大它的功能,使它的课程价值最大化。如一年级语文中的《人之初》,让学生初步了解“仁、义、诚、敬、孝”,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②以圣公文化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初具雏形。

我们以实施圣公文化校本课程为抓手,涵盖学校所有活动,形成学校显性的办学特色和隐性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开发圣公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崔霞老师获得省语文组优质课一等奖。

张丽丽撰写了《研发校本课程,促进师生核心素养共成长》,刘星撰写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厉勇撰写了《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的指导作用》,魏田丽撰写了《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赵荣丽撰写了《甫田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拓乡村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道路》,刘洋撰写了《小学日记教学初探》。

校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我们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一批勇于承担重任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其主体为我校各科骨干教师。我们于2017年3月编写了校本教材《大爱圣公》。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增加了对圣公文化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教材编写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课题的的困惑

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工作,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问题一 课题项目文化氛围不浓

在实施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力度不够,只是在极少数的地方进行了文字宣传,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问题二 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师方面,我们主要就是参与课题的青年教师,缺乏理论基础,不能把教育原理与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无法提升研究高度;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受到了经验的限制;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也是重要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发展速度过慢,青年教师缺少课题培训机会。

问题三 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较狭窄

由于本课题内容涉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对学生来说,内容并不新奇,因此要求其表现形式都要体现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虽然经历了一年的开展,但是目前进展缓慢,参与学生总量较少,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态度,他们认为,参与课题活动,可能会影响学习。他们对课题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认识不够,导致课题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针对这一情况,可能由于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宣传,组织学生活动,召开专题家长会等形式,改变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力争取得更多家长的认同,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来。问题四 课题研究的困惑

1、由于对教育理论研读不精课题组对“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概念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使研究工作过多地停留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走了一截弯路。

2、如何运用已经总结出来的原则和策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否有必要精确能否做到精确以符合绩效考核的需要。 

4、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体现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四、下一步,我们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还将做好以下工作:  1学校建立圣公文化展览教室。

 2加深理论研究力度,并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制、实施、评价作进一步研究。 4对师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进一步研究。 5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指导研究工作。

碑廓镇甫田小学认真选择、提炼,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展示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采,拾取了圣公文化美丽的浪花。愿这浪花更加晶莹夺目。

附件二:

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调查

学校名称: 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甫田小学 子课题名称:圣公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水平,保障课题研究质量,特对立项的子课题进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及科研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请在相应的字母前加以标注。

1、目前学校课题的进展程度:B A.已经开题 B.研究中期 C.即将结题 2.课题组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有(可多选、补充):A A.缺乏理论指导 B.缺乏有效的科研方法 C.学校领导不重视

D.其他(可附页)3.课题组已经取得的阶段成果有:C A.案例及文献分析 B.公开发表的文章 C.校本教材 4.课题组在2017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有:B A.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交流会 B.参加总课题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C.与相关科研部门联系,推进课题研究 D.其他 5.课题组希望提供的支持有:C A.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培训 B.聘请专家指导结题

C.为子课题成果提供发表、出版的平台 D.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推广课题成果

E.组织同行进行指导交流,展示子课题研究成果 F.其他

6.在2017年,是否有计划在全国推广贵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成果展示?具体愿望和要求有哪些?

希望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区进行推广,并坚持把课题在全校继续研究下去,争取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对圣公文化了解,进而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篇:校本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

《圣公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

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核心素养与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结合本地圣公的传说,充分挖掘家乡的民俗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充分挖掘、开发圣公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通过本课题的开发,把圣公文化与继承、弘扬儒家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与发现等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创新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开发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组织一系列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圣公文化”真正地走进学校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的研究; 2.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的研究; 3.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研究;

4.家长及社会人士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2016年3月份,学校根据课题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领导小组, 做好各成员的分工,并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保障研究顺利实施。2016年4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圣公及相关民间传说、习俗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相关传说故事写下来,学校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保存。

2016年9月份,学校组织教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写校本课程,并成立了以孙崇锋校长为组长,李玲主任为副组长的编委会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组,力求在教材中融入学生热爱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

2016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比赛,很多老师撰写的论文在评比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比如,赵荣丽老师的论文《甫田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拓乡村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道路》和刘星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分别获得一等奖,魏田丽老师、刘洋老师、厉勇老师、司占波老师等分别获得二等奖。

2017年3月30日,恰逢农历三月三圣公山庙会,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参加圣公山庙会,拜访圣公庙,采访当地老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圣公老爷的美德。

2017年5月份,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布置圣公文化的文化墙,并在一楼大厅布置教育展板,向同学们圣公事迹及其它相关乡土文化资源。

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探索出地方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

(1)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①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当地社会需求,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适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

