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基督教会规章制度(范文六篇)

2022-10-29 23:30:0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督教会规章制度(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督教会规章制度(范文六篇)》。

第一篇:基督教会乐队使用规定

基督教会乐队使用规定 2007、10、01 一、婚礼 1、对内(主内、本教会内)不对外。 2、如遇主日或教会特大圣会(圣诞节、受难节)不予受理。 3、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如看日子、看时间、......

第二篇:基督教会丧葬挽联

主内丧葬挽联 1. 谢绝尘世苦,得享天上荣(蒙召归天); 2. 身卧安息地,灵归极乐天(安息主怀); 3. 离世上天见救主,入列团契众圣徒(永住天家); 4. 息其劳苦归天家,得享永生在乐园(乐园安居); 5.......

第三篇:教会诗班规章制度

基督教教会诗班规章制度

一、宗旨 本诗班籍着诗歌、赞美、荣耀上帝,籍着音乐传扬福音,引人归主,并在崇拜中带领会众敬拜赞美上帝。

二、诗班成员资格:(1)凡爱好歌唱、有音乐恩赐、信仰纯正、受洗归主、对诗班事奉有托付,并愿意奉献身心的基督徒,均有资格申请报名参加诗班。

(2)诗班成员须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教内外有好名声。

三、入诗班手续:凡报名参加者,经信德考核,连续出席诗班练唱一段时间,经由诗班组织人员进行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成为诗班成员。

四、出席:所有诗班成员必须经常及忠心地出席每次练唱、主日、节日和其他献唱,包括集体祷告和一切特殊活动,不迟到、不早退,若有特殊原因应及时向班长请假。

五、献唱:不参加练唱本周主日就不能上台献唱。若有声部需要,又不能参加练唱的特殊情况,必须征得指挥同意,并自行练习,且主日提前到诗班参加练习方可参加献唱。

六、 自退:(1)凡在三个月内无故缺席超过练习及献唱次数总和之半数,经屡次催促,仍不出席者。(2)凡在生活作风上有不正之行为者(赌博、醉酒、淫乱、迷恋舞厅、网吧、酒吧、吸烟等)。(3)凡实在不能从家庭、工作中得释放,而导致长期缺席者,暂时从诗班自退。到适当时,可再进入诗班,但需训练一段时间后方可参与献唱。

七、着装:不管是练唱时还是献唱时不准穿拖鞋,不穿短裤和背心,姐妹不穿暴露的服装(夏天献唱时统一穿长的黑裤)。

八、纪律:献唱时手机要关机,献唱结束后一起坐在位置上听道,不得早退。

九、领唱、教唱:领唱、教唱者和司琴必须提早10分钟到台前等候。

十、圣衣:圣衣要放在教会,如要清洗请在清洗后带回教会。

十一、探望:根据诗班成员具体需要和情况,由班长和指挥组织弟兄姐妹去探望。

十二、小组长:每4个人一个小组,任命一位组长(1)组长存有姓名、地址、电话;(2)经常了解小组成员出席情况,并关心缺席原因,催促其参加。

十三、诗袍部:(1)管理诗班的诗袍;(2)整理及修补诗袍;

(3)整理诗班谱夹。

十四、卫生清洁员:每次训练结束负责卫生清洁和关灯。 ◆本条例解释权归堂务小组和诗班组织人员。

2015年4月

第四篇:基督教会史

基 督 教 会 二 千 年 历 史 速 写

每一页的教会历史都是救恩历史的一部分,借着教会的宣讲及生命的见证,把神的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活现出来,成为一种改造生命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会每一页的历史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用血和汗写成的。不少信徒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辞艰苦地将福音带到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并且在面对逼迫时,不惜将生命浇奠。他们的血便仿佛种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萌芽生出教会来。然而,在过去一千九百多年中,教会也经历了多次的挫败,有时面对挑战时畏缩妥协;有时被外在的势力渗入,分化教会,使教会沦于败坏光景;有时因人的软弱,在高举教义真理时却忘记了爱心的实践,因而造成教会分裂,使神的名受到莫大的亏损。正因为教会经历过多次的挫败,我们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教会的历史是神的信实不断展现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代,当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神便兴起祂的仆人,配合各种环境的因素,洁净教会,复兴教会,使她从颓败中起来,拓展神的国度。

在我们比较深入去谈论教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之前,我们不妨概略地将教会接近二千年历史的一个轮廓勾划出来,好让大家先有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