②校本课程应以学校的教育人员为主体,同时也可以吸收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参与。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不同形式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运用学校情境与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资源涉及到校内校外各种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①科学的环境分析。分析评估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期望等各方面内容。

②设置校本课程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所以从师生两个方面设置发展的目标。

③建立校本课程学习组织,让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

④课程实施。突出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注重情趣性,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⑤课程反思与重建。圣公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完善。既重视积累、积淀,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2、探索出圣公文化走进学科课程的策略。

(1)学科教学渗透的理论设想。把学科教学渗透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方向,一条思路,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①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课题的价值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彰显,不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也不是单单寄希望于几次活动来实现。

②圣公文化是我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好“例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③圣公文化是实现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的一个纽带。把圣公文化引入学科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在学习基本的圣公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博大的圣公文化,荡涤灵魂,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2)学科教学选用圣公文化的基本原则。学科教学选用圣公文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放大原则。学科渗透有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圣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圣公文化的相关知识。二使学生在宏大的圣公文化的浸润下,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对现行教材中与圣公文化相关的内容必须放大它的功能,使它的课程价值最大化。如一年级语文中的《人之初》,让学生初步了解“仁、义、诚、敬、孝”,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②以圣公文化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初具雏形。

我们以实施圣公文化校本课程为抓手,涵盖学校所有活动,形成学校显性的办学特色和隐性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开发圣公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崔霞老师获得省语文组优质课一等奖。

张丽丽撰写了《研发校本课程,促进师生核心素养共成长》,刘星撰写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厉勇撰写了《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的指导作用》,魏田丽撰写了《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赵荣丽撰写了《甫田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拓乡村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道路》,刘洋撰写了《小学日记教学初探》。

校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我们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一批勇于承担重任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其主体为我校各科骨干教师。我们于2017年3月编写了校本教材《大爱圣公》。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增加了对圣公文化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教材编写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课题的的困惑

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工作,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问题一 课题项目文化氛围不浓

在实施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力度不够,只是在极少数的地方进行了文字宣传,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问题二 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师方面,我们主要就是参与课题的青年教师,缺乏理论基础,不能把教育原理与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无法提升研究高度;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受到了经验的限制;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也是重要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发展速度过慢,青年教师缺少课题培训机会。

问题三 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较狭窄

由于本课题内容涉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对学生来说,内容并不新奇,因此要求其表现形式都要体现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虽然经历了一年的开展,但是目前进展缓慢,参与学生总量较少,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态度,他们认为,参与课题活动,可能会影响学习。他们对课题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认识不够,导致课题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针对这一情况,可能由于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宣传,组织学生活动,召开专题家长会等形式,改变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力争取得更多家长的认同,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来。问题四 课题研究的困惑

1、由于对教育理论研读不精课题组对“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概念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使研究工作过多地停留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走了一截弯路。

2、如何运用已经总结出来的原则和策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否有必要精确能否做到精确以符合绩效考核的需要。 

4、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体现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四、下一步,我们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还将做好以下工作:  1学校建立圣公文化展览教室。

 2加深理论研究力度,并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制、实施、评价作进一步研究。 4对师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进一步研究。 5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指导研究工作。

碑廓镇甫田小学认真选择、提炼,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展示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采,拾取了圣公文化美丽的浪花。愿这浪花更加晶莹夺目。

附件二:

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调查

学校名称: 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甫田小学 子课题名称:圣公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水平,保障课题研究质量,特对立项的子课题进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及科研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请在相应的字母前加以标注。

1、目前学校课题的进展程度:B A.已经开题 B.研究中期 C.即将结题 2.课题组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有(可多选、补充):A A.缺乏理论指导 B.缺乏有效的科研方法 C.学校领导不重视

D.其他(可附页)3.课题组已经取得的阶段成果有:C A.案例及文献分析 B.公开发表的文章 C.校本教材 4.课题组在2017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有:B A.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交流会 B.参加总课题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C.与相关科研部门联系,推进课题研究 D.其他 5.课题组希望提供的支持有:C A.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培训 B.聘请专家指导结题

C.为子课题成果提供发表、出版的平台 D.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推广课题成果

E.组织同行进行指导交流,展示子课题研究成果 F.其他

6.在2017年,是否有计划在全国推广贵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成果展示?具体愿望和要求有哪些?

希望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区进行推广,并坚持把课题在全校继续研究下去,争取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对圣公文化了解,进而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第三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课 题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汇 报 材 料

思想政治组组长:王磊

2013年元月5日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教师姓名:王磊

承担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汇报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课前行为

(1)、了解学生分组

(2)、参与集体备课

(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2)、强化训练作业;(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三、理论学习: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我校科研处颁发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内容。

2、通过学习洋思经验和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的基础上,学生上课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耳朵去听,用眼和手去机械模仿,真正属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很少,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面对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充分认识到,不改革,学校就不能更好的发展;不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就无法实现。为此,思想政治组成员通过学习,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与论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决定从学习洋思和昌乐二中的经验。为了更深入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证明:

(一)课前行为的变化(1)、了解学生分组

思想政治老师能积极主动地了解各班的这种分组情况,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各班的分组和学生组成得心应手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2).参与集体备课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组严格认真进行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①学期初,备课组长制定了学期教学进度,分解备课任务并落实到了每位老师(主备人)。

②备课组老师利用学期初的预备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进度超前一周。

③每位老师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节新授课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同时,备好新授课教学设计,特别要把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④备课组活动前,由主备人提前将超前两周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及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并印发给本备课组老师认真审阅,以便备课组活动时,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过程及方法后,本备课组老师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充实优化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形成备课组集体授课的共用教学设计。(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

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课堂前段10分钟:进行组间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相同的不重复提出。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所用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又要让各小组充分发言)。

课堂中段25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①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②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③布置作业。④公布或分发新的预习提纲。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作业。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按时上交授课教师逐一批改。(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反思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1、学生普遍反映分小组坐,有时候为了看老师或者黑板,脖子拧的难受。

2、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仍然不够。虽然已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3、学法指导有待加强。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更应坚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保持、除此之外学法的指导也相当重要。

六、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三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明探究方向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地进入状态,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感,于是就出现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而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也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探究而去探究,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进行探究,真正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明确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二)给学生足够时空,真实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出发点和归宿、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员,更应当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习的活动千姿百态,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如果计划过多过细,反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固守计划的执行而忽视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

果能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就更能够体现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也能使课堂探究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从而使课堂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实践活动是一种设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的真正的交际活动,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处理、运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提高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因此,我将一如既往,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地去想、去问、去辩,并且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让学生开放地、灵活地、轻松地去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更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自主学习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人员:徐景元周丽徍郑明辉 李享琴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相对来说,其经历和见识不如城里的学生多,因此更要求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将来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研究过程:

1、课堂教学上,让每一个教师明确导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首先,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在导入新课之时就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达到的要求及注意的地方,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学习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学习的途径。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加深印象。

其次,教学目标要定得适度、适量,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时间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形成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而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自由地发展。

教师坚决摒弃单一的讲解和灌输,而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做好示范、点拨答疑等方面多下功夫。学习上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充足的自学时间,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等方面,真正让学生学会自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提出了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以后,要敢于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不要怕一时失败。提倡讨论式、辩论式、质疑式等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切方法。

课外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兴趣爱好的权利。对文学有偏爱的同学,我们组织他们成立文学社,让同学们读报、评报、组织知识竞答;对理化实验有兴趣的学生,我们组织理化实验员成立学生的科学小组,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给予及时的指导„„

3、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的“满堂灌”以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的上进心,增强他的自信心。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以崔永元似的引导艺术,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点燃、引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4、让学生有多样的学习形式

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格、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为学生编排小组,产生“小组教学”。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启发、集思广益,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练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通过互相交往,能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5、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当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学习程序上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大致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完成自学目标,不过高追求,也不过于放松。

2、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必要求全班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统一,而要经常启发学生自问是否日有所得,月有所进,要经常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做自我的纵向比较,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只有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才能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3、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无论多么完美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做到充分的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课外自学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必要的补充,它能扩大力加深学生掌握课内所学的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的专长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课 题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汇 报 材 料

思想政治组组长:王磊

2013年元月5日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教师姓名:王磊

承担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汇报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课前行为

(1)、了解学生分组

(2)、参与集体备课

(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2)、强化训练作业;(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三、理论学习: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我校科研处颁发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内容。

2、通过学习洋思经验和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的基础上,学生上课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耳朵去听,用眼和手去机械模仿,真正属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很少,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面对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充分认识到,不改革,学校就不能更好的发展;不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就无法实现。为此,思想政治组成员通过学习,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与论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决定从学习洋思和昌乐二中的经验。为了更深入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证明:

(一)课前行为的变化(1)、了解学生分组

思想政治老师能积极主动地了解各班的这种分组情况,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各班的分组和学生组成得心应手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2).参与集体备课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组严格认真进行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①学期初,备课组长制定了学期教学进度,分解备课任务并落实到了每位老师(主备人)。

②备课组老师利用学期初的预备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进度超前一周。

③每位老师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节新授课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同时,备好新授课教学设计,特别要把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④备课组活动前,由主备人提前将超前两周的预习提纲(或预习课教学设计)及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并印发给本备课组老师认真审阅,以便备课组活动时,主备人陈述备课思路、过程及方法后,本备课组老师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充实优化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形成备课组集体授课的共用教学设计。(3).学会发挥预习提纲的使用