为了方便起见,很多史学家都将教会的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初期教会史,由基督及使徒建立教会开始,直到第六世纪末年。史学家以六世纪末作初期教会史的完结,乃因教会于六世纪末已进入一新的历史形势。自五世纪开始,罗马政府对西罗马帝国已失去控制,西罗马帝国渐趋全面崩溃。然而与此同时,那里的教会却日益壮大,渐渐成为普世教会的领导。使西罗马帝国的教会兴盛的关键人物乃大贵格利(或作贵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约540-604 A.D.),他被视为最后的教父,也是第一位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传统的开山祖师。因此大多数史学家都以贵格利一世登基作教皇的那年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肇始。正因这缘故,第二段的教会历史便是由主后五百九十年(即贵格利一世即位那年)开始,直至主后一五一七年1517马丁路德发动改教运动为止。史学家称这段历史为中古教会史。第三便是现代教会史,由改教运动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每一段教会史都有其特色,有它时代独特的契机,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与危机,更有其独特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历史独特的地方。

初期教会:

初期教会的发展本身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当使徒们一个接一个离世以后,教会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教会一方面要继续使徒宣教的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教会在失去使徒属灵权威的领导下,如何保持纯正信仰及合一的见证?这是教会当时的问题。在这时期,教会一方面尽量保留使徒在世时的言论与教导,在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属灵领袖必须被坚立起来。我们通常称这时期为“后使徒时期”。这时期大概从主后一百年开始至主后一百七十年左右。在这时期,教会权威的形式开始产生变化。起初使徒直接地从基督承受使命去见证、传递祂的启示,因此对于教会信徒,他们的言行,都带有代表基督的权威。但他们去世后,教会便得依据另一种信仰、生活的指标,于是一些被教会普遍公认的文献及信条开始出现,以作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参考。圣经的正典便是在这时期开始形成的;比较详细的信经(如使徒信经)也纷纷在这时期出现。在这时期,信仰的表达都是非常单纯,没有深奥抽象的阐释,并且非常着重信仰在生活上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时期也是教会经历很大的逼迫,却又扩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教会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教会的组织还很简单,异端的影响仍未太猖獗,因此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时的信徒绝大部分是基层的。这时期史学家称之为“后使徒时代”(Post-Apostolic Age)。

接着便是“尼西亚前时期”(Ante-Nicene Age)的历史,由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开始至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为止。这段时期无论在内忧和外患上,教会都经历很大的压力。外患方面,就是教会接二连三的受到国家严重的逼迫,而异教徒的哲学家、文学家也多方面提出问难与攻击。内忧方面,就是教会内极端的信仰表达以及异端也多起来。因此在这时期,教会不单要向政府申辩,更要对应敌基督思想的挑战,同时也要为纯正的信仰争辩。因此,这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基督教正统神学思想的发展及护教运动的兴起。同时,教会在迅速的扩展中,开始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崇拜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此时的教会不再是低下层所独占的了,基督教已渐渐渗入中、上层,因此不同阶层相处的种种问题便开始出现在教会中。

“前尼西亚时期”之后便是“尼西亚时代”了。这时的基督教,因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归信,已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逼迫的忧虑没有了,但内部的种种问题却浮现出来。最严重的问题是教会开始趋于世俗化和结构化。为了避免受这种趋向的败坏,不少信徒退到荒漠中,企图透过在独处中的安静与严谨的操练,保持圣洁的生活。修道主义的兴起便是这时代的特色。这时代另一个特色是神学争论的普遍。为了要排解这些神学争论,教会就得继续不断地召开大公会议。教会的分裂也因这些争论和会议渐趋严重。

进入第二段的历史,我们看到罗马帝国不断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竟无力抵御。主后四百一十年,哥特人攻入罗马城,使整个罗马帝国举国震惊。当时便有不少人认为这事件是罗马亡国的先兆,是罗马人背弃他们的天神所招致的惩罚。主后四百七十五年,蛮族再攻入罗马城,四处抢掠,若不是罗马的大主教苦苦央求他们不要焚城,恐怕罗马城便付之一炬。在这里顺便提一提,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已不在罗马,而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自从主后三百一十五年君士坦丁迁都以来,整个罗马帝国的重心便从意大利向东迁移,这便造成意大利及意大利以西的国境空虚。小小的一队蛮族往往可以攻城劫掠,来去自如。帝国因无暇西顾,竟任由罗马帝国的西边自生自灭。正因如此,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的大主教。罗马天主教也就是这样渐渐壮大。在东边,神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下来,一个神学问题的纠纷解决了,另一个又出现。信徒的信仰生活已渐渐失去其活泼的能力。就在此时,大约是在主后六百三十年,回教突然兴起。回教徒在主后六百三十七年攻入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也陷入他们手中。在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大部分都落在回教徒手里,而教会却退缩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带的小小角落,教会可算损失惨重。

当时的形势的确非常不利,西罗马帝国经常受蛮族的侵扰,人民不能安定生活;而东罗马帝国则落在回教徒手中。这真是令人觉得黯淡的时候,因此很多史学家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我们要弄清楚,“黑暗时代”并不是指教会内部黑暗,而是指整个罗马帝国的文明趋于崩溃,在多方面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不少文化的遗产也渐渐失落。反过来,教会是保留那些文化遗产的使者;例如在很多地区,在蛮族入侵时,农民往往迁逃,以致不少农地荒废,甚至连耕作的技术也都失传了。教会很多修士便负起耕作的任务,并且保留了耕作技术。其实这时期也有它光明的一面。这时期是教会向欧洲西边及北边扩展神速的时期。以罗马为基地,教会差遣传教士带领蛮族归主。从主后六百年到七百五十年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盘踞于现今德国、法国地区的蛮族,全部归信基督。再过不多时候,北欧也归入了基督教的版图内。

由于东边的教会大大的萎缩,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大公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人,而罗马教会因其宣教的成就,也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会,受她的牧养与管辖。于是罗马天主教便日益壮大,而一度极具影响力的东方教会在历史上竟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以后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西方教会的发展。

教皇的势力日益壮大,教会的地位日高,权力的斗争及各式各样的腐败也开始出现。意大利的贵族经常控制教皇的推选及其他的政策,因此,一些德性败坏的人竟也当起教皇来。从主后九百年开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几经改革也无法扭转。在上的如此,在下的也如此,很多主教主管数个教区而从来不负牧养的责任。不单如此,他们竟将一些有利可图的圣职售卖,很多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败坏非常。因此缺乏牧养和真理的教导,民间的各种迷信渗入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圣职人员更利用这些迷信鱼肉信徒,如颁布、售卖赎罪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神学方面,经院学派兴起,神学的反省几乎完全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俘虏。理性的论证往往取代了对神话语的聆听与阐释,神的道被化成一套一套抽象玄奥的系统,与信徒的信心经历及生活相去不知千里。

在这情况下,上至教皇,下至信徒,都觉得教会急需改革,但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偶尔有几声旷野的呼喊,但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到了十六世纪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化意识的蜕变已由渐变而转速,急剧变革已如箭在弦。当一切条件就绪,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发动的改教运动便展开,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作出全面的检讨、批判与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如星火燎原一样地迅速蔓延,最初在德国,后来在瑞士、法国展开。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未能取得教皇批准他与皇后离婚,因而与教廷决裂,另一形式的改教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产生了信义宗的教会;在瑞士,因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 1484-1531 A.D.)及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A.D.)领导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改革宗的教会;在英国就产生了圣公会。信义宗与改革宗在欧洲不同的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丹麦、瑞典、挪威受信义宗的影响极深,而苏格兰、荷兰、比利时则受改革宗的影响较深。在英国,一些不愿接受圣公会体制的信徒在十七世纪远渡重洋到北美洲寻求教会自由,这是美国立国的先祖,他们大都受改革宗的影响极深。然而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波兰这些地区,改革运动因着各种因素而节节失利。所以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的传统依然很牢固地坚立在这些地区。如此一来,教会便呈现分裂之势;天主教与改革派三百多年来一直彼此敌视。而在改革派中,不同的宗派因着信仰表达的重点不同及体制上的差异,也形成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势。

在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方面将精力倾注于传教的事工上,他们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在欧洲本身都有相当的成就。而此时,改革派却纠缠于宗派间或宗派内的神学争论中,将不少精力虚耗,在传教方面几乎交了白卷。

十七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正发生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竟削足适履地将传统的信仰妥协,因而产生所谓自由派神学。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感受物质主义很大的压力。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十八、十九,以至二十世纪初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由英国燃烧至美国,再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地区。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二十世纪,教会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就如共产主义,物质主义,民族主义等。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二十世纪是基督教节节败退的时期。共产主义在六十多年内席卷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欧洲的教会似乎不断萎缩。然而,教会的生命力真是惊人的,在种种狂潮的冲击下,教会却不单没有退缩,反而有扩展之势。在主后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教会也在不断地增长中。