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

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二)课堂教学行为

(1).新授课实行“10+25+5”时间划分教学模式,分别为预习、互动、测评。

课堂前段10分钟:进行组间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相同的不重复提出。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所用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又要让各小组充分发言)。

课堂中段25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①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②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③布置作业。④公布或分发新的预习提纲。

(2).预习课的教学模式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三)课后教学行为

(1).知识梳理作业。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作业。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按时上交授课教师逐一批改。(3).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反思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1、学生普遍反映分小组坐,有时候为了看老师或者黑板,脖子拧的难受。

2、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仍然不够。虽然已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3、学法指导有待加强。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更应坚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保持、除此之外学法的指导也相当重要。

六、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三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明探究方向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地进入状态,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感,于是就出现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而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也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探究而去探究,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进行探究,真正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明确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二)给学生足够时空,真实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出发点和归宿、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员,更应当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习的活动千姿百态,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如果计划过多过细,反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固守计划的执行而忽视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

果能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就更能够体现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也能使课堂探究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从而使课堂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实践活动是一种设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的真正的交际活动,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处理、运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提高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因此,我将一如既往,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地去想、去问、去辩,并且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让学生开放地、灵活地、轻松地去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更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六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刘敏杰

组长:金真政

组员:刘敏杰、张宇翔、王伟利、王升、刘畅、李朝、新时代的挑战,要具备“知识资本”,当代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上的东西,学习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知识只有被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只有创新,才会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目前,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方式便是接受式学习,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一味的接受,缺乏主动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老师便成为学生的依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对不同类别的知识,接受式教育不一定最有效,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统一,从小学生就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特见解、个人的想法,不允许有爱因斯坦自称的那样 “离经叛道” 种种疯狂的想法,在当时是不成立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当今时代,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学习又是较快速改变着人们命运的方式,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许多的同学共处一室,然而他们的成绩却因人而异、各有差别。比如,就目前高中生学习而言,三个三百六十五天是十分

艰难的,但又很短暂,辛苦努力奋斗三年,最终会得到意外的收获,盲目荒废溜过三年,最终获得惊人的收获。俗话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就是最好的诠释。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书本,翻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试题,学生每天被卷入书的漩涡中,伏案于书本,只知道每天埋头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分歧,有的人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会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努力应对,而有的人却无法面对现实,就会迎难而退、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寻找问题所在,一味的归咎他人,父母面对如此如意的学习状态,也一味的着急、苦恼,便给孩子们请来一个一个家教,来弥补学习的不足,有漏补缺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习会对家教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会出现没有家教不能学习的现象,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

在学生学习的阶段中,请家教问题越来越普遍,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因为高中生的课程比较多、题量比较重、难度比较大,学生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大,请家教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但也不是看似简单的,也会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除去会产生的依赖性,每小时几十元钱的补课费,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是每周周末只补一回,才几十元钱,几个月下来就会是不可小视的数目,这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不在乎;但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差的、贫困的学生来讲,这几十元钱将是他(她)一星期的生活费。

这样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却不好好地学,还要去请家教,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在浪费父母的心血。

如果长时间的请家教,学生就会产生“疯狂”的想法,例如:反正有周末的补课,上课的时间不认真听,课下也会不认真地去完成作业,因为心里老想着有家教,如此长久下去,对知识的疑点越积越多,学习就会越来越差。犹如这般,倒不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成倒类还来的快。

我们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开展了有关“家教问题”的探究,“家教问题”有利有弊,因人而异,家庭是辅助的,抓住课堂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更重要。虽然我们身边有许多请家教的学生,但是据我们调查了解,家教的作业并不是很大,效果有却不明显。因此,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一分一秒,运用本体的方法、技巧、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家教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有很大的帮助,往往是上课不认真听课的一类人;有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拿父母的血汗钱当气撒,不要把知识当水源,要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俗话说得好“机会常常给予有准备的人”,谁抓住了机会,谁就会赢得胜利。现在的学生们拥有了该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却不能好好地把握,认真地努力学习。

没有家教的辅助,难道中国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吗?不然!舞是跳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这又是20世纪一个疯狂的想法,一位兰州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曾经大学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终于一改中国人羞于启齿的习惯,开始把英语大声的喊出来,进而形成了一场

波及全国的学习英语的浪潮。

有的东西不是不会,而是不敢去尝试着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讲方式方法、技巧,又要不懈探索,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去寻找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也是我们当前的任务,不论是自主式或接受式学习,都是为了我们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刻苦地钻研,探寻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拥有惊心的收获。

同学们!加油吧!扬起自信的风帆,让我们迎远航!

推荐专题: 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