二十世纪是西方传教士撤退时期,也是本土教会兴起的时期。许多第三世界的教会在负起自治、自养、自传的责任后,发展极其迅速。而教会史也从以西方教会历史为主导的阐述转向多元的历史阐述,而从多元的历史发展中寻求普世的意义。

二十世纪也是合一运动开展的时期,但可惜合一运动稍为开展,在仍未能将不同宗派的距离拉近前,便大谈世界宗教的对话与合一,因而在推动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教对谈、合作与合一方面,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果效。而不久,合一运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从比较著重合一的讨论与活动,转移到政治及经济的解放,因而在第三世界的神学及教会生活,引起颇大的变化,也同时迫使普世教会正视信仰与处境的关连。我们可以说,二十世纪教会的宣讲是从过往回应理性思辩的时代潮流,转向回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教会最大的发展会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教会的宣教工作已经有相当的成就,而在亚洲,我们仍在起步的阶段。面对这么广大的禾田,亚洲基督徒的责任真是重大。

第五篇:基督教会堂务管理规章制度

基督教会堂务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市基督教两会堂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本》及县民宗局对本堂堂务管理机制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

第六篇:基督教会工作总结

司徒镇基督堂口2011年度工作总结

暨2012年工作计划

司徒镇基督堂口现有信徒140余人。2011年,在市基督教“两会”和政府民宗领导关心指导下,在众弟兄姊妹的大力支持帮扶下,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相关宗教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我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鼓励信徒热心爱主、敬岗爱业,把爱国与爱教相统一,把弘扬博爱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过去一年,回顾起来是感恩的一年,收获的一年,蒙福的一年,现就神的引导数算主恩,并展望未来。

一、彼此扶持,做好牧养工作。

本堂口在牧养方面,积极引导信徒按时聚会、唱诗、读经,并带领信徒正确分解经文,引导他们存爱心、走正路、做好人,杜绝歪理邪说,摒弃封建迷信。一年来众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做好慕道班工作,经过学习、考核有十余人受洗加入教会,荣归主名!在敬老扶住方面,我们积极弘扬博爱精神,教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引导信徒尊上主的训言,爱人如己,恪尽本分,做和谐社会、文明家庭的光荣典范。本堂口全年组织数次敬老礼拜,为老年信徒捐献爱心食物,奉献助医资金,有些信徒更是身体力行,到老年信徒家中为他们浆洗衣物、照顾起居。圣诞节期间,各位信徒相互尊重,以不同方式向主感恩,并抓住机会广传福音。

二、加强建设,做好常规工作。

本堂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个小组如诗班赞美组、交流互助组、安全组、值班组等,各小组分工明确,专司其职,全力抓好防火、防盗、防疫等安全防卫工作,使聚会井然,忙而不乱。在队伍建设方面,堂口坚持民主办教,推荐在教内外表现积极,声名较好的优秀信徒进入同工班子,管理教务。在财务制度上,堂口实行“三把锁、开票、保管”三公开,做到用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钱账分管,所有收支单据执行“三支笔”制度,杜绝空条、白条,做到钱账相符,并且月清季结,年中公布逐项上墙,固定资产逐一登册。教

内信徒经常探访,主动帮补困难信徒与家庭,确保能过冬过节。

三、团结和睦,打造和谐堂口。

本堂口一直重视团结稳定和睦工作,无论是信徒之间还是邻舍之间,还是各种关系,团结爱心稳定是大局,荣神益人是见证。坚决抵制异端邪教的渗透,来路不明人员的讲道人我们坚决不允许上台讲道。注重加强教会硬件建设,教区环境优雅,各项设施完善,基本可以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过去一年,我们继续完善各堂口探访工作,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病重患者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服侍工作。

四、2012年堂口工作计划。

在堂口建设上,准备扩大堂口规模,教堂主体今年准备吊顶加固。以更好的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信徒素质,一如既往地推进我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积极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引导信徒爱神爱国,爱教爱家,爱己爱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以圣经共勉:“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7-58

求神祝福父老弟兄姊妹,求神祝福每一位爱主者,请继续代祷!荣耀归神。

司徒镇基督教堂口2012年3月

推荐专题: 劳动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封面 基督教会规章制度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